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让后世遵守。
曹丕生当乱世,又出生于曹家。要想出污泥而不染,别有一番修养,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刘备和孔明的表现,应该知之甚详。如果用以反省自己,至少和曹操一样,有所顾忌而不敢篡位。还可以学习孔明的长处,在自己继承大位后,好好施展才能,来弥补先人的罪恶。曹操被骂为国贼,相信他多少有一些耳闻。为什么变本加厉,由自己来篡位呢?退一万步想,篡了位,开了国,就应该专心一意,把国治好。何至于连自己弟弟都不放过,非整得凄凄惨惨不可?实在没有兄长的器度和爱心。自己体弱多病,就应该早立太子,找合适的人专心教导,以便做好接班的准备。他居然不关心这等大事,可见为国为家的责任,都有很大的疏失。
17。司马懿为什么上表乞守西凉等处?后果如何?
曹操曾经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但是曹丕好像不知道,竟然把托孤的辅佐责任,交给他和曹真、陈群。司马懿知道继任的皇帝曹叡,对他颇有疑心。刚好雍、凉二州缺人把守,司马懿趁机上表,请求驻守西凉等处,获得恩准。
孔明这边,知道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并且怀有大志。现在雍、凉训练兵马,将来必为蜀中大患。马谡建议密遣心腹,潜入洛阳,散布司马懿有意造反的谣言。伪造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使曹懿心疑而杀之。曹叡果然中计,命曹真监国,亲领御林军十万,来捉司马懿。经过再三说明,发誓交先帝托孤,绝对不敢有二心。请求给予一旅之师,先破蜀,后伐吴,以表明忠心。曹叡犹豫不决,太尉华歆认为不可付以兵权。曹叡接受建议,将司马懿削职回家,罢休故里。
倘若司马懿真的造反,正式公告宣示之前,必定做好充足的准备。怎么会事先毫无讯息,马上有人揭下告示来奏?可是曹叡却轻易相信,显见其思虑不周,经验更是贫乏。司马懿上表,自请往西凉,时机和方式,都令人可疑,所以曹叡才这么容易上当。但是,话说回来,这是那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保护司马懿。要他暂时远离权力中心,好好韬光养晦一番。等待适当机会,再出来执行任务。要不然,造反大事岂是发誓保证,便能够化解的?不上表求去,留在曹叡身边,迟早也会出事。不如削职回乡,伺机待命,才是目前最佳的去处。
18。孔明此伐,为什么要上出师表,有什么用意?
刘备战败之后,五年之内孔明全心治理内政,平定南蛮。他准备充足,又逢司马懿被罢职。于是在刘禅主持早朝时,呈上“出师表”,要讨伐曹魏。
他首先说明北伐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先帝的遗志。讨伐曹魏,并非私人有什么恩怨,却是为公的举动。接着建议刘禅,应该开城布公,对人对事,都不宜偏私。宫中和府中要一视同仁,不容许不忠不义的小人,违法乱纪。然后举荐现有同仁当中,特别忠实可靠的人士,诸如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使刘禅在必要时,多向这几位请教。他知道此伐并非短期间能够完成,惟恐刘禅在这段期间内,有所偏失。所以才不厌其烦,交代得十分清楚。孔明廿七岁追随刘备,现在已年近半百。这廿一年来,凡事谨慎。现在一切准备妥当,即将远离成都,希望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将讨贼兴汉的任务,交付给他。如果没有成效,还要治他的罪。
刘禅恐怕有劳相父神恩,孔明则表示南方已平,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他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刘禅。所以委婉地提出很多警惕的建言,以资防患于未然。
孔明召集诸将,准备向汉中出发。赵云匆匆赶来,说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也务必参加。孔明再三苦劝,赵云坚持。于是以赵云为先峰,邓芝陪同。又着李严等守川口以拒东吴,留向宠总督御林军马。在刘禅引文武官员茅送下,孔明亲率大军。取道祁军,进攻曹魏。
19。姜维为什么投降?孔明为什么说吾愿足矣?
祁山在现在甘肃东南的西和西北位置,是孔明北伐的主要进军路线。山上有十分坚固的城池,为兵家必争之地。孔明对魏延一开始就没有好感,要不是刘备劝阻,老早就砍掉他的头。后来刘备一再提拔魏延,并随同入川。东征时已封为镇北将军,甚得刘备信任。这次追随孔明北伐,向孔明建议取道子午谷,攀援秦岭,然后直扑长安。孔明却认为并非万全之计,不予采纳。魏延怏怏不乐,幸亏赵云以半百高龄,连斩曹军五将。关兴、张苞建有奇功,魏延趁机骗取安定城。蜀军士气大振,打算攻取天水。中郎将姜维,向天水太守马遵献策。起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待赵云来攻,才内外夹攻。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幸好张翼、高翔赶来救援。赵云逃回大寨,向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又说姜维年纪轻轻,功夫了得!当地人告诉孔明: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真当世之英杰也。孔明自为前部,望天水出发,亲眼看到姜维调度兵马,也叹为将才。吩咐魏延,引军虚张声势,诈取姜母现住处的冀县。如姜维到来,即放入城。曹军大将夏侯懋,被王平生擒。孔明命他招安姜维,并且说姜维现在冀县探望母亲,派人来说:但得驸马在,我愿来降!夏侯懋懦弱无谋,表示愿意。孔明给予衣服鞍马,不令人跟随,放之自去。夏侯懋驸马逃离途中,见数人奔走。问之,答以“姜维献了城池,归降孔明。蜀将魏延纵火劫财,因此弃家逃走。不久又见百姓携儿扶老而来,所说皆同。夏侯懋信以为真,到天水城下叫门。城上认得附马,慌忙开门迎接入内。兴太守细说姜维之事,大家都认为姜维已经投降。当夜蜀兵来攻,火光中可见姜维在城下挺枪勒马,大叫:“请夏侯都督答话!”夏侯懋及马遵到了城上,姜维大叫:“我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夏侯懋惊问什么前言?姜维回答“汝写书信教我降蜀,怎么现在却不承认。我今降蜀,加封为上将,那里有回魏的道理”?原来城下的姜维,是孔明找形貌相似的兵士,伪装姜维。在火中光不容易辨识,这才以假乱真。真的姜维,夺得蜀军粮草,正要入城,被张翼和王平两下夹攻。姜维杀出一条生路,来到天水城门。太守令士兵乱箭射下,姜维飞奔封城,又是一阵乱箭。皆说反国之贼,既已降蜀,又来干什么?姜维不能辩解,仰天大叹。两眼泪流,拨马望长安而走。被关兴截住去路,孔明乘车由山坡中转出,问他此时为什么还不投降?姜维想了许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根本没有退路,只好投隆。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芦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天遇到你,吾愿足矣!”少年慎择师,老年慎择徒。孔明说的是真心话。姜维大喜拜谢,共商取天水、上邽的计策。于是天水、上邽、冀城三地,恶归蜀汉。远近州郡,也都望风归降。孔明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这一次北伐,获得姜维这一员大将,确实是最大的收获。孔明自知年纪逐渐老大,丞须培养接班人。得到姜维,当然是呈愿足矣!
20。司马懿为什么复出?曹叡不是不相信他吗?
曹叡闻知驸马夏侯懋丢失三郡,逃往羌中。蜀军已到祁山,大吃一惊。赶忙拜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七十六岁老将王朗为军师,曹遵为先峰,前来迎战。王朗初遇孔明,两人对话。王朗被孔明气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真料想军中治丧,孔明夜间必来劫寨。预先布好兵力,并趁机反劫蜀寨。孔明将计就计,杀得曹军败走十余里,死伤过半。郭淮建议商请西羌人起兵袭蜀之后,以期首尾夹攻。曹真大喜,派人黑夜赴羌求救,并许以和亲。羌人起兵廿五万,号为“铁车兵”,实以骆驼或骡马驾车,直扣两平关。孔明以马岱久居西羌,可为响导。并派关兴、张苞前往御敌。大破羌兵后,将所获羌兵及车马器械,全部发还。曹真连日盼望羌人消息,忽报蜀兵拔寨收拾起程,认为羌兵已经发动攻击。分两路追赶时,先锋曹遵,被埋伏的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另一路也为赵云所破,两路都败回魏寨。只得写奏本向曹叡求援,太傅钟繇奏请司马懿复出。曹叡对前次罢职的处置,也有悔意。赶紧派人到宛城,请司马懿复职,加封为平西都督。起南阳诸路军,前赴长安。
曹叡知道曹真根本不是孔明的对手,所以屡战屡败。何况上次的事件,很容易查出根源,是孔明散布流言,才造成如此严重的误会。现在又赶上紧急时刻,自然同意钟繇的意见,立刻召司马懿复出。并由曹叡御驾亲征,要司马懿整日前来指挥,以期打败蜀军,击退孔明。紧急时刻,非用人不可,当然相信司马懿。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21。孔明为什么不救孟达,却让他战死?
孔明第一次北伐,自出师以来,累获大胜。忽报永安宫守将李严的儿子李丰求见,说是特来报喜。接着说明当时孟达降魏,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曹丕很赏识他,经常赐予骏马金珠,封为新城太守,委以镇守西南的重任。曹叡即位后,朝中多人嫉妒。孟达很不安,表示有意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迳取洛阳。如果孔明配合进攻长安,则两京大定。这时又据报曹叡请司马懿复出,孔明大为吃惊。赶紧修书告知孟达,要特别提防司马懿。这一耽误,给司马懿制造了大好的机会。
司马懿在家,听说孔明连连得胜,不禁仰天长叹。忽报曹叡特使,前来宣召复职。金城太守申仪的家人,又以机密事宜求见,细说孟达有造反之意。司马懿大喜,认为机不可失,一方面急奏曹叡,一方面迳往擒拿孟达。途中捉住孟达心腹,搜出孔明来信。司马懿大惊,世间能者所见,果然相同。早一步杀了孟达,孔明还以为不幸被自己言中。其实,这一次是孔明误判而司马懿及时抓住机会,一缓一急,造成孔明北伐的很大阻碍。
原先孟达是蜀军将领,当年关羽败老麦城,修书交付廖化,向上庸求救。而孟达和刘封,正是上庸地区的守将。刘封本来姓寇,刘备尚未有儿子时,收他为养子。当时关羽不以为然,刘封因而怀恨在心。孟达眼见东吴兵精将勇,麦城弹丸之地,那里抵挡得住?何况曹操亲督大军前来,凭我们这些兵力,岂能对付两家的强兵?于是鼓动刘封,向廖化诉说一杯之水,不能救一车薪火。要廖化回报关羽,静候蜀兵来救。廖化哀求无效,不得已大骂而去。后来刘备知道这件事情,便要派人来擒拿两人。孔明献计先把两人调开,升刘封为绵竹郡守,孟达仍留原地。并命刘封率兵来擒孟达,于是孟达叛蜀归魏。有这一段不良的记录,孔明对他当然不敢轻信。以致丧失联合进攻的机会,反使司马懿一举建功。
若是孔明立即回应孟达的建议,至少可以收复孟达的守区。而孟达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掉。当然,孟达给孔明的回信,写明司马懿复出,往返至少一个月,才能有所行动。也让孔明看出他的判断有误,更加不敢支援他。因为司马懿有了孟达叛乱的情报,根本不需要报告曹叡,可以马上行动,使孟达措手不及。所以孔明当时就料定,孟达必死于司马懿手中。
不论如何,我们可以推知,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悄悄地从孔明身上,转向司马懿。因为分久必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合法?刘备一死,孔明失去依靠。在他的努力之下统一,刘禅承受得了吗?让孙权统一天下,以他那种虚伪、残暴、短视的性格,担当得起吗?算来算去,还是魏把汉篡掉,由魏代汉,再设法以其他方式来合,比较可行。何况孔明年已半百,要找一个人来顶替他,并不容易。司马懿倒是可用的人才,不妨借用他的势力,来企求转化。我们承认,这种想法不过是事后之明。当时谁也看不出来,就连司马懿本人,恐怕也不例外。这就是无形无迹的隐秩序,很难预测的证明。大家都知道未来会变化,但是测不准,所以叫做天机难测。
22。司马懿出关,孔明如何应付?为何起用马谡?
司马懿斩孟达,曹叡大喜。赐金钺斧一对,以后遇有机密要事,不必奏闻,可先便宜行事。司马懿举张拿为先锋,引军二十万,出关迎战。他料定孔明一向谨慎,不敢走子午谷。街亭就成为孔明必经的要地,务必先断其要路,以绝其粮道。蜀军若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