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传-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迪生的电灯。在1882 年的水晶宫电力设备展览会上,世界第一个电动广告
牌在音乐厅上方拼出了e DISOn 一字。1883 年,在柏林卫生器材展览会爱
迪生公司展销处,这种广告牌又得到了改进。公司安装了马达,使爱迪生名
字的6 个字母依次出现。
1883 年夏天,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不仅安装了电灯,还引进了其他电
力装置。在已经安装了电灯系统的4 家旅馆中,另外还安装了电火警系统。
据报道,“使用这种装置以后,旅客们不仅可以免于遭难,而且还获得了足
够的光线以供在危急中撤离。这种装置耗电少,成本低,使用方便,也不会
发生故障。”
关于美国的电灯事业的发展与扩大,爱迪生还有许多天才的设想,这
些设想在当时实行起来虽然还存在不少困难,但却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
爱迪生认为,电力可用来充当多种能源,在房间里它可带动小风扇、带动缝
纫机、带动碗碟架旋转,亦可抽水、驱动电梯,等等。这些设想涉及家庭的
“全电气化”,然而这是30 年以后的事。又如,他计划用一台可浸在港湾水
中的发电机,由波浪驱动,带动白炽灯忽闪忽灭,作为警标,这就是原子时
代不用维修可长期使用的航标灯的19 世纪的模型。
爱迪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还是位出色的宣传家。为了扩展电
灯事业,爱迪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首先,他利用展览会的机会进行宣传。例如,在19 世纪80 年代爱迪
生的展览会上,每次都有一名黑人服务员,他的头盔顶端装上一盏电灯,用
电线在衣服里接通。他的鞋上有尖,可以刺入展览台的地毯接触电源。这样,
他每发出一份宣传材料,头上的灯就奇妙地亮了起来。
其次,举行推广电灯的公开表演。有一次,爱迪生用几百人组成方阵,
举行“电灯大游行”。几百个年轻人头戴用豆般的灯泡点缀起来的盔形帽,
排成4 排,行列内侧则有能够移动的蒸汽发动机和“爱迪生式直流发电机”。
游行的青年们戴的小豆灯泡,是从袖子下包着铜线的缆绳接到直流发电机
上。领头的人骑着马,挥舞尖端带有电灯的警棍,后面则跟着演奏进行曲的
乐队。
前导的人每次挥舞指挥棒,数百小豆灯泡就会时明时灭,煞是好看。
这样的游行博得观众的热烈欢呼,大家喊着:“爱迪生,电灯!”
“电灯大游行”的第二天,一位大剧院的经理来找爱迪生。“昨天的游行
很惊人,因此一定要麻烦你,我想在舞台上让数十人跳电灯舞,观众必然非
常喜欢,因此,一定要借助你的智慧。”
“确是很有趣的构想。”爱迪生说道。
1883 年,最后的群众性的表扬活动时刻来到了。著名的纽约音乐厅尼
布洛公园举办了“一台大型的模拟芭蕾舞剧”,庆祝爱迪生征服黑暗的胜利。
爱迪生接受该剧院舞台监督的职务。纽约市到处贴出爱迪生指挥演出的海
报。市民们听到爱迪生的名字就已疯狂,开演当天,想买票进场的人排成长
龙。舞蹈的背景是新建的“布鲁克林大桥”的模型,模型用电灯照明,每个
芭蕾女郎在跳舞时挥动一根棒,棒端装有一盏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在舞剧的
最后准备工作中,一个新闻记者看到,那个多才多艺的青年爱迪生在芭蕾女
郎的舞衣上安装电线。“他在这些女孩子们当中跑来跑去,给她们把紧身胸
衣整理好,以便不妨碍电线,他在每个舞蹈演员的胸口塞进一个电池,好让
她们额头上的电灯真的发出光来。”这个节目豪迈地宣布了“在托马斯·爱
迪生先生亲自指导下的爱迪生电灯公司的新奇的照明效果”。剧院连日大爆
满,演出的节目一再继续。后来,电灯舞成为这家剧院的招牌。第三,利用
简报进行宣传。每隔10 天,爱迪生电灯公司就发表一份简报。简报内容除
了叙述新装置的投产以外,还大力宣传煤气灯的有害因素,歌颂电灯照明的
优点。如:宣传煤气灯容易引起爆炸,而电灯则较安全;在剧院里安装了电
灯之后,音响效果立刻有所改进。电灯不仅有益于视力,而且有益于听力;
电灯可以治疗近视眼,而煤气灯的热气是造成近视眼的原因。
的确,爱迪生不是一位科学家。在致力于电灯事业的扩展中,爱迪生
像一位把十几个球不断抛向空中的杂技演员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他的事务中
包括改进白炽灯;完善爱迪生系统所需的各类辅助装置,特别是发电机的改
造;探索海外电灯事业开发的可能;也涉身于爱迪生电灯公司的财政事务,
等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忽视了后来被认为是19 世纪末期的一项最重
要的科学发现,即被称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但后来它却成为对现代无
线电技术极其重要的电子管的基础。
当爱迪生对白炽灯进行完善化的时候,他发现了在玻璃泡的内壁上有
一层薄薄的积炭。
这引起了爱迪生的好奇。为了查明灯泡变黑(随之而来的是灯泡中炭丝
的烧坏)的原因,爱迪生做了以下实验:在有白炽丝的灯泡内焊了一个与电
流计相联的金属薄片。当把薄片与电池的正极接在一起时电流计的指针偏
转,这说明灯丝与薄片之间有电流存在。若把薄片与电池的负极连接,则没
有电流。这个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后来才得到了解释,即炽热的灯
丝发射出电子流。电子的发射——热电子发射——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因
为可以应用这个特性来制出只允许电流向一个方向流动的器件。
但爱迪生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把这一事实记在日记里,又在论
文中进行了描述,最后于1883 年写成专利书呈报上去。但并未进一步研究。
要是他当时抓住那奇特的火花所提示的线索追究下去,那就会接触到电子学
和无线电的问题了。
当时人们连电子还不曾发现,因此未能意识到“爱迪生效应”之用途
的不仅仅是爱迪生本人。在提出电压调制装置专利后不久,他把样品灯送给
普利斯,普利斯只是将此现象公布于众,未曾作任何说明,也未提起这种效
应的实际用途。直到20 年之后,这种现象才得到解释。这时,英国工程师
弗莱明(j .A.Fleming 1848— 1945)认为,这一现象是刚刚被人们发现的
称之为电子的东西在炽热的灯丝上沸腾之后,冲到了冷极上。因为电子带负
电,所以冷极必须与发电机的正极相接才会产生这种效应。这样,输入交流
电之后,输出的却是直流电流。
1904 年,在研制无线电时,人们在试图将一种弱电振荡转换成一股弱
直流电流的过程中,才首次发现了门罗公园试验室几乎早在25 年以前就注
意到的那种现象的划时代意义。
弗莱明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1904 年10 月,我在专心思考这一问题
时,一个非常愉快的念头突然涌上心头。我回忆起自己在‘爱迪生效应’方
面所做过的实验,特别是白炽灯炭丝和灯泡中的冷金属板之间可以通过一瓦
特电能的发现,我对自己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手中持有的恰恰
是用来进行高频振荡整流的工具。’我让助手G.B.代克在一个电路里造成
弱高频电流,然后我从柜里拿出一只过去实验时用过的灯泡。。。”
试验完全成功。它比当时用于同种目的的相干管、磁检波器和晶体检
波器的效率更高。
这种无线电管,在美国则称为电子管。爱迪生之所以没有继续探索这
一著名的“效应”,原因正如他所说:“那时我因为过分关心于推进电灯系统
的工作,我没有时间再继续这试验了。”
电车的发明
在爱迪生年谱中,我们看到爱迪生于1881 年研究轻型窄轨电力列车。
试验电力火车的想法,爱迪生早在1878 年就有了。爱迪生回忆说:“1878
年我去怀俄明观测日蚀,回程途中从火车窗口外望,一望无际的田野,高低
不平的道路,农夫们用马车载运蔬菜或小麦,马和人都喘不过气来,那时候
和我在一起的派克教授曾经谈到铺设小型铁轨,让电车行驶,这样,人和马
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但是那时爱迪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发明电灯上。
一天,“北太平洋公司”总裁亨利·皮奈特来到门罗公园,对爱迪生说:
“你也知道,使用蒸汽机车头的火车到了山岳地带,进入隧道,煤烟呛人,
司机和乘客都不舒服,尤其夏天开着窗子,进来的煤烟更大。跑山岳地带如
果不用蒸汽机车头,改用电力,有没有办法?”
“其实,早就有人动这个脑筋了。”爱迪生回答。
爱迪生告诉他,当他还在美国大干线铁路卖报时,在底特律图书馆曾
读过一本书,书上就写着1837 年曾有一个英国人苦心制作过利用电池行驶
的电车。1850 年,美国也有人想制造蓄电池电车。1879 年,德国西门子公
司在柏林交易会上展出了一种非车载电池的5 节列车,这辆机车曾载了30
位乘客,创下每小时行驶24 公里的速度记录。机车是由一台3 马力电机驱
动的。这是第一台用新型发电机来代替电池车辆的机车。但是,西门子公司
的列车有其弱点,这就是绝缘问题迫使它的表演局限于晴天。
“德国的火车已经换用电车了吗?”
“不,还没有进步到那样,我想自己来发明和他们不相同的电车。”爱迪
生很自信地说。“我因为电灯的需要而制作了强力发电机,现在只要把那个
改为电气马达就行,计划早就拟好了。”
皮奈特对于爱迪生的构想很感兴趣,问爱迪生这项发明需要多少时间。
爱迪生回答说:“只要半年就够了,不过这还需要相当的研究费用。”
皮奈特同意给爱迪生提供研究费用,如果试验成功,就让北太平洋公
司使用。双方很快签订了协议书,爱迪生马上开始了对电力火车的研究。
1880 年5 月,他从门罗公园实验室铺出一条街车轨道改装的铁路,铁
路先沿一条乡间道路伸展,然后绕过一座土丘,呈“U”字形转回实验室,全
长1/3 英里。电流由两台发电机输入铁轨,第3 台发电机装在旁边的一个四
轮铁架货车上作为马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摩擦轮将动力输入货车的驱动
轴。
列车首次运行时,一切都还正常,只是机车从路的一端启动时,摩擦
齿轮组因启动过猛发生断裂。这说明需要找出一种新的办法来连接电枢与被
驱动的轴。爱迪生使用一种皮带传动装置,在传动带上装了一个附加定滑轮,
通过杠杆操纵,使皮带拉紧从而带动列车前进。
这种电气车与蒸汽车相比,电气车的装置不仅简单,而且能力强。爱
迪生最初试作的电气车就像模型那么小,但时速达60 公里,有12 匹马力,
比德国试制的那种时速24 公里,3 马力的电车要强得多。
电气机车完成后,终于要试车了。门罗公园四周铺设了枕木,有急坡、
有曲线,而且到处高低不平。电气机车后挂着两节客车,外观虽然不美,但
无论如何,这是美国的第一辆电气车。1880 年底以前,他提出了电气机车
系统的第一份专利申请。
爱迪生对电气铁路充满了信心。他亲自试车,除了欣赏这种“穿山过
谷”的乐趣之外,主要是要使电气铁路成为现实。他的行动动机是,使电力
火车为社会服务,不仅要为中西部的小麦种植者们解决运输问题,而且要在
更大范围取代蒸汽机车。
起初,没有人认真地考虑过电气机车的问题。多数铁路资本家认为,
搞电气机车浪费金钱没有必要。公众中了解电力的人也不多,即便有人知道
电力是什么东西,但也不能估计出它的巨大潜力。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与
电力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也对爱迪生进行嘲讽。
但无论怎样,爱迪生的电气机车接近成功了。在试车后,爱迪生发明
电车的事,传遍各地,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并且要求搭乘电车。
门罗公园研究所的法律顾问洛雷博士听了传闻,特地从纽约赶来,爱
迪生对他说:“你也搭乘看看,申请专利的时候,好做参考。”两人上了客车。
这天是由克鲁西担任司机。克鲁西以60 公里的时速行驶,经过急坡,拐过
曲线,车子发出怪音,机车脱轨了,客车一起随着翻倒。车上乘客全给摔出
车外,还算幸运,只有司机一人脸部擦破,其他的人都没有受伤。可是,由
于这次脱轨,爱迪生遭到许多人的指摘和非难。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
次脱轨事故,对爱迪生来说,倒是一项很好的研究资料。使他想到车子一旦
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