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 >

第7部分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第7部分

小说: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华经》中说:“无一亦无二,唯有一佛乘”。无论往生兜率净土,或西方极乐净土,都只有一个目的——成佛。菩萨发心教化众生,都以佛果为究竟。不同的方法,源自于众生根性的千差万别,其实平等无异。故其果皆同一色。

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这里讲光明庄严功德。

随顺法性理体,故光明右旋。并发出众多音声,宣演大慈大悲的法门。

光明代表菩萨的智慧。以智慧之行才能引发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度生之法。智悲双运,正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弥勒法门无有其他,就是修慈悲法,从初发心至成佛,一以贯之。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予乐拔苦”是慈悲的本义,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浅之分,分为三种: 
1、爱见慈悲:又称为“生缘慈悲”。这样慈悲是有限有分别的,人分亲疏,地分远近,虽有慈悲,但不够普遍广大,为一般世人所具。

2、法缘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圣者所有的慈悲,此圣者虽已通达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还有其缘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随缘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众生。

3、无缘慈悲:这是佛菩萨特有的,可称为“普门慈悲”。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来同体,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事即我事,你苦即我苦。无自他分别和人我之相,而成就“同体大悲”。既无人我之相,安有有能缘之我、所缘之人?所以佛菩萨终日度生,但不见一人为己所度,而成就“无缘大慈”。以此无缘慈悲通彻上圣下凡,四圣六道,真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弥勒菩萨以慈悲法门导化无量众生,从始至终,从浅到深,皆以此一法门摄化一切,虽不断烦恼,因菩萨留惑润生;不坐禅定,因菩萨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随缘度化,大乘佛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这里讲垣墙高厚庄严。

一由旬有二十华里,有一千二百四十华里之高。因菩萨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见,由菩萨慧业所感召,如此高大重垣,同时显示凡能生于兜率内院的同愿同行者,都能破除邪见。 

墙的厚度有十四由旬,则有五百六十华里之厚。表示菩萨远离种种戏论,故能超越生死。 

佛在世时,外道常有戏论,如说:此世界是有边?无边?人死后有还是无?……就好象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佛陀出世间是以解脱生死苦患为究竟,对世间戏论,无济于解脱人生烦恼,所以一概默然,不去答复,以免节外生枝,增加见执,这类的问题佛一共列举了十四种,被称为“十四无记” 
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 

龙王是大福报者。今有弥勒应世,不但获得诸天子供养宝宫,龙王亦随处示现守护宝垣。 

此因菩萨久远劫来,内持五戒善行,不作诸恶,故能外感五百亿龙王卫护,一切灾厄自然消灭。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

龙王有大神通,除了兴大云,降甘霖,还能雨七宝行树。

七宝,是指佛法中的七圣财:
信财——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进财——精进进取,直入菩提道。
戒财——有防非止恶的作用,是一切正当生活必要的规则之宝。
闻财——听闻教法,才能知理行道。
舍财——“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以舍为贵,用欢喜心施舍一切众生, 如阳光普照大地万物,不存丝 毫偏心。
慧财——又叫定慧财,定能摄心,慧能观照诸法,破除邪见。
惭财——即惭愧。有云“惭者,于诸过恶,自羞着为体;愧者,于诸过罪,羞他为体。”有惭愧之心,才能使学佛人入道定道。
以上七圣财,也就是成佛之财——资粮,为求成佛之定道资粮,当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 、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七宝行树,不只是庄严宝垣,经过微风吹动,树叶互相碰触,演说佛法之妙音,令人行道,警策精进。 
“自然有风”,比喻菩萨能任运兴起大悲之风,激起真俗二种智树,演扬厌离生死,欣往涅槃之法音。 
诸佛欲度众生,必须使人了解世间真相。世间有器世间(无情世间)和有情世间。落于时间三际之内为“世”;落于空间十方之中为“间”。而生存于时间、空间中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不出苦、空、无常、无我的法则,此“四法印”,是真波罗密。 
 二大神建善法堂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颇梨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日英彻。
前面讲诸天子造外宫殿,现说大神建善法堂。
牢度跋提,译为“恶主”,他能对治一切恶暴之人,即天上的夜叉神,在诸神中最殊胜,故称“大神”。
大神为庄严弥勒内院,先礼佛发愿,宝珠从额头出,表示尊贵。果真大神无比威德,能思物得物,思宝得宝,在额头上自然出现无量的宝珠,如同紫而发绀青的如意摩尼神珠,晶莹剔透,表里映彻! 

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以下开始讲宝宫的八种庄严: 

(一)宝宫庄严 

宝珠光明映彻空中,旋绕无尽。重重宝宫,每重又有七重,七七四十九重宝宫。这显示弥勒菩萨从发心,经过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从初地到九地,今积在十地,故感召宫殿重重,密牢坚固。

十回向:
是菩萨修行的第四个阶段。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 
(1) 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救度一切众生,名“离众生相回向”
(2) 以中道之真谛,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3) 真谛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4) 觉智圆融,无所不遍,名“致一切处回向”。
(5) 十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其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6) 诸佛度生,随万种善根,顺万种方便,起万种行用,最终皆取涅槃之果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 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 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9) 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菩萨在行此十回向时,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一栏循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 

(二)栏循庄严。
在此四十九重宫殿旁,各各均有由万亿清净摩尼宝合成的栏杆,作为经行、游履之用。 

诸栏循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

(三)化生天子天女 

九百亿天子,显示弥勒菩萨出世能度化九法界众生;五百亿天女,表示弥勒菩萨具有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的功德。 

“化生”,是非父母所生,以天报业力不可思议而自然而生。 

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

(四)手生莲花 

莲花,在佛法中表示圣洁,出污泥而不染,表示弥勒菩萨虽生于欲界第四天的知足天,却不为天福所诱,精进于法,昼夜演说妙法,并使同愿大众,皆生不退转之道心。 

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 

(五) 无量光明。 光明,代表智慧。菩萨的智慧照彻每一位众生,在弥勒净土的有情,均蒙菩萨的智光加被,无有弃舍。 

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 

(六)光有乐器 

天宫的乐器与人间不同,不需人为的吹、击、敲、打,能自己发出天乐。天宫福乐,自然而有

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

(七)乐响起舞 

人间的歌舞有娱乐性,天宫中的歌舞也有此功用。但唯有兜率天的歌舞,皆是法音,能引发天人生起无上菩提之心。

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八)演佛法音 

天女所演唱的十善之法,是五乘法门的根本功德。若不具此功德,人身都难得保持,何况生天?!

十善,包括了身三、口四、意三共十种善业: 

身三: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若以恶业为谋生方便,为生活资具的来源,这不但违背了佛法的律仪,也有损自己的人格和世间的法律。人间净土的实现,必须从身业上做起,因为这三种业力最大,给人影响力亦最深重。 

(1)不杀生。 

杀生,就是夺取他人的宝贵生命。人的生命就现世而言,只有一条,其他众生的生命也是如此。一旦被杀,则无法复活,所以杀生的罪业极重。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会去杀人,但为贪口福,每天却不知杀死了多少飞禽走兽,造了无边的杀业。所以在佛门中提倡素食,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这正是表现了大乘佛法的慈悲,悲愍众生,平等一体的精神。 

(2)不偷盗。 

偷盗,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若以强夺、暗窃为业,是人格的堕落,自寻末路。为自己生存而罔顾他人生活保障的行为,不但被国家法律所制裁,也被佛教戒律所禁止。 (3)不邪淫。 
合法的夫妻,建立在夫妇感情恩爱的基础上,是正淫。若其中有一人拈花惹草,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暗通私交,不但会破坏了自己家庭的和乐,也会破坏他人家庭的幸福!

口四: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

口业有轻有重,前三种较重,后一种较轻。通常说:“祸从口出”,一个人若能守“口”如瓶,实在不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其冲突乃至战争,常常源自于“口角”,若我们每个人都能严守口边的清净,则能和谐相处,融洽无间了。 

恶口:就是破口大骂。 

两舌:就是挑拨是非。

妄语:就是欺骗、哄诈。在佛教中有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以获他人的利益供养。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令人听后心起邪念恶行,走上自毁的道路。在表面看不出有何罪恶,但久之令人执迷不悟,则法身慧命从此断送。

意三: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

此三烦恼为一切烦恼的根本。身业、口业均源自于意业。菩萨发心受戒护身、口、意三业清净,降伏心内的三毒。

三毒: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三种烦恼,又可说为:贪欲、嗔恚、愚痴。“自爱为欲,爱他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嗔。”“自惑为愚,惑他为痴。” 

这三毒比食砒饮鸩还要利害,食砒饮鸩其毒伤身体,不过一世而已,此三毒能伤法身,断慧命,永堕地狱,其毒可谓之至矣。所以《涅槃经》师子吼品说:“毒中之毒,不过三毒。” 

贪欲,是身业的罪根,杀、盗、淫无一不是因“贪”而生;

嗔恚,乃修行人的大敌。“自忿为恚,忿他为嗔。”如果有一个人,品行端正,不贪淫欲,明白因果,不落愚痴,但是嗔恚很重,那么这个人平常听经、念佛、持戒、放生等种种功德,如树林一样,却要被这嗔恚之火烧得尽光。所谓“嗔火炎炎,烧尽功德林,减灭菩体种。”《华严经》说:“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门。”一念嗔念,即可堵塞百种智慧之门,可见嗔恚毒害之猛烈了

嗔恚有顺理、非理、争论三种之分:
1、因受到诽谤、责骂而发脾气,此脾气的发出合乎道理,与理相近,谓“顺理嗔”。 

2、无故动辄发无明火,全无理由,谓“非理嗔”。   3、谈话闲语,你是我非,我非你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因此争论,乃至互不相让,是所谓“争论嗔”。 

一切嗔恚,不外这三种。嗔恚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堕恶道的因缘,是法乐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贼。

从前舍利弗行菩萨道时,功夫未深,有一婆罗门来试他说:“你既然行菩萨道,一定肯布施,我有一事相求,我母亲有病,医生说必须用人的左眼作药,方可痊愈。”于是舍利弗立即剜出左眼交给他,但那婆罗门又说:“呀!对不起,我弄错了,是右眼才能用。”舍利弗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