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告诉童子:“你现在可以自己记说证二果斯陀含。”
长寿童子禀告佛陀:“世尊!希望世尊留在此会,接受我的供养。”
当时,世尊默然,表示答应。
长寿童子立即吩咐家众,准备各式清净、丰美的饮食,恭敬供养世尊。
世尊食后,又为童子说种种法义,示教、照喜之后,离座而去。
'提要'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如实知的智慧,所以佛说:“人生百岁,不如一日
得见生灭法。”长寿童子于佛前自记说:“此六明分想,常现在前。”等于是自记
说,已能绵密的“见苦、见法、见无常”而“舍心住”,内观纯熟,故六明想“常
现在前”。虽以稚龄而命终,但已知法、见法、入法流,被佛陀授记证斯陀洹。法
身无尽,实是真长寿!而树提长者,不痴迷、不贪着于世间情缘,为了童子真正
的福利,殷切提醒重病临终的孙子,放下对自己的挂念和不舍,依照世尊的教法
237 修习六明分想
238 原始佛法生死书
正思惟、善护念,善心命终则后世续善、长夜安乐。这种用正法来安慰、帮助亲
人面对病苦及临终的利他情怀,值得借镜。
经文中“观食想”由于饮食的过程,同时具足触食(眼见色、鼻嗅香、
舌尝味、身觉触)、意思食(想要食物的冲动)及识食(分别饥饿、吃什么、吃得
好不好),所以,正知饮食是正知四食的根本。饮食知量,正知维持色身是为清修
梵行、回向世间少苦离苦的力道;触食就能跟着知量,正知六根触境是为见苦、
离苦;意思食也能跟着知量,于意念起动时用法作意,断除无明冲动;识食也就
跟着知量,正知生命的导向是为断除贪瞋痴,所以见相即见缘起、无常、生灭,
如实分别而无取着、无爱染。因此,修行的入手处,就在饮食知量、知导向、清
淡不粗重。
饮食知量,是要灭除对饮食的欲贪,而非否定饮食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修习
观食不净、进而厌离,也只是为了灭除不当的欲贪,不是叫人不要吃,因为体弱
气虚是无法专精内观、修行的。现代人着重吃,类似“二九九吃到饱”的促销手
法又到处有,间接鼓励过度消费、纵情口腹,助长人性的欲贪。出家人在意素食
怎样煮比较好吃,在家人讲究吃口味还要吃得有地位,胃口越养越大、欲火越涨
越高、我慢越来越强。正知饮食,就要吃得刚好,吃得环保,明白吃是为了导向
自己及他人少苦离苦。在家人如果要吃荤,就要吃“净肉”不自手杀、不叫
人杀、不为我而被杀。
关于六明分想的内容,北传阿含经文作“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
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而南传巴利本作“一切行无常想、无常
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廖文灿译《巴利语佛经选译》本段
作:“在一切诸一起作之中,随看无常而住。在无常之中,一起知苦;在苦之中,
一起知无自我;一起知彻底舍断,一起知离染,一起知灭。”),与四念处十六胜
行法念处的“随观无常、随观断、随观离欲、随观灭”比较相应,法次法向融透
一贯,值得参考。
日常实修作意无常、苦、无我,可以观想“不断生灭、坏灭”相;断贪
239 修习六明分想
240 原始佛法生死书
食,可以观想“食物链”相;作意一切世间不可乐,可以观想“六道轮回”相;
作意死想,可以观想命根断绝的“死尸”相。
'注释'
1 观食想:《杂阿含经》食相应(印顺本编入因缘相应)经文,主旨在正观四食,
断除对四食的喜贪(参见明和讲堂编译《分享杂阿含经4 正见缘起断生死》
三0五三五五页。本段读经笔记,参考《正见缘起断生死》三二三页“正观
四食”经文。)《长阿含经》中,相关经文的“观食想”,是指观食不净想,如:
˙“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
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见《佛光大藏经》长阿含经
卷第九、十上经)
˙“复有五法,谓五趣解脱:一者、身不净想,二者、食不净想,三者、一切
行无常想,四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者、死想。”(见《佛光大藏经》
长阿含经卷第八、众集经)
2 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本
段经文,《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汝于此一切诸行,当作无常观、无
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
3 本段经文,见《佛光大藏经》增壹阿含经卷第二、二0经。
241 修习六明分想
242 原始佛法生死书
'第十六篇'
舍离爱欲的教法
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
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
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
244 原始佛法生死书
'经文' 印顺本下册不坏净相应五经、大正本一一二二经、佛光版八七四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众多释氏,集论议堂,作如是论议。时,有释氏语释氏难提:“我有时
得诣如来,恭敬供养,有时不得;有时得亲近供养知识比丘,有时不得。又复不
知有诸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优婆塞、智慧优婆夷疾病困苦,复云何教化、教诫
说法?今当共往诣世尊所,问如此义,如世尊教,当受奉行!”
尔时,难提与诸释氏,俱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
等诸释氏,集论议堂,作如是论议;有诸释氏语我言:‘难提!我等或时见如来,
恭敬供养,或时不见;或时往见诸知识比丘,亲近供养,或时不得。如是广说,……
乃至如佛所教诫,当受奉行!’我等今日,请问世尊:‘若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
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诫说法?’”
佛告难提:“若有智慧优婆塞,当诣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
三种稣息处1 而教授之,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
“以是三种稣息处而教授已,当复问言:‘汝顾恋父母不?’彼若有顾恋父母
者,当教令舍,当语彼言:‘汝顾恋父母得活者,可顾恋耳,既不由顾恋而得活,
用顾恋为?’彼若言:‘不顾恋父母’者,当叹善随喜。”
“当复问言:‘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若言:‘顾念’,
当教令舍,如舍顾恋父母法;若言:‘不顾念’,叹善随喜。”
“当复问言:‘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若言:‘顾念’,当为说言:‘人
间五欲,恶露不净,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教令舍离人间五欲,教令
志愿天上五欲。若复彼言:‘心已远离人间五欲,先已顾念天胜妙欲’,叹善随喜。”
“复语彼言:‘天上妙欲,无常、苦、空、变坏之法,诸天上有身,胜天五欲。’
若言:‘已舍顾念天欲,顾念有身胜欲’,叹善随喜。”
“当复教言:‘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
245 舍离爱欲的教法
246 原始佛法生死书
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
顾念,乐涅槃者,叹善随喜。”
“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
百岁寿命,解脱涅槃。”
佛说此经已,释氏难提等,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当时,有许多释迦族人,聚集在论议堂,讨论问题。有释迦族人,对同是释
迦族的难提说:“我有时候得以拜见如来,恭敬供养,有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有时候能够亲近供养具足善知识的比丘,有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不知道一
个有智慧的男居士,当他遇到其他有智慧的男居士、有智慧的女居士们,正遭受
病痛的折磨而感到困苦的时候,应当如何教化、教诫说法,才能对他们有所助益?
我们现在应该一同去拜见世尊,请问怎样才是合于义理的教法?如世尊教示,我
们必当信受奉行!”
难提同意族人的提议,便和众位释迦族人,一同来到佛陀的住处,稽首礼足
之后,退在一旁,禀告佛陀说:“世尊!我们这些释迦族人,聚集在论议堂,讨论
问题。有些族人对我说:‘难提!我们有时候得以拜见如来,恭敬供养,有时候就
没有这样的机会;有时候能够亲近供养具足善知识的比丘,有时候就没有这样的
机会。而且,我们不知道一个有智慧的男居士,当他遇到其他有智慧的男居士、
有智慧的女居士们,正遭受病痛的折磨而感到困苦的时候,应当如何教化、教诫
说法,才能对他们有所助益?我们现在应该一同去拜见世尊,问明白怎样才是合
于义理的教法,如世尊教示,我们必当信受奉行!’我们现在来拜见您,就是想
要请问世尊:‘一个有智慧的男居士,当他遇到其他有智慧的男居士、女居士们,
247 舍离爱欲的教法
248 原始佛法生死书
正值疾病困苦,应当如何教化、教诫说法,才能对他们有所助益?’”
佛陀告诉难提:“如果一个有智慧的男居士,去探慰其他正遭受疾病困苦的智
慧男居士、女居士,应当先以三种能令对方身心得到休息的方法教授他们,说:
仁者!你应当思惟缘起法,于‘苦、集、灭、道’四圣谛确信不疑,进而对
于佛、法、僧的神圣功德,建立坚固不移的信念
˙忆念佛陀完全觉醒、无所取着的生命特质,是如此寂静、圆满、纯净!确
信生命可以完全觉悟、烦恼可以完全灭尽。一心忆念佛陀的生命特质,止息妄念,
令心喜悦、轻安、稳定、安住于舍。
˙确信‘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寂灭涅槃’,于一切境界,依无常
而远离、离欲、灭、向于舍,当下就能灭除种种烦恼,体会离苦的清凉。一心忆
念正法的义理,止息妄念,令心喜悦、轻安、稳定、安住于舍。
˙确信世尊弟子僧,是正法的传承者,持戒清净,梵行清白,精勤修行解脱
道,出离贪、瞋、痴的系缚,身、口、意行明觉无染,是世间良福田。一心忆念
僧团的清净,止息妄念,令心喜悦、轻安、稳定、安住于舍。”
“教授完这三种方法,当对方身心得到休息、平静之后,应当再问他:‘你对
于父母,是否顾恋不舍?’如果他内心确实挂念父母,应当教他舍离对于父母的
顾恋,告诉他:
‘如果你顾恋父母,就可以不死而继续活着,那么你可以顾恋;但是事实上,
你心里再如何顾恋不舍父母,终究要死,要别离。既然顾恋无济于事,徒增痛苦,
你的顾恋有意义吗?
父母爱缘只是因缘和合法,随顺彼此无明、爱、取的业缘而聚合(集);随顺
此世业缘的消灭而离散(灭);与父母间的亲情依恋,虽然有喜有乐(味);但是
生命无常,彼此的爱缘终究会变异、磨灭,贪着必生忧苦(息);所以应当调伏、
断除、超越对于父母的贪爱(离),才能止息忧苦。’
他思惟后,若回答:‘我已能放下对父母的依恋不舍。’你应当叹善、随喜:
他已看清楚与父母爱缘的集、灭、味、患,而能够善巧地舍离。”
249 舍离爱欲的教法
250 原始佛法生死书
“这时,应当再问他:‘你对于妻、子、奴仆、钱财、种种物品,有顾念不舍
吗?’如果他答:‘有顾念。’应当教他舍离,如同教他放下对父母的顾恋的方法,
告诉他:
‘如果你顾念妻、子、奴仆、钱财、种种物品,就可以不死而继续活着,那
么你可以顾念;但是事实上,你心里再如何顾念不舍,终究要死,要舍弃一切!
既然爱恋无济于事,徒增痛苦,你的顾念有意义吗?
夫妻情缘、骨肉关系、奴仆随从、以及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因缘和合法,随
顺此世无明、爱、取的业缘而聚合(集);也会随顺业缘的消灭而离散(灭);妻、
子、奴仆、财物,虽然令人有喜有乐(味);但是诸行无常,不断变异、磨灭、败
坏,贪着必生忧苦(患),所以应当调伏、断除、超越这些贪爱(离),才能止息
忧苦。’
他思惟后,若回答:‘我已能放下这些依恋。’你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