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没有听闻正法、愚痴无明的凡夫,在六根接触境界
的时候,会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正法、有智慧的修行人,在六根
接触境界的时候,同样会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面对同样的感
受内容,凡夫与圣者,心态有何差别?”
比丘们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法的根本、法的开显者、法的依止处。世尊
慈悲!请为我们详细说明,我们听闻以后,必当依法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全心全意的聆听!完善专精的思惟!现在就为你们说明。
比丘们!愚痴无闻的凡夫,当他的身体觉触到不好的境界,例如疾病的苦患或外
力的伤害等,而产生非常痛苦的觉受、甚至死亡,他的反应是黏着于苦受,愁闷,
忧郁,埋怨,哭泣,哀嚎,心生狂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反而在增长两种感受:
身体的苦受、心理的苦受。
譬如一个人的身体被两枝毒箭射中,极度痛苦。愚痴无闻凡夫,也是这样,
他的内心黏着于身体的苦受,排斥这个痛苦,如同身体被第一枝箭射中,心又被
第二枝箭射中,身苦、心也苦。内心的抗拒、不安,又增强身体的不适和苦感,
身苦、心苦就如此恶性循环,相互增长,苦上加苦。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会让众生心生欲贪的境界,
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五欲境界只是缘起、无常、不实有的现象;因此,当接触
185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86 原始佛法生死书
到如意的五欲境界生起快乐的觉受时,心识立即黏着、喜贪上乐受,沉迷在五欲
带来的快感当中。由于起了欲贪又不知出离,结果成了欲贪的奴隶、境界的奴隶,
被欲贪的烦恼驱使着,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并加深欲贪的习性倾向。
当他接触到不如意的五欲境界生起痛苦的觉受时,心识立即排斥、嫌恶痛苦
的感受,生起愤恨的心念,气恼不如意的境遇,让他遭受痛苦的折磨。由于起了
瞋恚又不知出离,结果成了瞋恚的奴隶、境界的奴隶,被怨恨、愤怒的烦恼驱使
着,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并加深瞋恚的习性倾向。
他对于乐受及苦受的集起、消灭、滋味、恼患都不如实知,所以不知道也不
想要出离
不如实知受集:感受是如何聚集的?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到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便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
种认知分别的心识现象。根、尘、识和合产生六种觉触,于眼见色、耳闻声、鼻
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识法的觉触现象中,认知分别六尘的可意或不可意,
随而产生乐受或苦受。所以说,因为有觉触才有感受,有乐触就生乐受,有苦触
就生苦受。不如实知感受是随着缘起而缘生的现象,就会在触境生受时产生爱乐、
染着,识住着于受,抓取乐受,排斥苦受,想要不断重覆快感,感受因此不断聚
集、累积。
不如实知受灭:感受是如何灭的?如果乐触停了,乐受就灭,苦触停了,苦
受就灭,因为没有觉触就不会有感受。不如实知感受是随着缘灭而消灭的现象,
心就无法停止贪取,而对感受投射不当的期待希望乐受持续不要消失,希望
苦受赶快过去。他不知道要停止苦受必须停止苦触,或是灭除内心对于苦受的染
着、排斥,至少能做到身苦、心不苦,结果黏着在苦受中,身苦、心也苦。
不如实知受味:缘于快乐的、欢喜的接触,例如眼见美色、耳闻妙声、鼻嗅
芳香、舌尝美味、身触细滑、意识觉知到合意的境界,会产生喜乐的感受,这就
是受的滋味。缘于受味,所以众生才会贪着感受。不如实知受味也是缘起、无常
的凡夫,在六根触境生喜乐时,认为世间有乐,可欲、可求,识贪爱坚住,攀缘
187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88 原始佛法生死书
抓取喜乐的滋味。
不如实知受患:乐受和苦受一样,都是随缘起而生、随缘灭而灭的现象,无
常、变易、磨灭,所以说一切受都是苦、非我、非我所;认同感受有乐、有我、
或是我所有,就一定会随着感受的变异而生烦恼。凡夫不如实知味着感受必生恼
患、系缚,因此不断趋乐避苦,把短暂的避苦当快乐,以为欲望的满足就是快乐,
反而沦没在欲望不能止息的恼患中。
不如实知受离:不如实知一切受皆是苦,不如实知味着感受必生恼患,就不
会产生出离被感受系缚的决心(也就是触境时正知正念、舍心住,不贪爱乐受,
不嫌恶苦受)。不思出离、又不知道出离的方法,当喜贪的冲动升起时,他根本无
法调伏,更不可能断除、超越对感受的欲贪,因而一直随着苦乐受流转而无法出
离。
不如实知苦、乐二受的集、灭、味、患、离的缘故,他对自己的觉受变化,
根本浑沌不明,在六根触境时,不知觉察当下、守护心念不要取着,所以被贪欲
和瞋恚的烦恼驱使着。他不知道爱着乐受、嫌恶苦受的心理反应,皆源自心意识
的浑沌无明,所以当不苦不乐受生起时,他一样处在浑沌无明的状态中,结果被
愚痴(无明)的烦恼驱使着,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并加深愚痴的习性倾向。
他就这样,当六根触境生起乐受时,心就被乐受系缚,始终不知出离;当六
根触境生起苦受时,心就被苦受系缚,始终不知出离;当六根触境生起不苦不乐
受时,心就被不苦不乐受系缚,始终不知出离。这种被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绑住的状态,又是被什么所束缚而不得自在呢?就是被贪欲、瞋恚、愚痴束缚而
不得自在啊!就是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束缚住而不得自在啊!因为只要有贪、
瞋、痴这三种不善的根源,就会不断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累积生死流转的
业报,世间众苦便不断聚集起来。”
“多闻正法的圣弟子,当他的身体觉触到不好的境界,例如疾病的苦患或外
力的伤害等,而产生非常非常痛苦的觉受、甚至死亡,他的反应是不黏着于苦受,
不愁闷,不忧郁,不埋怨,不哭泣,不哀嚎,不随着苦受而心乱发狂!当这个时
189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90 原始佛法生死书
候,他只有产生一种感受身体的苦受,而没有心理的苦受。
譬如一个人的身体被一枝毒箭射中,即正念、警觉,不被第二枝毒箭射中。
多闻圣弟子,也是这样,他如实知见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成的,
四大如果不调和,就会造成身体的疾病、苦患。地、水、火、风四大非我、非我
所有,所以由四大聚合成的色身也非我、非我所有,所以透过色身的觉触而生起
的苦受也非我、非我所有;因此善护心念、舍心住,于苦不嫌恶。当这个时候,
他只有产生一种感受,就是身体的痛苦,但是心理并没有黏着于苦受中。
因为多闻圣弟子,于六根触境时保持明觉,当他接触到如意的五欲境界,身
体生起快乐的觉受时,内心不迷恋、不乐着,因此不会被欲贪的烦恼驱使而造作
身、口、意的不善行,也不会增长贪欲的习性倾向。
当他接触到不如意的五欲境界,身体生起痛苦的觉受时,内心不嫌恶、不抗
拒,因此不会被怨恨、愤怒的烦恼驱使而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也不会增长
瞋恚的习性倾向。
他对于会引发贪、瞋两种烦恼的乐受、苦受,其集起、消灭、滋味、恼患、
出离都如实知
如实知受集:他了知觉触生起,感受就生起,快乐的觉触产生乐受,痛苦的
觉触产生苦受。也确实体验到,如果于受爱乐、染着,识坚住于受、攀缘抓取,
感受就会不断集起、累积。
如实知受灭:他了知觉触灭,感受就灭。也确实体验到,如果于受不爱乐、
不染着,就灭除了受集的通路。所以对苦受、乐受,抱持平等心、平常心,如实
接受,不嫌恶也不贪恋,心不随着苦乐受的生灭而动摇。
如实知受味:当六根接触到快乐的、欢喜的境界,而产生喜乐的感受时,他
了知喜乐的滋味是缘起、无常、变易的现象,如果染着受味,必引动贪欲、瞋恚
两种烦恼现前(黏着乐受则生贪,得不到乐受转生瞋),所以他对受味保持警觉,
不染着。
如实知受患:他了知一切受都是苦,因为感受无常,不断变易、磨灭的缘故;
191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92 原始佛法生死书
也确实体验到,一切受都蕴含着行的躁动及驱力,都不寂静,而不寂静就有苦。
即使喜受、乐受有味,但是喜乐受会变坏所以是苦,喜乐受引起的心行骚动也是
一种苦,所以说一切受都是苦。他如实知染着感受必生烦恼,所以停止趋乐避苦
的追求,不做苦上加苦的事。
如实知受离:了知系着感受必生恼患,因此他产生出离被感受系缚的决心,
透过觉察(受受如实知)及根源作意(观受无常、苦、无我)乐受生时,有
贪、觉知贪、离贪,苦受生时,有瞋、觉知瞋、离瞋看到身行与心行之间的
拉力及推力,努力修习出离之道,调伏喜贪的冲力,直到断除、超越对于感受的
欲贪。他只承受一种受身受,心不受。
黏着乐受必起贪,排斥苦受必起瞋,他如实知贪与瞋两种烦恼的集、灭、味、
患、离,明白觉察自己当下觉受的变化,所以当不苦不乐受生起时,也同样明觉、
舍心住,故不会被愚痴(无明)的烦恼驱使而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也不会
增长愚痴的习性倾向。
多闻圣弟子的心,就这样不被乐受束缚而得解脱,不被苦受束缚而得解脱,
不被不苦不乐受束缚而得解脱。这样的状态,又是不被什么束缚而得解脱呢?就
是不被贪欲、瞋恚、愚痴束缚,而得离系自在啊!就是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束缚,而得离系自在啊!因为多闻圣弟子已永断贪、瞋、痴这三种不善的根源,
身、口、意行明觉、清净、无爱染,永远停止生死流转的因缘了。”
那时,世尊说了以下的偈言:
“多闻圣弟子,对于自己当下的感受保持高度的觉察,他觉知苦受、乐受而
非不觉知,但他身受、心不受,和凡夫有很大的差别。
多闻圣弟子,身受乐时心不放逸,身触苦时心不生忧,平等舍离二种感受
于乐受不爱念,于苦受不嫌恶。
比丘们(泛指出家及在家的修行人)应当精勤修习,对于触境当下生起的一
切感受,都能如实觉察,心不随转,导向少苦、离苦的目标作回应;以智慧了知
它们的集、灭、味、患,而出离诸受的系缚。
193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94 原始佛法生死书
了知各种感受的集、灭、味、患、离,故不随着感受流转而起贪、瞋、痴,
不造作无明业行,当下/现世就灭尽一切烦恼,身死之后不再堕入轮回,直接般
涅槃、成不生法。”
佛陀说完此经后,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一般人习惯于被苦、乐受牵着走,乐受时耽溺黏着,甚至得意忘形,不思乐
受无常,故贪执不舍,乐受灭时,怅然若失,甚至沮丧消沈;苦受生时,怨怼恼
恨,甚至心生狂乱,不思苦受亦无常,故瞋执抗拒,苦上加苦。原以为可以藉由
要乐不要苦而避苦趋乐,却因此而随苦、乐受浮沉流转,永无超越、自在之时!
彻见每个觉受的集、灭、味、患、离,正是离系解脱的关键。修行人深知苦、
乐受皆无常,随因缘变异而生灭,故时时正观一切受的集、灭、味、患、离,不
随感受变异生灭而起贪、瞋、痴,于乐受无染,于苦受无染,于不苦不乐受亦无
染,自证永离贪、瞋、痴,其心寂静、自在、清凉。
所以,我们如果愿意对自己的觉受多一分警觉,修习“于苦不倾动,于乐不
染着”,则不只能在“情绪管理”上加分,尤其对于一些难治的长期病痛,也会有
降低痛苦、增加疗愈的可能性。
原始佛法中的“四念处”修法,在西方一些先进的医疗院所,已经发展成所
谓的“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性的疗程。对一些在药物治疗上不见进展的患者,产
生明显的助益。所以,平常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绝对有助于身心的平衡与寂
静,也有助于免疫功能的自我修复。
195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96 原始佛法生死书
'第十三篇'
成就四不壤净
长者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