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102部分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102部分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虚空中,阳光普照,无所攀缘,无限宽广。”
    “就是这样,比丘们!若对四食,无喜无贪,心识无所依住,不再攀缘、抓
取,没有增长,也就如前段经文所说,一切生命中大苦汇聚的现象就此寂灭。”
    佛陀说完此经后,众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如日光依于西壁而照现,色彩依于画布作种种相;于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

345 日照虚空,无所攀缘

正见缘起断生死346 

增长,染诸尘垢,五盖(贪、瞋、昏沈、掉举、疑)覆心。五盖覆心,则无明颠
倒,忧悲恼苦大苦聚集。
    正知正念四食,就是善于寻(觉)伺(观),善寻、善伺,则能克服五盖;完
全断除五盖,则一心朗然。若无西壁,日光无所依处,若无画布,色彩无所依处,
于四食无喜无贪,则识无所住,不忧不悲,无尘无垢,如日照虚空,明觉广大,
寂静欣悦,大苦寂灭。


【第廿八篇】
四种安乐食
    如是福德润泽,为安乐食,何等为四?
    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347 四种安乐食

348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不坏净相应六经、大正本八三八经、佛光版八五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食,长养众生四大,增长摄受。何等为四?谓
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如是福德润泽,为安乐食,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
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
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有四种食,滋养众生由地、水、火、风四种性质构
成的色身,色身经由四食得到必要的营养素才得以存活,并展现生命现象。四食
就是生命现象:不断的想要,不断的摄取,不断的产生作用和反馈,不断的老、
病、死、忧、悲、恼、苦(虽然其中也有喜有乐,但那是用更多的忧悲恼苦换来
的),就这样一世又一世。哪四种食?
    一、抟食:物质性的食物,譬如饭、菜、水等,提供色身需要的营养素。当
色身需要时发出饿的讯息,‘识’知道了饿的感受,‘意念’产生想要的冲动,转
化为身、口、意行触;吃什么、吃多少、好不好吃等也是‘识’的作用。所以
有抟食的同时,就有触食、意思食、识食。
    二、触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接触时就是触食,因为接触
时就吃进了外境的讯息,接着产生受、想、思、识等作用。
    三、意思食:众生的心意识都有一个自我成,而且都一直在不安稳、饥渴、

349 四种安乐食

350 正见缘起断生死

躁动的状态,所以不断的希望、想要,所以不断的展开四食。
    四、识食:当六根触六尘时,心意识产生了分别、过滤讯息的作用,无明的
识食以业识习性过滤讯息,产生妄想分别;明觉的识只是如实的知晓、分别讯息,
如实的呈现境界。
    同样的有四种资粮可以滋益生命,生命品质因而得到升华,超脱了老病死苦,
是使生命平安、喜悦的资粮。哪四种?
    一、于佛不坏净:我们很多时候都自认很有聪明才智,可是对人生却有许多
不知、疑惑,面对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所欲不得,都充满不安、无助、痛
苦。当经历了太多这些苦之后,如果有人下定决心想要出离苦境,开始反思人生
中造成苦的原因,通常只要诚实的面对、审密的思惟观察,不难发现一切苦因都
来自对人、事、物的欲爱紧抓不放贪取,然后试着在各种处境不去贪取,这样
的改变马上发现苦少了,觉察力更敏锐了,心生喜悦。开始对“不贪取”有由听
闻而试练而得证产生智慧和信心,愈多的时间作这样的学习,总有一天会非常清
楚的知见:众生的生命品质与世间现象,都只不过是业识的取角与反应,无常、
苦、无我、无我所,所以当无所取着的时候,就能随顺世间而无所黏着。因此对
如来所说:由见苦、见苦集、断集、证灭、修道,可以使生命由无明、苦,变成
明、解脱,产生不可摇撼的信靠,因此对于佛陀完全觉醒的生命状态完全确信,
并依此为生命的导航,就这样于佛不坏净。
    二、于法不坏净:如来为众生宣说诸多正法,只为众生能得解脱。譬如说,
因为无明引生无明冲动,有无明冲动就引生业识现行,业识现行影响了身心现象
的取向,身心现象就是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处去执行、呈现的,六
入处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觉触,有觉触就有感受,有感受就产
生爱或不爱,有爱就会抓取,不爱就会抗拒,有抓取、有抗拒都会产生有续的冲
力,有有续的冲力,各种生的现象(色、受、想、行、识)就相续不断的发生了,
老病死、忧悲恼苦也都在这种没有自觉的轮转中持续不断。
    因此,在没有正思惟的情况下,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

351 四种安乐食

352 正见缘起断生死

有、生,都是无明、苦;而贪取,则是一个现象引生下一个现象的动力,是最重
要的苦因,如果停止一切贪取,所有现象都处于寂灭的状态,当下苦灭。
    对于这样的说法如果知道、也愿意落实于人生当中,一定可以自证苦灭、明、
解脱。这种由因缘法证知苦、集、灭、道的人,就是于法不坏净。其他,也可由
四念处、七觉支等如来所说正法,证知苦、集、灭、道,这样的人就会对正法产
生不可撼动的信靠,因此依佛所说法来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行,这就是于法不
坏净。
    三、于僧不坏净:一个坚定的想要出离世间烦恼的人,如果是佛弟子,无论
在家、出家,一定会依循如来所说正法精勤修学,于学习当中身心不断得到净化,
当一切贪取都灭的那个当下,就得证苦、集、灭、道,自知自证自己也可以像其
他已经得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因此,以清净的修行人作为自己生命的典范,起增
上欲,努力学习,这就是于僧不坏净。
    四、圣戒成就:如来以解脱道八正道的精神制订戒律,作为修行人身、口、
意行的规范。初学者由于对正法认知不深,先前不如法的业识习性未得调伏,戒
律有规范、导正的作用,避免逾越正法、造作苦因、妨碍修行。初学者于正法和
戒律同时渐修渐行,当对正法有较清楚的认知之后,就知道正法和戒律是不可分
的,于是对戒律产生信靠,由衷的依循。一个念念都有苦、集、灭、道思惟的修
行人,其身、口、意行就自然的融入正戒律,不会逾越。像这样由随规定而行,
进而随信行,进而得证苦、集、灭、道进入随法而行的人,就能得圣戒成就。
    所以,诸比丘!当正观四食的无明、爱、取、行、业,以及引生的无尽轮转
之苦,为了出离,当起增上欲这样修学:我要于身、受、心、法,念念都有苦、
集、灭、道思惟,行八正道,成就于佛、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不堕恶趣,
正向解脱。”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353 四种安乐食

354 正见缘起断生死

'提要'
    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能长养众生四大之躯,是众生安立世间不可或缺
的生命资粮。除此之外,别有四种能润泽众生福德,令众生心生法喜、步步安乐
的心灵资粮,就是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亲身见证生命可以完全觉醒,贪瞋痴可以完全净化。
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开发显示他证悟的成佛之道四圣谛,说明苦应知、集
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众生依四食存活,进而喜贪四食,却不知这正是烦恼增长、生死轮回之根源。
而佛、法、僧、戒四种安乐食,正是帮助众生离断对于四食的喜贪,现世安乐,
进而出离生死轮回大苦的药石:
    以佛陀完全觉醒的生命状态,作为净化自己心意识的导向;
    以佛陀开发显现的正法,作为修正自己身、口、意行的依止,以“苦、集、
灭、道”正思惟身、受、心、法的一切状态,证知四圣谛;
    以清净僧作为自我策励、学习的榜样,朝向离断贪、瞋、痴的生命品质而升
进;
    以佛陀制订的戒律,调伏内在业识习性的冲力,向四双八辈贤圣之道精进。
    喜贪四食,则长夜轮回;食安乐食,则福德润泽。圣弟子以四种安乐食滋养
身心,离断对于四食的无明、爱、取,正观四食而无喜无贪,则不增长业行而引
生业有,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是故吾等应依佛所言: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355 四种安乐食




《分享杂阿含经系列5:病中临终修法》
         原始佛法生死书

         【目录】
001《总  序》 贯通生死,自我导航
009《编者序》 极痛中,照见明光
017《关于本书》

021 第 一 篇 差摩观生灭离我慢
041 第 二 篇 非阿罗汉,自杀有大过
059 第 三 篇 跋迦梨离欲得善终
075 第 四 篇 阿湿波誓的误解
085 第 五 篇 年少比丘慧解脱
097 第 六 篇 心解脱,慧解脱
105 第 七 篇 给孤独长者的眼泪
119 第 八 篇 优波先那不畏毒苦
133 第 九 篇 婆耆舍最后的法施



151 第 十 篇 质多罗长者的见证
163 第十一篇 正念正智以待时
181 第十二篇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97 第十三篇 成就四不坏净
207 第十四篇 修习六随念
223 第十五篇 修习六明分想
243 第十六篇 舍离爱欲的教法
257 第十七篇 病中闻思修的福利
271 第十八篇 善心命终,后世续善
281 第十九篇 大医王如实知见四圣谛
295 附录一   当舍三世之病
309 附录二   病可以早日康复
315 附录三   怎样当个好看护
321 附录四   思惟死亡的逼迫
329 附录五   勇猛精进的随死念
345 附录六   慈愿



【总序】 
 贯通生死,自我导航                  

    随着生命的诞生,老病死就跟着诞生。老病死并非外于生命之物,而是生命
里本具有的内容。所以,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喝毒药临终时,
理性地保持高度的觉醒,希望藉此亲历死亡的过程,了解死亡的奥秘;西藏的《中
阴闻教得度》,以为人死后有个“中阴状态”,因而想要在“中阴身”时控制转世;
廿世纪崛起的“新时代运动”,诸多领导者囿于己见,以为人就只是在天界与人界
中转世轮回;印度的神秘家奥修,倡言“死亡是生命的高潮”,鼓励徒众以欢喜心
迎接死亡、庆祝转世。
    .彻见生死流转的奥秘
    而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则在精深的禅观中彻见:众生在无明、爱取的推动

1 总序

2 原始佛法生死书

下,无间断的造就身口意行,而随业流转生死。因而完全清楚生、老、病、死、
转世、受生的生命韵律,及其中的正因、助缘、生起与转化,即所谓“缘无明行,
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
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的十二因缘法,揭露
三界众生流转的奥秘,原来是随着个自心意识的品质及相应的业缘而转世受生,
不是上帝的创造,也不是来自大梵天王的化生,更不是来自于空无也归于空无(无
因自生),如“唯物论”或廿世纪的显学“存在主义”的看法;而是有因有缘集世
间、有因有缘灭世间随着无明、爱、取,造作身口意行而“发现世间”,也随
着无明灭、爱欲断、身口意行永灭而出离三界、“寂灭世间”。
    .念念明觉到最后一念
    因此,佛陀一再提醒修行人,时时“守护六根”、修习“四念处”、保持“正
念正智以待时”。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时时保持高度的觉察力见贪离贪、见
瞋离瞋、见痴离痴,依“三依一向”来作意依无常而远离、依离欲、依灭、
向于舍确实了知整个身、受、心、法的“集、灭、味、患、离”,正见其中的
因缘生灭,念念明觉而不抓取,使能见苦离苦,直到最后一念。则不只能自见生
死流转的奥秘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