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全集-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择读物,最可靠的是口碑。
哥儿公子有福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说屁话五六年。
门第世家制度,用现代眼光来看,是一种狗娘养的制度,但在有奇异头脑的人物来看,却跟观世音菩萨的胸脯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谁要侵犯,谁就得倒八辈子楣。关于这种制度的着作,如山如海,两火车都装不完,用不着我们细表,但我们仍要表一表两位可敬的打手,一位是五世纪九○年代北魏王朝的皇帝老爷元宏先生,另一位的地位较低,是九世纪中叶唐王朝的宰相李德裕先生。我们所以表一表他们二位,并不是因为他们二位长相出众,而是因为他们克尽厥职,是门第世家的英勇斗士,在门第世家没落衰微,眼看要断子绝孙时代,使出十八般武艺,杀得血流成河,为既得利益的哥儿公子,巩固他们的既得利益;为未得利益的哥儿公子,建立将来二抓的堂皇理论基础。
先说元宏先生,这位鲜卑民族的皇帝老爷,是一个中国崇拜狂,认为鲜卑人的玩艺一切都是坏的,汉人的玩艺一切都是好的──包括「中国的月亮比鲜卑圆」「汉人的脚踢到屁股上也比鲜卑人的脚踢到屁股上舒服」。跟现代有些朋友主张「全盘西化」一样,他阁下主张的是「全盘汉化」。不同的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朋友,手无寸铁,只好穷嚷。元宏先生却大权在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连皇太子和诸亲王都阻挡不住。
呜呼,五世纪时,五胡乱华十九国早把由九品中正建立起的门第世家制度,破坏得无影无踪。元宏先生却雄心勃勃,他用政治力量硬教殭尸复活,殭尸复活还不算,还要它跟政治结合。鲜卑民族本来是游牧生活,在瀚海沙漠群上,逐水草而居,战斗力很强,阶层等级也很疏阔。元宏先生的本领,就是在这种松懈的社会结构里,生吞活剥的制造出新的门第──跟九品中正时代的旧门第无关。
于是,鲜卑贵族的姓氏,称为「国姓」,最尊贵的国姓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共称「八姓」。汉民族没有资格以「国」为单位,只有以「郡」为单位,在郡里选定做官人数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称为「郡姓」,这自比「国姓」差一点劲,最尊贵的郡姓有范阳(河北涿鹿)卢姓,清河(河北清河)崔姓,荥阳(河南荥阳)郑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陇西(甘肃陇西)李姓,共称「五姓」。──当时的知识份子,如果能「娶五姓女」,跟五姓中任何一姓的女儿结婚,那简直是跟娶了欧纳西斯的女儿一样,立刻前途如锦。身价十倍。
至于全国广大的被统治的可怜小民,则属于「庶姓」,任凭杀剐,一文不值。国姓郡姓有国姓郡姓的门第,这门第代代相传,就成了世家──官宦世家。世家哥儿公子唯一的神圣天职,就是做官。政府官位,永远被他们包啦,像嫖客包妓女一样的包啦。庶姓家庭,既没有门第,当然根本建立不起来世家,世世代代,注定的要被哥儿公子骑到脖子上。
现在,让我们瞧瞧门第世家的等级:
第一等曰「膏粱门第」,三代里出过三个宰相(三公),就属于这个顶尖阶层,这种世家里的哥儿公子,简直是老虎崽子生到羊群里,哪条羊肥吃哪条羊,势不可当。第二等曰「华腴门第」,三代里出过三个副宰相(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就属于这个次一级的门第,这种世家的哥儿公子,虽没有像老虎崽子那么威风,但跟老鼠崽子生到牛奶缸里却差不多,用不着东奔西跑,只要张口,就吃喝不尽。第三等曰「甲姓门第」,人头就比较次啦,三代中只要有一个老爹干过重要部的部长(尚书)就行。第四等曰「乙姓门第」,三代中只要有一个老爹干过次要部的部长(九卿)和省长(刺史)。第五等曰「丙姓门第」,三代中只要有一个老爹干过副部长级的官(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第六等曰「丁姓门第」,这是最低级的门第,但最低级的门第也比小民庶姓要高──而且高到九霄云外,这个门第,只要三代里有一个老爹干过科长(吏部员外郎),就可以踩到小民顶瓜皮上。
门第世家是大小官崽的巢穴,第一等膏粱门第的哥儿公子,或第二等华腴门第的哥儿公子,管你王八蛋也好,下三滥也好,十八岁乳臭未干也好,二十岁势大气粗也好,他不必辛辛苦苦往上爬,第一个差事就是中央政府的科长。换句话说,中央政府科长级的官位有了空缺,就非由这个门第的哥儿公子去干不可,不但轮不到你我这些小民,也轮不到甲乙丙丁。甲乙丙丁级门第的哥儿公子,初出道只能担任省政府秘书长(长史)或郡政府的主任秘书(主簿),这两个位置,你我小民纵有通天本领,也望官兴叹。
这种狗娘养的制度,在当时就受到激烈反对,大臣之一的李冲先生问元宏先生曰:「皇帝老哥,不知道开天辟地以来,政府设立官职,是为了安顿哥儿公子乎?还是为了治理国家乎?」元宏先生曰:「这还用问,当然是为了治理国家。」李冲先生曰:「那么,你为啥专论门第,不论才干?」元宏先生曰:「官宦家庭出身的哥儿公子,即令没有才干,不能理事,可是德行却纯笃呀。」
──「德行纯笃」,真是见了鬼啦,不知道他阁下这学问是怎么冒出来的。呜呼,德行纯笃的朋友,往往出自农家和教育界,官场中只会产生势利眼(对不起,你阁下如果是官场人物,当然例外)。吾友宋王朝宰相蔡京先生就有金句曰:「既要当好官,又要当好人,怎么办得到耶?」在专制时代,好官和好人不能并存,官宦家庭的哥儿公子,尚可问哉。元宏先生不是无知,就是睁着大眼说瞎话。
元宏先生翘辫子三百余年后,到了九世纪中叶,唐王朝宰相李德裕先生继承遗志,为了维护门第世家的利益,继续向小民宣战。不同的是,元宏先生本是一个皇帝,他只是为了「仰慕中华文化」──这句话读者老爷一定眼熟,君不见偶尔有个洋妞洋佬来台湾一游,被记者逼得紧啦,只好用这句话搪塞,盖洋妞洋佬发现,如果仍执迷不误,可能过不了关。于是,报上一登,有些人就飘飘然兼然然飘。不过元宏先生却是从心窝里真正仰慕中华文化的,可惜他的「全盘汉化」中,吸收了精华,也吸收了糟粕──那就是门第世家制度。其实,即令他不吸收门第世家制度,他的皇帝宝座也不会跑到别人屁股底下。而李德裕先生不然,他本身就是门第世家的产品,他之所以大战小民,不但是维护他所属的门第世家利益,也是维护他自身的既得利益。
李德裕先生一群人,被称为「李党」,李党的成员大多数都出身哥儿公子,讨伐的对象是以牛僧孺先生为首的「牛党」,牛党的成员大多数都出身庶姓小民,既没有当官老爹在天之灵,只好靠科举考试,他们的能力干才,不久就威胁到哥儿公子的饭碗,李德裕先生就像唐吉诃德先生一样,义不容辞的挥戈跃马。
事实上李德裕先生比唐吉诃德先生厉害得多,他用的是斩草除根手段,第一,他念念有词,祭出「诬以谋反」的法宝,宣称牛僧孺先生跟叛将刘祯先生有勾结,主要的证据是,一个被俘的叛军军官,出面证明刘祯先生曾接到过牛僧孺先生的一封信,可是信却当时就被刘祯先生烧掉啦(牛僧孺先生没有被搞得「坦承不讳」,总算他运气)。洛阳市副市长(河南少尹)也报告说,当刘祯先生失败的消息传来时,牛僧孺先生曾叹过一口气(读者老爷中如有小民出身的,叹气时可得小心)。
第二,李德裕先生一不做、二不休,他要求皇帝李炎先生取消已实行三百年之久的科举考试,他义正词严的指控那些没有门第的小民出身的官员,都「轻薄」「浮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哥儿公子出身的官员,就没有这种毛病,他气不发喘兼面不改色曰:「政府官员,必须任用世家子弟,因为他们从小就熟习官场生活,对政府典章制度,比较熟习。用不着特别训练,就具有官员们所必须的礼节和风度。而小民出身的官员,即令十分才干,却对这些丝毫不懂。」
读者老爹千万莫认为这是屁话,要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说屁话五六年」。到了二十世纪,又有宋光宇先生冒出来,也继承遗志,大吼上阵。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次分解。
犀牛型的高烧
──殭尸不能复活,门第世家不能再出现,宋光宇先生最好去小馆吃碗凉粉。
话说宋光宇先生的大吼,发表在台北《综合月刊》上,题曰〈〈论团结之道〉读后感〉。〈论团结之道〉是《综合月刊》前一期的一篇报导,报导三位政论家──吴丰山先生、陈少廷先生,和朱坚章先生的谈话。宋光宇先生就是看了那篇报导,写出他的读后感。我们讨论的不是三位先生的谈话,而是宋光宇先生的读后感。
宋光宇先生开宗明义三句话:「大家都呼吁团结,却把团结跟专制扯在一起,没有弄清楚团结的层面。」看样子宋光宇先生似乎把团结的层面弄清楚啦。我们现在就瞧瞧他阁下清楚到啥程度。宋光宇先生曰:
「仔细分析在政府中任高官的青年才俊的家世背景,可能发现有如唐代的『士族』的迹象存在。青年人想做高官,除了个人的学识与能力之外,若没有其他条件配合,也很难参与庙堂之事。」
现在是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依正常人的智慧判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呈现出人事上「除了学识能力,还得有其他条件」的现象,都会汗毛倒竖。盖民主政治和我们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就在于一个人只需要靠学识与能力就够啦,绝不再需要其他条件,尤其是诸如金银财宝,打手如云,或门第世家。所以,猛一瞧宋光宇先生的层面,似乎是谴责这种现象。再也想不到人心隔肚皮,宋光宇先生原来却在为这种现象拍巴掌叫好。他曰:
「优先起用有才能的官宦子弟,是古今中外皆然的事。」
好一个「皆然」,简直是太乙真仙的天罗地网,不由分说的就往下罩,把「古今中外」,一网打尽,为门第世家的存在,奠立理论基础。然后,他阁下为小民庶姓悲哀曰:「寒素之士在政府中任职,依照刻板的人事制度,慢慢升迁,熬到白头,可能只是一名科长而已。」
宋光宇先生似乎连政治学上最低级的常识都敢杀价。咦,一个公务人员,在「刻板的人事制度」下,不仅可以升迁到科长,还可以升迁到司长,还可以升迁到常务次长。连最起码的文官制度都不了解的宋光宇先生,竟大谈文官制度,犹如连最起码的核子科学都不了解的柏杨先生,竟然大谈美国三里岛核子电厂爆炸事件一样,都属于犀牛型人物,貌虽吓人,其实只不过全靠皮厚。
在宋光宇先生的逻辑下,老爹没当过官的小民,只好走「终南捷径」「参加竞选」。一提起这种民选出来的公仆,宋光宇先生就发起高烧,认为比哥儿公子,差得远啦(英美法日等国,可都是选举制的,它们之所以日渐没落,眼看要亡,道理在此)。千言万语,还是哥儿公子好。宋光宇先生曰:
「世家子弟有他的优点,从小看到、听到、接触到的,都是与庙堂有关的事务,很自然的养成了一种雍容大度的气势。平民出身的人与之相比,就显得急躁不安,汲汲于名利,而且纵情放肆。」
这一段高烧下的呓语,不过炒元宏、李德裕二位先生的冷饭。呜呼,宋公,你阁下既然义愤填膺,跟小民庶姓誓不两立,就应该弄点新式武器才行,却捡起千余年前使用过,而且在当时就丢盔撂甲,朽烂了的回马枪,闭着尊眼猛戳,不管是维护哥儿公子的利益也好,或是拍哥儿公子的马屁也好,恐怕是武太郎打飞脚,出手不高。只有高烧到八十度的急色儿,才敢大言不惭的咬定哥儿公子「很自然」的就「雍容大度」。这就要问一声:纨裤子弟和荷花大少,都是哪里出来的玩艺哉。世家是官位造成的,世家的开山老祖,固也是平民出身的也。即令老爹是大官,国家有国家的机密,老爹岂能回到家里,把庙堂事务,一五一十,传授给哥儿公子?即令传授,形势一日万变,小时候学的那一套,等到长大,已面目全非,排不上用场矣。事实上哥儿公子所学的不过只是台盘上的一套──所谓「台风」罢啦,这玩艺没啥,属于花拳绣腿,跟真本领无关,即令小民庶姓,只要上学堂,念诗书,握握手,鞠鞠躬,照样精通。
然而,最惊人的是,不知道宋光宇先生根据那门学问,对小民出身的官员,下定义曰:「急躁不安,汲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