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96部分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馈T裘穑虺煊腥眨粼冢蚬殂谖奁凇!毕茏谇字镣ɑ潘托校⒋鸵韵性隆
  裴度到达郾城后,立即巡抚诸军,宣达圣旨,士气倍增。当时诸道兵皆有中使监阵,“进退不由主将,战胜则先使献捷,偶创则凌挫百端”。裴度又罢中使监军,归兵权于将帅,颇得军心。由于裴度军法严肃,号令划一,因此捷报连传。裴度派使者入蔡州劝降,吴元济拒降。十月,在裴度的指挥下,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破悬瓠城,擒吴元济。
  裴度入蔡州后,对吴元济旧将量罪判刑,除旧法,并约法禁盗贼斗杀,以安抚人心。蔡人大悦。史书载“蔡之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这样,申州、光州也随之平定。十一月,宪宗受降,斩吴元济。至此,淮西战事终告结束。
  裴度平定淮西,回朝后,宪宗为嘉奖他,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赐勋上柱国,封晋国公,食邑三千户,复知政事。又诏刑部侍郎韩愈撰《平淮西碑》,以示纪念。其中有颂裴度功勋说:“凡此蔡功,惟断乃成。”淮西的平定,极大地震慑了山东、河北诸藩镇。
  裴度在宪宗朝为相,直言极谏,抑制宦官中使于政,维护宰相、朝臣的政治权力,发挥三省的作用。他执性不回,特别是对宦官于攻的指斥,使宪宗感到不悦。元和十四年(819),迁裴度为河东节度使。
  第三节避祸东都,以诗酒自娱宪宗以后,裴度又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在当时有“勋高中夏,声播外夷”的盛名和地位,但由于宦官当道,其虽有“将相全才”而不能为天子所用,所以并无多大作为。为避宦官当政,他退居东都洛阳,立第于集贤里,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不问政事。开成三年(838)冬,因病乞还东都,翌年去世。裴度死后,册赠太傅。裴度有子五人。长子裴识,以荫授上柱国,袭晋国公,宣宗时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其他四子也都声名显赫,多有作为,时“兄弟并列方镇,时人荣之”。
  裴度“始自书生,以辞策中科选,数年之间,翔泳清切”,又能奋命决策,横身讨逆,成为中兴宗臣。史家对裴度的功德多加以肯定。《旧唐书·裴度传》说他“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威望德业,侔于郭子仪”。并赞他“以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新唐书》本传也称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
  第四十一章贾耽李吉甫第一节贾耽官至宰辅,潜心研究地理贾耽(730—805),字敦诗,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先祖后魏时居长乐(今河南安阳东)。七世祖贾元楷因避葛荣之乱,迁居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祖父贾知义曾任沁源(今属山西)主簿,赠扬州大都督。父亲贾炎之,赐尚书左仆射②。
  贾耽从小就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步入中年以后,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工作。“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天宝十载(751),他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登第。乾元中(约759 年)授贝州临清(今河北清河)县尉,以后续任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尉、检校膳部员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节度副使、汾州刺史等职。由于他才华出众,政绩茂异,又被提升为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大历十四年(779)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今陕西汉中)刺史、朝仪大夫、山南西道(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地区)节度使,封广川男。当时守臣梁崇义恃汉水岘山之险,反叛唐朝,贾耽奉命带兵东讨,降均州,屯谷城,所向皆捷,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建中三年(782),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今河南、陕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区)节度使,东都留守,东畿、汝南防御使等。贞元二年(786)改检校右仆射,兼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义成军(今河南滑县)节度使。贞元九年(793)入觐,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七年(801)封魏国公。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贾耽任检校司空、左仆射。十月一日卒于长安,享年七十六岁,赠太傅,谥曰元靖。
  贾耽一生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撰写了较丰富的地理著作,绘制了多卷地图。地图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轴,《海内华夷图》一轴,《地图》10 卷①。书有:《皇华四达记》10 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6 卷,《吐蕃黄河录》4 卷,《贞元十道录》4 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 卷,《唐七圣历》1 卷②。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用米堆积立体地理模型供军事行动之用,像西汉萧何那样搜集秦国地图帮助刘邦夺天下。他羡慕前哲,绘制地图,要为唐朝的政治、军事服务。贾耽年轻时正值“安史之乱”,政治不稳定,人民赋税很重,生活困难,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边疆安全,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被吐蕃所占。对此,贾耽深为忧虑,为了收复失地,他根据裴秀创立的制图六体的原理以及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另作注。
  ② 郑余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全唐文》卷四七八。
  ①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史部·地理类》。
  ②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五行类》。
  自己采访的材料,绘制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图的范围主要是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地区。图中绘有交通路线、军事要塞、行政区、关隘、山川等,很有实用价值。此图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边患,且可用于军事行动,体现了贾耽可贵的爱国心。
  《海内华夷图》贾耽在地图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海内华夷图》上。绘此图的目的是力图要把唐代统一强大的面貌表现出来,因而图幅很大,“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为了绘制此图,他花了三十多年时间阅读文献,调查采访,认真选取资料。贞元十七年(801)图成,献给朝廷。此图今已佚,但据贾耽写的献图表文及有关记载尚可得知此图有两个特点:第一,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大型地图,其地理范围除唐朝所辖行政区外,还有四邻一些国家,可以说是一幅小范围的亚洲地图,比例尺为一寸折百里,相当于1∶180 万。图的面积约10 平方丈,比裴秀的方丈图大得多。图的内容包括唐朝疆域沿革、行政区划、古今郡县、山川名称、方位、交通道路等。这既是一幅历史地图,又是当时的形势图。无论体例、内容都较古图充实,反映了贾耽具有丰富知识和高超的制图水平。
  第二、在制图技术上首创墨朱殊文制图法。此图不仅采用了计里画方的先进方法,而且首创“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的历史地图绘制方法。即用两种不同的色彩填写地名,古地名用黑色,今地名用红色。贾耽的这种方法影响久远,为后来的历史地图学家所遵循。如李兆洛的《历代地理沿革图》,杨守敬的《历代疆域形势图》,都采用这种方法。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 卷,形式上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实际上是地志。“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即班固《汉书·地理志》)发源,郡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凡诸疏舛,悉从厘正”。如“前地理书以黔州属西阳,今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可见他对历代地理沿革,边防及城镇都会的变迁、各地人口增减的考订,大大超过前人。对当时政治地理、物产、经济状况的叙述,也比较完备。此书已初具方志规模,对后世地方志的编纂有深刻的影响。
  《贞元十道录》4 卷,为《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的缩写本。此书已佚,清人王谟编《汉唐地理书钞》中有辑本。敦煌有发现《贞元十道录》写本残页。所谓十道,指唐贞观元年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元年间,十道已不存在,贾耽之所以仍用十道,是表示他渴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书的第一卷叙述州郡变化、道的划分与作用、四方贡赋之名产、疆域盈缩、镇戍险要的设置、河流变迁、边徼概况等。又以节度、观察、防御、经略诸使,附于卷末。其余三卷则以十道为准,县距州,州距西部(指长安)的道里数目,四邻地界等。每卷有图,与文字相对应,开卷尽在,披图朗然。在《贞元十道录》中,贾耽还提出了“若护单于并马邑而北理榆林关外,宜隶河东;乐安自乾元后河流改道,宜隶河南。合州七郡,北与陇坻,南与庸、蜀,回远不相应,宜于武都建府以恢边备”①等十二条订正意见。由此可见,缩本的地理内容也非常丰富。两《唐书》的《地理志》从中引用了许多关于边州及四夷的材料。说明贾耽在边疆和域外地理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超过了前人。
  《皇华四达记》《皇华四达记》十卷,原书已佚。从《新唐书·地理志》的引文中,得知此书的大概内容。如记载唐朝“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有七条交通路线:“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②在谈交通路线时,也谈到边疆和域外若干城镇的地理位置、自然面貌等地理内容。如“广州通海夷道”,不仅记载了这条交通路线上的航程和航行日数,同时也记载了这条交通线上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民情风俗等。比如马六甲海峡,写道:“又五日行至海峡,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今加里曼丹),南中洲之最大者”。关于这条航线上设置的灯塔,它写道:“又自提■国西二十日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位于今伊朗波斯湾沿岸),一曰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①这种“夜置炬其上”的“华表”,是指引船舶夜航的标记,即今天的灯塔。唐朝在广州港口也修筑了十数丈的高塔,入夜在塔上置灯火,又叫光灯。因此“广州通海夷道”是航海史上的重要文献。《皇华四达记》则是中外交通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
  贞元十四年(798),贾耽完成了以黄河命名的著作——《吐蕃黄河录》10 卷,这是《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别录》6 卷和《吐蕃黄河录》或称《河西戎之录》4 卷。此书图文并茂,记载吐蕃境内“诸山诸水”的“首尾源流”。惜其书和图均已失传,现已无法知道其中的具体内容。
  可见,贾耽不仅是中唐重要的政治家,也是重要的地理学家。他在地图学、地理学、方志学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① 权德舆:《贞元十道录》序,《权载之文集》。
  ②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①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第二节李吉甫善读书的宰相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父亲李栖筠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常州刺史、浙西观察使等职,喜欢读书,“为文劲迅有体要”①。这种家庭环境对其子(李吉甫)、孙(李德裕)都有影响。李吉甫从小好学,能写文章。二十岁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后迁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陆贽为相时,怀疑李吉甫结党,让他去明州(今浙江宁波)为长史。后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郴州(今湖南郴县)刺史、饶州(今江西波阳)刺史。
  元和元年(806)宪宗即位,李吉甫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不久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剑南西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