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虞世基兄弟从建康到了长安,都以擅长文学获得声誉,当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代的二陆。那时隋炀帝杨广为晋王,听说虞氏兄弟很有才学,同他的兄弟秦王杨俊争着聘任他们为王府属官,结果晋王依仗权势把他们招致门下。炀帝大业年间,任用虞世南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炀帝虽然爱重他的才学,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所以不肯重用,十年之久仍然是七品官。虞世基却因善于阿谀奉承,得到宠信,官至内史侍郎,颇有权势。虞世南素来勤俭清廉,过着清贫生活。隋末,虞世基随同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南则随宇文化及到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后他被窦建德擒获,任用为黄门侍郎。
归唐以后窦建德所建农民政权覆灭后,虞世南归唐,被任用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秦府文书。秦王为太子后,升任他为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后,转著作郎,仍兼弘文馆学士。虞世南以年老,多次请求致仕,太宗不许,升迁为太子右庶子,辞谢不就,转秘书省少监,贞观七年,升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八年,晋爵县公。太宗器重虞世南学识的广博,每逢处理政事后有闲暇时间,便同他共观经史,互相议论。他虽是一个体弱多病容貌儒雅的文人,但是秉性刚正不挠,每当太宗向他询问时事,或同他议论古代帝王政事的得失时,他都能直言敢谏,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意见。贞观八年,陇右地区山崩,各地多次出现大蛇,山东和长江、淮河流域相继发生水灾,太宗感到忧虑不安,向虞世南征求意见。世南举出历史上一些山崩地震,洪水泛滥,大蛇出现的例子。说明深山大泽是龙蛇所居,出现大蛇,不足为怪;山崩、洪水等自然灾害,只要实行德政,“施惠于天下”,“修德可以销变”,太宗采纳他的意见,派使者到各地赈济灾民,平反冤狱,从而减轻了人民的疾苦。
太宗喜好宫体诗,写了一首命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进谏说:“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①太宗嘉奖他的直谏,赐绢50 匹。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多次规谏,① 《大唐新语》卷三。
都被采纳,史称其“有犯无隐,多类此也”①。
虞世南的直言规谏,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太宗尝谓侍士曰:‘朕固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②“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③唐人《隋唐嘉话》亦称“兼是五善,一人而已”。他的直言敢谏,为官清正,对于促成“贞观之治”是有影响的,不仅是书法、文学见长而已。
博学与文采虞世南在陈、隋、唐三朝都以博学文采著名当世。据《隋唐嘉话》记载:“太宗将致樱桃于酅公④,称奉则以尊,言赐则以卑,乃问之虞监,曰:‘昔梁武帝遗齐巴陵王⑤称饷’,遂从之。太宗常出行,有司请副书以从,上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太宗令虞监写烈女传,以装屏风,未及求本,乃暗书之,一字无失。”
虞世南的生平著作,除有文集30 卷外,尚有《北堂书钞》。据《大唐新语》所载:“太宗顾见前代帝王事得失,以为鉴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采经史百家之内嘉言善语,明王暗君之列,为五十卷,号《群书理要》。”可惜他的著作大部散失。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因年老多病再次请求致仕,得到朝廷准许,不久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虞世南逝世后,太宗对他十分悼念,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太宗下诏图画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虞世南即其中之一。他的儿子虞昶,官至工部侍郎。
书法成就虞世南书法渊源于王羲之父子,幼年从智永禅师学书。智永笔法又来自家传,故唐人《云仙杂记》称:“虞世南书冠当时,人谓其有(王)羲之鬼”。宋人《宣和书谱》谓:“释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虞世南作品之佳者可同王羲之相比。清人梁 《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对虞世南书法艺术也有很高评价:“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皆第一等书也。”①虞世南在中国书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虞出自王氏嫡传,欧阳询则从王氏脱体另树风格;欧擅长各种书体,比虞全面,虞则专精正行草书,较欧严谨;虞书内含刚柔,欧书筋骨外露,各具特色。在唐太宗君臣珍惜王氏父子书法的影响下,出自王氏嫡传的虞氏当然更受重视,因而唐代书法评论家自张怀瓘开始以欧书外露筋骨,虞书内含刚柔为名,引用“君子藏器”① ②《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
③ 《新唐书》卷一○二《虞世南传》。
④ 隋恭帝杨侑禅位后,唐封之为酅国公。
⑤ 齐和帝刘准禅位后,梁封之为巴陵王。
① 引自清人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校证·述古卷第一》。
的说法。
虞世南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有唐人张彦远所辑《法书要录》中所录《书旨述》,清人冯武编著的《法书正传》中辑录的《虞永兴笔髓》。其中《笔髓》一篇影响较大。
虞世南书法真迹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其中最受推崇也较可信的代表作当为《孔子庙堂碑》,凡四十行,三千余字,碑成于贞观七年,为虞氏晚年作品。“用笔俊朗圆腴,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然端观之,其中每一波法,无不一过而三折;每一浮鹅,无不调锋而再三;其一纵一横,无不平铺而直过者;乃至每一点划无不精思俯会,如见其血脉之流动”①。除《孔子庙堂碑》外,其他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论序》、《汝南公主墓志》以及散见于刻帖的《大运帖》、《用笔赋》、《书指述》、《演连珠》、《景纬成象》、《孔有新制帖》、《积时帖》、《朝会帖》、《瘦朽帖》、《临乐毅论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这些碑帖中,有些是伪作,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可信的为数甚少。
① 汪谷兴:《虞世南的书法》,《书法》1985 年第1 期。
第三节褚遂良贞观诤臣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父褚亮,历仕陈、隋、唐三朝。隋末贬官凉州西海郡(今青海青海湖西)司户。薛举称帝割据凉州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唐平定凉州后,授秦王府文学。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褚遂良隋末被薛举任为通事舍人。后随父归唐,被任命为秦王府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事务。太宗贞观初,升迁至起居郎。他博览文史,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自从虞世南死后,太宗常常叹息说:“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①魏徵推荐褚遂良精通书法,令其谒见,果然非凡,于是太宗命他充当侍书。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当时正好下令广泛收购王羲之墨迹,各地纷纷进献,但是真假难辨,于是命褚遂良加以鉴定。他接过这些法帖,精心挑选,去伪存真,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论据充分,令人信服,经过反复验证,他的鉴定完全正确无误。从此,他逐渐得到太宗的信任,君臣之间谈论的内容,也逐渐从论书转移到论政,而他又以直言敢谏著名于贞观、永徽之际。太宗曾说:“朕始得魏徵,朝夕进谏,徵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②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准备效法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命群臣扈从,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时天上出现彗星。褚遂良以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便假借彗星出现,进谏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③太宗采纳他的意见,下诏停止封禅。不久,升任谏议大夫,仍兼知起居事。太宗问他:“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他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见,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他回答说:“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①太宗阅览古书所载:“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深感奇怪,认为区区小物,何必如此?褚遂良进谏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②认为这些不是小事,人的欲望是逐渐升级的,一旦奢侈成风,就无法制止了。太宗听了他这番治国必须防微杜渐的议论,非常赞叹。
唐初,在政治制度上有一种特殊的惯例,即皇帝的子弟不论年纪长幼一律充当各州都督、刺史。褚遂良上书进谏说:“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捍四方。”③并指出各州刺史是亲民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任用是否得人,对于人民生活,国家安宁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革除以年幼皇子充当州刺史这一荒唐可笑的弊政。经过褚遂良的直言规谏,太宗翻然醒悟,立即表示采纳。
② 一说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① 《新唐书》卷一○五《虞世南传》。
② 《新唐书》卷九九《刘洎传》。
③ 《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
① ②③④《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
太宗晚年,锐意经营四方,他为了安抚在平定突厥中起过支援作用的薛延陀,曾经答应以公主下嫁薛部可汗,并已接纳其聘礼,后来又后悔,宣布断绝婚姻关系。褚遂良进谏劝太宗对边疆藩属部落首领要守信义,以免挑起边患。由于太宗有灭薛延陀的打算,所以没有采纳。后太宗准备伐高丽,平辽东。褚遂良又规劝:“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④太宗表示采纳谏言,后因李勣极力反对褚遂良计策,遂决心东征。遂良感到畏惧,又上言劝阻。太宗虽没有听从他的谏阻,但还是嘉奖他的忠谏,升迁他为黄门侍郎,掌管机要,参与朝政。不久,因父亲褚亮去世,在家服丧罢官,服丧期满,拜中书令。
受命托孤,反对废后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召见褚遂良、长孙无忌,命为顾命大臣,对他们说:“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而(尔)毋忧。”①因命褚遂良草拟太子继位遗诏。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河南县公,晋升郡公。不久,因事牵连出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第二年,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兼任太子宾客。不久,进职尚书右仆射,主持尚书省政务。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高宗将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宣召大臣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和褚遂良入宫。事前,他们都已知道这个消息。有人以为赵公长孙无忌德高望重,又是皇亲国戚,应当先谏,褚遂良说:“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有人以为英公李勣劳苦功高,又为皇上敬重,应先进言,褚遂良还是认为不可,他说:“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进言以后,高宗说:“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褚遂良进谏说:“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高宗听了,很不高兴。当天,未作出决定。次日,再议,褚遂良直言不讳说:“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高宗羞愧不言。遂良把手中所持朝笏放在金殿台阶上,叩头流血,说:“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高宗大怒,命人把他牵出金殿。武昭仪从金殿后的帷帐中高声呼喊:“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启奏说:“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这时李勣提出异议,认为废立皇后是皇帝家事,大臣不能干预,遂立武昭仪为后,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调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属岭南道,今越南北部)刺史。褚遂良心中忧惧,恐怕死在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