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周恩来的公共关系艺术 >

第11部分

周恩来的公共关系艺术-第11部分

小说: 周恩来的公共关系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辛格和助手们看了,面面相觑。各说各的公报他们还是头一回看到。基辛格沉默一会儿,对周恩来说:“总理先生,这样的方案,我看,在国际上和美国国内都是无法接受的。”
  看来,吃烤鸭只是暂时“休战”,问题还是存在。
  周恩来耐心解释:“漂亮的外交辞令掩盖分歧的典型公报,往往是祸根。既不解决问题,又会导致更深的矛盾。”
  点到了要害,基辛格口气有所松动:“我们不能光是列举不同的观点,而是必须向着未来有所前进。”
  好,这等于已同意“各说各的”,周恩来抓住基辛格的话头,进一步说:“公开地摆明分歧,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通向未来的第一步。”
  第二个回合,等于周恩来意见被认可了,只是基辛格他们不服气,还想提点别的。周恩来见势收住,再一次提出建议缓解紧张:“我们稍休息一会好吗?”
  休会时间,基辛格的助手既失望又不服气:“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写的初稿,等于扔进了垃圾堆。”
  基辛格也在动脑筋,他把周恩来的话反复地在脑子里过了几遍,两眼突然放光,禁不住脱口而出:“公开摆明分歧,难道不就是使双方的盟国与朋友放心么?这说明他们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还会使各方面的人确信公报是真诚的。”
  “对呀,正因为我们公开承认存在的分歧,我们那一致的部分才显得难能可贵与真实可信。”基辛格的助手也转过弯来了。
  休会片刻之后,基辛格告诉周恩来,接受中方初稿的基本做法,在此基础上作些补充。
  僵持的局面解除了,基辛格不得不称赞周恩来高明巧妙的手法。
  谈判作为周恩来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动和国际公关活动之一,无处不显示着他无与伦比的公关艺术,我们所举尽管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已足以让人感到周恩来是一位少有的国际公关艺术大师。


亲自宣传的公关艺术


  如果说当今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更好的了解,这主要是由于这位非凡的人。——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
  公共关系实际上是一门追求“人和”的艺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任何组织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都有其目的,即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而这也就是宣传。
  宣传与传播、大众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播是对信息在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流传及反馈的总称。大众传播则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及电影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消息、知识、见解、娱乐、广告等的活动。而宣传,是人们传播观念和思想以影响受众并控制其活动的一种行为。宣传与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宣传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归属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宣传者进行信息传播,是为了使受者的心理、行为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理解、接受、赞同、支持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所作所为。任何政府、政党的公共关系离开了宣传,都不可能成功,甚至不能存在。
  领导人亲自宣传,是任何社会组织尤其是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手段。周恩来在这方面堪称杰出的公关艺术家。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对外宣传活动的创始人和光辉典范,周恩来在近半个世纪政治生涯的磨炼中,亲自宣传的公关艺术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世人为之倾倒。


精彩演讲动人心弦(1)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精于演讲。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是演讲会副会长,曾两次代表学校,参加天津中等学校校际演说比赛,南开学校两次都获得第一名。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的精彩演讲,赢得了无数朋友,鼓舞了广大同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用“动人心弦”一词来形容,是丝毫不过分的。
  1936年12月,为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周恩来奉命到西安。当时的西安,外有国民党“讨伐”派的威胁,内有国民党特务的挑拨离间,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在一些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迷惘像浓雾一样笼罩在许多军官的心头。
  为了正确引导军官们的团结抗日,周恩来在东北军的一次军官会议上发表了演讲。
  周恩来首先热情洋溢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赞扬了东北军官兵在西安事变中采取的逼蒋抗日的正确立场。然后,他语重心长说:
  “国难当头,我们一定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决不能上日寇和汉奸特务的当,自己人打自己人。那样一来,日本人就会乘虚而入,中国就会灭亡,你们也就回不了自己的家乡,见不了父母亲人……”
  周恩来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东北军军官们的心,报告常常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打断。
  演说结束了。军官们还恋恋不舍离去。周恩来爽朗地问:“大家唱个歌好不好?”大家齐声响应:“好啊!”一个军官很尊敬地提议:“请周将军给我们指挥!”周恩来客气地笑了笑,就指挥大家唱起《松花江上》这首歌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悲愤,激昂的歌声,把军官们的心,带到了他们可爱的家乡,带到了那惨遭日寇蹂躏的松花江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和反响。当他们唱到: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军官们不禁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握紧了拳头。
  周恩来的演讲是一次多么生动有力的政治鼓动啊!
  1940年9月后,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气焰十分嚣张,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溃退后,为了绥靖日本,封锁了滇缅路。美国也在东京和华盛顿两地同日本会谈,搞对日妥协、牺牲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由于英美财政援助减少,物资运不进来,中国物价飞涨。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民党政府本不坚定的抗战决心更加动摇,也更露骨地反共。
  国际局势究竟会出现什么局面?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会不会破裂?抗战能不能打下去?
  这些问题像巨石一样沉重地压在人们心头。
  人们希望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1941年春,周恩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演讲会上发表了《国际局势和中国抗战》的著名演讲。
  演讲的消息一传出,就轰动了整个山城。演讲地点本来预定在市区实验剧院,参加演讲会的工人、学生、妇女、军人、职员、公务人员等,很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楼上楼下已经挤满了人群,由于人数太多,不得不临时把地点改在能容纳更多听众的张家花园的巴蜀小学操场举行。
  会场人山人海。但群众全神贯注,数千人的会场,秩序井然。
  周恩来以高昂有力的声调,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的前途,指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正在持久扩大,我们既不能忽视利用国际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每一变化,又不能对任何帝国主义的外援存在幻想。争取抗战胜利,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要坚持团结,抗战到底,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他说:“我们的作战,只有人、财、粮、弹四个最低的要求,只要有了最低限度的生活,就可以抗战到底。”
  周恩来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女士对周恩来的演讲艺术永生难忘。她回忆说:
  对我个人来说,1941年春天在重庆发生的一件重大的事,就是周恩来发表演讲。演讲的地点是两座小山丘之间的空旷地,旷地两旁都有人工挖掘的防空壕。周来到以前,会场已经挤满了人群,有些人爬到电杆上,有些人从家里带来了桌子椅子,把它们堆叠起来,为了看清楚周……
  周解释共产党对于国民党对它发动的攻击所持的态度,他清楚地说明,一切要服从民族的斗争,同时也不能向那些“决心出卖中国人民的真正利益向敌人投降”的人屈膝。他说明某些事情暂时要服从抗战的最高利益的政策。他解说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楚,这是一个委婉说明问题的杰作,但其中包含不可妥协的原则……
  周恩来的演讲,总是那样迅速抓住人心,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形势日趋恶化。华北抗战能不能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成为许多人焦虑的一个问题。11月16日,周恩来在临汾各界群众大会上发表《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著名演讲。他分析上海、太原失守后的抗战形势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继续强调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意义。他说:
  敌人的兵力没有可能统治全华北,不仅是乡村占不了,城市也占据不了太多,即使是铁路公路要道,也不能普遍占据。因之,敌人不能不用汉奸部队来统治许多城镇,用他的重兵火力巩固他的交通要道,用他的主力来和我们的部队作战。正好,我们便以游击部队消灭汉奸,武装民众,以一部轻装部队袭击、截断敌人大道交通,劫夺敌人辎重弹药,并以主力部队在山地寻求敌人一部而消灭之。
  他在分析坚持华北持久抗战的种种有利条件后指出:
  这一切有利的条件,将决定着华北持久抗战的极大可能。这个抗战的性质,在极困难的时候,将成为以游击战争为主体,来坚持华北抗战。


精彩演讲动人心弦(2)


  它的持久战,将影响和推动着全国抗战的开展,掩护全国新的军队的组织;全国抗战的开展,也正支持着它,同时也使着日本无法结束它的战争,而要影响着全世界援助中国抗战的运动。因此,这个游击战将有胜利的前途。它要在持久战中,壮大自己,武装人民,恢复许多城镇,破坏敌人交通,消灭部分敌人,最后得到全国生力军的参加,可以转到胜利的反攻,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帝国主义出中国!
  周恩来的演讲,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看到了指路的航标一样。
  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联合政府”的口号一提出来,立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在各民主党派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口号呢?10月10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庆祝双十节集会上发表题为《如何解决》的讲话。他劈头就提出一连串发人深思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目前战争情况,是欧战节节胜利,不久便可直捣柏林,太平洋战争亦着着前进。可是,我们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却成相反的对照:在正面是节节败退,在敌后是节节胜利。为什么我们正面战场这样不能配合盟国胜利呢?为什么我们只能有敌后战场的胜利呢?这是中华民国胜败兴衰的关键,这是中国命运的转变关头,我们必须唤起全中国人民来注意它,解决它。
  这个问题是怎么样造成的呢?周恩来接着指出:
  这绝非偶然。这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历来片面抗战、消极抗战、依赖外援、制造内战的失败主义的政策所造成。这是由于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域实施一党专政、排除异己、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的法西斯主义的政策所造成。因此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国民党统治的区域遂在敌人进攻的面前,呈现出抗战以来空前未有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严重危机。
  周恩来说:
  这种错误的失败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政策,如果再不改弦更张,而仍要倒行逆施下去,则种种危机,还会继长增高,还会更加严重。我们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眼看着中华民族解放的事业,在这光明胜利的前途上,横梗着这种种危机,真是忧心如焚,焦急万分。
  如何解决呢?周恩来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为挽救目前危机,为配合盟邦作战,并切实准备反攻起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主张由国民政府立即召集全国各方代表,召开紧急国事会议,取消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改弦更张,以一新天下之耳目。
  他最后呼吁说:
  时机太紧迫了,我们切望国民党当局、全国爱国志士、全国人民,奋起急图,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战幸甚!国家幸甚!
  有时,一次成功的演讲甚至能影响历史的命运。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著名演讲就是如此。
  1955年4月下旬,印度尼西亚幽静的山城万隆忽然沸腾起来,亚非国家会议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