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拢裨颍拔椅蘅墒眩帜驯N耷嵛抑摹雹邸K裕旖鹿ひ担饕窍诨迹蜓古┟衿鹨澹灿腥镣獾淖急福甑哪康摹M味辏1863)五月,他在奏请购买洋舰时就指出:“如果用之得宜,则近之剿办长江逆匪,远之备御外侮,破浪乘风,纵横万里,实为长驾远驭上策。所最要者,在我须勤为学习,速得其法,庶不致日久为洋人把持。”①奕䜣的这些政治见解和种种作为,既反映了当时洋务派的普遍思想,也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和支持。
① 《翁文恭公日记》第10 册,第56 页。
②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卷,第1 分册,第204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5,第33 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2—3页。
第六节遭慈禧太后的惩儆正当奕䜣势权显赫、“声誉日隆”的时候,慈禧太后突然对他施加打击,使他从权力的高峰滑了下来。辛酉政变后,奕䜣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慈禧太后为坐稳自己的宝座,需要奕䜣出力,对他极意笼络,百般优容恩礼。奕䜣主政期间,罗致了文祥、宝洌У热四阝咧厝危魑鞒殖碌牡昧χ郑灰揽吭⒗詈枵碌热送忖叻饨税煅笪瘢蜓古┟衿鹨濉^叁在有分寸地惩办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党羽后,继续执行肃顺重用汉人地主知识分子的政策,又将受肃顺排挤打击的部院大臣平反复职,安抚各方,收拾人心,迅速把政局稳定下来。由于奕䜣等人的通力合作,清廷暂时渡过了难关,出现了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奕䜣因此博得朝野的一片赞赏。这对慈禧太后揽权是潜在的威胁。在慈禧太后看来,她要保持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必须依仗恭亲王奕䜣以控制、操纵朝政,驾驭群臣,但同时又害怕他的力量过于强大,危害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她有意识地扶植两派、甚至多派政治势力,使他们互相牵制。所以,她一面支持奕䜣为首的洋务派,一面又放任顽固派对奕䜣等洋务派的攻击和非难,力图控制和排挤奕䜣,削弱他的权势。这种局面的出现,奕䜣当然是不满的。况且他年轻气盛,踌躇满志,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仍然是勇于任事和刚愎自用。工于心计的太后对此难以容忍,说他“狂妄自大,跋扈专擅”。于是,慈禧太后与奕䜣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彼此猜忌日深。
同治四年(1865)三月,日讲起居注官蔡寿祺揣摩慈禧太后的意旨,上疏弹劾奕䜣,给奕䜣罗织了“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等罪名。慈禧太后决计借此罢黜奕䜣,打掉他的威风。三月初七日(4 月2 日),慈禧太后召集大学士周祖培、倭仁、吏部尚书朱凤标等,公布一道由她亲笔书写的谕旨,斥责奕䜣“自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主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令其“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职务,不准干预公事”。一纸严诏,笔挟风雷,令人悚然。满朝王公大臣惊诧万分,纷纷要求慈禧太后收回成命,任用奕䜣,而倭仁等人则对慈禧太后的谕旨表示附和。倭仁思想保守,对奕䜣迷恋“洋务”,视洋务为“身心性命之学”的做法一向鄙夷不屑。他在这次政潮中故意从中作梗,借以打击奕䜣。后来,慈禧太后虽难违众论,恢复了奕䜣的职务,但奕䜣议政王的称号从此取消了。经过这次打击,奕䜣在统治集团中的声望无可挽回地受到影响。
第七节与顽固派的论争不久,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要求增设天文算学馆的问题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
同文馆设立于同治元年(1862),主要任务是培养翻译人才。它招收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入学,注重外语的学习。这是奕䜣为首的洋务派早期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开始规模尚小,影响不大,倭仁等虽有异议,却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是,作为顽固派的首领,倭仁主张讲求“圣人之道”,严防“以夷变夏”,坚持以“礼义廉耻”、“天道人心”来维护封建统治,保存天朝的体制。他和醇亲王奕譞、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人过从甚密,联成一气,“以不谈洋务为高”,坚守封建的纲常名教。他们对奕䜣等人提倡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其外交政策强烈不满,认为是擅改祖制,以夷变夏,伺机进行攻击。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奕䜣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指出“若不从根本上用著实功夫,即习学皮毛,仍无裨于实用”②。为保证质量,要求招收30 岁以下的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入学,并厚给薪水,住馆学习,聘请西人担任教师。还规定学习3 年试居高等者,“均准各按升阶,格外优保班次”。对此,顽固派极为恼火,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上奏表示反对,紧接着倭仁亲自出马,对奕䜣此举大张挞伐,兴师问罪。他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力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指出令学士、大夫学习制器之理,且用升官、银钱去引诱他们,这是重名利轻气节,“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倭仁尤其反对“奉洋人为师”,他质问奕䜣:“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术,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①倭仁的保守思想和言论得到守旧的满族贵族、官僚士绅和许多八股士子的拥护。一批守旧卫道之士群起效尤。一时“谤议繁兴”,闹得“京师口语藉藉”。对倭仁等人的攻击、非难,奕䜣毫不示弱。他直截了当地斥责倭仁“守旧衰谬,不识时务”,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指斥倭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徒以道义空谈”①,是极其谬误的。奕䜣故意将倭仁一军,请旨饬令倭仁“着即酌保数员”,并“另行择地设馆,由倭仁督办讲求”,与同文馆“互相砥砺”。上谕发抄,卫道之士大哗,倭仁更是啼笑皆非,狼狈不堪,只好向朝廷明白回奏,“意中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恳求朝廷取消原来的奏议。奕䜣仍不罢休,决心再出个难题给倭仁去做,奏请倭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要他直接参与为其所深恶痛绝的“洋务”活动。急得倭仁食难下咽,夜不安枕,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倭仁屡疏恳辞,奕䜣再三驳斥,致使倭仁无法申辩,十分尴尬,只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中途故坠马,遂以足疾请假”②。这场斗争,使顽固派的气焰有所收敛。是时,各地人民起义相继被镇压,奕②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5,第33 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6,第3 页。
① 《洋务运动》第8 册,第231 页。
② 《洋务运动》第2 册,第33 页。
䜣所谓的“心腹之患”暂时减轻了。于是他在处理朝政时,较多地注意“抵御外侮”方面。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奕䜣要他议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海防,以备御侮。为捍卫海疆起见,他支持左宗棠自行设厂造船的建议和实践,认为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倘若“制于人而不思制人之法与御寇之方,尤非谋国之道”。同治十年(1871)七月,沙俄乘中国西北边疆动乱之机,以“代为收复”为名,悍然出兵侵占伊犁。奕䜣认为“沙俄既于伊城遂其鸠居之计,复于各处冀为蚕食之谋,其心殊为叵测”①,赞同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匪帮的叛乱后,奕䜣又全力支持左宗棠大军屯兵新疆,准备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同治十三年(1874),日军入侵台湾,奕䜣奏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防,指示沈葆桢“示以兵威”,决不能对日本示弱惧战。但他后来还是接受了李鸿章关于“兵端不可遽开”,只有“力保和局”的建议,向日本妥协,签订了屈辱的《台事专约》。这对奕䜣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深感自办洋务以来,往往“空言自强”,事实上“迄今仍并无自强之实”,乃至“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为有效地御侮,他提出了“练兵、简器、设厂、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具体建议,强调建设中国海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奕䜣的建议被各省督抚称之为“救时要策”和“切要之图”。福建巡抚丁日昌为此草拟了《海军水师章程》六条,奏请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经奕䜣敦促,清廷原则上采纳了筹建三洋水师的建议,但限于财力,决定“先于北洋创设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于是,中国近代海军正式筹建了。同时,奕䜣还倡导和支持各地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以商为战,收回利功”,“以防外人争利”。
①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第八节被罢黜闲置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 年1 月),同治帝崩。载淳无嗣,慈禧太后以旁枝侧出,立醇亲王奕譞之子、年仅4 岁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再度垂帘听政。为驾驭群臣,控制“内轻外重”的政治局面,慈禧太后暗中放任“清流”议论时政,裁量人物,“以清议维持大局”②,并进一步排挤和控制奕䜣。慈禧太后还笼络奕譞,利用奕譞与自己的姻亲关系,以及他政治上的幼稚短视、性格懦弱等特点,促使他们兄弟矛盾深化,手足参商。在慈禧太后的鼓弄和支持下,“醇邸挟太上之尊,树用私人,结党相倾”,“日伺恭王之短而攻之”①。奕䜣因遭慈禧太后的排挤,又迭遭奕譞和某些清流人物的交相攻击,“势渐孤”,在大臣中的威望日益下降。其间,奕䜣为重振势力曾作了些抗争。如同治八年(1869),由慈安太后和年少的同治帝出面,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内监擅离京师,祖制当斩”的罪名,就地诛杀潜过山东境内的慈禧太后幸臣、总管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当然知道其幕后策划者是奕䜣,表面上不能不承认斩杀安德海是正确的,心里却难免对此耿耿于怀。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太后以“召对失仪”的罪名,把奕䜣降为郡王,并夺去他的长子载澂的贝勒爵位。但是第二天又恢复如故。慈禧太后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目的无非是让奕䜣明白只有她才掌握奕䜣及其全家的荣辱和生杀予夺大权。奕䜣在慈禧太后的打击下,忧虑自己的身家地位,对慈禧太后处处退让,竭力委曲求全。即使如此,奕䜣仍没有逃过慈禧太后对他的严重打击。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失败,奕䜣受到“言路交章论劾”。慈禧太后乘机将奕䜣等军机大臣全体罢黜,把他及其势力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全部清洗出去。这次奕䜣被罢官长达10 年之久。在罢官期间,奕䜣过着“超然尘事外,。。不知忧与患”②的赋闲生活。只是于光绪十四年(1889),光绪帝亲政后,他对慈禧太后明作撤帘而暗中操纵深为不满,曾上疏指责慈禧太后贪握权柄,有悖祖制。慈禧太后置之不理。
②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8,第34 页。
①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4。
② 胡思敬:《审国病书》,《国闻备乘》。
第九节对日主和,反对变法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信任李鸿章,避战求和,又招败绩。清皇朝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慈禧太后被迫再次起用奕䜣,想借重其过去的声望来调和各种矛盾,打击帝党势力。八月底,她发布谕旨,令奕䜣“在内廷行走,管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①。十月初,清廷成立督办军务处,光绪帝发布谕旨,“派恭亲王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旋复授其军机大臣职务。然而,此时的奕䜣年老多病,并无实权;多年失势,对政务亦有所隔膜,加以他一再遭受慈禧太后的打击,锐气大减。重新上台后,只敢顺着慈禧太后的意旨办事,不敢稍有出格。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谈判。四月初三日(4 月27 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和约十条,奕䜣表示赞成,力主“再不能言战”①。四月十七日(5 月17 日),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五月初二日(5 月25 日),奕䜣会同奕劻等人请求尚在迟疑的光绪帝批准条约,并派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