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旧制向无皇太后垂帘之礼为理由,坚持写明发上谕痛加驳斥,并由焦佑瀛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稿,送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将它和董元醇的原折留下,不予发抄②。慈禧太后召见载垣等人,载垣等怒形于色,说他们是“赞襄皇上,不能听太后之命”,“请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事”③。慈禧太后气得两手颤抖,小皇帝吓得直哭,把慈禧太后的衣服也尿湿了。慈安太后从中调停,劝双方“留着明日再说”。第二天清晨,慈禧太后没有传旨召见。载垣等以“搁车”相威胁,发下的折件,他们拒绝开视,说:“不定是谁来看。”到了中午,慈禧太后才将董元醇的奏折和焦佑瀛所拟谕旨发下照抄。载垣等要求钤用图章,慈禧太后也照办了。载垣等始“照常办事,言笑如初”④。载垣等以为,慈禧太后已经向他们屈服,不再把慈禧太后放在心上。而慈禧太后则利用对方的麻痹,积极进行政变的准备。九月十八日(10 月21 日),慈禧太后就在热河行宫让她的妹夫、咸丰帝的异母弟醇郡王奕譞草拟谕旨,准备回北京后发布。
根据奕䜣在热河时一同商定的日程,九月二十三日(10 月26 日),咸丰帝的梓宫从避暑山庄启运回京。慈禧、慈安太后和载淳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恭送梓宫上车后,就从小路先行,同行的有载垣、端华、景寿、穆荫。肃② 《热河密札》第12 函。
③ 《热河密札》第12 函。
① 薛福成:《庸盦笔记》卷1,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9 页。
② 王辏г耍骸鹅飨楣适隆贰!抖皆又尽返14 卷12 期。
③ 《热河密札》第4 函。
④ 《上谕档》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六日。
顺则和奕䜣等随梓宫后发。赞襄政务王大臣中的三位核心人物——载垣、端华、肃顺,被巧妙地分割开了。
九月二十八日(10 月31 日),慈禧太后到达石槽,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胜保,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另简近支亲王辅政。九月二十九日(11 月1 日),慈禧太后一行进德胜门回宫。三十日(2 日),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4 人联名上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以振纪纲而防流弊。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布早在热河就已经拟好的上谕,以不能尽心和议、阻挠咸丰帝国銮、反对太后垂帘等罪名,将载垣、端华、肃顺解任,令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处。接着,慈禧太后又以载垣、端华“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行阻拦”,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①。不久,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赐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均被革职。之后,决定改年号为同治,以翌年为同治元年。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1861 年12 月2 日),载淳奉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奕䜣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① 《热河密札》第4 函。
第三节惩儆恭亲王奕䜣慈禧太后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之后,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组织的地主武装湘军和淮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的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皇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在统治集团内部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海军、陆军,开办一些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加强清皇朝的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随着慈禧太后地位的巩固,她和奕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治四年三月四日(1865 年3 月30 日),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䜣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并要他“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尽管所劾各款,均无实据,但是,慈禧太后于三月初七日(4 月2 日)召见倭仁、周祖培等人时,却交给他们一份别字连篇的朱谕,指责奕䜣:“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中胡谈乱道。”②谕令革去他的一切差使。这道朱谕,经周祖培等人修改后,当日由内阁颁发。
但是,这种做法,遭致许多亲王和大臣的反对。次日,惇亲王奕誴上书慈禧太后,说:“恭亲王自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惟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诸多不检,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而被参各款,查办又无实据,若遽行罢斥,窃恐传闻中外,议论纷然,于用人行政,似有关系,殊非浅鲜。”请求“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①。当天,慈禧太后召见孚郡王奕譓及军机大臣文祥等3 人,令传谕王公大臣翰詹科道明日于内阁会议,将惇王、蔡寿祺的奏折发下,并对文祥等说:“恭亲王于召见时一切过失,恐误正事,因蔡寿祺折,不能不降旨示惩。惇王折亦不能不交议。均无成见,总以国事为重。朝廷用舍,一秉大公,从谏如流,固所不吝。君等固谓国家非王不治,但与外廷共议之,合疏请复任王,我听许焉可也。”于是,北京城内盛传慈禧太后的怒气已消,她对奕䜣仍然信任。宫中甚至传说,恭亲王将再行辅政。
但是,在会议之前,慈禧太后召见倭仁、周祖培、瑞常、万青藜、基溥、吴廷栋、王发桂等时,却讲了另一番话,她说:“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即如载龄人材,岂任尚书者乎?而王必予之。惇王今为疏争,前年在热河言恭王欲反者非惇王耶?汝曹为我平治之。”召见后,倭仁等至内阁与王公大臣等会议,转述了慈禧太后的意见,文祥也转述了昨天慈禧太后召见时的谈话。这两种意见,截然相反。诸臣相顾愕然,无所适从,不成议而散,定三月十四日(4 月9 日)再议②。
三月十三日(4 月8 日),醇郡王奕譞自东陵赶回北京,急上一疏为恭王求情,他说:“恭亲王感荷深恩,事烦任重,其勉图报效之心,为我臣民所共见。至其往往有失于检点之处,乃小节之亏,似非敢有心骄傲,且被参各款,本无实据,若因此遽尔罢斥,不免骇人听闻,于用人行政,殊有关系。”② 《上谕档》,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谕原件。
② 奕誴折,同治四年三月初八日。
请求慈禧太后宽其既往,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慈禧太后将这一奏折也发交王大臣会议。
三月十四日,王大臣等再次在内阁会议,仍然议论纷纭。倭仁按照前日慈禧太后的面谕,起草了一份疏稿,认为醇王等疏可置勿议。肃亲王隆■惑等则赞同醇王的意见,写成另一疏稿,许多人表示赞同。倭仁不得不4 次修改自己的疏稿。后来,军机大臣名列于倭仁折;礼亲王世铎及王公宗室大臣70 余人则署名于肃王折;都察院、宗人府别有折;内阁学士殷兆镛、潘祖荫,给事中谭锺麟、广成,御史洗斌,学士王维珍等均有折上呈。慈禧太后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遭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而且会引起外国的干涉。既然惩儆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顺水推舟,于十六日发布上谕:恭亲王奕䜣著即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四月十四日(5 月8 日),慈禧太后又以奕䜣因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理由,让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议政王名目则不再恢复,奕䜣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
同治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1873 年2 月23 日),同治帝亲政,两宫太后撤帘归政。
第四节再次垂帘听政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一日(1874 年12 月9 日),同治帝染病,御医诊断为天花。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又由她批览裁定。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 年1 月12 日)酉刻,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戌刻,慈禧、慈安太后就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奕誴、奕䜣、奕譞、李鸿藻、徐桐、翁同龢等20 余位王公大臣。慈禧太后首先发问:“此后垂帘如何?”一位军机大臣回答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慈禧太后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敬听。”她选的这个人,就是醇亲王奕惇的儿子,她的侄子,年仅4 岁的载湉。这个决定使与会诸臣都感到吃惊,醇亲王奕譞“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①。
诸臣遵命,退至军机处拟旨。慈禧太后派遣御前大臣及孚郡王奕譓等以暖舆前往宣武门外太平湖醇亲王府迎接载湉。初六日(13 日)凌晨,数百名侍卫和太监手提灯笼,簇拥着4 岁的载湉,蟒袍补褂入大清门,从正路入乾清门,至养心殿谒见两宫皇太后,以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的名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年号光绪。慈禧、慈安太后又一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三月九日(1881 年4 月7 日),45 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死去。她的死因引起人们的怀疑。有人认为,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①。光绪十年三月(1884 年4 月),中法战争中,清军接连受挫。慈禧太后以奕䜣“因循委靡,决难振作”为借口,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宝洌А⒗詈柙濉⒕傲⑽掏樀人奈痪蟪既堪彰狻A罾袂淄跏李煸诰蟪忌闲凶摺G炜ね蹀葎凉芾碜芾砀鞴挛裱妹攀挛瘛J李臁⑥葎粒啪咂接梗┐褥笾翘4褥蟮娜Φ玫浇徊郊忧俊
光绪十一年二月(1885 年3 月),清军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慈禧太后不顾中国军民的反对,决意乘胜求和,下令撤军,并授权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 月9 日)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光绪十二年六月十日(1886 年7 月11 日),慈禧太后面谕醇亲王奕譞及军机大臣世铎等: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光绪帝当即长跪恳辞,奕譞、世铎等也恳请从缓,都遭到慈禧太后的拒绝。不久,发布懿旨:“皇帝亲政典礼,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举行。”①王大臣等又纷纷上书恳请训政。经过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才表示同意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光绪十四年十月五日(1888 年11 月8 日),由慈禧太后作主,将自己的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指立为光绪帝的皇后,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同时入选,封瑾嫔、珍嫔。次年,大婚礼成。二月初三日(3 月4 日),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御史屠仁守请明降懿旨:外省密折,廷臣封奏,仍书皇太后圣鉴字样,恳恩批览,然后施行。慈禧太后斥为“乖谬”,将屠仁守开去御史,① 吴语亭:《越缦堂国事日记》第2 册,第159—160 页。
① 《翁文恭公日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① 《慈安后薨逝二则》,《清朝野史大观》卷1,第86 页。
交部议处②。但是,慈禧太后的急于归政,并不是她自愿放弃权力,她的一再推辞,甚至处分屠仁守,只不过是企图使人们相信“垂帘听政,本非意所乐为”,她的垂帘听政、训政,都是“一时权宜”,出于“万不得已”。
②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二年六月丁丑。
第五节六十寿典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十一年九月(1885 年10 月),成立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会办。他们禀承慈禧太后的意旨,以办海军的名义,修葺咸丰十年(1860 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为了掩人耳目,恢复昆明湖水操,并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
光绪十四年二月一日(1888 年3 月13 日),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将这一工程公开,取“颐养冲和”的意思,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 年11 月7 日)是慈禧太后的60 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进行庆祝。光绪十八年十二月(1893 年1 月),委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总办万寿庆典。不久,又成立庆典处,专办庆典事宜。仿照乾隆年间为皇太后祝寿的成例,自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 段点景,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