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

第101部分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第101部分

小说: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贰ⅰ吨参镉邸返纫恍┯泄厣镅У氖榧A硗猓�1876 年创刊的我国最早的一种自然科学期刊——《格致汇编》,也曾刊登过一些有关动植物学的文章。总的来说,自明末起,西方生物学知识虽然开始在我国有所传播,但内容简单,影响不大。尽管如此,应该承认它还是起了启蒙作用的。
  另一方面,西方人到我国后,出于商业和学术等诸多目的,千方百计地从我国收集有关生物资源的情报资料,并进而大举在我国收集动植物种苗和标本。象上面提到的传教士韦廉臣就曾在我国的东北收集过植物标本。他们的这种举动,既给西方带去了大量的生物资源,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生物科学的发展,并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速刺激了我国近代生物学的萌芽。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生物种类众多的大国。因此,当明末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等各色人物一踏上我国,马上注意到我国生物资源的丰富,动植物种类的繁多。首先是传教士想方设法搜集动植物资源的资料,与此同时,他们和当时来华的商人一起将所能得到的各种动植物种苗送回西方。稍后,不仅传教士和商人,许多来华的军人、外交使团人员、海关官员、旅行者、探险者都曾在我国采集动植物标本。著名者如法国传教士谭微道(A。David)、赖神甫(J。M。Delavay)、法盖斯、苏里和韩伯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英国驻华领事人员汉斯、郇和、东印度公司雇员福群,一些大的花木公司和植物园派出的威尔逊( E。H。Wilson)、福雷斯特、和进入我国海关的韩尔礼(A。Henry);俄国军人普热瓦尔斯基、普塔宁、科兹洛夫、植物学家马克西姆维兹、科马洛夫;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的安得思、蒲伯、美国农业部雇员梅耶、罗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植物学家史密斯;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H。Handel…Mazzetti)等都在我国采集过大量生物标本。这些标本材料的研究整理,对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我国以后生物学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影响。这体现在一方面它为我国后来的生物分类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模式标本流落在外,而对其进行研究定名的原始文献也都在国外,这使得我国自己的分类学家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困难重重。
  第二节国人介绍和引进西方生物学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我国的统治阶层初步意识到我国的落后,于是,不得不搞点“洋务”、翻译些西方书籍,显示出一些输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随之便出现了一些翻译和传授西方科技知识的机构,如1862 年清政府开设的京师同文馆,后二年又分别在上海和广州两地设立广方言馆。1866年,设福州船政学堂。次年又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内设上海机械学堂。1874 年,还有西方人倡设但有部分中国人参加的格致书院。但是上世纪这些学堂以及稍后成立的一些学堂主要教授外语、工业技术或军事,基本与生物学无关,只有1893 年湖北设立的自强学堂设有博物科,讲授动、植物课程。②但由于师资困难等原因,于1897 年停办。
  1897 年创刊的《农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传播农业科技的专业刊物。
  此刊出版时间长达10 年,共出版了315 期。在《农学报》上刊出的文章主要是译文,有不少与生物学有关。如《论橡胶》、《植物始产诸地》、《论稻中成分之转移》、《论植物吸取地质多寡之率》、《阿芙蓉考》;日本宇田川榕庵编译的《植学启原》,松村任三的《植物学教科书》、《植物名汇》,以及“论益虫”、《普通动物学》、《日本昆虫学》等等。负责出版《农学报》的农学会还于本世纪初期翻译出版了一套《农学丛书》,其中有《森林学》和《造林学》等。
  1903 年,上海科学仪器馆钟观光等创办的《科学世界》,也刊载了一些传播生物学知识的文章。诸如《原生物》、《论动物学之效用》、《动物与外界之关系》、《人类与猿之比较》、及虞和钦的《植物对营养之适应说》、《植物受精说》、《植物吸收淡气之新实验》;虞和寅的《植物学略史》,虞翼祖的《有用植物及有毒植物述略》,胡雪斋的《植物营养上之紧要原质》等等①。
  在本世纪初,介绍生物学知识比较多的有上海宏文馆薛蛰龙等办的《理学杂志》。其1906 年发行的第一期中有神武的《说蚊》,公侠(即薛蛰龙)的《植物与日光的关系》(第二、三期连载),仲梗摹兑巴庵参铩罚ǖ诙⑷⑺摹⒘诹兀烂竦摹吨参镅в锘恪罚ǖ诙诹兀5诙谟薪鹨坏摹度嗽惩嫠怠罚赖摹堵鄱镏灸苡肫湎肮摺贰�1907 年继续刊出的第三期有金一的《蚕性说》,公侠的《我国中世代之植物》,志群的《植物园构设法》(第四、五期连载)。第四期有松岑的《动物之彩色观》、《拔克台里亚(细菌)广论》。第五期刊有十九世纪5 位德国植物学家的照片,登载了清任的《蚕体解剖学》,国城的《植物品种之改良》,公侠的《昆虫采集之预备》(第六期连载),《十九世纪德国植物学家略传》,《植物研究会缘起》。还节录了福勃士和赫姆斯莱的《中国植物名录》的部分内容编成《中国植物之种类》。第六期有凤尾生的《生物之道德观》,仲梗摹堆咸浮芬约啊度肜羌氨叵怠贰>荨吨参镌肮股璺ā芬晃慕樯埽脸僭�1906 年,京师大学堂已设有植物园。
  ② 参见黄汲清:《辛亥革命前地质科学的中国先驱》,《中国科技史料》1982 年第2 期;黄汲清:《略述中国早期地质工作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中国科技史料》1988 年第1 期。① 李亮恭:《中国生物学发展史》,(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年版,164 页。1909 年,金陵大学创办的《金陵光》、1910 年中国地学会创办的《地学杂志》也刊出一些生物学方面的文章,如植物学家钟观光的10 篇“旅行采集记”就是在《地学杂志》中刊登的。很显然,在本世纪的前十年,一些有识之士已进行了力所能及的铺垫工作,除较系统地介绍各种生物学知识外,主要体现在已有初步的组织,注意到植物学术语,设置了研究实习用的植物园,并传播了野外动植物实习采集的一些基本知识。热心的推进者还开始介绍生物学史,以引起公众更广泛的兴趣,促进生物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些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学生可能开始采集植物标本。
  当然,稍后几年一些与生物学关系更加密切的科学杂志更多的涌现。1914年,由中华博物学会创编,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博物学杂志》开始出版。1915年,中国科学社主编的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科学》开始刊行。此刊从一开始就登有大量的生物学文章。1918 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学会创办了《博物学会杂志》(后改名为《武昌师范大学博物学会杂志》,1924 年又改名为《生物学杂志》)。五四运动以前,许多一般性的杂志,如《东方杂志》、《中华学生界》、《妇女杂志》也都刊行过一些生物学的科普文章。如1913 年的《进步杂志》和1915 年的《东方杂志》都刊登过介绍孟德尔遗传学说的文章。显然,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无论是刊登生物学文章的杂志数量,还是生物学文章本身的数量都比上个世纪大大增加,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进入本世纪,有关生物学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也有所增加。1905 年峨嵋教育部出版了由黄明藻编写的一本小书——《植物讲义》。1906 年,山西大学也翻译出版了《植物学教科书》。上海宏文馆等书局出版了供中学用的《动物学》、《植物学》教材及《博物学大辞典》等参考书。1908 年,京师译学馆教授及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场长叶基桢编写了《植物学》。191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奚若等人翻译的《胡尔德氏植物学教科书》。1918 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马君武编译的《实用主义植物学教科书》,此书大部分取材德国施迈尔(Schmeil)的《植物学》(Lehre-buch der Botanik)。全书421 页。分为(一)总论:第一章、细胞学,第一节、细胞概论,第二节、细胞之内容,第三节、细胞膜,第四节、细胞团体;第二章、植物形态学及生理学,第一节、叶之形态及生理,第二节、根之形态及生理,第三节、茎之形态及生理,第四节、花之形态及生理,第五节、果实和种子之形态及生理。(二)各论: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第一节隐花植物,第二节显花植物。全书有图356 幅。②1918 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植物学大辞典》。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在1905 年前后即着手编写。除作为主持人的著名学者杜亚泉外,留学日本归来的植物学者黄以仁大约是主要的编辑人之一。1917 年,蔡元培曾在《东方杂志》发表该书的序言,文中指出编者们“有感于植物学辞典之需要,而商务印书馆乃有此植物学大辞典之计划,集十三人之力,历十二年之久,而成此一千七百有余面之巨帙。吾国近出科学辞典,译博无逾此者”。杜亚泉在书中的序言写到该辞典的编著的缘起和目的。他写道:“吾等编译中小学校教科书,或译自西文,或采诸东籍,遇一西文之植物学名,欲求吾国固有之普通名,辄不可得,常间接求诸东籍。。故其计划不过作一植物学名与中日② 谢振声:《上海科学仪器馆与〈科学世界〉》,《中国科技史料》1989 年2 期。两国普通名之对照表而已。既而以仅列名称不详其科属、形态及应用,则其物之为草为木,为果为蔬,茫然不辨,仍无以适用。吾等乃扩张计划,而系之以说,附之以图。”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
  《植物大辞典》包含植物名称和植物学名词8980 条。每种植物之下给出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和日文名称。该植物的形态描述,产地和用途,以及别名的考证等。还附有插图1000 余幅。植物学名词之下则给出对应的英文和德文。书后还附有拉丁学名和日名的索引。很显然,这本植物学辞典对于普及近代植物学知识、推动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第三节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始萌1902 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师范馆,目标是培养“中学堂的教员”。教学的内容分四个门类,其中第四类(博物类)为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和矿物学,授课教师是日本人。1904 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7 年,原师范馆第四类有24 人毕业。1908 年,京师大学堂的优级师范科改为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与原来类似,第四类的主要课程是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其次是矿物学和农学。在这以后,许多省份都先后设立了优级师范学堂,也有类似上述的课程设置。①此外,京师大学堂还曾开办过博物实习科简易班,于1907 年招生。重要课程分为三类:(1)制造标本,专以制造动植物标本为能事。其中又分剥制、解体、卵壳、骨骼、昆虫、切片。(2)图画。(3)模型。当时的教师大多为日本人。据说在1906 年的时候,京师大学堂开始设立了供教学实习用的一个植物园。这可能是我国近代植物学意义上的第一个植物园。①民国初年,前清时期的优级师范学堂都改为高等师范学校。教育部在全国分区设立的7 所高等师范学校和另外6 所省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大多设立了包含生物学的博物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12 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将原第四类设置改为理科第三部,后来又改为博物部,聘请出国归来的留学生任教。其中有博物部动物学教授兼主任人类学家陈映潢,植物学教授彭世芳,以及蒋维乔、吴续祖、张永朴等。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雍克昌、孔宪武、张作人、陈兼善都是该校早年的毕业生。1913 年成立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博物部,是次年植物学家张珽从日本留学回来才设立的。在这里任教的还有王其澍、王海铸、薛德焴等。生物学家何定杰和辛树帜是该部的第一届和第三届的毕业生。1915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该校未设博物部,但从1917 年开始设有农业专修科,由留学美国的农学家邹秉文任主任并讲授植物学。从1919 年开始,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胡先骕、秉志、钱崇澍都曾在此授课。虽其任务主要在培养农业院校的师资人才,但其基础学科也是动植物学。该校后与东南大学合并成立了生物系。该科的前两班学生分别于1920年和1921 年毕业。其中不少后来成为著名的农学家和生物学家。如金善宝、冯泽芳、王家楫、伍献文、寿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