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禅门公案 >

第4部分

禅门公案-第4部分

小说: 禅门公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禅者的祝福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21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禅师为何拒绝三次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7 

  故事联想发生于禅联想师居住山联想科地藏寺这时。  

  某日,禅师吩咐他的侍者上京买一批上等的纸材。这位侍者向来被称许具有“子贡之资材”,可见是个相当聪敏伶俐之人。众所周知,子贡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不仅才智陪聪敏,而且长于辩才,周旋于鲁、卫两国之间折冲樽俎的第一把交椅就非子贡莫属。此外,子贡也长于现财之道。禅师差遣这位“资材堪比子贡”的侍才去买纸,原因也就在此。  

  当然,侍者不敢掉以轻心,终于在千挑万选之后风尘仆仆地联想了一批纸回来。  

  不料:当禅师看过纸以后却说:  

  “这个不行!”  

  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因此侍者只好再度上京去买另种纸。  

  “这个也不行!”  

  禅师看了第二次买回来的纸,很冷淡地说道。  

  结果,侍者只得硬着头皮再度上京。从山科到京都距离相当遥远,而当时又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数度往返的确是件苦差事。仅是买个纸,就要弟子再三饱受旅途劳顿之苦,又不知道师父要的是什么样的纸……,看到这里不禁让我们同情起这位弟子的遭遇。也联想到公司里的小职员工也是常常为替那些不好伺候的上司购买私人信纸而来回奔波吗?  

  不过,禅的故事随着情节发展,往往令人意料不到的结局,所以还是告别妄下断论,再继续往下看吧!  

  话说当侍者第三次将纸买回来以后,禅师依然还是冷冷地说:  

  “不行!”  

  弟子心想:“真是一点也不体谅弟子的劳苦啊!”  

  但弟子随后一想,才猛然发觉自己的过失,赶紧向师父道歉。  

  “明白了吧!……嗯,其实最初买回来的纸就行了。”禅师如是说 
蝇子投窗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5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禅师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然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价响,于是又触动古灵禅师的禅思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的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呀!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啊!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陞座,便说道:“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就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觉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 
   
  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了世界。
 
生乎?死乎?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5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 
   
  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  
   
  道吾:“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为什么不说?” 
   
  道吾:“不说就是不说。” 
   
  回寺途中,渐源道:“师父若不说,我以后就不再去檀家诵经超度了。” 
   
  道吾:“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说。” 
   
  渐源真的从此就不去为人诵经超度。 
   
  后来,道吾禅师圆寂后。渐源到石霜禅师的道场参学,一日,以相同的话问石霜禅师。 
   
  石霜:“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霜:“不说就是不说。” 
   
  渐源这时终于在言下大悟。 
   
  生死、轮回,这是事相上的话,吾人的本性,哪里有生死?真如佛性都不许说,岂准更说生死轮回? 
   
  棺材里的人,从有为法的体相上说,有生有死,若从无为法的自性说,就无生无死。人,应该死不了的。人的身体可死,精神(佛性)则不死。 
   
  道吾的不说生不说死,渐源功行因缘未熟,故不能深入了解;石霜的不说生不说死,虽是同样的话,但渐源修行进步了,领会自是不同。
    
吴山狮子禅(一)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3 

  一、  

  话说五代之际,有一位书法大家,名叫杨凝式。因为身处乱世,军人当道,文人在官场混不好就要被杀,但又不得不混迹官场讨口饭吃,于是从年轻时起便常在政权更替、城头变幻大王旗之际装疯,做出了品牌影响力,大家干脆叫他杨疯子,最后历仕五朝,官至太子太保而终。  

  这位杨疯子是聪明人无疑,但为了维系品牌的声誉,不得不装出一副和常人不太一样的行为艺术家姿态来,于是就有很多逸事。例如他是一位著名的涂鸦客,洛阳二百多座寺院的粉墙都无一幸免(当然因为字写的好,大家反而刷好了墙壁欢迎他去)。他有一次出游,跟司机(仆)说:“小刘哇,咱们去东边广爱寺看看。”司机建议说,“不如往西边石壁寺。”凝式想了想,说:“还是去广爱寺。”没想到这个司机犯起犟来,坚持请他去石壁寺,正常人肯定炒司机鱿鱼了,但杨疯子竟然说:“那就去石壁寺吧。”听的人都笑他果然属于非正常人类范畴。  

  这则故事出自南宋遗老周密的笔记《齐东野语》,同则还记了一位僧净端的事迹,于是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吴山净端禅师。  

  “吴山僧净端,道解深妙,所谓端师子者。章申公(章惇)极爱之。乞食四方,登舟,旋问何风,风所向即从之,所至人皆乐施。”  

  周密的评论是:“盖杨(凝式)出无心,而(净)端出委顺,迹不同而意则同也。”  

  这评论其实差矣,杨疯子随顺仆人,往好了说,只是脾气好,用诛心之论考校他,焉知他不是要矫情以成就自己的风采,俾使别人以异类目他而免加戒备。至少从他在官场上的行迹来看,实在不配用无心二字。  

  而端师子的故事,大异其趣,且容我从头说起。  
吴山狮子禅(二)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3 

  二、  

  雨点,像机关枪里的子弹四处飞射,密密地打在田垄阡陌房舍上,让行走在乡间道路上的人猝不及防。江南的暴雨都是这样说来就来。  

  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有一个不速之客大踏步走来躲雨。  

  主人大约是听到了门外的动静,于是吱呀一声开门,见躲雨者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和尚,连忙请他进房躲雨。这人却也并不推辞,坦然入内后找个干净的处所,盘腿而座。只见他衣衫褴褛,僧袍褪色,虽然浑身湿透,但眉宇间神情自若,口中似乎还在自言自语。  

  这是间小小的农舍,此刻只有一个年轻的村妇在家,而她素来是崇奉佛教的,似乎辨出和尚念的正是妙法莲华经,于是赶忙热水奉茶,而就在这当儿,她的丈夫回来了。  

  试想一下,年轻的农夫每天早出晚归,生活规律,只是在这个不期遇雨的日子里杀了个回马枪,兀然发觉家里竟多了个陌生人,还是个和尚。那根雄性动物都有的大脑神经回路,无疑已经冒出了火花。更让他气愤的是妻子对和尚的那种恭敬态度,连自己平日都很难享受到,平白这个臭和尚算是哪门子的神仙?  

  于是丈夫发怒了。就算奸情是一个未发生的未来式,光天化日窜入自家门里,也定然不是什么好东西,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年轻人揪起和尚衣领,边骂边把他推搡出门。  

  更巧的是,在这难堪的一刻,巡逻的老娘舅或者是为了避雨,或者只是正好经过,也看到了这一场景。他身为一个执法人员的敏锐反应告诉他,和尚挨骂必是和尚作奸犯科,否则何至于如此,于是上前接管了现场,一把绑定,先请到衙门再说说清楚。  

  时为北宋元佑年间,新雨过后,一个逻卒揪着个和尚进了湖州城。  

  和尚倒也老实,并不抗拒,只是跟着走。突然一个吏员迎面撞见,竟是认得的,连忙叫逻卒打住,问:“老爷正叫我来接师傅赴斋,你怎么倒把他绑起来了?”  

  逻卒没料想这个脏兮兮的和尚还是知府大人的座上宾,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正在嗫嚅之际,此前一直没有说话的和尚一本正经地开了口:“不干这位老哥的事儿,劳烦您跟钱相公转达,贫僧原本要来赴斋的,但中途奸情事发,请相公自己管自己吃罢。”  

  吏员也摸不着头脑,汇报给当时的知府钱勰(字穆父)听,钱知府且惊且笑,对身边一起等着开饭的人说:“这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这僧何许人也?就是北宋英、神、哲、徽四朝活跃于江浙一代的吴山净端禅师。 
陈腔滥调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0 

  禅师回答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不同的答案。也只有这样,这些回答才是活泼的,才是自然地从心中流出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你以同样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那便变成了死板的格式。如果运用这种方法,你只会把人变成了一只鹦鹉而已。  
   
  据说赵州禅师用这种方法去考验别人,曾揭发了不少假禅者,因为有一种判别真假的锐敏感觉。常常有许多自南方来的和尚,他们从许多著名的禅师那里学了不少警句和话头,谈起话来非常流利,其实多半是套用老师的话,而这些人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