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世间品 所记有关「缘起-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稱友疏》 ( 裕А24)
──────────────
( 裕А24) 《稱友疏》,荻原校本,294。27 ~ 295。7:
aha catreti。 etad Vaiyakarana…codyaj
wlokenopanibadhnaty Acaryah。
yadi purvam utpadat pratyeti
prapnoty
asattvan na yujyate。 na hy avidyamanah
karta snan 'adi…kriyaj kurvan drsta iti。
20 頁
【而且,此中有人曾經說……】——這是軌範師藉由偈頌的形
式總結此一來自文法學者的批判。
【如果﹝事物窃讴z它鹨郧埃龊烯z其生起的條件,
然後起現咯ぉぉz文中「遇合」 (pratyeti) 一詞词
指「到達、獲得」 (prapnoti)。( 裕А25)
【由於﹝該一事物在它生起以前麃K無其存在性,所以﹝這種
說法麃K不合理】──因為, 事實敚г谘矍埃谧饔弥黧w當
下並不存在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做出諸如洗澡之類的活動。
【如果﹝事物是在它生起的當下,瑫r﹝遇合了其生起的條
件而生起咯ぉれ洞耍羰悄阏J為:「遇合」 (pratitya)
﹝其生起的條件淖饔没顒优c「生起」 (samutpada) 的作
用活動, 同時並作。
【﹝巴尼尼的八章篇 (Panini: Astadhyayi) 有云:「當同
一個作用主體而有兩項作用活動之際,獨立分詞語尾“ ktva
”要附加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上。」若「緣」 (pratitya)
與「起」 (samutpada) 兩項作用活動是同時而有,則谇
一時段﹝的作用活動附加“ ktva ”囊幎ㄖ拢〈酥校
﹝若視 「緣」 (pratitya) 一詞為附加了 —毩⒎衷~語尾
“ktva ”,便不得成立】——亦即,﹝視「緣」 (pratitya)
一詞為附加了毩⒎衷~語尾“ ktva ”,便得成立。 為
什麼呢?
──────────────
【 295 】 saha ced atha manyase
pratitya…kriyaj samutpada…kriyaj ca saha
karotity evaj。
ktva na siddho 'tra
ktva…pratyayah。kasmat。
purva…kala…vidhanatah
purvasmij kale vidhanaj ktva…pratyayasya。
samana…kartrkayoh purva…kala iti vacanat
'atas' ktva…pratyayo na siddho bhavet。
( 裕А25) 藏本《稱友疏》此處作: “ gal te hbyuv bahi
svon rol na phrad nas te phrad par hgyur ro
she na。 ”(【如果﹝事物窃讴z它鹨郧
,遇合了﹝其生起的條件,然後起現俊嗉
是問說:﹝設若事物是在它生起以前,竭_或獲
得﹝其生起的條件,然後起現#
21 頁
【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附加“ktva ”囊幎ㄖ隆
——是指『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希「郊营毩⒎
詞語尾“ ktva ”的規定。 」因為「當同一個作用主體
而有兩項作用活動之際, 獨立分詞語尾“ ktva ”要附
加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上。 」故而﹝ 若視 「緣」與
起」為同時並作的兩項作用活動, 則在語源的解釋上,
把「緣」 (pratitya) 一詞視為是附加了毩⒎衷~語
尾“ ktva ”, 將不得成立(亦即在「緣」與「起」二
者同時的情況下, 不得視“ pratitya ”一詞為獨立分
詞)。
這是一首文法學者總結其批判旨趣的偈句。 在這一首偈
頌裡 , 文法學者仍是把其批判的焦點集中在論主對“ pra…
titya ”一詞的詞構認定上 。 文法學者認為“ pratitya ”
一詞若是獨立分詞, 則由於在「緣」的階段,事物並無其存
在性, 故而由於欠缺作者,所以「緣」的作用活動是不可能
展開的, 因此論主「先緣而後起」 (purvaj pratitya
uttara… kalam utpadyate) 的詞義解釋是講不通的。 ( 裕
26) 而且 , 文法學者以為若是論主堅持「即緣即起」乃是
「緣起」之義,亦即「緣的作用」與「起的活動」二者同時而
有,則依照獨立分詞的使用規則, 便不得視“ pratitya ”
一詞的詞構為獨立分詞; 因此, 除非論主放棄他對
“pratitya”一詞的詞構認定, 否則便不得聲稱「即緣即起」
是「緣起」之義。 這首偈頌的意思大體如此,以下且來比較
一下二家之譯。
首先是關於“ aha ca atra ”一句的翻譯, 真諦譯之
為「此中彼說偈」,而玄奘則譯之為「故說頌曰」。 大體而
言,兩家的譯文都是正確無铡摹!∪欢羰菄栏裾f來,似
乎真諦之譯在語氣上更能表出原文之義。 此中的關鍵乃在於
“ aha atra ”(或可反轉其語序為“ atra aha ”)一語
的習慣用法上。( 裕А27) 一般而言,在佛教偈頌體的論書之
中, 注釋家往往藉由此語以
──────────────
( 裕А26) 對於文法學者來說,論主所謂“ pratyayaj
prapya samud…bhavah pratitya…samutpada
(獲致了條件而生起,即是緣起)”,其意即是
指「先緣而後起」 (purvaj pratitya uttara…
kalam utpadyate) 而言。
( 裕А27 ) “ aha ca atra ”一詞, 藏本譯作“ hdir
smras pa”。此中或許藏本的譯者認為“ ca ”
22 頁
及“ ucyate ”一詞來判分論主與反論者之所言; 此中,前
者在注釋家的長行釋文裡, 往往是用以導出代表反論者觀點
的偈頌, 而後者則往往是用來接引代表論主本人立埸的偈頌
( 裕А28) 故而; 真諦之譯作「此中彼說偈」; 可是既符合文
句構;( 裕А29) 同時也相應於佛教的釋傳統; 讓人一眼便知
以下所之偈乃反者所言。 至於奘師之譯為故說頌曰; 其之之
一詞; 明顯的乃是上文而下的增語; 亦能使人明白以下所出
偈之頌乃是反論者的結頌。
其次是有關家此一偈頌的傳譯。原文 〃pratyeti
purvam utpadad yady asattvan na yujyate。〃 是一個典型
的條件心; 其前件是 〃pratyeti purvam utpadad yadi〃; 而
其後為 〃asattvan na yujyate〃。 真諦把件之為「至緣若起
先」; 就中; 「能至」與「至緣」旦譯自 〃pratyeti〃 一詞
, 此語的形構為“ praty ·√ i ”,乃是主動態第三人稱
單數形的現在式動詞, 故而真諦以「能至」表其主動態,而
奘師則以「至緣」(「緣」之一詞, 實為增語)表其為帶
──────────────
之一詞在此一茫煅e,乃是一個無甚意思的衍詞,
故而並未以諸如“ kyav ”或“yav ”之類的連詞
譯之(事實上, 在漢譯兩本中,此語亦未見譯出)
。這或許不是版本上的差異,因為在稱友的疏文中
明確的牒引了此語。
( 裕А28) 譬如在梵藏漢三地的中論注釋傳統裡,注釋家們均
一致認為龍樹的《中頌》具有「駁異大全」的性伲
;因此,在理解上,他們皆把該書中的偈頌判分為
正反兩邊而來進行疏釋。雖然,其間對於何者為正
而代表了龍樹的立埸,何者為反而代表了論敵的觀
點,注釋家們的見解或時有出入而並不一致;要之
,他們均以這種「前分所破」而「後分能破」的方
式來進行頌義的疏釋。就中,前分所破,亦即論敵
的觀點,在形式上,注釋家往往藉由“atra ahaj”
( hdir smras pa,問曰)一語以導出之, 而透過
“ ucyate ”( bwad pa、brjod par bya ste,答
曰)一語而引出後分能破 , 亦即龍樹本人的立埸
(以上參見中村元〈《中論》 諸注釋????解釋
?相摺担侦丁斗鸾萄芯空摷窐虮静┦客斯儆
念佛教研究論集刊行會編, 清文堂出版, 1975,
pp。65 ~ 79 )。
( 裕А29) “ aha ←√ ah (say) ”此一動詞在形式上雖然
是第三人稱單數的完成式,但是一般而言,郤是用
來表達現在完成式的意思(參見 J。S。Speijer's
《 Sanskrit Syntax 》,§ 331,p。250 )。
23 頁
有及物之義的他動詞 (parasmaipada)。就並無動詞詞形變化
的漢語而言, 二家之譯可謂各有所長,堪稱已是盡其心力矣
﹗其次, 關於“ purvam utpadat ”一詞的翻譯(此語乃是
表時間的副詞性短語, 用以修飾動詞“ pratyeti ”),不
論是「先於生」之譯, 或「起先」之譯,都是相當正確的。
然而, 就整個前件的翻譯而言,奘師之譯顯然是受到原文語
序的牽制,而在其譯文中出之以倒裝的句式。( 裕А30) 再就
後件來看 , 真諦譯之為 「無有故不然」,而玄奘則譯之為
「非有不應理」;就中,“ na yujyate ”一語乃是具有邏輯
意味的字眼,故而嚴格而言,奘師之譯是較為諦當的。 ( 裕
31) 最後, 就整句的翻譯來說,真諦雖然在前件之中並未使
用諸如 「若…」 之類的句式 , 但是在後件裡 ,他以直譯
“ asattvat ”(無有故)的方式,仍然可以說是表出了原文
的條件句式;就此而言,奘師的譯筆則恰好反其道而行。
再者是涉及梵文語法規則的後半偈。 原文“ saha cet
ktva na siddho 'tra
──────────────
( 裕А30) 奘師把條件句裡的“ pratyeti purvam utpadad
yadi ”此一前件譯作「至緣若起先」, 當是由於
“ yadi ”在原文中的語序之故。 事實上,對梵文
這種在形態學上被稱之為「屈折語」的語言來說,
語序 (word order) 雖有其習慣性的敚е梅绞剑
而基本上,語序對構句乃至語意上的影響並不很大
( 在偈頌體裡格於韻律而往往有一些非習慣性的敚
置方式,此處的情況便是如此;有時在習慣上也會
把所要強眨牟糠址旁诰渥友e較前面的地方)。玄
奘的譯筆往往過於著重原文的語序,這或許可以稱
之為是一種「拢龝沟默F象吧(此中,「拢龝
最為著名的例子當屬佛經中起始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