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9年合订本-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1984年5月,《科学》杂志又发表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到了1987年,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最终,《科学》杂志宣布盖洛论文中的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
10。月球骗局――以科学之名欺骗
历史上著名的“月球骗局”发生在1835年。这一年的8月25日,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一名记者捏造的消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好望角取得了重大天文发现”,声称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把月球景物看得异常清楚。在他笔下,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这些物体包括:鲜花、树木、湖泊、怪兽。然后,记者还让赫歇尔发现了月球上长着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势判断出,它们是有理性的生物。公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而报纸的销量以火箭速度上升。当这些新闻在欧洲传播时,巴黎科学院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
谎言很快就被戳穿了。9月16日,《太阳报》公开承认了他们虚构这些消息的错误。可是,这场荒唐可笑的风波延续了数月之久才最终平息下来。
11。阿尔萨布蒂案件――科学骗子屡屡得逞
阿尔萨布蒂是一名伊拉克人,然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他一路招摇撞骗,剽窃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简历,从而骗得政府的大量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蒂剽窃论文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打字机重新打一遍,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这稿子寄到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杂志的编辑。上述杂志大部分是不引人注意的,因此这类剽窃案很难得到追查。而且,虽然许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
12。激酶级联说――杜撰的诺贝尔奖级发现
1981年5月,在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康奈尔大学一位24岁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向与会的专家们讲解了他的最新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这个新理论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实验证据是那么确凿,科学意义是那么重大,马上被认为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斯佩克特与导师拉克尔联名将这一理论发表在1981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这一热门,但他们并没有下苦功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把自己的试剂交给斯佩克特去测试。
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试验结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个病毒学教授终于戳穿了他的造假行为。
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斯佩克特塔伪造试验结果这点千真万确,可他的理论却仍有一定价值。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只把它当作一个假说写出发表,而不是想要去证明它,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天才。
13。被遗忘的脉冲星发现者――诺贝尔委员会的性别歧视案
1967年8月8日,剑桥射电天文台的女研究生苏珊。乔斯林。贝尔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地记录下这个射电源的节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发出一个脉冲。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小绿人”――发出的信号。可进一步的观测表明,那是一种新型的天体。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贝尔在过去的观测资料中又找出了3个脉冲星。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却只戴在了导师休伊什的头上,而贝尔竟被完全忽略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指责,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一桩著名的丑闻。
14。聚合水事件――载入百科全书的“伟大发现”
1962年,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性质反常――…500℃沸腾,-8℃才结冰。接着,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参与这一研究,而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研究后证明这种水确实不同寻常,这是水在石英表面上聚合成的,可以把这种水命名为“聚合水”。这就进一步鼓舞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使他们狂热投入到“聚合水”这一研究中去。甚至有人还发出警告说:千万不要把聚水带到实验室外,因为它可能诱发水的连锁聚合反应,以至毁灭了各种生命。还有人甚至提出制造“聚合水武器”,用来干净地消灭敌对者。从1962~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有关“聚合水”的学术论文有450余篇,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极力反对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一种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证明,“聚合水”不过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始作俑者德佳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合水”确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于是,聚水这一“伟大发现”就此告吹。但是我们还是在科技百科全书中查到“聚合水”这一条目:“聚合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的实验性人工制品的例子,在它最后被仪器分析和理论分析推翻前曾发展成为引人入胜的争论”。
这场历时十年的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就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不切实际地向传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学的“进展”和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则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把这种“病态”进一步升级。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44
真正强大的力量
●上善若水
2006年5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竞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历史上,任过这一位置的学生里,曾出过三位美国总统。所以,这一位置有着哈佛“总统”的美誉,每年竞争异常激烈。
此次竞选特具看点,因为在连续被美国人垄断主席位置数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女孩朱成却成了闯进人们视野、倍受关注的一匹黑马。在竞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朱成一共有三个主要对手,分别是哈恩、吉米克和隆德里格斯。
由于竞争激烈,大家纷纷各显神通。首先,隆德里格斯出人意料地曝出了哈恩和吉米克的丑闻,说他们的家庭和人品有问题,并举出了相关的例证,降低了他们的竞选支持率。隆德里格斯的举动在削弱另两个人的竞争力的同时,也帮了朱成的大忙。此后,朱成的支持率一路攀升。此时,她又开始成为其他三人攻击的目标。
不久,隆德里格斯曝出了朱成的丑闻,说她以救助南非孤儿为名侵吞了大量捐款,而那个孤儿却依然流浪街头。
这个谣言让朱成受到了很多选民的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朱成在学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把那个四岁的南非女孩抱到了学校,并且出具了她生活得非常幸福的证明。这让隆德里格斯的谎言瞬间烟消云散。由于哈恩和吉米克还没有澄清自己,隆德里格斯被证实了有说谎行为,朱成的获胜几率又提升了几分。
为了报复隆德里格斯之前对两人的“毁灭性打击”,哈恩和吉米克趁大家怀疑隆德里格斯的时候,又曝光了一段录像带。那是隆德里格斯在一家中国超市里被警察询问的录像,他们说,隆德里格斯因为偷窃而被人抓到,有这样行为和污点的人,哈佛怎么能够容忍他成为学生的主席?虽然哈恩和吉米克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但还是在学校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隆德里格斯百口莫辩。此时,有力的局势再一次倾向了朱成这一边。
2006年5月11日,是整个竞选中最重要的一天,四个竞选者一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哈恩、吉米克和隆德里格斯,都显得有些沮丧,只有朱成依旧保持着端庄的微笑。她走上台,说:“同学们,我今天想先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隆德里格斯在超市行窃的事。”
她的话让所有人都关注起来,而隆德里格斯更是因为恐慌而攥紧了拳头。朱成说:“我认识那家中国超市的老板,他叫韦明,我到他那里去过,问明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事实上,隆德里格斯并不是因为行窃而被警察询问,而是因为帮助老板抓到了小偷,而被警察询问情况的!”
说着,朱成拿出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说:“你们不相信的话,可以打这个电话过去向克里角镇的超市老板韦明先生求证。”
瞬时,整个发布会现场哗然了,隆德里格斯不可思议地抬头看了看朱成,微张着嘴,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口。哈恩和吉米克则有些沮丧,他们抱怨又奇怪地看了这个中国女孩一眼,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帮隆德里格斯澄清丑闻。难道她不明白,一旦他重获清白,就会成为朱成最大的对手?
竞选的结果,再次因为朱成的曝料而扑朔迷离起来。竞选助理埋怨朱成,帮了对手一个大忙。“你不要忘记,他也攻击过你!你又没有主动用谎言去攻击过他,更没有义务为他澄清!”朱成只是淡然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希望这次竞选能够公平一些。这样赢得的胜利才有意义。”
在最后投票的前十五分钟,隆德里格斯在广播里宣布了自己退出的消息,并且号召自己的支持者把票投给朱成。他说,他无法做到朱成的真诚与宽容,他已经输掉了竞选。最后,隆德里格斯还表示,如果朱成竞选成功,自己愿意做她的助理,全力协助她在学生会的工作……
2006年6月8日,朱成力挫群雄,成为了哈佛第一任华人学生会主席。
那些投票给她的学生们说,他们相信,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会追求公平公正,看重结果,也享受过程。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33
掌握自己的春天
●柯 钧
多少年来,美国各地的花圃都以园艺学家大卫·波庇的“花草种子邮购目录”作为春的信息,到了该下什么花种子的时候,也就是某一个春天季节到了。大卫·波庇成了指点众人算计日子的人,因为在美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花园、院子和公共的绿化带,波庇的话没有人不听的。连婚姻介绍所、殡仪馆、旅游公司、学校、机关、车站、码头……都求教于他。可波庇是个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人,任你怎么绕,归根结蒂他总要绕到花草上去议论一通方可罢休。
一天,一个觉得生活很容易厌倦的青年人来向他求教:“要想生活得惬意一些干点什么好?”
波庇反过来问那人:“想惬意一阵子吗?”
“对,哪怕是一阵子也好,”青年人说:“那你去吸上一点,一个钟头之内会惬意的。”
“不,那太短暂了,那玩意有毒,我不沾的,我想整个周末都过得惬意一点。”
“那你就突击结一次婚,好就好,不好的话,把周末一过就拉倒。”
这不像是很负责的咨询,青年人觉得这样胡搅乱搅不成,再说光是周末尽一下兴,周末一过又陷人无聊,也并不怎么好,于是没吱声。
“我明白了,”波庇说,“你想一整个星期都来劲,那你就把你那只乳猪宰了,吃上个把星期也就差不离了。”
“光是有那么一点口福,恐怕不……”
那话没说完,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