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着 >

第6部分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着-第6部分

小说: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谑澈缶叫∈保娇扇胱辉绯科鹄矗孪匆院螅崭谷胱沧钍室恕
乙、调睡眠
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回复其体力,睡眠乃是最长久的休息。常人以睡眠八小时为度,过多就叫精神困昧,于静坐极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丙、调身
端正身体的姿势,叫作调身。调身于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必须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先安置两脚,若用趺坐(双盘),就把左脚小腿曲加右股上面,令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曲加于左股,使两脚底向上,这时两股交叉呈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欹斜,乃是最正确的姿势。然年龄稍长的人恐学不来,则可改用半趺(单盘),单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脚小腿牵加于左股上面;更有并单盘也不能作到,可把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可。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开口吐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三次至七次,多寡听人的便,于是闭口,唇齿相著,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的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丁、调息
鼻中气体出入,入名为吸,出名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呼吸有四种相:㈠喉头呼吸:普通的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能优良。㈡胸式呼吸:这比较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作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㈢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不闻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相。㈣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彷彿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学者在平常时候,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覆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在坐毕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回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戊、调心
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调伏妄心。人们在四项威仪中,未入坐时,除卧以外,就是行与住,应该先对这两项威仪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把心意放在腔子里,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坐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治散乱的病,应当一切放下,看我的躯体也是外物,不去睬它,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可把这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大抵晚间静坐,因白天劳倦,易入昏沉,早晨入坐就可避免。又可用前面数息方法,从一到十,数得不乱,久久习熟,心与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两病,都可避免,这是坐时调心的方法。坐毕以后,也要随时留意,勿再胡思乱想,这是坐后调心的方法。
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为文字记述便利起见,乃分作三节,读者应该善于领会,切勿逐节分割去作。
第五章  止观法门
静坐时候,身体四肢,安放妥当,呼吸调匀,只是这个心,最难调伏。人们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来,放在腔子里,真不是容易的事体,这时应该耐心练习“止观”法门。学者对前面的调和功夫,作得有点成效以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就是调和功夫没有得到成效,一直学习止观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们的妄心停止下来。妄心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样下手呢?我们要猿猴停止活动,只有把它系缚在木桩上面,它就不能乱跳了。修止的第一步,叫“系缘止”。妄心的活动,必定有个对象,不是想一件事体,就是想一样东西,这依附的事物,叫做缘;妄心忽想甲、忽想乙、忽想丙、丁等等,叫做攀缘。我们把这个心念系在一处,此如把锁系住猿猴,所以叫做系缘止。这个止法有好几种:今就通常适用的举出两种:㈠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哪里来,出不见它从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㈡系心脐下: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从鼻孔喉管逼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妄心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
学习系缘止,稍微有点纯熟;就可进修“制心止”。什么是制心止呢?前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下手,今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再进一步,要修“体真止”,更比较制心止为高。前面两法,还是修止的预备工作,这法乃是真正的修止。什么叫作体真止呢?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仔细体会心中所想的事物,倏忽即已过去,都是虚妄,了无实在,心中不去取着,洞然虚空,所有妄想颠倒,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止息。没有虚妄,就是真实,心止于此,故叫它体真止。至于修体真止的方法,应该静坐时候,闭目返观我的身体,自幼而壮、而老、而死,细胞的新陈代谢,刻刻变迁,刹那不停,完全虚假,并没有实在的我可以把握得住;又返观我的心念,念念迁流,过去的念已谢,现在的念不停,未来的念没到,究竟可以把住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妄心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久久纯熟,妄心自然会停止,妄心停止,那就是真实境界。
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作散乱,散乱是心向上浮,治散乱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观。观不是向外观,是闭目返观自心,也有三种:一叫空观,观宇宙中间一切一切的事物,大至世界山河,小至我的身心,都刻刻在那里变化,没有丝毫实在,都是空的,提起这心,观这空相,叫作“空观”。空观练习稍久,入坐后再看这心,念头起处,每一念头必有一种对象,对象不是一事,就是一物;世间的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今姑举一例:譬如五谷种子能够生芽,是内因,水土能够养育种子,是外缘,若把种子蓝在仓里,不去播种,就永不能够生芽,因为只有内因,缺乏外缘,因缘不凑合之故。又如有田土,有水利,你若不去下种,也永不能够生芽,因为只有外缘,缺乏内因,因缘也不凑合之故。凡世间的事物,都是因缘凑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我们心中念头的起落,也是这等假像,丝毫不可执着,如此观察,叫作“假观”。从相对方面看来,空观是属于无的一边,假观是属于有的一边,功夫到此地步,还不算完全,应该再为精进,观空时不去执着空,观假不去执着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作“中观”。
上述止观法门,表面好像有些区别,实则不过在修持时候,心的运用方向,或有时偏于止,或有时偏于观罢了。剋实说来:就是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止时决不能离开了观,观时也决不能离开了止。学者切勿拘泥文字,应该随时活用为要。
 
第六章  六妙法门
上文第四章所讲的调和功夫,虽然把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并说,仍偏重在身的方面;第五章所讲止观法门,则偏重在心的方面;这章“六妙”法门,则着重在息的方面。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不来,那时身体便是一个死物,神经不再有反射作用,心也死了,生命就此完结;惟有依靠这个息,把身心两者联结起来,方能维持这个生命。鼻孔气体的出入,就依靠这个息,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气体,而气体确是有形质的,有形质就是物,既是物,那就属于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息有出入,能够知道的就是心,它属于精神的一部分;可见这息所以能够联结身心,就因为它的本身也是身心一部分的缘故。
六妙法门专教人在这个息上用功,是静坐彻始彻终的方法。学者修习止观以后,进修这法固然可以,就是没有修习止观,一直学这法门,当然也可以的。
六妙门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什么叫数呢?就是数息。数有两种:(甲)修数:学者入坐后,应先调和气息,不涩不滑,极其安详,徐徐而数,从一数至十,或数入息,或数出息,听各人的便,但不应出入都数。心注在数,勿令驰散,若数不到十,心忽他想,应该赶速收回,从一重新数起,这叫“修数”。(乙)证数:数息日久,渐渐纯熟,从一到十,自然不乱,出息入息,极其轻微,这时觉得用不着数,这叫“证数”。
此后应该舍数修随,随也有两种:(甲)修随:舍掉前面数法,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这叫“修随”。(乙)证随:心既渐细,觉息的长短可以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静,这叫“证随”。久而久之,又觉得随息还是嫌粗,应该舍随修止。
止也有两种:(甲)修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这叫作“修止”。修止以后,忽然觉得身心好像没有,泯然入定,这叫“证止”。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必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着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观也有两种:(甲)修观:这时于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这叫“修观”。如是观久,心眼开明,彻见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这叫“证观”。此处止、观两法,虽然与上章的止观名字相同,而意义略异;因为上面所说止观是从心下手的,这里的止观是从息下手的。修观既久,应该修还。
还也有两种:(甲)修还:我们既然用心来观照这息,就有能观的心智,所观的息境。境与智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还归于心的本源,这叫“修还”。这能观的心智是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须知心的生灭,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见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