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178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78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段的开示很精彩,一开头他教导我们「达苦信真」,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达」是通达,是明了,是真正觉悟。四谛的相,苦集灭道的相不一样,四相不一样,性都是真性。怎么知道是真性?这大乘一乘经上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苦集灭道这是法,这没有离开诸法,它也是诸法的一种。这一切诸法里头四法,苦集灭道四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你真正通达性识,那个性是真的,四相是假的,义性是真的,义是理,就是理性是真的,是真性。知道一切法性真相妄,《般若经》上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讲四相;如果讲性,「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这一说那就是讲到理性,理性是真的,四相是虚妄。
  真妄怎么个说法?依什么来说?佛法里面讲真妄,它有个定义,凡是会变的就是虚妄;凡是不变的,那就是真的。理性不变,四相会变。像人,佛在经上讲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包括所有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变化无常。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像山河大地,我们讲星球、星系,有成住坏空,这是四相。四相必然的,为什么会有这些无常的现象 ?因为它唯识所变,识是不稳定的,刹那生灭。识是念头,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心想就是识变,就是唯识所变。能变的识刹那刹那不停,所以识是生灭法。
  八识在《百法》里面,它的排列排在第一,心法,那个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真心不灭,不生不灭;识心是生灭法,所以它排列在有为法里头。有为法就是生灭法,一切有情,动物;无情,植物、矿物,山河大地,虚空法界,全是识变的,所以它是生灭法。它的相变,事在变,它的理不变,性不变。性是什么?性是法性。法性不是物质,法性遍虚空法界,它是能现能变。虚空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事物现象是所现所变,这我们得搞清楚。
  所以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通达了,怎么样?你的心清净,「无欣厌故」,你对待天堂,你不会生欢喜心;你对於三途地狱,你也不会生厌弃的心。为什么?你知道那是假的,是平等的。十法界平等,相上不平等,性上平等,性上既然平等,相焉有不平等的道理?这样你才真正明心见性,真正契入不二法门,无障碍的法界。你看到天堂,就像看到萤光幕里面现相;你看到地狱,也是萤光幕的现相,萤光幕里面虽然现的相不同,所有的相决定没有一丝毫染污,你这萤光幕上没有一点点染污,相是影像。
  像我们看电影,电影银幕上,电影无论你演天堂、演地狱,电影的银幕一丝毫没有污染,它没有欣厌,没有好恶,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而不迷,「无欣厌故」。这就是事实真相,这就是前面讲的「实义」,苦集灭道的真相,苦集灭道的真实义,你见到了。这什么人?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到这时候,你才真正了解,一乘四圣谛是佛教法身菩萨的,像《华严》、《法华》里面所说的,这是一乘经。
  「三乘四谛」,三乘是菩萨、缘觉、声闻,他们程度不同,迷悟有浅深广狭之别,佛跟他们讲四谛法门,我们就很明显的观察到,浅深次第不一样。佛教程度浅的人有浅的教法,他得利益;程度高的人,佛有高明的教法,他也得利益。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这《论》这一段后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皆非凡夫能立」,换句话说,六道里头的凡夫做不到。这一句话不好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佛讲经说法就是上课,他这课堂里面的学生,有程度很高的,像现在讲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有程度很低的,不认识字,连一年级的程度都不够,都达不到。他这边教室里头有这样的学生,有幼稚园的学生,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研究所的学生,都在一个课堂。佛在这里上课,会让这所有的人听到各各欢喜,「非凡夫能立」,凡夫做不到。这就是说佛在这里上课讲的东西,每一个人听到都有味道,就好像佛为我说的,正好适合我的程度。程度深的人,听到深;程度浅的人,听到浅;程度高的人,听到高;程度低的人,听到很低。这叫「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有佛能做到,菩萨、法身菩萨也得如来加持才能做到。
  祖师大德这一些弘宗研教的善知识,那就不必说了,哪一个讲经的人,做注解的人,你把这书一打开,前面都有归敬偈,归敬偈是什么?求三宝加持。这就是李老师以前教导我们的「至诚感通」。要上讲台,特别祈求,我们通常在道场升座讲经,在升座之前,礼佛求加持;讲完之后,下了讲台,拜佛,感谢三宝加持。这一堂课里头,自利利他,自他两利,不靠三宝靠什么?没有依靠。古人注经,前面的归敬偈,后面的回向偈,都是这意思。
  佛对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不同的根性,佛的总的原则、纲领决定不变,决定不变就是这四谛,苦集灭道这是决定不变。但是苦集灭道怎么个说法,那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变化。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佛法是活的,佛法不是死的。我们缘还是不足,没有生在释迦牟尼佛的当时,没有亲自见到佛陀教学的盛况。我们生在末法,末法也算不错,末法只能从传说、只能从经典上去观察、去体会,从经教里面来学习。这里头尤其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观机,因人施教。
  我们明了现在众生很难度,这总要记住《地藏经》上的话,「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尤其现前这时代,无比的刚强,无比的难化。在这时代里头,自己要警觉,要有认知,头一个要度化自己,决定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才是利益众生,为什么?我做出榜样给大家看。经典的榜样就是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病苦,我真成功,我做出样子给你们看。至少在你阿赖耶识里头种下种子,你知道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肯不肯回头是你的事情,我已经做到究竟圆满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合论》。
  「如今修道者,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不可例然」,我们先看这一段。前面说过「如来依根,方便设教」,这一句跟《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意思完全相同。如来依根方便全都是应,感应一丝毫都不差,所以众生能够有福报,遇到佛出世,亲近佛菩萨。法身菩萨都有这能力了,为我们说法,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证果的,这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看到太多太多了。楞严会上,我们知道《楞严》有十卷,第三卷的末后,阿难尊者就开悟了,说偈赞佛,摩登伽女证三果。世尊的法会每一会都没有白开,确确实实有非常殊胜可观的成绩,那就是学生当中有很多人开悟,有很多人证果。
  如来有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给诸位说没有,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如果加上一点自己的意思,这是凡夫,这不是圣人。我们这圣人的标准是法身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他们真正是六根接触到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没有妄想;不分别、不执著,没有见思烦恼,没有尘沙烦恼,所以现身说法皆如是。如果说那里有感,我动个念头我去应,我得想想看用什么身去应,这是凡夫,这不是菩萨。不但法身菩萨不会起心动念,即使阿罗汉也不会,但是阿罗汉的程度,定慧没有法身菩萨那么深,没有法身菩萨那么样的明显;因为阿罗汉执著决定没有了,还有微细的分别,妄想确实还没断,这妄想都是很细的。
  这粗重的妄想,我们都知道有妄想,微细的妄想不知道,现在人所讲的潜意识,佛法里面讲的无明妄想。所以诸佛菩萨随众生的根性,这地方讲的「依根」就是随根,随心应量。唯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现的那个身,说的那个法就恰到好处,妙不可言!一起心动念就夹杂妄想,再要有分别执著,那就夹杂著尘沙见思,这是凡夫,六道凡夫,不是圣人。凡圣差别在这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真正要想学佛菩萨,不能不在这地方留意!那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工作,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尽量要把妄想、分别、执著降低,这对於我们功夫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分别执著愈淡愈好,愈少愈好,你智慧才能现前;这很重的分别执著,没有智慧了。无明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尽量保持著不起心不动念。
  起心动念已养成习惯了,想不起心动念不行,自自然然就起心动念了。在这时候你就要想到古人的教诲,古大德常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话好!起心动念了,我立刻就晓得,我又起心动念了;你晓得就觉了。怎么样保持觉?念佛人就用这一句佛号,马上把念头转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把这念头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觉,无量觉,觉而不迷,这是真会修行,真会用功。转烦恼为菩提,是这么个转法,要转得快,当然最好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念就转成阿弥陀佛,这了不起!我们现在一般大概念头起来,那个妄念总有十几、二十、三十个才想起阿弥陀佛,也好还不迟,所以要会用功。
  接著这论文里面说「如今修道者」,长者讲「如今」是唐朝时候,李长者他是唐朝的宗室,也就是皇族。他能够舍富贵,虽然没有出家,跟出家人没有两样,几乎也是三衣一钵,很了不起!这真的都是再来人,决定不是凡夫。他写《华严经》注解,发了这心想给《华严经》做个注解,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他可以把心定下来,来写这书。住在山上,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真的是修行人,他也不怕这老虎,老虎也不害怕。他就跟老虎说:我要给《华严经》写个注解,你知不知道有一个清净环境,让我住在那里好做这工作。老虎摇摇尾巴就在前面走,他就跟著它,走到一个洞穴,这里面一窝全是老虎,大大小小。长者看这洞穴不错,很好,里面也相当宽敞,实在是个好地方,就请老虎搬家,老虎真的就搬家了,把这洞穴让给他了。
  长者在这洞穴里面住下来,每天早晨有两个年轻的女孩子来替他服务,他所需要的东西统统都给他预备齐,文房四宝、饮食起居。这两个女孩子天天来照顾他,到晚上她就走了,就离开了,早晨她又来了。这注解写了不少天,不是短时间,一直到这部注解写完,他跟这两个女孩子从来没讲过话,也没有问她们叫什么名字,也没有问她们家住在哪里,没有问过,你就晓得长者专心。注解完成了,这才想到这两个女孩子照顾这么久,下山之后就打听,跟人家说这两个女孩子怎么样子?一问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所以才晓得这感动的是神人来伺候,那不是人。我们人间的观念,那是天女来伺候他,感应不可思议!长者不会打妄语。所以今修道人是那个时候的人,长者距离我们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多年,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事情。
  「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不可例然」,这几句话非常好,一直到今天都非常适用。那就是我们学佛、我们修行一定要随自己的能力,自己信解的程度。「便处即作」,这「便」是方便,「即作」用现在的话来说,要落实。换句话说,你能信的、你能理解的,你要方便随处把它做到。有信、有解、有行后面就有证;只有信解,你不能落实,你做不到,这没有用处,这只能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起作用。这一桩事情,我们修道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修行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功夫?关键在此地。
  「不可例然」这句话说得好,真的把我们修学的毛病点出来了。「例」是什么?以别人做例子。别人修学的我也修,那个不行。为什么?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惠能大师能够学禅,我们决定不行。有的人能学密,有的人能学教,我也想想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现前生活环境,方方面面去观察,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适合我修,这样子你修学的进步就快了。如果与自己根性不合,或者是与我们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不合,我们学起来很苦很累,很难有成就。修学成就是轻松愉快,正好适合於程度,就像在学校念书,你是几年级的程度,你上几年级恰好。你是三年级程度,你要上四年级,你就感觉得跟不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