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之作者及其翻译-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簡略地引述了聲聞藏的六(或七)經:1。先尼 (Srenika)梵志事,見
『雜阿含經』(巴利藏缺)。2。強論梵志事,如『義品』所說。3。『大
空經』。4。『羅陀經』,見『雜阿含經』。5。『□喻經』,見『中阿
含經』的『阿梨吒經』。6。『波羅延經』,是『經集』的『彼岸道品
』;『眾利經』,是『經集』的『義品』。『智論』以此例餘,謂「
三藏中處處說法空」(裕1)。換句話說,空門仍是本於佛說非餘。
歸迹饋恚暵勁傻摹缚臻T」,引聲聞經以說法空的,主要理由
是:一、無我所;二、五陰法散滅;三、不落二邊──四句的見解;
四、佛法是「非諍論處」;五、智者不取著一切法。空門與阿毗曇
(abhidharma)門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這是著眼於佛法的理性,方便
引導趣入、修證的立場。
『三論玄義』引真諦 (Paramartha) 三藏所說:大眾部(Mahasam
ghika)分出的一說部(Ekavyavaharika)說:「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
名。」(大正四五.八下)一切都是假名,與『智論』所說的空義相合
。
41頁
『智論』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中)說:
「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
角龜毛常無。」
這是大眾部分出的一派。在南傳『論事』中,說到方廣部 (Vetulyaka)
,也名說大空部(Mahasunnatavadin),雖所說不同,然與『智論』的
「方廣道人」(道人即比丘),說一切法空無所有,顯然是同一部派。
如說大空部說:佛住兜率天宮(Tusitabhavana),人間佛是示現的(化
身),所以施佛不得大果;佛不住此間,佛不說法(裕2)。方廣部執佛
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不免重於超越而輕忽現實,與『智論』中方廣
道人說一切法空,如龜毛兔角,表現同一意境。『智論』認為方廣道
人所說,是偏執,是撥無一切法的邪見。『智論』卷一八說「空門」
時,一再說到空門與邪見者的不同(大正二五.一九三下─一九四上)
:
「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衍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
「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
空,不取相,不戲論。」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
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
像這樣,「取諸法空相戲論」,「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是邪見而不是真空,不合佛法說空的意義。不但『智論』這樣認為
,就是『中論』也持同一立場。『中論』卷二(大正三0.一八下)說
:
「大拢f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 ※ ※ ※ ※
『智論』卷二(大正二五.七0上─中)說:
「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勒,乃至今行於南天竺
。。。。。。。□勒,略說三十二萬言。□勒廣比諸事,以類相從。
」
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二中)說:
「□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
後,。。。。。。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勒門,論
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
42頁
□勒(Karanda),或作□勒 (Petaka),都是篋藏的意思。佛世大
迦旃延(Mahakatyayana) 所造的□勒,依『智論』說是□勒,「有隨
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論門」,論義是重於適應、貫通的,正如古人所
說:「牽衣一角而衣來。」所以「若人入□勒門,論議則無窮。」其
「廣比諸事,以類相從」,是廣舉世事作比喻,而經義則隨類相從
(裕3) 。這與毗曇門的分別法相,辨析精嚴,體例是大為不同的。
『三論玄義』依真諦說而陳述道(大正四五.九上):
「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論解佛阿含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
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
云多聞分別部。」
依真諦所譯『部執異論』,多聞分別部作「分別說部」,玄奘是
譯為說假部(Prajnaptivadin)的。『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五,依真諦
之『部執異論』而說(大正七0.四六一上):
「此是佛假名說,此是佛真實說;此是真諦,此是俗諦。。。。。。
分別說部即大迦旃延弟子。」
說真說俗,說實說假,也許由此而落入「有無」中吧!說假部是
大眾部所分出的;大迦旃延在佛世就弘法到阿槃提(Avanti),所以「
□勒論」是流行的南天竺的。真諦所譯的『四諦論』稱迦旃延為「大
拢梗ㄔ'4) ,引有「分別部」及名為『藏論』者不少,每舉「何相、
何用、何緣、何義」為問,與覺音(Buddhaghosa) 『清淨道論』的「
相、味、現起、是處」相當類似(「味」即「作用」)。緬甸的「小部
」中,有古典『藏論』(Petakopadesa),為大迦旃延所造,也許與『
智論』所說的□勒(□勒)是同本。上座分別說系的赤銅鍱部(Tamra'…
satiya),原是從(西)南印度優禪尼(Ujjayini)的分別說部(Vibhajy…
avadin) 所分出。傳為大迦旃延所造的『藏論』,流行於南印度,也
許是和『舍利弗阿毗曇論』一樣,各派共傳而彼此增減有異吧!
總之,□勒是流行於南印度的古典,是大眾部(Mahasamghika)系
或分別說(Vibhajyavadin) 系赤銅鍱部(Tamra'satiya)所共的。「論
」是upade'sa(優波提舍),是用來解釋經義的。『智論』也是優波提
舍(一般根據 Lamotte的研究,將『大智度論』的原名定為 Mahapra…
jnaparamitasutra─upade'sa) ,在解釋經文的方法上,也許受有影
響吧!
※ ※ ※ ※ ※
43頁
Lamotte 說:「本論作者對大眾部(之思想)表現出無言之輕蔑,
而在其著作中未置一詞。」(裕5) 由此而推定他可能為西北印說一切
有部之比丘,這是極不正確的看法。
如上面所說:「空門」與「□勒門」都與大眾部系的思想有關。
而且如『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說:
「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
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如來
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一殺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菩薩
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
這些思想,已成為大乘經中佛與菩薩的拢铝恕S秩绱蟊姴空f:
「有十方佛。」(裕6) 這已成為大乘佛教的定論。『智論』中處處說
的都是這些源自大眾部的佛菩薩觀,能說「本論作者對大眾部表現出
無言的輕蔑」嗎?
又如『智論』卷一五(大正二五.一七一中)說:
「佛弟子說非數緣滅是常,又復言: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
。」
非數緣滅,即非擇滅──非擇滅無為(apratisamkhyanirodh as…
amskrta)。非擇滅無為,是多數部派所說的。因緣法是緣起(pratit…
yasmutpada) 法,「緣起法常」,是說:緣起是無為法。這是大眾部
等九種無為之一(裕7) 。然則『智論』的「非數緣滅+是常」與「因
緣法常」,豈不就是大眾部的「非擇滅無為」與「緣起支性無為」嗎
?
總之,『智論』是大乘論,大眾部系的思想在『智論』中的重要
性,遠非他部所及。Lamotte 說論主「對大眾部表現出無言的輕蔑」
,「未置一詞」,這完全是錯铡摹
(裕1) 詳見拙著『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四節「聲聞學派之我法二
空說」(頁九二─一0一)。
(裕2) 『論事』(南傳五八.三三七─三四一)。
(裕3) 參閱拙者『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
章第六節(頁五九三─六0三)。
(裕4) 『四諦論』卷一稱「大拢寡诱摗梗ù笳呶迳希
,此「旃延」,應是摩訶迦旃延。
(裕5) Lamotte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郭忠生譯,
『諦觀』六二期頁一一二)。
(裕6) 『論事』(南傳五八.二一六)。
(裕7) 『異部宗輪論』說:『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
擇滅;三、虛空;四、空無邊
44頁
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緣起支性;九、拢乐浴!梗ù笳木牛晃逑拢
四、三藏與四藏
三藏是經、律、論藏;四藏是在三藏之外加一雜藏(Ksudrakapitaka)
。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結集傳說,只有三藏;立雜藏的,
現有文獻可知的,是大眾部(Mahasam ghika)、化地部(Mahi'sasaka)
、法藏部(Dharmaguptaka)(裕1)。Lamotte 以為『智論』所說的只大
乘和說一切有部,所以廣論「說一切有部之雜藏」(裕2) ,這又是錯
铡摹
『智論』卷二說到王舍城(Rajagrha)結集,只言「三法藏」(裕3)
,卷四九則說:「西藏,所謂阿含、阿毗曇、毗尼、雜藏。」 (大正
二五.四一二上)卷一一也說「以四種法藏教人。」(大正二五.一四
三下)這四藏說,不是說一切有部的。
從其他部派的雜藏──南傳赤銅鍱部(Tamra'satiya)名為「小部
」(Khuddakanikaya)──內容來看,說一切有部也是有的,但分為二
類:一、法義偈頌類;二、傳說故事類。但是對這些,說一切有部是
持保留態度,而不與三藏等量齊觀的。
一、法義偈頌類:如有部傳本的『雜阿含經』卷四九 (大正二.
三六二下)說:
「優陀那(即「法句」),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
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修多羅」是通稱。)
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三,說到「嗢□南頌(Ud…
anagatha),諸上座頌(Sthaviragatha),世羅尼頌(Sailagatha),牟
尼之頌(Munigatha),眾義經(Arthavargiya)等」五部(大正二四.一
一中)。可見在漢譯有部原始教典之中,已說到三藏以外的偈頌(裕4)
。
偈頌,每為文句所限,又多象徵、感興的成分,依說一切有部,
是不能懀薯灋榉x準量的,所以被判為「有餘說」──不了義說。
如『雜阿含經』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下、二五六上)說:
「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
「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憂陀耶所問。」
『大毗婆沙論』卷七九(大正二七.四一0中)也說:
45頁
「諸讚佛頌,言多過實。」
但在『智論』中,卻以『義品』(Arthavargiya)明「第一義悉檀
」(裕5),明「諸法空」(裕6);引『波羅延經』(Parayana)明「法空
」(裕7),明「甚深智慧法」(裕8),這顯然是以偈頌為法義準量,而
與說一切有部的觀點不同。
二、傳說故事類:是十二分教中的本生(Jataka)、譬喻(avadana)
、因緣(nidana)。傳說中的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各部派都有的,
每不免有所增減,所以原則上,說一切有部是不重視的 (『十誦律』
就不說本生、譬喻)。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
九中)說:
「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非是
毗尼,不可以定義也。」
『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也說:
「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
怛樱А⑴我⑴_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
然。」
本生、譬喻、因緣等傳說,是可能铡畟鞯模荒芤脼榉鸱ǖ亩
量,而應以三藏教說為依歸。說一切有部的這一態度,是理性的,不
輕率的信賴傳說。『根本說一切有部律』雖含容了這些傳說,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