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219部分

文献通考1-第219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元丰更官制,以金紫光禄大夫换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换五部尚书(时
宰相王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上以久不进官,因改官制,乃特授银青光禄
大夫),光禄大夫换尚书左、右丞。
    宣奉大夫、正奉大夫二阶,古无之,宋大观新置。
    正议大夫,隋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论议之义,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正议大夫换六部侍郎,并作一等。时议以为宰执贪进官作
此,盖故事丞郎作四转,今乃减作两转耳。
    通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通议大夫,隋散官,义与正议同,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通议大夫换给事中。
    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议论,汉因之(哀帝初立,御史大夫王嘉奏曰:“苏
令发起为盗,欲遣大夫使。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屋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
今诸大夫有才者甚少,宜预畜养也。”)。後汉置二十人(张湛拜太中大夫,居
中东门候舍,故人号为“中东门君”。又隗嚣广置职位以自高,郑兴止之曰:
“夫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置也。”胡广云:“谏议、
光禄、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礼皆天子之下大夫、列国之上卿。”)。
魏以来无员。晋视中丞、吏部,绛朝服,进贤一梁冠,介帻。太始末,诏除王览
为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梁、北齐、唐皆因之。
    宋元丰官制行,以太中大夫换谏议大夫。神宗以寄禄官等级减少,遂以太中
大夫为宰相官,故蔡确时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换太中大夫,及拜相则依
前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遂为定制。其後,又以太中大夫以上
为侍从官(元丰中,自太中大夫至金紫止六阶,昔之五部尚书,今为一官,六部
侍郎为一官,是十一官并为两官矣。左右丞、左右谏议亦并四官为两官,其後增
置通奉、正奉、宣奉三阶。自太中大夫以上,惟宰执、侍从得迁)。
    中大夫,秦官,汉武改为光禄大夫,自後无闻。北齐有之。唐又置(龙朔二
年七月制:“诸王嫡子封郡王者,出身从四品下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中大夫换秘书监,而殿中监本一等,其时偶阙任殿中监者,
故只着秘书监。神宗以太中大夫为宰相官,故初除执政只授中大夫。是时拜翰林
学士蒲宗孟、王安礼为左、右丞,二公寄禄官皆未至大夫,只除中大夫守之。
    中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後汉因之,复置三十人。(《汉官》曰:“光武中兴
置。”)
    魏、晋无员。齐、梁视黄门侍郎,品服冠帻与太中同。陈及唐皆有之。
    朝议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汉诸大夫得上奉朝议为名。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议大夫换左右司郎中(侍从)、太常少卿(馆职)、光
禄少卿(出身荫补。又元丰中,自朝议至中大夫凡三阶,後增至中奉、奉直大夫
两阶。盖祖宗旧制,有出身人自郎中三迁至秘书监,荫补人自郎中五迁至秘书监。
今增置奉直、中奉,而有出身人不迁中散、奉直,犹旧制也。侍从官在祖宗时,
自郎中再迁即为谏议大夫,是以朝议大夫径迁太中大夫,今亦迁中奉大夫,非旧
制也)。朝议大夫以上系卿、监。
    奉直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朝请大夫,隋置散官,取汉将军、公卿年高德重者,以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
之义。唐因之(龙朔置,诸王众子封郡公者,出身从五品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请大夫换前行郎中。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散大夫换中行郎中。
    朝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元丰更官制,以朝奉大夫换後行郎中(《官制旧典》
云:“故事,若各曹谓兵、刑、工部也,及司封、司勋、度支、金部、祠部、主
客,虽转正郎,亦不呼郎中,只称其曹名,以示其出常调也。自改大夫,更无别
异。且古大夫犹今之执政、侍从也,《书》所谓‘日宣三德’者是焉。《曲礼》
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由此观之,岂宜换授庶僚耶?在汉、晋,
只有光禄太中大夫、中散大夫为侍从官,当论思献纳之任。至隋、唐增名作阶,
己非所宜。今乃易少卿、监、郎中,是轻其名器也。”)。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
    王氏《挥麈录》曰:“更官制後,惟光禄大夫及中散、朝议二大夫分左、右,
增磨勘而已,初非以科第也。元,范忠宣当国,始带左、右,绍圣初罢去,
事见常希古奏疏。大观又置中奉、奉直二大夫,撤中散、朝议左、右字。绍兴初,
编修官杨愿启请再分左、右,自是以出身为重。”
    ◎朝议郎以下
    朝议郎,隋置散官,唐因之(显庆五年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叙。”)。
    宋元。
    朝请郎,隋置散官,盖采晋及六朝并有奉朝请为名。唐因之(显庆制:“侯
出身正七品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请郎换前行员外郎、侍御史。
    朝散郎,隋置散官,唐因之(显庆制:“伯出身正七品下叙;子出身从七品
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散郎换起居舍人及中行员外郎
    朝奉郎,古无此阶。宋元丰更官制,以朝奉郎换左、右司谏及後行员外郎。
朝奉郎以上系员外郎。
    承议郎,隋有承议郎为散官,唐因之(品与朝议郎同)。
    宋元丰更官制,以承议郎换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
    奉议郎,隋置通议郎为散官(隋文帝於吏部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
给事、承事、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骑、
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皆为郎,下皆为尉。散官番直常
出入,使监检。至炀帝皆罢)。唐改通议为奉议郎(显庆制:“县公出身从六品
上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奉议郎换太常、秘书、殿中丞、著作郎。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盖采晋、宋以来诸官皆有通直,谓官高下而通为宿直
也,因此为名。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通直郎换太子中允、赞善大夫、洗马。自通直郎以上系升
朝官。
    宣教郎。隋置宣德郎为散官,唐因之(品与朝散郎同)。
    宋元丰更官制,以宣德郎换著作佐郎、大理寺丞。政和避宣德门,改为宣
教郎。
    宣义郎。隋有游骑尉为散官,唐改为宣义郎。盖取梁宣义将军之名(显庆制:
“男出身从七品下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宣义郎换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
    给事郎、徵事郎二阶,隋散官,唐因之。
    宋无。
    承事郎,古无此阶。宋元丰更官制,以承事郎换大理评事,为状元及第、宰
相任子之初官。
    承奉郎,隋置散官,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承奉郎换太祝、奉礼郎,执政任子初官。
    承务郎,唐置,盖因隋尚书省三十四司承务郎之名。
    宋元丰更官制,以承务郎换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自承务郎以上系京
官。
    承直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人七阶,以承直郎换留守、节察判官。
    按:元丰未改官制之先,大率以职为阶官。以宰执言之,如吏部尚书(阶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尚书礼部侍郎(阶官)、参知政事(职)之数是也。
然所谓吏部尚书、礼部侍郎者,未尝专有所系属,治其事则以为职,不治其事则
以为阶官,犹云可也。独选人七阶则皆以幕职令录之属为阶官,而幕职令录则各
有所系属之监司、州县,遂至有以京西路某县令为阶官而为河北路转运司句当公
事者,有以陕西路某军节度判官为阶官而为河东路某州州学教授者,有以无为军
判官为阶官而试秘书省校书郎者,其丛杂可笑尤甚。元丰时未暇革正,至崇宁二
年,刑部尚书邓洵武极言其事,遂以承直郎以下七阶换之。
    儒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前史《儒林传》之义。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儒林郎换节察掌书记、支使,防、团判官。
    文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北齐文林馆徵文学之士以充之义。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文林郎换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
    从事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阶,以从事郎换防、团推官,监判官。
    从政郎,古无此阶。宋崇宁定选阶,初以通事郎换录事参军、县令;政和,
改通事郎为从政郎。
    修职郎。唐置登仕郎。
    宋崇宁初,以登仕郎换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改登仕郎为修职郎。
    迪功郎,隋置将仕郎为散官。唐因之。
    宋崇宁初,以将仕郎换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簿、尉。以上七阶,
系选人用举考及功赏改官。政和既以从政、修职、迪功郎易通仕、登仕、将仕郎,
其通仕、登仕、将仕三阶系奏补未出官人。
    右,宋初省、台、寺、监之官特以寄禄,皆不领本职。元丰三年,始按《唐
六典》肇新官制,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文阶自开
府至将仕为二十四。崇宁、大观、政和相继润色之。绍兴举行元之法,分置左、
右,词人为左,馀人为右。淳熙初,乃去左、右字。今任子杂流惟细,转通直郎、
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转),若带贴职则超资。京官以上四年一转,无出
身人逐资转,有出身人超资转。至奉议并逐资转,至朝议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
转。
    ○武散官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
光武中兴,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
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苍为骠骑辅政,开东ト,延英雄。及苍
归国,有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
事祖及孙。帝闻,α美之)。数年复罢(其官属附见《大将军》後)。魏、晋、
齐并有之。梁杂号中亦有。陈後主以萧摩诃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加左光禄大夫,
特开黄ト,施行马,厅事、寝堂置鸱尾,如三公制。後魏初,加“大”则在三司
上。太和中制,加“大”则在都督中外诸军下。後周亦有之。隋开皇中,置骠骑
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将军各二人。十七年,颁铜兽符於骠骑、车骑府。炀
帝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改车骑为鹰扬副郎将。唐复改为车骑、骠骑,其制如开皇
而益复微矣。故武德元年诏以军头为骠骑将军,军副为车骑将军;又诏太子诸率
府各置骠骑将军五员,车骑将军十员。後皆省之。显庆元年,乃复置骠骑大将军
为武散官。
    ◎辅国将军
    後汉献帝置辅国将军,以伏完为之。晋王平吴後,拜辅国大将军。有司奏,
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
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宋明帝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将军。
後废帝昱元徽二年复故。梁、後魏、後周、隋并有之。唐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
    ◎镇军将军以下
    镇军大将军,魏置,文帝以陈群为之。晋则杨骏、胡奋并领镇军将军。齐、
後周、隋亦有之。唐因之。
    冠军将军,魏置,以文钦为之。盖因《史记》楚义帝以宋义为卿子冠军;汉
武帝以霍去病功冠三军,封冠军侯之义也。晋亦有之。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
武冠,佩水苍玉。历代并有(隋文帝置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
号将军,以加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武官上柱国以下
为散实官,将军为散号官。至炀帝时定令罢之)。唐因之。
    €麾将军,梁置杂号。陈及唐并有之。
    忠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唐因之。
    壮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唐因之。
    宣威将军,唐置。
    明威将军,梁置杂号。後魏亦有之,唐因之。
    定远将军,梁置杂号。唐因之。
    宁远将军,晋置。唐因之。
    游骑将军,魏置。陈有之,唐因之。
    游击将军,汉置,武帝以苏建、韩说为之。後汉邓晨亦为之。晋及陈并有之。
唐因之,又置怀化大将军、归德将军以授蕃官。
    ◎诸校尉
    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为八
校,各有司马。後汉以屯骑、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