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花香满径 >

第23部分

花香满径-第23部分

小说: 花香满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儿童天真未凿。

    儿童到底还是善良的。做父母的都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坏”到什么程度。可是无论孩子怎么坏,他仍存有那份未凿的天真。从儿童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来有却已经失去的东西,也可以发现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

    只有借着基督的恩典和全能,我们这些在主里已经成长的子女,可以重新获得生命中已经失去了的美善。

    

六月 帮助人

    ·六月十七日·帮助人

    “我帮不了你。你不让我帮你,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是做父母的'常常对孩子说的话。

    做父母的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知道什么是人生。他们知道人生道路上的危险、陷阱和引诱。他们愿意竭尽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可是做孩子和偏偏要走自己的路,出自己的主意,弄得做父母的只好无可奈何地说:“你不让我帮你,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也是做老师的常常告诉学生的话。

    做老师的在许多地方地方可以帮学生的忙。他教、他指导,他愿意把学问传授给学生。他也知道有些学生是可造之材,愿意培育他们成大器。可是学生却不愿意听劝告,不肯专心、不肯研究,不愿意尽力投入,做老师的只好惋惜地说:“你不让我帮你,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也是做医生的有时候会对病人说的话。

    做医生的凭他的医学知识知道,要病人痊愈,一定得进行某种治疗,病人必须受到某些限制,要忌食一些东西,有时还得实行手术。可是,病人拒绝服用指定的药物;又不听话,胡乱进食;也不接受规定的治疗。到后来医生只有说:“你不让我帮你,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一定也是天父经常向我们说的话。

    世上一切奥秘中最大的奥秘,很可能是人的意志的自由。天父不能强迫我们接受祂的意愿,不能硬要我们接受祂的指导,不能强要我们接受祂的道路、爱和恩典。天父对祂的自以为是的子女只有再三说:“你不让我帮助你,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耶稣在祂上十字架前的最后一个礼拜,来到耶路撒冷城。他俯瞰耶城时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不愿意。”(太二十三37)

    接受基督信仰必须有的第一步,就是顺服。我们若做不到顺服,天父只有很难过的说:“你不让我帮你,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六月 配合

    ·六月十八日·配合

    新约《启示录》引用旧约《耶利米书》的话,说到察验人“肺腑心肠”的上主。现在看来也许很奇怪,可是在希伯来人的思想里,的确认为人的感情是发自内脏的下层,也就是肾脏和肚肠;而思想则发自心。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父察看一个人的情欲和思想的深处。一个人必须把他的感情和理智都带到上主面前。

    我们要是只用理智,我们的信仰会成为空泛,失去深度。

    看来这种情况很少实际出现。可是研究圣经的学者和神学家却很少是布道家,布道家也很少是圣经学者,这是很不幸的事。这种泾渭分明的情况,会是一种致命伤。

    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刚好读到一本纪念英国圣经学者A·S·皮克的书。皮克是影响本世纪英国教会最大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学者,一生所做的工作,是把许多人鉴别圣经的所得告诉一般人。英国所以能避开发生在美国的基督信仰上的冲突,大半由于皮克的努力。

    皮克怎么能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呢?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愿意听他,都不恨他呢?

    理由是皮克同时具有卓越的头脑和传福音的坚决而火热的忠心。在他对基督的满腔热血的奉献面前,一切怀疑都冰释了。

    基督信仰如果要抓住人,神学者一定得是布道家,布道家也应该是学者;理智和感情应该携手同行。

    

六月 心地仁慈

    ·六月十九日·心地仁慈

    这世上的确有许许多多的事,我们不应该理会,只要不断地向前走。

    不错,生活中有许多事困扰我们,必须加以正视,想办法去解决。可是我们不能等到把一切都想通了才行动;如果那样做,只有永无休止地等下去。我们应该凭着爱心、信心,勇敢地向前走,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只要知道基督走在人的前面,你是紧紧跟住祂,那就够了。若能这样做,新的亮光会不断的来。只要走在正途上,就能愈来愈行近光明。

    人生有许多事,我们不一定有把握;也有一些事,我们绝无把握。可是,只要我们明白,做基督徒若能用同情心看待人家的问题,用勇敢来对付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能一步步的向前。

    有些神学家看不起婆婆妈妈的宗教,可是一个人要是能把天父的慈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天国的实现不远了。

    我在一本旧的剪贴簿上看见下面几句话:一群哲人想知道基督用什么语言说话,他们争论,搔首扒腮,得不到结果。可怜的哲人。

    基督说的不是希腊语。也不是叙利亚话,而是每个人的心灵都能懂的语言。祂说的是一种世界语,就是爱。

    一个基督徒可以没有神学知识,但是一定得心肠好。

    

六月 眼光(一)

    ·六月二十日·眼光(一)

    英国报业巨擘诺思克利夫爵士天生目力过人。据说,他在汽车里可以看见马路旁橱窗里货品的标价。可是,他一生大半时间都用在读书、看报纸。

    他一度有失明的危险。伦敦的一位眼科医生认为要开刀,才能挽救。诺思克利夫爵士不愿开刀。他再去请教一位德国眼科专家。检查结果,那位专家认为是视神经过度疲劳的结果,建议诺思克利夫爵士停止看近处的东西,要多看远处的东西。

    这种“不看近处看远处”的意见的确含有人生至理。

    我们的一举一动,应该着眼将来。

    有些在眼前看来叫人讨厌的事,后来会发现当日不应该放弃不做。同样,做一件事,若能想到下一个月、下一年,甚至到老年会有什么结果,而不只看眼前,不少错误可以避免,不少引诱可以克服。

    事事物物要能从长远看,才能显出它们的真正价值。

    着眼将来,应该不仅仅想到自己,也要想到人家。

    有人造一座乡村别墅,亲自设计花园。看园的是个老人。主人把在园中什么地方种苹果树,什么地方种胡桃树,都一一告诉了这位老园丁。事后,老人向他报告说:“你的确叫我把苹果树种在这儿,我种的却是胡桃树。我把苹果树种到那边去了,因为你我百年之后,胡桃树长大了,会把苹果树的阳光全遮掉。”

    这位老园丁所看见的,是他和园主人已不在世上的未来岁月。

    

六月 眼光(二)

    ·六月二十一日·眼光(二)

    我们现在做什么,无论是好是环,死后都会继续影响下去,要是我们能记住这个,对我们大有益处。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把一个叫马丁的后裔做了一次调查。马丁是个无恶不作的酒鬼,娶妻也像他一样环,调查是在一九二○年做的,马丁死于一七七○年。一百五十年当中,他的子子孙孙加起来一共有四百八十人,其中一百四十二人是低能儿,三十六人为私生子,二十四人是酒徒,三人患癫痫病,八十二个婴儿时便夭折,三个被判死刑处决。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马丁一人的毒可以怎样代代相传,贻祸世人。

    良善的人也能把他的美善传诸后代。一个人真的可以流芳千古,也可遗臭万年。做事着眼将来,总对我们有益处。

    要是能着眼永生,就更好得无比。

    把生命放在永恒里来看,才能看清生命的本质。要是我们的生命只止于今生,有许多事我们会去做,有许多我们不许自己去做的事,也会去做。可是,我们的生命并不止于今生。我们还有永恒的来生。我们今天做什么,能决定我们在永世里会怎样。

    人生因此应该目光远大,着眼将来。

    

六月 主同(一)

    ·六月二十二日·主同(一)

    我们最普通的一种日常活动就是来把人分类。人和人基本上的不同可以从他对别人的态度上看出。一般说来,人的态度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认同,一种是疏离。

    最近我读到一些名人轶事,可以说明这两种态度。英国诗人巴克斯在他的文章里提出爱尔兰诗人拉塞尔时说:“在拉氏心目中,人不是真正的存在。他对任何人的背景、希望、苦恼从关怀。我们都是影子,只是听众。”

    拉塞尔对人的态度是非常疏远的,在他来说,人不是有感情、有经验、有心肠的人。人只是一批听他说话,感情任他摆布的听众。《未来世界》一书作者H·G·威尔斯是著名费边社会主义者韦伯女士的好朋友。威氏说韦女士“把人当作会走路的样品。”在她眼中,人也不是人,只是样品,用来作统计分析。

    可是,英国小说家J·艾格特谈到他同时代的作家G·K·切斯特顿时说:“切氏不像别的思想家,他了解他左右的人,贩夫走卒和达官贵人的苦恼他都熟悉。切氏是我认得的朋友是中最平易近人的。小到一个擦鞋童,他都会关怀备至。”他对人有强烈的兴趣,他要亲炙他们的感情和经验。

    前面提出的巴克斯,在一封信中讲到英国诗人济慈的一句话:“诗人是没有性格的,是只变色龙。要是他看台球游戏,他就是台球。”这也就是说,诗人天生不能自己的认同他遇见的每一个人;他本能的进入到别人的生活中,甚至会把自己当作台球游戏中滚来滚去的球。

    

六月 认同(二)

    ·六月二十三日·认同(二)

    十八世纪美国贵格会领袖J·伍尔曼是个极其关心别人的人。他希望了解人好去帮助人。他曾经故意坐一条极不舒服的、票价低廉的小船横渡大西洋。那种又黑、又挤、又肮脏的舱位几乎是不能忍受的。

    伍尔曼记述这件事的时候说:“有好几晚,睡到午夜,我几乎无法呼吸。二更过后,我不得不起身,站着近一个小时,把脸贴近舱口来吸一点新鲜空气。……可是我很高兴有这种体验。千千万万同是上主所造的人经常受到这种苦痛,而且比我还深。”

    他曾被派去印第安人当中工作。他必须像奴隶一样背负重物来往。他得忍受满是苍蝇的环境,忍饥挨渴,在密不通风的森林里和烈日下受煎熬。可是他内心充满喜乐,因为他亲身用自己的五官体验到奴隶生活的滋味。

    他的目的是要认同他自己同胞的生活,可以帮助他们。

    想到这里,没有谁能不想到历史上最伟大的自我认同,这就是天父上主借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其他一切非基督教的神祗的特色可说都是与人和人的愁苦、祸患、疾病疏离的,自己高高在上。而我们所爱、所敬、所信的天父,祂的特色就是与人类的痛苦、忧伤认同。

    非基督教的神祗不肯担代人的忧伤、苦痛;我们的天父却是以我们的苦痛为祂的苦痛的上主。

    因此做基督徒的责任便很明确了。我们所信的上主,并不是疏离人而是认同上的神。因此我们也有责任不把人撇开而独善其身,而是要认同世人,体尝并且分担他们的忧患和苦痛。

    全心全意担起他人的忧患,是基督徒生活的荣光和特有的权利。

    

六月 讨厌的人

    ·六月二十四日·讨厌的人

    曾经对世界有过极大的贡献的人都曾经被人讨厌过。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人叫做牛虻,因为他给当时的人那种盲目的自满和耽情宴乐,时予讥刺。

    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安提斯兹尼斯常常说:“真理像光,有眼病的人怕光,不伤害人的人也绝不能帮助人。”

    雅典人曾经是真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的探险者,有位从哥林多来的人对雅典人说:“你们自己永不休息,可也从不让别人休息。”

    耶稣把天国比作面酵放进了面团里,面团就会发泡涨起来(太十三33)。

    贴撒罗尼迦人把基督徒叫做那搅乱天下的人(徒十七6)。有两个人谈到一位伟大的讽刺家,这人对世界的罪恶遗传和错误抨击得不遗余力,一个人说:“他把这个世界踢来踢去,好像是他的足球一样。”另一个人说:“对,不过他把球踢进了球门。一个人要帮助人,的确要让人讨厌才行。”

    要进步,必须能不讨厌人家的责备批评,反能视之为祝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