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重新认识你自己 >

第12部分

重新认识你自己-第12部分

小说: 重新认识你自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已经认清思想如何维系和延续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看到了思想如何维系快感的反面(也就是恐惧和痛苦),因此经验者,也就是那个思想者,它本身既是快感及痛苦,同时也是助长快感及痛苦的人。思想者总是把快感及痛苦分开,他没有认清在追逐快感的那一刻,他也正在招揽痛苦和恐惧。在人际关系中,思想又不断在忠诚、互动,在给予支持、服务种种名目的掩饰下追逐快感。我时常怀疑人们服务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加油站也说它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谓的互动、给予和服务,这些字眼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朵亮丽可爱的花朵会不会说:“我正在帮忙、给予和服务?”而它确实是在这么做,正因为它无心去做什么,它才能覆盖大地。

    思想精明狡猾,它为了自己的便利常不惜扭曲真相,它因为追逐快感而作茧自缚,它还引发了二元对立的人际关系。我们内心的暴力时常会带给我们快感,我们另一方面却又渴望平静、仁慈与温柔,这是我们的生活最常见的状态。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就如同我已经说过的,思想只是过去的陈迹罢了。

    生活的挑战每天都不同,它是崭新的,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的那套来应付新的问题,当然会格格不入,因而产生矛盾、冲突、不幸和愁苦。我们小小的脑袋,不论它胸怀大志、模仿、臣服、压抑、升华,甚至服用迷幻药来扩张自我,都是处于矛盾状态的,它必然会制造更多的冲突。

     
    喜欢思考的人必然相当物质化,因为思想即是物质。思想和地板、墙壁、电话一样都是物质,能量在某种模式下的运作就形成了物质。只要有能量,就有物质,生命就是如此产生的。我们也许认为思想并不是物质,然而它的确是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物质,能量形成物质,能与质是相互关联的,失去其中一个,另一个便无法存在。两者的和谐程度愈高,则脑细胞也愈平衡活跃。人类的思想早已设定了快感、痛苦、恐惧的反应程序,而且在这个自设的模式下运作了几千年而无法突破。

    人的思想根本无法看出新的事实真相,也许事后会在字面上有所了解,但是他并没有了解事实的本身。思想也绝对无法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不论它多聪明、巧妙、博学,不论它如何善用科学和电脑,如何出自冲动或需求而制造一些结构,它永远都是陈旧的,因此,也永远无法解决重大的问题。陈旧的脑袋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思想是扭曲的,因为它总是任意发明和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能变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把戏,因此,它是不可信赖的。但是,如果你能认清自己如何思想、为何思想、自己所用的词汇、日常的行为、和他人的交谈方式、对待他人的态度,甚至走路、吃饭的姿态等所有情形,那么你的心就无法欺骗你,也没有什么好骗的对象了。然后心智就会一改常态,不再一味强求和征服,它会变得出奇的宁静、柔软、敏感和空寂。在这种境界中,就不会再有任何的自欺欺人。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一个人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他的心必须十分宁静,没有任何偏见、唠叨、对话、意象和画面,这一切都得抛开。只有在这份寂静中,你才能看见意念的升起,如果你仍在追寻、质问和期待答案,你就无法办到。一旦彻底平静下来,你就可以从存在的根源来问思想的起源到底是什么,然后你就会开始通过这份寂静去认清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你一旦觉察到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就不需要再去控制它了。我们不只在求学时,甚至可以说整个一生都消耗在控制思想上了——“这个念头很好,我得常常想它;那个念头不好,我必须压抑它。”于是一个思想克服另一个思想,一种欲望征服另一种欲望,一种快感控制所有其他的快感,内心永远争战不已。直到我们了解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一切冲突矛盾才能停止。


     你听到我说“思想常是陈旧的”或“时间即是悲伤”这类的话,你的思想就立刻开始加以翻译和诠释,但是这种翻译和诠释完全是建立在昨天的知识和经验上的,因此,其必定受到昨日之你的局限。如果你只是全神贯注于这种说法,而不加以任何诠释,你就会发现其中既没有观者,也没有被观者;既无思想者,也无思想的存在。但是千万别问:“哪个意念先产生?”这种聪明的思辨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你只需要观察自己如何处在没有任何杂念的状态(我并不是指那种顽空无知状态),只要思想不再从过去的记忆、经验或知识中生起,思想者就不存在了。这并不是哲学或神秘学所探讨的事物,我们是在对付一个极为具体的事实。如果你已经和我同行到目前这一刻,你就应该不再用陈腐的头脑去面对挑战,而能换上一种崭新的态度了。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极少有独处的机会,即使独自一人,生活仍然充满着各种外来的影响,例如知识、回忆、经验、焦虑、哀伤、冲突等,这使得我们的心愈来愈迟钝、麻木,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单调地活着。我们有没有真正独处过,还是永远随身扛着昨日的重担?

     有个有趣的故事:两名和尚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去,他们在河边遇见一个年轻女子在哭泣。其中一位和尚走上前去问:“这位大姊,你在哭什么?”她答道:“你有没有看见对岸的那栋房子?我今天一大早从那边涉水过来,没想到河水涨了,附近又没船,我回不去了。”和尚回答:“小问题。”于是,他就把她扛在肩上涉水走到对岸去,然后两名和尚就继续上路了。几个小时以后,另一位和尚实在忍不住就问道:“师兄,你发过誓绝不碰女人的,刚才你的行为已经犯下了重戒。你碰那个女人时,是不是有一种快感?”这位和尚则答道:“我在两个小时前就把她放下了,你现在还扛着她!不是吗?”

    这就是我们都在做的事。我们随时都扛着自己的重担,怎样也放不下。如果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问题,并且立刻加以解决,而不是把它拖延到下一分钟,甚至第二天,就能尝到空寂的滋味。然而,即使我们家里的人很多,或是坐在很拥挤的公车上,我们都能感到空寂。这份空寂暗示着清新的赤子之心。


     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只有空寂才能滋生出良善,也只有自由才能培育出德行的花朵。我们也许享有政治的自由,但是内心里并不自由,因为毫无空间可言。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广大的空间,真实的品德就无法运作发展。惟有懂得独处,不受外界影响,也不被修炼束缚,才能巧遇崭新的真相。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只有内心平静时才能保持清明,东方的止观禅定就是为了成就这样的心智状态。控制念头或持咒不外是为了使内心安静下来,然后才能看清楚问题所在,可是除非一个人事先奠定好基础,能从恐惧、悲伤、焦虑及种种自设的陷阱中摆脱出来,否则我看不出他如何能使内心安静下来。这是最难表达的一种境界,我们之间要想沟通,你不只应该听懂我所用的每个字句,同时还要在每个当下的那一刻全神贯注,双方才能在同一层次上交会。如果你只是按照自己既有的知识、喜欢或意见去诠释我所说的话,或是很费力地想理解这一切,我们的沟通便无法形成。


    一个人如果总想获取或达成一些什么,这种拼命奋斗的态度,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训练我们去争取成功,我们的脑细胞也跟着制造出成功的模式,来取得肉体上的安全感,然而成就并不能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态度和行为中,我们都需要安全感,但是我们已经认清,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这点,生活态度就会完全改变。当然,我们都需要房子、食物这些外在的保障,可是心理上对安全感的执着,反而使你无法享受到所拥有的外在保障。

    空寂是超越意识限制的必要条件,但是怎样才能使那终日为自己忙碌的心安静下来呢?也许我们能训练它、控制它、塑造它,但是这些磨练会使心智逐渐迟钝,却无法使它安静下来。因此,刻意想要达到无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愈勉强,你的心就愈狭隘、停滞。任何控制或压抑,带给人的只有冲突,因此,外在的控制或修炼绝不是真正的办法,而毫无节制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的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家庭、自己的痛苦、经验、意识形态与既定模式的锻炼,然而这些锻炼是最具有破坏性的。真正的锻炼之中绝对不能有控制、压迫或任何形式的恐惧。那么这种锻炼要如何进行呢?绝不是先有锻炼而后有自由,自由应该放在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自由乃是从锻炼的强制中解脱出来,能认识这份自由便是极深的修炼。学习的本身就是修炼,而修炼这个字的根本意思就是学习研究,所以学习研究的本身就能带来清晰的思想。要了解控制、压迫和放纵的本质与结构,必须全神贯注地学习研究。你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必强加任何锻炼,因为学习研究的行动就能带来毫无强制的锻炼。

     在抵制所有的权威,如宗教组织、传统和经验以前,必须先看清楚为什么我们会服从它们。好好地研究一下那种心境。要想研究它,我们不能一边接受权威,一边又想研究它,这是不可能的。要想认清我们心中有关权威的整个心理结构,就必须先有自由。当我们在研究时,我们就已经放下这整个心理结构了,当我们确实放下时,这个放下的本身就是使我们从权威中解脱的智慧。放下一切被视为有价值的外在训练、领导、理想等,就是真正的学习研究。这种学习研究的 本身,不只是修炼,同时还放下了修炼,于是放下就变成了建设性的行为,因此,我们是在放下所有那些我们认为可以带来静心效果的东西。

    我们现在已经认清控制不能导向静心。专注于某一个客体,完全沉迷于其中,也不能使一个人的心真正安静。好比给小孩一个有趣的玩具,只能使小孩安静一段时间,但是你一拿走那个玩具,他又开始淘气了。我们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里,自认为内心很平静,即使一个专心献身于科学或文学活动的人,也只不过是暂时沉醉在自己的玩具中,而并未拥有真实的宁静。

     我们所熟知的只有一种形式的寂静,就是当心中的唠叨和念头停止的那一刻,但是那并非真正的空寂。空寂就像美与爱一样,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它不是念头止息以后的产物,也不是当脑细胞看透所有的心理结构以后所说的:“看在老天的份上,你给我静一静吧!”然后制造出来的安静。空寂也不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一时的专注状态,虽然在这种状态中已经没有内心的冲突,不过那仍然不是空寂。

   你是否在等着我为你形容空寂的真相,好加以比较、诠释,然后带回家埋起来?然而空寂是无法形容的,能形容的都是一些已知之事。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如此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但是凭着单纯、清新以及温柔、体贴,仍然无法产生爱,因为它们并不是美与空寂的本质。

    这份空寂和内心停止唠叨的无念是迥然不同的境界,而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起步,就像穿过一个小洞,然后才能进入那广阔、浩瀚、无量而又超越时间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如果你已经全盘了解了意识的结构、快感、悲伤和绝望,而脑细胞也变得平静了,也许你就能突然巧遇那没人可以告诉你,也没人可以毁灭的奥秘境界。这个活生生的心是寂静的,它没有自我的中心点,因此也不受时间的束缚。这无限的心才是惟一的真理,也是惟一的实相。




第十五章  冥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某种经验——神秘经验、宗教经验、性经验以及致富、权势、地位和统御的经验。等到年长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