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

第17部分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第17部分

小说: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业感的轮回说:  是在生死的相续中,依自己的行为──业,造成自己未来的身分。奥义书的业力说,与真我论相结合。”
  一个人现在的所做所为会形成一种功能性(能量),而带来后面的作用,这就叫业。但奥义书所说的业是跟真心梵我论的那个“我”合在一起的,这点要注意喔!这就与佛法不同了,佛法也讲业力,但这个业力不是产生于真我上,注意听!奥义书讲的业力是跟真我论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一个真心的我在造作轮回,但那个真心的“我”是不变的,注意喔!为什么要强调这点?明白了佛法和奥义书的差别,在后面抉择很多法义时,就能抉择出在佛法流变过程中融合进来的奥义书理念。要注意听!
  “「我」为自身的行为所限制、拘缚,从此生而转到他生。对照于自我的真净妙乐,加倍感觉到人生的迷妄与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脱思想的隆盛。”
  他们认为里面的“我”被身体束缚了,所以不得已轮回生死而不得解脱。现实中的身心活在人间,有着那么多苦难束缚和痛苦烦恼,想到里面那个与梵天一样清净美妙、快乐幸福的“我”,就会加倍感觉到人生的迷妄与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脱思想的隆盛。梵天是美妙清净、完美快乐的本体,况且那个本体还有一点存在于我们身心的深处――我,就是被这个身体束缚了才痛苦烦恼轮回生死,就是在这里作不得主。所以,应该从世俗的束缚里解脱超越出来,到达清净和乐美妙安稳的梵天,在这样的相对中产生了解脱的思想。
  当时佛陀的时代,经济不好,又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生活不稳定,还有政治与集权的压迫所带来的不平等待遇,人生多么痛苦!而自己内在有个清净的与大梵天一样美妙的,谁不向往!人生越苦,想解脱的思想就越油然而生,所以解脱的观念会越来越兴盛,是有其因缘条件的。
  “这一东方思想,业力与真我相结合,而后随业轮回中,首陀罗人如此,阿利安人诵习吠陀,也不过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罗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奥义书的精神,显然存有革新婆罗门教的意义。”
  奥义书引发的思想建立在业力上,引生出个人做事自己负责,不再受外在力量全然控制的思想。所以认为当地奴隶阶级的首陀罗人(婆罗门或剎帝利阶级都是入侵的阿利安人),都可以来学吠陀,只要能体会到内在的“真我”,不管是奴隶还是婆罗门同样可以到不死的梵界而超越解脱了。以前是不平等的,首陀罗死了就完事,是所谓的“一生族”;而婆罗门、剎帝利、吠舍族死了,就可以往生梵界。现在却产生了革命,只要依靠修行禅思,而体悟到清净的“真我”,不管是首陀罗还是婆罗门,都一样可以达到梵界,这就是一种平等,按照业力来论定,而不是按照身分来论定了。这样的思想实在是一个大突破,这就是奥义书使人信仰赞叹的最重要的地方,对于婆罗门旧有的阶级种姓制来了一个突破、革命。当时社会上普遍是当地的原住民首陀罗,他们长期过着被控制压抑的生活,对于这样的新思潮是非常欢喜接受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解脱啊。所以这个思想影响了当时整个的社会思潮,东方的新思潮使一个个沙门集团涌了出来,其实就是在反抗婆罗门的压制。六师也是在此时成立的,他们是所有沙门团中比较出名的。
其后,佛教也应运而生,所以佛陀也引用了一些奥义书思想中固有的名词(如业力、涅槃、轮回等),这些不是佛法开创的名词。但要注意,佛陀净化了这些名词的内容,修正了错误的地方,充实了不足,彰显了正确的内容。后人在研究外道思想时,说佛法也在讲外道的东西,佛法讲的业力和轮回,是外道先前就说过的,佛陀不过是拿外道的思想来讲而已,觉得佛法与外道没有什么不同。错了!佛陀是引用当时社会惯用的名词,并修正了错误的地方,所以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大家接受教育用的是现代名词在沟通,如果要展现我的某个思想内容,那也要用你们听得懂的名词来解释,才能了解我所要表达的意义。如果我用另外一个只是自己知道的新名词来说,你们与我根本没法交际,又如何明白我在讲什么?同样的,佛陀当时在开示佛法,当然也使用了社会上大家普遍了解的名词,却修正了错误的内容,借用世俗谛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容。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名词是早期外道固有的,而推论佛法也是根据外道的理念在阐扬,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奥义书哲学与佛法的同异
  “﹝奥义书哲学与佛法的同异海�1)奥义书认为「我」是自我、灵魂之意,而生类的一切,从「梵」所生,死了又归还于「梵」,要觉悟真的自己而成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脱。此宇宙的最初──梵,化为一切,安排维持万象,造成规律。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 。”
  要搞清楚佛法与奥义书思想主要不同点,以免混为一谈。第一,奥义书认为,梵犹如造物主,宇宙的定律是他来规定的,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他先成立有一个“我”即不变的灵魂,一切生类都是从梵所生,那梵就是本体了。既然是从梵所生,死了当然归于梵,只要你在修行中,觉悟体会到你和梵融为一体(即万法归一)就能解脱。他把梵当做万物的本质或创造万物的质素了。还认为人间的森罗万象有很多规律,也都是梵来转化的,所以唯一的办法是,当你完全根据这个规律体会到原来梵跟“我”是一样的,我与梵是一体时,你就解脱了,这就是奥义书的主要重点。佛法恰恰与他们不同:
  “佛法则否认实我性、主宰性,而宣说无我。”
  佛法不认为宇宙间存在主宰控制者,绝对没有这样永恒不变的实在性的东西,所以佛陀宣说无常。无常就是“常”不可得,“常”就是永恒不变性、单一主宰性,这也叫“我”。佛法否认有这个“常”的“我”,宣说无我就是否定永恒不变性、单一主宰性。佛法的特质就是在否定这种永恒存在的自性的观念,绝对没有这个东西!宇宙的万物都在迁流变化,只是刹那不住的缘起而已,没有永恒实在的自性(我),没有真正不变的东西,这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根本思想!
  “(2)奥义书承认有「业」的存在与「轮回」。如说:「人于死时、心脏的尖端会亮,由其光明,「我」乃经由眼睛或脑顶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脱出。「我」去时,随之生命也去”。
  在奥义书的业力与轮回的观念中有一个重点:人要死时,心脏的尖端会发亮而产生一种光明,“我”就从脑的顶部、眼睛、心、腹部、膝盖、脚下透出,往生某处。现在还有很多学佛人受这个观念的影响,说从眼睛去的往生天界,从腹部去的往生饿鬼,从脚下去的往生地狱……其实这个说法是奥义书的观念而不是佛法哦!注意听!
  “恰如尺蠖到达一树叶端,然后更捕捉其它叶端。如此,「我」也脱出身体,而造其它新的形态。「我」变成祖先、梵天、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
  这个“我”随着业力出去以后,有的变成祖先,有的变成梵天,有的变成天上某一境界的神,有的出生到一切有情中去,这个思想就是说里面有个“真我”在这样轮回。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这也是业力思想和轮回思想,这是在佛陀之就有的。
  “奥义书的轮回主体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灵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实体」。”
  这一段话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叫“自性“:不变的叫灵魂,产生宇宙的第一原理就是形而上的实在(实体),奥义书的业力和轮回建立在这个观念上。
  “但佛教说的轮回,是由于纯粹的业力或意志,此业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无实体」的「缘起力」,故非我论。因此,佛教的业力观,是「无实体」的连续观。”
    佛法讲的业力观是无我的,我们五蕴的心灵意识是变化不拘的,不是固定的东西,所以说没有固定不变性的实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实在的我,只是缘起力量的作用,故非我(即无我)论。前面讲无常,这里讲无我,这个到后面讲缘起时会一直谈,你们会明白的。这里只是讲佛法与婆罗门、奥义书主要不同点,先讲大纲,详细内容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到时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的奥妙:“无我”也能轮回,不是非要有一个“我”才能建立起轮回现象。 
  “(3)奥义书提倡「禅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静处端坐,调整呼吸,心注一境,念「唵」秘语(om。。。。梵的表征),以达到恍惚的状态,为靠近「梵」的方法。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观,而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
    其实,这个“唵”应该还有三个音ㄛㄚㄥ,因为我有一点研究,现在到印度去,看见大部分人都在持咒,有的只持一个音,有的持三个音,主要是用这个“唵”的声音来产生某一种作用,与念佛的意思其实一样,主要产生某一种功能作用,用声音来产生对心灵的影响,进入恍惚的状态,其实就是让心进入一境的状态,这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他认为身心宁静进入某一种状态就可以接近大梵天,与梵天合一。
  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奥义书只讲定,但佛法还加上一个慧,就是在定中起慧观,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所以真正的佛法绝对不是说死后要往生天界,注意听!天界是不究竟的,还在三界的轮回中。我们是靠定的一种心灵宁静专注,才能“看”(观照)到身心的问题,觉察体会身心的实在内涵是“无常、无我”,反而要破除我执(希望永恒生存的意欲)我见。心太散乱了就无法观察,所以我们也讲修定,但这个定只是适当的一种辅助增上缘,不是定到某一个程度就能进入什么状态。佛陀进入四禅还是要出定,在那种身心宁静状态中加以观照才能悟道,不是进入四禅就解决问题了。出定后加上佛法的正见,就很容易见法性寂灭(即涅槃)。定力太深如非想非非想时就不能起慧观,反倒是开悟见法的障碍。所以佛教讲四空定的无想定前,是可以起慧观的,但还是在出定后才能起慧观,其实如果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力太深了反而不容易起观照,一般从初禅到四禅出来后起慧观,那时候的身心会相续保持在一种宁静中,就在那种状态中来观察一切法(包括五蕴身心)是最佳的时机。定力只是帮助我们起慧观,而不是定力等于慧,见法开智能后,那就是定慧等持不二即定在慧中、慧中有定。
  所以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定往生天界,而是要究竟超越三界的束缚,真正解脱大自在,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佛弟子不求升天。但现在先修天色身的都有,要注意啊!我只是点到,你们要深思!
  “(4)在修行的德目中,奥义书和佛教共同的德目,如:不杀生、实语、慈善、正行、自制、寂静等等。双方不同处很多,如奥义书说的祭火、苦行、遁世等等。”
  五戒的德行修养很重要,杀、盗、淫、妄(实语就是不妄语)、酒是产生痛苦烦恼的因缘,所以我们要守戒,尤其是不杀戒。关于五戒方面佛法与奥义书有很多相同处,但佛教不鼓励他们的苦行、祭火与隐遁。佛教认为苦行对身心没有帮助,而是要恰到好处的中道行;佛教也不提倡遁世,很多人都认为出家人是遁世离世厌世的,其实什么叫世间?五蕴、六处、烦恼名世间。佛法说的厌“世”,不是世间的“世”,而是厌离我们的贪欲烦恼执着,不是厌离人间万法。佛陀还劝大迦叶尊者不要修头陀行,应该回到僧团中来住。佛陀带领弟子们每天到人间托钵乞食,利用托钵的因缘跟大众接触,让他们植福并为他们说法,这样的做法哪是厌世离世?
  奥义书的遁世,是他们到了五十岁后就到森林去归隐,独自过着隐遁的生活。但佛法不提倡这个,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一直为众生说法,一直也没有离开过人间,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到最后涅槃前度化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都是在人间示现的。佛陀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众生的关怀和弘法利生,佛陀哪里有丝毫的厌世离世?什么时候教过弟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