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身体不好或事业失败时,宿命论者就会无奈地说:唉,没有办法,这是命运注好的;尊佑论者不去探讨真正的原因,认为是上帝的处罚,只有祈祷礼拜祭祀求保佑。
“有的虽说病由身体失调所致,可以找方法来治,但又不认清病因,不了解药性,不以正当的方法来医治,以为胡乱吃点什么,或者画符念咒,病就会好了。”
这种现象也很普遍,这里有几位医师常说,有些人信佛法虽然有正见,医身体却还是六师外道,因为不按照正常的规矩检查病因服药,而去吃外面的一些号称有特殊功能的秘方,我也认同医生所说的话。还有的人就去求神明,拿点香灰回来喝一喝,或是给一个什么符拿回去挂在病人身上就好了。如果这样做病就会好,那就不要医生了,大家都去画符念咒么,由外面的主宰来改变我们不就行了!明摆着是迷信无知,但很多人都在犯,社会普遍展现的就是对正见的无知。
“佛说:一切现象无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可笼统的讲因缘。”
这一句话很重要,“正确而必然”说的就是因和果之间一定有必然性,不能笼统的认为大概是。很多学生家长在孩子联考时都去拜,还把准考证的号码拿去让所拜的神或菩萨看,怕万一记错了。如果一万人都去拜,总有人上不了吧?到底是由他学业的能力来决定,还是由老天爷来决定?如果由老天爷来决定,我们还读书干什么?早就注定的嘛!这么浅显的道理,奇怪得很,还是要拜啊,否则不安心呀!其实这就是上述的非因计因的观念在作祟,没有正确的知见,你怎么能解脱受用?还不是胡涂虫一个!不要以为拜拜不伤大雅,以为只是民俗信仰而已。我们为何要说正见?为何要讲正确的因果法则,谈如何修行解脱?就是为了认清民俗信仰的迷信无知和邪见,这个很重要哦!千万不能轻视,大家要明白!
“佛法所说因果,范围非常广泛,一切都在因果法则中。但佛法所重的,在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指导人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好。小呢,自己得到安乐;大之,使世界都得到安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注意听!这才是重点,我们往往不站在人的本位而泛谈因果,什么“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啦,这样的因果显得太广泛了吧!不错,天下所有万法都与你有关系,但这样广泛的因果,我们该从哪里下手去认识正确的因缘呢?导师点出了重点――在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动机会影响到身心的造作行为,这是最主要的因果关系,要着重这个因果律。比如说我们之所以会烦恼痛苦,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正确而导致行为不正确,行为的不正确就会造成痛苦烦恼。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主要是在这里,先要探讨清楚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间的关系:我们的苦乐和轮回生死的业力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我们的行为而来的。行为从哪里来?从观念知见而来,正确的知见带来的是解脱自在幸福光明;错误的观念带来错误的行为,那就是痛苦烦恼生死的业因,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谈因缘不要广泛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样我们会摸不着头绪。应该回到一个根本点――先搞清自己的身心思想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唯有明白观念知见(即现在术语“软件程序”)的错误,才能建立正确的知见(重新编辑正确的软件),它带来的必然是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不会带来痛苦烦恼与贪瞋痴,那样就能自在清净解脱。所以要调正我们的行为就要先调正观念,因为我们的行为是从观念来的,最重要的是要先修正知见(观念)。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观念错在何处,从哪里下手来修正原有的错误观念?所以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他会指正我们的观念错在哪里,比如前面所讲的非因计因等不正确的观念,这样我们就会面对而修正。知错才能改,然后输进正确的知见,就不用刻意约束行为了,因为行为只是知见的一种作用而已,知见正了,行为自然会导正的。如果用压制强迫、威迫利诱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那是没有效的。真正要改变一个人,就要改变他的思想观念,指出他错在何处,等他自己能体会认识到后,再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即使他接受了你正确的观念,也不见得就能马上改变,还要实证体验,果然如此时才能真正受用。还有一个习性(惯性)的困扰,有时观念是修正了:“师父,你讲的我也认同,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观念改变了,行为不会马上就完全改变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一种惯性的作用,这叫习性。为什么阿罗汉还有习性?为什么八地菩萨以上到成佛时,习性才能完全尽净?这就是惯性、习性的问题。所以,即便你见法悟道了,还只是初果而已,后面还有二果、三果、四果。但如果单从见法性上来说,初果与四果见的法性是一样的,甚至与佛陀证的涅槃法性也是一样的,法性不可能有两个,不会有差别,这个重点大家要把握明白。为何有四果?因为习性惯性的关系,二果的习性就会淡薄,三果就会伏而不起,四果就净尽。但从大乘佛法来说,认为阿罗汉还有习性,还不是完全清净,与佛陀还是不一样,只有佛陀才是究竟圆满的,这种说法也是根据习性而讲的。
只要修正了错误的知见观念,建立健全正确的软件程序,行为自然就会转化,因为行为来自思想。这样说来,亲近一个真正明白法住智即见法的人就相当重要了喔!如果给你的讯息是错误的,你怎么能解脱?如果他不是一个明白真相的人,又如何指导你直登彼岸?所以佛法里的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第一就是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因为他能给你知见上的修正;接下来就是常听法熏习,慢慢修正知见;如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去思惟这些法与生活中有何关系,如何融入生命,经过对法义的消化,变成你的智能;用这个方法思惟而修正了观念后,就去实践证明,身心是否慢慢在转化清净,贪瞋痴是否在淡薄,是否真正幸福喜悦?都可以自己证明的。法随法行就是经过上述次第后真实体证所谓果地(不管证几果)。每个修行者都要经过这样正确的次第,才能达到解脱自在。舍利弗虽然一听缘起偈就开悟,半月后证阿罗汉,但是他的快速也是有条件的。从三世的因缘来讲,他在过去世就已具备了前面的几个条件,这一生的因缘刚好到达那个层次,所以一听就悟。更何况他在归依佛陀以前也在修行,禅定功夫很好,只是落在外道的错误观念中而已。即使是顿悟的人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有的条件是在这一生具备的,有的是在过去世就已具备了。同样的,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听法摄受的层次也不一样,同样的人在说法,每一个人听后理解体会就有深浅不同。这还要看我们各自过去的因缘,这里所说的“过去”,不只是过去世,现在的前面都属于过去,这一生以及过去世有否听过法?与佛法的因缘如何?有些人听了这个法很欢喜,也想学,但他过去世亲近的都是外道思想,所以,现在他听后即使认为你讲得很好,但他回去后,还是会退到外道的观念去,这也是就是过去的因缘和习性。佛陀的时代,来请法问法的人很多,不是每一个都赞叹归依佛陀的,也不是听到佛的开示就都开悟解脱的,还有的生气不高兴,呵骂而去,就是一边骂一面走,回去还要毁谤加害于佛陀。这才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人间,不是神话喔。那就要注意了,如果我们的同修朋友有这种现象,要理解同情,不要与他对立冲突,看不起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因缘。我出来跟大家结缘,就做到了“随缘”两个字:有因缘的,他自然会喜欢听,听得进去而受用;没有因缘的,一听就不喜欢,即使勉强听到下课,下一堂课绝对不会再来了。但我们都做到了随缘,因为了解因缘,对于因缘不具足的人,你能主宰吗?如果勉强他们,带来的只是障碍冲突,更糟糕。所以我们这边的学风很自由――来者欢迎不拒,去者尊重不留。了解到因缘就是这样,所以尊重因缘,不会落入分别喜欢和讨厌的圈套,只是随缘指导人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已,这是重要的。
学习缘起法,小的受用自己可以过得自在幸福一点,苦恼少一点;深的受用还可以利益别人,影响到全世界。凡是愿意学而改进自己的,慢慢的生命会转化,贪瞋痴烦恼也少了,越来越感觉到幸福。由于心灵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身体,生理的疾病减少了,身体轻松了。其实,身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灵引起的,连医生也感到棘手。如果单纯由病菌等引起的病,医生治还容易一点。所以,心灵与色身是相依相缘的,真正能得法解脱的人,身心都会转化,这个也蛮重要的。
“以上所说的几类思想,在佛法长期流变中,多少混杂在佛法中,我们必须认清拣别才好!为了加以认清拣别,所以下一章将提示印度外道思想的几个重点。”
这几句是语重心长的话,非因计因、宿作论、尊佑论、苦行的思想邪见,在佛法长期流变中(延伸至今的二千五百多年)多多少少混在佛法中。其实何止混杂?简直是被污染了!就像现在的环境被严重污染一样。所以如果没有抉择正见正法,搞不清楚佛法的正知见,问题就很严重了,小则,自己不能解脱,大则,社会混乱不能澄清。所以下一章将提示印度外道思想的几个重点,不了解印度外道的思想,怎么拣择辨别?只有了解外道的思想观念,往后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就会反省,而不再落入外道的思想窠臼中。
印度思想界浅说
“※印度思想界 浅说※
释尊的出现人间,有他的时节因缘,也就是印度当时的文化环境,有产生佛教的可能与需要。约从公元前十世纪起,学说林立,是印度思想界最活泼的时代。当时有两大思想系统: 一、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系统 二、六师外道之系统。而佛陀的思想,是止扬这二大流,另形成了「无我」「缘起」正观的第三系统。”
佛陀出世时期的印度,有两大思想系统:第一是婆罗门,后来发展为奥义书哲学,这是婆罗门的演变;第二是新兴的宗教,即六师外道,从前他们受着婆罗门控制,后来婆罗门教逐渐失去了控制力,新的学说就起来反抗婆罗门的思想,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六师外道,他们新成立了沙门集团,过着自由修行的日子。在这时,佛陀的思想应运而生,当时社会的主流,就是这三个系统。
“当时的宗教家,包括正统婆罗门及所谓的「沙门」。沙门本为婆罗门教所规定的,再生族晚年过着林栖与隐遁期的名称。由于印度东方不受婆罗门教的限定,不问阶级、老少都可以游行乞食,从事宗教生活,故形成很多沙门团,其中著名的有六师。”
婆罗门教有种族和阶级的观念:婆罗门排在第一位,剎帝利第二,商人第三;而首陀罗(奴隶阶级)死了就不再生了。所谓再生族,就是死了可以回到梵天去而再生,而首陀罗的奴隶阶级是一生族,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可以再生了。婆罗门教对再生族有规定,五十岁以前过家庭生活。超过五十岁以后,就是林栖与隐遁期,要求用功修行,先到森林里去隐遁,过着山林的生活,然后托钵乞食。后来婆罗门教失去了控制力,不管老少、阶级都可以托钵乞食,而形成了很多的沙门团。“沙门”一词本指婆罗门教的隐栖人,后来所有的(包括佛教)出家人都叫沙门了。
印度东方形成很多沙门团,其中著名的就有六师(即出名而具代表性的集团),当时还有很多所谓的大师,只要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是大师了,别人就会来亲近他。他们很注重禅定,如果一个人能展现出那种定力,人家就会认为这个人了不得,是有体证的大师。现在印度有很多叫“巴巴”的,就是尊者或大师的意思。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 ∷健钙怕廾沤獭辜词且苑屯印㈣笫椤乱迨榈任。葱叛觥⑹敌械淖诮獭0乱迨槭粲阼笫榈囊徊糠荩渌枷胱吭剑侍匚懒⒊隼矗晌徊糠葜浼!阜屯印梗怯糜诩漓氲脑薷琛6约漓胍鞘降墓娑ǎ朗郊霸薮实囊庖澹鞲昃〉募鞘觯晌歌笫椤埂!�
婆罗门教祭祀唱赞歌的仪式都是用吠陀来记录的,梵书是由前面的吠陀慢慢发展而成,把更详细的内容记录起来,它涵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