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道和有实宗都承认,造业者和受报者并非一体。当然佛教肯定承认,但外道承不承认呢?个别外道亲自承认,个别外道不得不承认。因为造业者杀生、偷盗、造五无间罪,来世定会在地狱甚至无间地狱感受果报,如果说人间的蕴聚和地狱里的蕴聚是一体,那在人间造恶业时也应同时感受地狱果报,或者在感受地狱果报时,同时也应在人间造业,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过失。
即便是世间人,也不会把作者和受者认为一体。比如一个中国人30岁时杀了人,之后逃到美国避难,国籍也变成美国人,10年后他的罪行被发现,被关在监狱里。表面上看他前后是一个人,但若详加观察,这两个人并非一体。如果认为是一体,40岁被判刑的人就变成30岁了,而且正在杀人,因为是一体之故。
当然,不严格的话,也可以把前后二人当作一体,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我20岁时跨过一条河,40岁时也跨过这条河,”名言中可以这样说。但若严格分析,起初的作者与最终的受者绝对不是一体的。
佛教中也认为作者和受者不相同,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看今生的感受就可以;若想知道后世会如何,看看今生的行为就可以,可见,前世的作者与后世的受者是分开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说:“众生寿命不可得,于此界没他世生,所作之业无失坏,黑白业报亦不亡。”众生的寿命不实有,在这个世界死后,又于其他世界投生,于此过程中虽然改头换面,但“众生之诸业,千劫不毁灭”,所造的善恶业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失坏。
业因果虽然不是常有,但它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跟着自己。尽管眼睛看不到、身体接触不了,然而无论你造善造恶,果报都会成熟在自己身上,毫厘不爽。《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因此,大家一定要行善断恶。这不仅仅是佛教的要求,世间圣贤也是如此,荀子提倡“积善成德”,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天道酬勤”,都是劝导世人勤积善业,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但播种时的五蕴与收获时的五蕴,千万不能承许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佛教有能力、有智慧遣除过失,建立合理观点,而外道及有实宗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要承认“我”存在,就无法安立真实的因果。
大家未经观察时,认为“我”是实有也情有可原,但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之后,若仍然固执己见,理论上肯定说不过去。你们也不妨想一想:既然造业的我和受报的我不是一体,“我”怎么会是实有的呢?
下面辨析为何外道不能遣除这个过失,而佛教却可以遣除。
丑二、遮破辩答:
因时见有果,此见不可能。
对方认为:“现世现报的顺现法受业,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的。”
破曰:虽然是有现世现报,比如在殊胜对境(如僧众)前以强烈的意乐作供养,未死之前即可感受这个果报,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体。不然,你在造业的时候,就应该感受果报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因时即有果,那父亲和儿子可以同时出生,种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时现前,这样一来,因果规律就被打破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今生造了善业,马上就应该现前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与果之间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打个比方说,有些人年轻时杀人,五六十年以后才被发现、判刑,而有些人刚杀了人,马上就被抓住了。果报成熟的时间有长有短,业果也是如此,有些人今生造了业,今生就能受报,而有些人要再过千百万年以后,果报才可以现前。《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造了罪业以后,并不是像被刀割马上出血一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死亡临头的时候,痛苦必定丝毫不爽地现前。
然而,现在有些居士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不顺就让别人给他念经,第二天没什么感觉,赶紧打电话:“你给我念了没有?我怎么还没好啊?你是不是昨天没有念哪?”其实念经又不是吃止痛片,吃止痛片还要过一段时间才有效,所以对因果奥秘一无所知的人,有时候说话特别可笑。当然,跟不信因果的人相比,这种人还算是不错了,至少不会对善恶之报根本不在乎。但若不明白道理的话,很容易产生邪见、恶见,甚至行为上做一些不如法之事。
总之,对外教来讲,没有能力树立自己的观点,前面所讲的过失依然存在。而我们不但没有这种过失,还可以建立非常如理的见解。
丑三、遣除违教: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对方辩驳道:“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很多佛经中都讲了造业者感受果报的道理,如果说‘我’不存在,怎么会自作自受呢?因此,你们声称‘我’不存在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现在也有些人明明不懂佛教,却喜欢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来驳斥别人。我听到有些人的辩论特别可笑,他连基本的辩论方法都不懂,就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什么什么……”自认为明白一点道理,就有资格指点江山,其实佛法广大如海,不懂装懂只能显露自己的无知。)
对方还是很有智慧的,若是一些小小的邪见,寂天菩萨也不值得驳斥。破曰:不会相违。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应该存在于同一相续。比如我在人间布施,后于天界享受妙乐,人与天人就是一个相续。
我们从小到老乃至死亡,身体可以说是一个相续;从被无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间,虽然在六道中流转无数,但心也是一个相续,就像念珠一样不断。这样的相续可假立为“我”,在名言中作为因果的所依,因此,胜义中没有因果并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靠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在座的人,不管是初学者也好,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也好,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牢牢掌握。现在有些人听到空性,就认为:“万法若是空,怎么安立因果呢?”“如果我不存在,造善业就没有意义了吧?”“我不存在的话,修加行干嘛?我都不存在了,难道是为了石女儿而修加行吗?”这些人平时不做善事,也不积累任何功德,说起大话来头头是道,完全堕入断见派。
大家一定要知道,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无有任何实质,而在名言中,因果绝对是不欺惑的。如果能通达这一道理,即可了达释迦牟尼佛的殊胜教理,《三摩地王经》云:“于诸法中不执著,常能摄受一切法,于诸业果信不动,最胜世尊说是法。”若对诸法一点都不执著,明白胜义中一切皆空,对世俗因果的诚信就会毫不动摇,这是佛陀所宣的最殊胜、最深妙的法藏。了知这种真理的人,龙猛菩萨在有关论典中一直赞叹。(在我们藏传佛教,龙猛菩萨所说的话,除了具邪见者、疯狂者以外,大家百分之百承认,因为他无误抉择了佛陀的究竟密意。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就胡说八道,除此之外,对龙猛菩萨这样权威的大智者,每个佛教徒都是承认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有些人认为明白空性后,什么都不用做了,磕头也不用,念经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懒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因此,一个人有没有证悟空性?从其行为也看得出来。假如特别害怕堕入恶趣,言行极其小心翼翼,说明对空性有所认识;如果对一切恶行无所顾忌,对一切善行不生欢喜,这时候就很危险了。以前有个人说米拉日巴尊者是断见派,尊者回答说:“我有没有堕入断见,你看我的行为就可以。”因为米拉日巴修行非常精进,每天除了中夜以外,上夜下夜都不睡觉,一直行持善法。现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不散乱,始终非常精进,取舍因果也特别谨慎,这说明他对空性有所认识。而有些人不承认前后世、不承认空性,每天抽烟、喝酒、打牌,浑浑噩噩地消磨时光,这种人肯定对空性没有任何定解。
当然,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在二战时期,有一天,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去了趟巴黎。送完这对老夫妇之后,才风驰电掣般地赶去参加会议。尽管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行善图报的动机,但他的善心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当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埋伏在他必经的那条路上,如果不是为送老人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杀身之祸。后来据说他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士兵看见一个乞丐,手里拿着一枚假银币,在路上一直哭泣。士兵觉得他非常可怜,劝他不要哭,自己用真银币跟他交换。那个假银币不能用,也舍不得扔,士兵就穿了一根线戴在脖子上,算作纪念品。没想到后来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正好击中银币,救了他一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我原来也举过一个例子,就像你吃了毒药后,不管承不承认它有毒,它迟早都会要你的命。因此,造了杀生、偷盗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人,终究都会感受痛苦,而造了善业的人,对相续绝对是有利的。
当然,因果法门甚深难测,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佛经中说:“因果相应胜法门,细微难见佛境界。”因果十分深奥、殊胜、微细,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罗汉和世间人都无法彻知。《杂譬喻经》中就有个公案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一天,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拜见国王,请求国王每遇节日需要杀生时,全部赐给他来做。阿阇世王问为什么,屠夫说他有一个小小的神通,知道自己前六世都是屠夫,从事杀羊的职业,而死后均转生天界,享受天福,所以他觉得杀生是转生天界的因。
阿阇世王很不解,去请教佛陀。佛陀观察到这位屠夫前世造过一个善业,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但他知宿命的能力很浅,只知过去六世杀羊生天的事,再早一些的事情便无法得知,于是误认为屠羊是生天享福的因,而不知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一旦机缘成熟,将会堕地狱受极大痛苦。
世间人的小神通,包括声闻阿罗汉的神通,对长远的因果无法了解,故月称论师说“亦遮思维诸业果”,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随随便便猜测因果。现在有些人似乎超过佛陀了,一开口就是“你今天供养什么什么,来世一定会变成人,没有问题”,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什么都敢说,好像自己是造世主一样。其实因果没那么简单,真正证悟空性、对因果有了解的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言行特别谨慎。
众生所造的业虽不会失坏,但按照大乘的说法,依靠一些殊胜的对境、不同的因缘,恶业也可以减轻,甚至不需受报。唐玄奘讲过他上师戒贤的一个故事:戒贤具有超群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在印度弘扬佛法的贡献非常大。后来他患上重疾,全身如同刀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