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总结上文,前面所说的教言,全部是为了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主的一切障碍 ,使我们散乱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归正,避开妄念分别等迷途,真实安住于正所缘。
正所缘是什么呢?其他书里讲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动地安住于一个境界中。但在本品,正所缘则是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安住于自他交换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使心成为利他者,不被自私自利所扰。佛经中说,首先要有这样的心,倘若没有,那么修行不可能成功。
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按照小乘共同说法,诚如《俱舍论疏》所言,修三摩地要依止八种对治、四种作意、六种力,次第修持九种住心。但此处像《菩萨地论》中所讲的,是一种不共的三摩地,即心一缘专注于利他,这即是成佛之因。成佛要依靠智慧和菩提心,而这种菩提心应远离环境或人群的散乱,从内心生起利他之心。佛经云:“依靠禅定力,众生获菩提。”这里的禅定力也可以说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下一品所讲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很难得到的,龙猛菩萨云:“若不具禅定,智慧亦难得。”反之,倘若得到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心,那你已经有了禅定,以前心经常散乱、极度自私自利,现在就会扭转过来。
要知道,自私自利是菩提道最大的障碍,唐译《经庄严论》中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有些道友说:“我修行不成功,因为生病了,成了大障碍啦!”“我今天心里不舒服,菩提心的障碍又来了!”“我生意不成功,又是一个修行的障碍!”但这些都不要紧,如果你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那才是真正的大障碍。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
当然,安住在心本来面目的境界中,也是一种三摩地。但这种三摩地,一开始就直接趋入是不合理的,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缘的弟子,才有可能现前这种境界。《六祖坛经》中说,惠明是性情粗暴的人,他最初准备抢惠能的衣钵,结果没有得逞,就说自己是为法而来,想在惠能面前求法。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不生任何分别念。见他把心调和好了,猛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时,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有很多初学者,也认为自己有惠明那样的根基,一开始就不思善、不思恶,麦彭仁波切把这种人归为“盲修无念和尚宗”。所谓的和尚宗,指以玛哈雅那为主的宗派,他们提倡什么都不取舍,直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玛哈雅那是国王赤松德赞从敦煌请来的禅宗和尚,他在藏地弘法过程中,因见解上的分歧,与当地教派分成两派:一部分人坚持藏地的传统,任何法要从次第开始修;而以玛哈雅那为主的宗派,提倡什么都不执著,认为被黑狗咬会出血,被白狗咬也会出血,同样,执著恶念是禅定的障碍,执著善念也是禅定的障碍,所以什么也不用执著。当时包括王妃在内的很多人都修学和尚宗,开始不取舍因果,导致藏传佛教一片混乱。这时,有人提醒国王想起了菩提萨埵圆寂前所作的授记:“以后教法如果出现混乱,可从印度迎请莲花戒遣除争议。”于是国王迎请了莲花戒,与玛哈雅那进行辩论。
对于二者的辩论,《布顿佛教史》中讲得比较清楚,但更详细的资料是藏地著名的《巴协》。据史料记载,莲花戒主要从比喻上击败了玛哈雅那:玛哈雅那认为自己的见解最高,善和恶什么都不执著,就像大鹏翱翔于天空。莲花戒就问他:“大鹏是否从地上腾空?最后仍落于地上?”对此,玛哈雅那也是承认。莲花戒继续说:“同样,最高境界要以取舍因果为基础,最后还是要落到不离取舍因果的行为中。”通过这样的辩论,玛哈雅那最终失败了。
当然,这种宗派并非完全是禅宗,禅宗自古以来涌现了无数的证悟者,是非常清净的佛教传承。但现在有些初学者,还不知道六道轮回的基本道理时,就一味追求什么都不执著,这是相当可怕的。我们对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赞叹,但一般的初学者不应该随便模仿,造恶业随随便便的,造善业也是无所谓。学禅虽然很好,不思善、不思恶,心的本来面目确实没有任何执著,但你现在有没有真实的感受?你是理解上的还是证悟上的?很多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否则自己趋入歧途,还带着很多人盲修瞎炼,这个罪过非常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若没有遵循圣者的教言,随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时候恐怕不一定成功。其实修菩提心是最可靠的,就像《菩萨地论》中所说:“为救度一个众生,宁肯在地狱中受无量劫痛苦,时间最长,受苦最深,也心甘情愿忍耐,此为披甲精进。”这样的精进,始终都不能放弃。
修禅的时候,本品并没有让你在前面观想木条等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上面,而是要求尽量断除禅定的违品——自私自利和散乱,专注在利他心当中。倘若行住坐卧均能以利他心摄持,说明你的禅定非常不错。大家也看看能不能做到?一旦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应该提醒自己、惩罚自己,“我听了这么多教言,发了这么多愿,为什么还整天想着自己?”我有时候发现自己动辄就起一个自私自利心,马上对治过来,又起一个,对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但修学大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能这么快就泄气了。每个凡夫人刚开始都会遇到我这种情况,但只要逐渐知道自利的过患,以后就不会与它交往了。就好比我以前特别喜欢一个朋友,但知道他是坏人后,见到就会远离的。所以这些关键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
我发现现在有很多人,把《入行论》的教言、佛菩萨的教言抛之脑后,根本不重视,不管是修行也好、功法也好、功德也好,统统是“我觉得如何如何”。包括佛教界有些比较出名的人,也喜欢凭感觉衡测因果的甚深奥妙,这真的非常可怕。要知道,我们的意识并不可靠,《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我们的分别念不要说出世间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间的有些问题也判断不准。
很多人“我觉得”的标准是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一次孔夫子有个弟子在煮稀饭,发现有脏东西掉进了锅里,觉得可能影响不大,就稍微尝了一下。刚巧孔夫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吃,便狠狠地教训了他。经过解释,孔夫子才恍然大悟,他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都不可靠,何况是道听途说的了。”有时候你认为别人错了,认为自己正确,但也不一定。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如果你承许自己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么圣者所修的圣道又有什么用呢?《三摩地王经》亦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凡夫人的眼耳鼻舌等不是正量,如果这些是正量,圣道就没有用了。
所以希望大家讲经说法也好,给别人开导也好,始终要观察自己所说的是凭空捏造,还是有诸佛菩萨的经教依据?若有确凿的经教依据,那给别人讲也不会错;如果一点依据都没有,随随便便胡言乱语,这样会不会欺骗很多人?就算是世间的事物,若没有依据也是不可信的。孔夫子的弟子曾参一度被传杀人,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但后来通过调查,才明白是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人了。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相信虚妄的判断。
金刚道友之间也应该团结,不要因为一点点传言,就对他人另眼相待,而应当依照密宗所说,看见的全部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听到的全部是阿弥陀佛的咒音,心里的分别念全部是阿弥陀佛的智慧。若能这样观清净心,整个世界会变成一片净土。否则,现在很多人说的话不可靠,尤其是生意人,说妄语已经成习惯了,动不动就说妄语,不一会儿又不攻自破、自相矛盾,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第八品主要讲禅定,总结起来是要生起利他心的菩提心;下一品主要分析空性的见解,悲心与空性就叫智悲双运。智慧是观空性,悲心是利益众生,二者在果位时是色身和法身,在道位时叫现空双运。因此,《入行论》的最后两品非常重要,前几品的内容都是为了生起这两种境界——第八品所讲的利他心,第九品所讲的智慧。
当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是先观察诸法空性,证悟空性之后,再产生利他的悲心饶益众生;有些是先生起利他的悲心,然后再观察空性,证悟空性。但不管是哪一种途径,都是非常殊胜的!
思考题
798、什么是愚行?当今社会有哪些行为属于这一类?怎么样才能断除愚行?
799、什么是禅定的五种障碍?请引用教证一一说明。
800、龙施菩萨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精进和不精进的结果有何差别?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
801、初学者一开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恶,这样合理吗?为什么?玛哈雅那的公案对你有何触动?请具体说明。
802、什么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么?学习了本品之后,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让自己断除它的违品?
第一百五十三节课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入行论》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品是“不坏令增上”。现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三品中的第三个——第九品 智慧。
《智慧品》的内容应该说比较广,学起来也比较费劲。当然,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恐怕不是特别困难,但刚皈依佛门或者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学起来确实比较难。以前我自己学习的时候,感觉就比较强烈,学习前八品时,虽然修持起来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没什么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时,就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别笨,但是遇到这一品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懂,当时费了很多时间。
所以这次学习《智慧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钻研,否则光是听一遍、看一遍,里面的内容恐怕无法完全领会。尤其是新来的一些居士,我担心你们到了中间因为听不懂,就半途而废了,那有点可惜。大家开始时一定要发愿:“不管这品再难懂、再费解,我也要把它学完、学懂!”要有这样的决心。
《智慧品》的传讲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点不同。前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经常会讲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较困难,我应该会直接按照古大德的传统方式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若能学好这一品,中观空性方面肯定会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上师如意宝对这一品相当重视,大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学好。
在本品当中,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各教派之间的辩论相当多,如果这次传讲时也展开辩论,恐怕初学者很难以理解。所以我这次基本上不讲,讲了有些人可能也接受不了。我曾在《入行论》中提了一下格鲁派的观点,事后好多格鲁派的弟子议论纷纷。其实学过因明、入过辩论场合的人,就会知道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宁玛巴对格鲁派的观点有过驳斥;格鲁派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胜观部分,对前译派也有过驳斥;我们前译派内部互相驳斥的也比较多;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四大弟子之间的观点不尽相同,彼此也有激烈的辩论……但以前没有参加过辩论的人,听到一句话就觉得:“堪布是不是在诋毁我们格鲁派啊?”虽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格鲁派的,但也许我对格鲁派教法的尊重,你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恭敬心和维护心。有些人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辩论都不太懂,所以我这次暂时不讲。
这些辩论方面,《澄清宝珠论》中讲过一些,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与 沙格西的辩论书、与扎嘎活佛的辩论书,里面讲得非常精彩。我以前学过很多辩论书,年轻时对辩论和各派的不同观点特别有兴趣,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所以现在讲《智慧品》的时候,许多地方印象都比较深,应该能讲一点儿。但我想这次主要是抉择空性,辩论只是从大概意义上介绍一下。
下面开始学《智慧品》。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这个科判是《善说海》的科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