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116部分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16部分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假如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插桩子,这些行为是不如法的,最好不要做这种散乱之事。假如非要做的话,应忆念大乘经典中“断除一切无利于众生之事”的教言,以惧怕违越佛制戒而堕落恶趣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
    当然,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挖地割草,比如修经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画坛城、绘佛像等,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是开许的。但没有意义的写写画画,在地上东挖一块、西挖一块,这在戒律中不允许。
    有人可能想:“不能挖地割草,这是比丘守持的戒条(别解脱戒中这些属于堕罪),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也要遵守这些小乘戒律?”这些虽然在小乘中被严格遮止,但作为大乘菩萨,出家菩萨当然要按《别解脱经》所制定的去行持,在家菩萨也不能违背如来教言,倘若明白这些道理后还要明知故犯,故意违背佛制戒,那将招致痛苦的果报。《涅槃经》云:“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如果轻视如来教言,来世一定会成熟苦果。
    以前迦叶佛教法中有位比丘,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佛陀的教言(比丘不能砍树)而砍了那棵树,后来转生为一条大龙。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它以转轮王的身相来到佛陀面前,遭到佛陀呵斥,要求它现出原形——只见它被头上长的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的部位昆虫弥漫,感受着巨大痛苦。由此可见,即便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后患。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如来教言,随随便便去挖地割草,认为“这是出家人的戒律,我是在家人不用守,就算犯了也是一个轻罪,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佛陀为什么不让挖地呢?因为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会伤害蚯蚓、蚂蚁等小虫的生命。以前梁武帝有一个师父,他修行很好,平时梁武帝对他非常恭敬。有一次梁武帝派人把他请来。请来时,梁武帝正和朋友下棋下得起劲。侍者问他师父请来了怎么办,他没有听见,正好在下棋时说“杀掉”(我没有下过棋,也不是特别懂,但史料里是这么讲的),侍者就出去把那个师父杀掉了。后来回来禀报时,梁武帝非常后悔,便问:“他临死时有没有说什么?”“他说前一劫的时候,他是个小沙弥,在挖地时不慎把一条蚯蚓挖成了两段。误杀对误杀,这一辈子受报是应该的!”
    表面上看来,挖地杀蚯蚓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情,但因果确实不虚,自己造什么业肯定会亲身受报的,《百业经》中说:众生所造的业,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或还没有信佛时,故意或无意杀害的众生肯定很多,现在若没有励力忏悔,来世要用生命一一偿还,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我有时候这样想:学院平时有一些建设,包括我自己为了弘扬《入行论》而做修建,这个过程中可能杀了很多蚯蚓、蚂蚁之类的小含生,今后果报会怎么样也不好说。你们有时候为了僧众、为了私人,也可能无意或故意中造过一些罪业,假如来世用宝贵的生命偿还,那是相当可怕的。所以不管是外面的听众,还是我们在座的人,无始以来到现在,或者今生到现在,可能杀害过很多众生,为了忏悔这些罪业,现在一起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儿萨埵吽……”
    好!从今以后,希望大家在短暂的人生中,尽量不要故意杀生。做到这一点也不是特别困难,现在有很多渔夫屠户,看了一些佛经和因果报应录后,放下屠刀,下决心再也不杀生。其实在这个世界中,生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靠杀生过活。所以,我很希望所有的听众,包括电视面前的佛友,你们能不能在心中默默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宁舍生命也不故意杀害众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决心,以前的杀生罪业也会得以清净,自相续中不会再有这种染污。我想这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这个颂词也特别重要,我觉得《入行论》的每一个颂词,对大乘修行人来讲都非常珍贵。
    此颂的意思是,无论身体要移动做事,还是口中要发言讲话,首先必须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对自他有利益还是没有利益?有损害还是没有损害?方方面面观察完以后,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安稳者 ,绝不能随烦恼所转,务必做到稳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这一点对修行者来讲相当重要。比如我想去旅游朝拜或者出差,身体需要前往那里,在没有去之前,应当好好观察地自己,这次去的动机好不好?去了以后有没有意义?有意义的话,那是自己的利益,还是众生的利益?是善法方面的利益,还是世间方面的利益?……现在有些在家人,在学习这部论的过程中,遇到的违缘比较多,经常有单位、家里、亲朋好友的事情,让自己不得不中间离开。但是离开的话,你首先要观察:到那里对自他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完全是一种散乱心、凑热闹的心,那能不能尽量不要去?
    同样,你要说话的时候,比如到某地去演讲,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那要先看这话说好还是不说好?说了的话,是为了众生还是为了自己?如果是为了自己,后果是善还是恶?依照龙猛菩萨在《宝鬘论》里的标准——“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心。
    世间当中,为什么有些人叫智者,有些人叫愚者?因为愚者不会这样观察,做什么事情都盲目而行。而智者随时能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如此的结果也非常圆满。因此,我们身体无论做什么事,口里无论说什么话,一定要先观察自己的心,然后再进行操作。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麦彭仁波切有一位大弟子堪布律登,他一生中修行非常好,每次传讲佛法时,都以“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为开卷语,念完这句后,再让弟子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堪布律登,藏传佛教中也有许多高僧大德用这个偈颂作为开篇偈,讲经之初就先念一遍。
    以前我大概七八岁时,身边有位老出家人,他的言行举止对我佛教方面的修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时我自己感觉不到,现在回想起来,在佛法上他确实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这也可能跟我前世的习气有一定关系,我自己感觉,不管是前世中的哪一世,我肯定跟佛法结过缘。小时候对杀生等非法行为没有多大兴趣,别人做的时候,自己也是特别害怕,拼命地想去救。而在善法方面,每每听到佛教念诵的声音、见到一些唐卡,那种欢喜心简直用语言无法形容。)当时我很小,还没有读书,平常到山上玩儿时,他就给我们念“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这句话,自己则经常在那里坐禅观修。当时,我们很多的小孩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但这个词句都会背。现在学习研究佛法之后,我才发现小时候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
    现在有些在家居士也有自己的小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他灌输慈悲爱心方面的佛教知识,从小就告诉他有佛菩萨的保佑,考不好就会造罪业,好好祈祷佛菩萨就会得满分、得小红花,不管他平时做什么,常跟诸佛菩萨的加持连在一起,从小就在他脑海中种下这种概念,那长大以后,他再怎么样也不会说佛教是迷信。反之,假如从小就觉得佛菩萨是迷信,到了二三十岁要转过来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这里有些大学生、年轻人,以前一直学习唯物主义无神论,后来到了三四十岁遇到一些违缘而皈依佛门,但由于过去的见解根深蒂固,有些习气是很难改过来的。如果从小就会拜佛念佛,现在便不会有这种困惑。
    我有时候到城市里去,看到有些居士的孩子,就教他们拜佛,那些孩子特别小,拜佛的样子非常可爱。当然,这不仅是一个可爱,可爱的话有些小动物也有,此举对他们一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我倒觉得藏族的小孩特别幸运,他们父母没有一个不信佛的,从小会叫“妈妈”时他们就会念观音心咒了,这样长大以后,不信因果、毁谤三宝的人几乎没有,这确实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当然,这个话题跟《入行论》的颂词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只不过我想到哪里就说了出来,有时候离题千里,一不小心跑到小孩子的世界中去了。
    言归正传,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时刻刻都应该观自己的心,这是《入行论》从开始到现在寂天菩萨一直提倡的。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为什么修行如此成功?原因就是他们经常审察自己,身口意三门非常清净。《无量寿经》中说:“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假如善于护持自己的心念,所作所为就会清净无染。当然,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刚开始一定是有困难的,但若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就会达到这个目标。
    另外,在修行的过程中,还应依止一些具有修行境界的心灵导师。世间人称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依靠他们真实无伪、无我利他的教育,能引导无量众生趋入解脱妙道。
    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利他,但这些所谓的“利他”,有时候也离不开“自利”的范畴。因此我们一定要调伏自心,让自我的范围越来越小,利他的范围越来越大。虽然凡夫人开始时所作所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只要将菩提心不断推广,这种利他的发心和行为会逐渐扩大的。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应该关心整个世界、关心所有的众生,而不是只关心“我”和“我”的亲朋好友。这一点,不仅要从文字上了知,内心也要这样串习,若能如此,这也不是达不到的境界。
    寅二、广说:
    下面广说当我们产生一些恶心时,应该如如不动,“如树安稳住”。以下共有27种: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生起贪心或嗔心,理应自我警醒:若让贪心爆发造作恶业,后果必定不堪设想;若放纵嗔心肆意妄行,结局也是无法想象。因此,言语行为应暂时停止,如树一样安住不动。
    我们相续中经常会生起烦恼,尤其是贪心和嗔心,是所有烦恼中最严重、最可怕、人们谈论最多的。
    1、贪心:凡夫人遇到可爱悦意的对境时,不管是人、财、物哪一种,贪心都会自然生起。假如你随着贪心而去,便会违背佛陀教言,甚至毁坏自己的戒律,最后堕入可怖的恶趣。
    2、嗔心:如果我们遇到不悦意、不可爱的怨敌或病魔等对境,相续中的嗔心就像熊熊烈火般盛燃,若未以大乘缘起空性或慈悲法门的甘露水来熄灭,很容易焚毁我们多生累劫所积累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森林。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务必要观察自相续,一旦生起贪嗔之心,马上以正知正念来强行压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假如你遇到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可怕的贪心,或者遇到不悦意的对境,生起非常猛厉的嗔恨心,在那个时候,你应忆念诸佛菩萨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比如说,你特别贪执财物,想去偷别人的财产,当生起这种念头时,暂时把它缓一下——“我暂时不能偷,要偷的话,对我的来世今世都不利”,过一会儿,贪心就可能减少很多。同样,如果你遇到一些朋友,平时关系不错,但今天有些语言没有沟通好,两人互相争执不息,此时若不压制自己的嗔心,两人吵起来、打起来,也许一方就会自杀。其实,世人发生一些大事,有时候原因非常简单,不管是贪嗔还是其他烦恼所引发,十分钟之间就可能出现可怕的后果。所以,当我们产生猛烈的烦恼时,一定要想到诸佛菩萨的教言,暂时安住下来。有些人在非常激烈的吵架时,突然什么话都不说了,一直坐在那里,再过十几分钟,就慢慢恢复原来的状态了。可见,烦恼就像夏天的狂风暴雨一样,骤然出现时风云变色,但过一会儿就万里无云了。故而我们产生严重的烦恼时,务必要忍得了一时,这样才不会有大的过失。
    《德育古鉴》中有一个“不可不可”的故事:有位陈医生医术高明,且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