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上师经常说:“我们说话、做事千万不能像发疯者一样,应该如理如法详详细细地观察,心静下来考虑之后再行事。”比如我早上起来时,首先要看今天打算去哪里,去的话有没有意义?如果对众生、对自己有意义,那就一定要去;如果觉得没有意义,光是想去凑热闹或是做一些非法事,就要求自己不要去了,提醒自己:“我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一直做不如法的行为,现在如果还不控制自己,那什么时候能解脱啊?不如我在家好好看书、背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行持善法方面。”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这非常有必要。以前噶当派的论师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也是看对众生有没有意义,主要以这种心态为出发点。
听到这里,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凡夫什么时候知道可以利益众生?什么时候才不会被外境束缚?这个界限如何衡量?”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假如你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行,自己有种不会被外境染污的把握,虽然尚未断除自私自利和我执,但你觉得到城市里给别人讲经说法,不是为了财产名声,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不会依靠佛法做坏事,初中后的动机肯定都是利益众生,若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你去利益众生应该也可以。此外,有些大德曾说:“何时将上师看作真佛,并对众生产生无比的悲心,那时候才可以度化众生。”因此,如果我们的悲心稍微有点足够,行为也不容易被外境同化,则应尽量发心去利益众生。当然,弘法利生不是为了钱财,现在有些人依靠佛法来赚钱,这种罪过非常非常大。佛经中记载:十不善业中,贩卖佛法来养活自己的过失尤为严重。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安住于某种威仪时,首先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我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然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
做任何一件事情,开头、中间、最后这三个阶段,始终不能离开对三门观察的正知。比如我们早上六点起来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开始修的时候,身体以心性休息坐式 或以毗卢七法安坐,这是“欲身如是住”;然后过了十五分钟,你观察一下心态是不是仍专注于菩提心,身体是不是已经倒下去了,如果是的话,应重新调整你的威仪,将身体安住于这种状态坐好;最后圆满的时候,看这一座修得怎么样?心观得怎么样?身体安住得怎么样?虽然时间很短,就半个小时,但如果今天修得很如法,中间没有打瞌睡,一直观想老母有情的痛苦,相续中的悲心也比较强烈,那每天都这样修心的话,还是很有希望的,自己也生起一种欢喜心。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这三种心态(初、中、后)都很重要。比如说杀生,刚开始想杀这个众生,产生这样的念头;中间的时候,准确无误地认知对境,知道自己杀的是天授(人名),并不是慈氏(人名);最后将其杀害,并产生一种随喜心。如果有了这三种心态,那造恶业就已经圆满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做一件善事,也必须具足这三种心态。譬如你今天去听法,从你家里到道场的路上,刚开始的动机是为众生而听法;在听法的过程中,观察自己的心态和身体怎么样,如果你是在打瞌睡,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或者一直盼望快点下课,不停地看表,这种心态不太好,应该加以对治;听完了以后,将此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样初中后三种心态就比较圆满了。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整个过程不起丝毫自私自利的分别念,这是不可能的,但基本上让心专注于善法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记得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行论》时也说:“我们学院到洛若乡有3。5公里,如果我今天想去洛若乡利益众生或是接客人,首先应该发心:我今天下去时,整个过程中不能做任何不好的事情。然后到了大概1。5公里的地方——居士林,要观察刚才的发心有没有失去。最后回来的路上,总结这次下去的心态。如果这次比较成功,没有遇到什么违缘,也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说明你的身体时时都以正知护持着,有了正知的护持,那忆念善法的正念肯定也有。”
同样,现在外面学习《入行论》的人,你们刚开始时想参加学习,但中间是否还能继续下去?最后总有一天,这部论是会讲完的,只要大家的信心不变,到时候必定可圆满传承。倘若初中后三个心态都能圆满,身体也是如理如法地行持,那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假如没有这样的正知,到了中间产生一些分别念,身体已经从佛教团体中转移到不信佛教的世界去了,或是产生一些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的心态,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大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保护自己!
思考题
409、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410、我们在行路去远方时,威仪方面有哪些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411、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何圆满初中后三种心态?请举例说明。
第五十五节课
下面继续宣讲护持正知的方法。“观察三门状态”中的“观察身体所做”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观察心之动态”。
子二、观察心之动态: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我们应以正知尽心尽力地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紧拴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离开了正法的柱子,定会给自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危害。
我们的心就像一头狂象,如果没有通过修行来调伏,对今生来世都非常不利。在古印度,国王手下专门有驯服狂象的人,他们通过铁钩、绳索等工具,将狂象训练得十分听话,身体也变得极其调柔。然而对于驯象者来说,能调伏的只是大象的身体,并不是大象的心。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久远之前有位国王,他有很多狂象,于是专门安排人来驯服它们。有一次国王准备到森林中打猎,让驯象者给他一头驯服好的大象当坐骑。国王骑着大象来到林中,由于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气味,便开始疯狂地追母象。国王顿觉天翻地覆,心生极大忧怖,万分紧急之下,只有抓住一棵树才得以脱险。国王非常气愤,回宫后找驯象者算账,驯象者说:“实在对不起,我确实已将其身体驯服,今天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它的心没有调伏。”“为何你不调伏它的心?”“这一点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调伏众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像我们这些人,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但它的身体我已经调伏,您若不信可亲自一试。”于是派人把大象找回来,在它面前放一燃烧的铁球,命它用鼻子将此卷起。尽管燃烧的铁球烧坏了大象的身体,但它仍乖乖地把它卷起来。见此情景,国王终于相信了驯象者的话。
其实,身体的驯服,我们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现在世间上有些人,通过训练身体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杂技、体操,有些动作看起来非常惊人,这也是调伏了身体,获得一种自在。除了人以外,公园里的海豚或其他动物,经过一番训练后,身体照样也可以调柔。但是心要获得调柔的话,必须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间人是办不到的。
颂词中以狂象为比喻,狂象若没有调驯,的确非常可怕,但如果真的驯服好了,人们怎么样运用都可以。印度有些驯服过的大象,可以帮人驮东西,人们准备骑它的时候,它就规规矩矩地跪下来,让人在背上坐稳后,它再慢慢地站起来。现在动物园里也有些大象,能做跳舞等各种各样的表演,这些调伏以后的身体极为听话。
我们的心也是同样,没有通过修行调伏之前非常可怕,生起强烈的贪嗔傲慢时,简直跟发疯了没什么两样。现在社会上时常发生一些大案,有些官员贪污几百万、几千万,听起来就觉得他贪得无厌,人生短短几十年,这些吃也吃不完、穿也穿不完,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还有些人生起嗔恨心时,也是丧失理智,行为令人难以想象。昨前天附近的县城上,听说两个人在一个小馆子里吃饭,吃完饭后不给钱,饭馆老板就挡在车前,不让他们走,没想到他们竟开车把人压死了。钱也不给,人也压死了,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人简直丧心病狂,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被烦恼控制,心就像狂象一样野蛮粗暴、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不在乎,最后即便知道错了,也为时晚矣。这种现象在世间中应该非常多,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绳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
当然,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时候心可能没办法安住,刚开始也有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肯定会有进步的。否则,你虽然身体在修行人的行列中闻法,但心里一直胡思乱想,起心动念没办法控制,那听多少法也没有多大意义。虽然自己在屋子里闭关,但不断涌现贪嗔痴杂念,天天都在数日子——“我发愿闭关一百天,现在还有九十九天、九十八天……”,这样的闭关苦不堪言,实际上跟坐牢没什么差别。相反,假如你心获得了自在,或者虽没有获得自在,但平时能观察自己的心,则无论住在哪里,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会觉得非常快乐。
所以,学佛的人跟世间人应该有所不同,第一个是观心方面不同,第二个是行为方面不同。而心和行为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管走路还是吃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如理如法,心里也要有正知正念,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知就像绳索一样,将我们心的狂象拴在忆念善法的柱子上。”
总之,我们的心应该调柔,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随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心,一天当中尽量增上善妙爱心,减少相续中的不良杂念及恐怖习气。作为一个学习佛法,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千万不能肆意妄为,随随便便损害众生,这一点极为重要!
下面讲这种观察自己的心态,实际上与禅定离不开: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我们应时刻观察自心,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的禅定。一缘专注指心专注于一处,从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缘专注,佛经云:“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们得不到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这就是高层次的一缘专注。修习禅定者,心应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乱于色声香味等颠倒外境,念念观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缘善不善何种对境。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刹那也不散乱,一般是把握不了的,但随时用正念来守护自己、观察自己,经常安住于所缘当中,这并不是特别困难。此处的所缘,不一定非要像密宗和禅宗那样,闭着眼睛以毗卢七法安坐(当然这样也可以),只要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念念不忘善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
禅净密都要求修行人以正知正念“制心一处”,究竟而言,这些宗派是一体的,峰昭禅师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如果我们“念念恒观察,吾意何所做”,心心念念观察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那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闻思也好,这都是最殊胜的窍诀。《华严经》云:“若能念佛心不散,则当睹见无量佛。”念佛有两种,一是心里来忆念,二是口里念佛号,若能时刻观想忆念佛陀、持诵佛陀的名号,此人即可睹见无量佛,这种缘分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有些人认为:“现在我修净土宗,成天跟一些和尚、居士念佛,也没什么得不到的。”千万不能这样想!这种机遇实际上非常难得。有些年轻人觉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跟自己无关,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如意宝是无价的,不管什么人拥有,都是他的一种福分。我看现在年轻人念佛的比较少,老年人念佛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哦,他已经老了,该念佛了”。实际上也不一定人老了才念佛,寿命无常,死期随时都可能到来,念佛的功德和加持力那么大,我们凭什么不念佛?平时各种杂念不断涌现,自己根本无力对治,在如此恶浊的末法时代,闪闪发光的佛号具有无比的加持力,我们为什么不念?所以,年轻人不念佛,一点理由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