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

第7部分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第7部分

小说: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很后悔,有时候我也流着泪发誓:我是男子汉,我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坚强起来!可是,每次都做不到,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做得到……
  这三个个案所反映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非常普遍。他们衣食无忧,但自小渴盼亲情呵护,而恰恰是这个最根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面对孤寂的生活,如超超,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伤害自己为代价换得母亲的归来。徐洁的情况在生活中更具典型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期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便很容易走上偏路。
  “想要一个家,一个自己的家。左手牵爸爸,右手牵妈妈。”男孩杰杰留在我调查表上“最大的愿望”一栏里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一边是孩子们掰着指头一天一天苦数归期,一边是父母因这样那样的考虑,很少返乡。对于尚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发肤、触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婴儿需要吮吸母|乳一样,是他们生命的基本需求,简短的几句电话问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情感渴求,更何况有些儿童甚至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都不可得。
  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笔者在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在笔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学生中,只有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和。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3)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会觉得有人在后面支持自己,而一旦长时间分离,缺少了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陌生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也认为,亲情缺失给留守孩子带来的伤害难以弥补。在叶敬忠教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却出现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现象。笔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里,问起与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谁,三个孩子有两个说是爷爷奶奶,一个说的是外公外婆,没有一个回答是爸爸妈妈的。
  父母双双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由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年龄和文化差异,隔代血缘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那种传统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对孩子只求吃得饱,穿得暖,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不管,或者说根本管不了,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娇气,学习上随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倾诉,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正确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还表现出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型。还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爱,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网聊天,交友,既耽误了学习时光,也使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亲情渐渐被淡漠、遗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视的心理。
  是活着,还是离去——
  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
  《北京科技报》报道:中国目前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已达180万人,其中儿童自闭症人数接近40万。缺乏倾诉渠道,长期无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严重的自闭倾向。亲情的长期缺位,导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条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一些更显性的问题,如成为“坏学生”、意外伤害,有近半数的父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直至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追悔莫及——
  “小君真是不错!老师说,你父母不在家,你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
  “……”小君无语。
  “很累很累,是不是?”
  “……”
  “父母不在家,一个人面对困难,你心里怎么想?”
  “困难只能靠自己,什么人都靠不上。”
  “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学习、生活。”
  “我现在……我现在,连书都不想读了。”
  “为什么不想读书了呢?”
  “我害怕去学校。”

()
  “为什么?”
  “我的成绩一直在往下降,去学校,怕老师找我谈话,怕同学笑话我;打电话跟父母说,又怕父母担心我、说我。”
  “……”
  “我做不到像以前那样……我的学习时间太少,连作业都无法完成……”
  2006年12月的一天,我走访这位被学校树为留守孩子典型的十二岁初一女生小君。女孩的家,在山坳间,周围全是秃秃的山。走近她的家,远远听见有老人的咳嗽声。厨房里,黑咕隆咚,小君正在用柴火煮饭。灶台上,有她给奶奶煎好的中药。对比学校给我看到的照片,我眼前的小君要显得木讷、消瘦得多。小小年纪,脸色灰暗,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短短的半个小时,小君说话老是走神。我问她是不是病了,她没说话,只摇了摇头。
  小君告诉我,父母外出打工已五年,一年回家一趟。父亲有三弟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奶奶常年卧病在床,有老年痴呆症,听力与视力都不行。奶奶病中的残余岁月,就靠三兄弟轮流供养。轮到小君家时,父亲没在家,就由小君照料。小君说,每年有四个月,她都这样过:早晨五点起床做早餐、煨药,中午买菜回家做饭,晚上回家做饭、洗衣、熬药。做完这些事情,就到十点了,然后开始写作业,作业经常写不完。
  我担心地问她,一个女孩子,晚上有人陪伴吗?她说奶奶经常住在她家里,晚上就跟奶奶一起,各睡一间房。我当即找她要到其母亲的电话,想就孩子晚上单独住宿这件事,与做母亲的进行探讨,可是没能联系上。
  2007年年初,我又打电话到小君所在学校,竟获知小君因患抑郁症,已经休学了。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4)
笔者对同一镇六个村留守儿童(共119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近60%的留守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说心里话,有30%的留守儿童谈起父母,神情显得十分冷漠。调查还显示,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大,程度也越严重,如敏感、自卑、逆反等。年龄越小、与父母关系越密切、越是喜欢与父母交流的孩子越是明显。且女生比男生严重,小学生比中学生严重。包括很多在学校被广为推介的优秀孩子典型,一旦父母离开的时间过长,他们积极乐观的天性也会遭受戕害,像小君,终究还是成为了父母和学校不放心的孩子。
  另一女孩小洁,同样是因生计所迫,父母将她送到以前很少来往的一亲戚家之后,便一同外出打工。突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小洁极不适应亲戚家那种吵吵闹闹的气氛,与亲戚家的孩子也玩不到一块儿。想到爸妈说的仅是一年的期限,小洁也就捺着性子忍着。可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在亲戚家一天都不想多呆的小洁在给父亲打电话时得知,父亲春节加班,过年不回家了。苦苦哀求之后,小洁听到的还是那句“绝情”话:“不能回去。”放下电话,她便陷入异常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小洁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整两个多月时间,她不叠被子,不写作业,不收拾房间,亲戚、同学、老师喊她,她也爱理不理。可没人时,她却自言自语,反复嘟囔着这样两句话:“妈妈不管我了!”“爸爸不要我了!”到了后来,她把自己整天关在屋子里,时而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时而蒙着被子沉沉地睡……小洁的异常表现,终于引起了亲戚的注意,这才想到打电话叫回小洁的父母。父母回来领她到医院检查,可怜的小洁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余秀华在《成|人病向孩子进攻》一文中列出的十种“最爱找孩子麻烦”的病,其中就有抑郁症。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发生于幼儿时期的抑郁症,多发于留守幼儿或亲人突然亡故的人群中。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不爱活动等,伴有自闭、攻击性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行为。其实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找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就不会发展到需要药物治疗。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代理行使监护权的人,或能力有限(如老人),或不够尽责,于是留守儿童就成了抑郁症的重灾区。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想为孩子挣回一个好的未来。然而事实往往与意愿背道而驰。一边是父母为了儿女心甘情愿在外面吃苦受累,而另一边是留守孩子在冷清的家里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与痛苦。有的孩子在长年望不到父母关爱的情况下,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对父母常年在外表示“恨他们”,有的孩子甚至选择自杀,来报复父母。
  在一个山区调查走访时,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4月,一初二男生母亲早丧,在父亲外出打工后,寄居在奶奶家。因两次向奶奶讨要交给学校的生活费不果,几次打电话给父亲又都无人接听,男孩便来到母亲坟前痛哭。最后回到自己破败的家,用砖块把门锁砸开,喝农药而亡。事发三天后,已多日不见孙儿的奶奶才想起去寻找。第四天,奶奶推开她已一年没开过的儿媳的门,才在孙儿原先睡过的床下找到孙儿的尸体。当时尸体横卧在一床破棉絮上,面部表情狰狞,双目圆睁,整个头脸、手、脚正被无数苍蝇叮咬,其景惨不忍睹。远在他乡的孩子父亲接到噩耗,当场昏死过去……
  2005年11月,在另一个山村,也发生了一件相类似的事情。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于母亲再次离家外出打工的第二天早晨,喝农药自杀。孩子的死令当地舆论一片哗然,一个众人眼里懂事的乖乖女,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通过走访周边邻居,了解到,女孩母亲外出打工,家里就父亲一个人种着十亩薄田。家里没有主妇照料,父亲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沉重的精神压力双重压迫下,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尽管懂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务活,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稍有不顺,父亲还是要打她骂她。母亲出门的当晚,女孩因一点小事,又被父亲骂了一顿。看到别人家女孩十几岁还是母亲怀里的娇娇女,自己小小年纪既要失去母爱,又要像个苦力一样从事繁重劳动,还要遭受父亲的责骂,女孩伤心欲绝,整整一个晚上未眠,天快亮时,一气喝下了放在家里的半瓶农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5)
2007年6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两初中女生小华和小慧,因被同学误指与人同居,手拉手投水自杀的悲惨事件。报道称,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小华的左手和小慧的右手被自己用挂绳牢牢地绑在一起,打的是农民绑牛用的那种结,死结。当地农民说,这种结越挣扎就会捆得越紧。可见当时孩子死意已决,不是一时冲动。
  受到同学流言中伤,她们难以承受,父母不在家,有苦无处诉说:“活着太累了,不如死了算了。死了变成鬼,就不会被人欺负,还可以报复那些欺负我们的人。”投水的前一天,她们和最要好的两名同学围绕着这样的话题,越聊越伤心。小慧和小华便说出了一起去死的想法,而在一旁的同学小英竟没有劝阻两个同伴……
  在孩子死去之后,经法医现场确认,两个女孩的Chu女膜仍然完好,流言不攻自破。
  两个花季女孩,竟因几句流言白白丢掉了自己宝贵的性命。
  在网络输入“留守孩子自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