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154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154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祸福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还能怨尤谁呢?这就是佛教所以注重忏悔,贵于实行的道理。

    你们夫妻俩因为境遇的不幸,于是归心佛法,早晚祈祷,可是希求的愿望并没有达到。这是菩萨不保佑你们呢?还是你们的心不够至诚呢?假使心还不够至诚,应该自己省察,不要强自以为已经至诚恳切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是不对的。

    若你们的祈祷确实是至诚恳切,菩萨一定会保佑你们的。菩萨有不佑之佑,在表面上虽看不出来而其所保佑你们的,实在是很远大的。凡夫们的目光,所见不远,常常因为目前的得失,就作为定论,那实在是很浅薄而谬妄的。

    马鸣菩萨起信论里说,菩萨常用逆境救度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虽然碰著逆境,又何必怨尤呢?有的人或者要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放纵在声色五欲之中,要想他们修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必须逢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发生忏悔的心,而起进修佛道的愿。佛经说:‘八苦是良师’,实在是很对的。

    譬如钢铁的铸成,其熔点热度,假使不较铸铁为高(就是要比铸铁受更苦热的磨炼),怎能成就其为钢呢?再如供人瞻仰的丰厚高大的碑石,不知道它已曾经过多少千锥万斧了呢!否则认愿来抚摩这顽石啊!

    世间的事多一番失败,就增加一番经验。那不曾经过挫折而每每获至成功的人,他们的意志必定骄慢,行动必定忽略,而他们的事业也容易崩溃。可知逆境足以挫折我们骄浮的气焰,规范我们放逸的行动,它实是我们的善知识哩!这就是菩萨所以用境来度人的道理了。

    ‘随缘消夙业,更不造新殃’,这是佛教徒的人生观之一。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应当不沮丧也不畏缩。还有一个法子,就是碰著不如意事,能够退一步想,那就海阔天空了。

    希望你能放开眼界,看得深远一些,心胸就能廓然了。处在障碍的环境而不受环境所障碍,那么障碍的环境和你有什么相干呢?(譬如到了乡僻的地方,没有软白的大米饭吃;我们可以把黄糙米饭,咀嚼得烂一些,吃得少一些,一样的容易消化,可以帮助我们营养。假使我们不因此而起烦躁不安,环境于我们有什么妨碍呢?)倘若镇日地忧戚痛苦,多愁多虑,是会耗损你的精神体力的;徒然自苦又做什么呢?

    印光大师文钞可以度你的苦危;山居闲暇,请你熟悉读一遍。夜已深了,不能尽我所欲言,请你珍摄!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十一时灯下弟海量上言

    致李怀耕居士书二

    耕怀兄:

    昨日寄给你的信,想已蒙阅读过了。今日碰著令兄,据说你曾经对他这样说:‘倘若因为偶然破戒的缘故,就须受到严酷的刑罚,那么,不守六斋,十斋的人们,为什么倒逍遥自在呢?’在你的处境,是难怪你有这样的怨语!这也是人情之常,不独你一人是这样的啊!

    不过人们在过去世所种的因,各不相同;因为夙业不同,而使今世受报也就有差别。这是属于‘别业’问题,不可以拿自己的业报和别人去比较,作为一概而论的。譬如校中学生同级读书,而资质各有差别:有的是十分,有的是二、三分。那只有二、三分资质的人,虽然竭力读书,恐怕还有留级的危险;而那些具有十分资质的,读书虽然漫不经心,可是常得名列前矛。这没有别的道理,不过是他们的夙习不同罢了!那留级的倘若说:‘我攻读得很勤苦,现在竟被留级;某某不很用功而能名列前矛。为什么事情这样颠倒呢?’试问你,这样的责问对还不对呢?

    受报相同的,那是‘共业’。如这件案中受累的人,专业性都信佛念佛,而所科的罪和你相同,并没有较你加重。在俗眼看来,你的祈求是徒然了。那可不是这样说,这是佛经中所谓‘共业’。不过‘共业’中有‘别业’。如同一学校毕业,这是‘共业’;而个人程度各别,则是‘别业’。所以祈求也自有其功用,不过这里面的消息是很微妙的。

    信佛的志愿不坚定,善念就不纯正,结果必被业力所束缚。虽然如此,可是在我看来,多一番境,就消除一层业障;能够奋斗到底,到后来必能获得胜利的。若是中途屈服,那痛苦就没有穷尽了。请你鼓足勇气,再接再厉!打开荆棘的路途,辟出康庄的大道!事在人为,不要学俗人的见解,推诿给气数才是啊!我的见识不广,智慧狭劣,所譬喻的或者不很适当,还希望你多读佛书,那里面是宝藏无尽,俯拾即是的。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学佛者的‘胸怀’应该这样去‘耕’耘,将来的收获就丰富了。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四日灯下弟海量上言

    普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贪嗔痴恶毒,及与刀兵劫,瘟疫饥馑灾,悉皆灭无余。人各尽忠孝,礼让廉耻等,书写暨校对,读诵并受持;财法力随喜,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国民悉安康,法界诸众生,同愿往西方。

修行前提要 福慧双修…文珠法师讲述

    一、福德的内容

    二、福德的培植

    三、智慧的类别

    四、智慧的开发

    五、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福慧双修’。因为福德与智慧,都是创造人生幸福快乐的主要条件,亦是觉悟成佛的基本因素。一个人如果有福无慧,生来傻头傻恼,固然不幸;若然有慧无福,穷困一生,更加苦恼。在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有福无慧,属于痴福,福尽还堕,永受轮回,无法解脱生死之苦;反之,如果有慧无福,亦不可能庄严佛果菩提,成就众生。所以,我们要创造人间幸福的乐园,固然要福慧双修,欲想福慧具足,圆成佛道,更加要福慧双修。

    甚么是福?甚么是慧?我们应该如何去修福修慧?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现在就此问题,可分五点来说明:一是福德的内容,二是福德的培植,三是智慧的类别,四是智慧的开发,五是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一、福德的内容

    福德的内容,包括人间有漏之福,二乘圣人无漏之福,以及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世间有漏之福,除了富贵,长寿,健康之外,还要好德,考终命。即是说:一个有福气的人,除了拥有无量的财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贵,受人尊重之外,还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仁慈爱物,广积阴德,子孙满堂,最后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就算是富甲天下,但地位并不高贵;或富而且贵,却不长寿;或长寿而欠缺健康,都是人生的缺憾,固然非福。即使财富与尊贵、寿命与健康都占有,若然为富不仁,报在晚年,或后继无人,或不得善终,亦属于非福。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好命的人,必须具备富贵、长寿、康宁、加以好德、善终命等五福,所谓:‘五福临门’,才是人间真正的幸福。但在佛眼看来,世间的幸福,亦不过是短暂的占有,既是无常,又非永恒,所以,我们如果希望,获得永恒的幸福,非进一步追求出世间的福报不可。

    出世间的福报,是超越三界时空的限制,摆脱人间天上的烦恼,不再漏落生死轮回,名为无漏之福。学佛的人,因为接受佛法的启示,知道人天福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非久享,所谓五福,不过暂时占有;所谓寿命,不过下寿八十,中寿一百,长寿一百二十,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到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为短暂之福寿而作诸罪业呢!何况天灾**,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至于天人的寿命,虽然数以劫计,但‘纵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福尽还堕,仍然要接受轮回之苦,根本不值得我们贪求。所以学的佛人,不应该热衷于世间的名利财富,更不应该追求人天福报,而应该寡欲知足,积极进取出世间的七圣财。

    甚么是七圣财呢?一是信财:因为信受佛法,能够长养一切善根,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可以说:信是佛道的基金。二是进财:精进办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聚功德,作为成佛的资粮,等如世人,勤俭积蓄财物一样。三是戒财:戒能防非止恶,我们受持佛戒,止恶行善,进德修业,自然可以获得解脱的财富。四是惭愧:心怀惭愧,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是开发功德法财的资源。五是闻财: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明白事理,如说修行,终必成佛,是以多闻,正是增长佛道功德财富的工具。六是舍财:学习佛法,以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财外财,随求给予,心不恪惜,以增益佛道的财富。七是定慧财:学佛人,修习禅定,广学般若,止观双修,止观不二;不仅摄心不乱,同时照见五蕴皆空,离相度生,无住布施,如是悲智双运,就可以速成菩提,证得佛道无量功德。因为以上信、进、戒、惭愧、多闻、布施、定慧等七种,是成佛的资粮,亦是转凡成圣的基金,所以名为七圣财。

    二乘圣人,拥有以上七种财富,由戒定慧财团的力量,断除见思烦恼,超出三界,远离生死,享受生命宁静、轻安、而且永恒的快乐,是以名为出世间无漏之福。

    至于佛道圆满无上之福,是诸佛因中,发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以修福,广学般若以修慧;因此,广开福德智慧的花朵,结成福慧具足的果实。自此,彻底清洗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以及消除因无明烦恼所引生的种种不良心理,亲证本来具足的法身理体,福圆智满,到达福德之最,智慧之极。功德法财,无穷无尽;广大智慧,无量无边,世出世间,再无过其上者,是名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二、福德的培植

    福德的内容,虽然包括世出世间各种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胜的,该是佛道无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贪恋世间短暂的名利财富;在日常生活中,谁不喜爱金钱、地位、健康、寿命,平安与快乐?谁不渴望五福临门?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来收获?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何谓修福?修福,是指我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所得的福报。因为我们受持五戒,不杀生而仁慈爱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盗而义利群众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礼节是修福,不妄语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处世做事,自他兼利,当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若能运用清净的身心,实践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此外,我们进入佛门,礼佛念佛,可以灭罪生福;诵经拜忏,也可以灭罪生福;布施财物,供养三宝,更是修福,而且积福。或在佛门执役服劳,清洁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浇花,扫地洗地,无一不是在修福、积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来到佛门,除了烧香求佛保佑,多多赐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别招待,就是贪取佛门一点东西带回去,供给家人共享,以为这样,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仅此一念贪心,已经犯了侵损常住的罪过而不自觉。结果,求福反而损福,实在可惜。原因是佛门的东西,属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即使是佛门住持、当家、或清众,亦不可私人随便取用;否则,便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堕恶道。十方常住物,可分为四: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只属于本寺僧众,所共同拥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园,厨房僧舍,以及库房中所有食物,或日用品,永远都是属于此处常住所有,不得转赠其他常住使用。二、十方常住僧物:是指佛门中每日用以供僧的食物,应该是所有出家人所共有,十方僧至,皆可享用。三、现前现前僧物:是指僧团中各别比丘、比丘尼,个人私有之物,即现前僧的现前物。四、十方现前僧物:指亡僧遗物,理应归十方僧所有,但轻小遗物,可独施现前僧众。据此,可知出家二众,生前固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