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明白自己的问题
人们愈早明白自己的问题,对自己就愈有利。所有的证据显示,人们一 旦在企业生活中的举止有所偏差,非及早回头不可,否则错误日渐加深,回 头愈不容易。
在过去的社会里,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似乎不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 当时的企业环境并不像现在那么富竞争性。时至今日,对每个企业而言,能够长久维持生存已经不容易,更别提要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及丰厚的利润 了。
虽然盖瑞和爱丽丝已努力掩饰,然而他们终究无法逃避 40 岁的人所最易 遭受到的事业障碍:缺乏动力。他们不但不能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反而变得急躁难安。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使得情况更趋恶劣。
在后面我们将讨论,他们一开始时就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问题的 发生。
忍受寂寞盖瑞和爱丽丝在 19 岁时对电脑就已经相当了解。他们生长在电脑业快速 成长的时代;没多久,电脑已成为办公室里最重要的景观,并成为大多数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
然而在 40 岁以前,盖瑞和爱丽丝从来不觉得电脑对他们是一种威胁,他 们甚至觉得十分有趣。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对电脑的态度有了急剧的转变呢?只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吗?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因为 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也有许多 40 岁的人,并未感受到这种令盖瑞和爱丽丝整日惶惶不安的恐惧和焦虑。
害怕电脑取而代之
在比较这种个别差异之前,我们必须先探讨一件事:这些人害怕自己的 工作被电脑取代的程度有多大?“自动化”对他们会构成什么样的威胁?
探讨这个问题的理由是因为我们知道,人们恐惧电脑的程度和他们失去 方向感的程度成正比。
当盖瑞和爱丽丝二三十岁的时候,他们的企业生活充满了目标,他们知 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想去的地方,以及到达目的地后所该做的事。然而到了40 岁时,他们却突然失去了明确的方向感,害怕被淘汰的焦虑也在这里袭上 他们的心头。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焦虑感正是问题的前兆。
不过许多各方面条件和他们相类似的人,却能够丝毫不受这种焦虑的影 响。他们忙着自己的事业,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
真的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我会不断的和这个顽强 的股票市场搏斗,直到我老得走不动为止。除非有人真能发明比我更善于处理这类问题的机器,否则我是绝不会随便放手的。”事实上,大多数对自己 所从事的行业感到津津有味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态度未免太过天真,其实不然,有一个重要的事实 可以证明:在过去 20 年当中,电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愈来愈小,而非愈来愈大。理由再简单不过了,电脑公司不仅想把电脑卖给大公司,更希望让电脑 进入每一个家庭,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要使每个人都能接受电脑,他们非得剥去电脑原先神秘难解的外衣,使得每个人都乐于使用不可。
简单地说,在过去 20 年当中,电脑制造公司所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使电 脑变得更加“亲切”,使每个公司、每个人,甚至青少年都能购买,电脑公司的行销策略不再是征询人们是否真的“需要”电脑,而是需要哪一个“层 次”的电脑。
如果说被电脑取代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恐惧,为什么仍有相当比例的企业 工作者比 20 年前更担心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有些人确实有担心的理由,譬如:体力劳动者和装配线工人。几世纪以来,这类工作者就不断的被各种新 的机器设备所取代,未来电子机械的发明(如机器人等)也将使这类工作者的需要量大幅度地降低。
不过,我们主要的调查对象却非这一类的工作者,而是白领阶级的从业 人员,他们对自动化的恐惧是千真万确的,而我们也并不想故意加以轻忽。
不过,任何留心电脑工业过去几年的发展,甚至对新的电子产品有若干了解 的人士都会知道,这种恐惧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讨论至此,我们不禁又要问:那么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一想到电脑就忧 心忡忡呢?要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乍看之下和这个题目相去甚远的另一个题目——一世纪以前青少年性焦虑的问题。
不做迷途的羔羊
如果儿童不断地被教以“性”是肮脏和不被允许的,他们最后终会相信 这就是真理。由于无法将“性”视作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只好在脑海中洗刷掉一切与性有关的“不良”联想。
到了青春期时,这种严肃的压抑常会导致危机的产生。一方面,自然的 本能驱使他们思考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取悦父母的欲望又使他们有心逃避这些念头。这种青少年时的内在冲突极可能伴随他们进入成年阶段,而导致 更严重的问题。他们可能常觉得自己带有不明原因的焦躁不安,却不知实际的原因和他们的性冲动有关。为了找寻合理的解释,有些人不得不把这种焦 躁心理归因于魔鬼在作祟。
现在真正相信魔鬼的人并不多。奇怪的是,它在人们的企业生涯中却仍 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只不过它不再是个穿黑衣、戴黑帽的恶魔,而是光 怪陆离的电脑了。
认为“性”不洁净而畏之如蛇蝎的人,会把因性冲动所带来的不安归咎 于魔鬼的作为,因此他们极力避开这个问题,以免受其引诱,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同样的,那些深信他们应当努力工作,却一时无法做到的人,也会 找寻一些动力,驱使自己每天保持正当的作为。
在过去,当“性的抑制”成为礼俗社会的最高目标,且人们会因这么做 而受到赞美时,魔鬼确实能产生戒惧谨慎的功效。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性这个问题已能泰然处之,因此以“魔鬼”做幌子来产生遏阻效果的需要也不复 存在。有趣的是,人们却又在其他方面产生了类似的需求。就整个社会而言,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会特别重视他们的工作。他们会赋予它一些形而上的 价值,并希望从中获得生活中最高的满足。当他们不能尽心工作,或仅是敷衍了事时,就会有自我欺骗的感觉。
魔鬼不会在他们脑海中出现,提醒他们走岔了路;同样的,老板也不会 整天盯着他们,防止他们混水摸鱼。工作的动机以及提醒的力量必须来自他 们的内在。
对魔鬼的恐惧已无法达成此一任务,取而代之的是对电脑的恐惧。 简单地说,遭受“落伍恐惧症”侵袭的人,无异于正在提醒自己已远离了正途。就算其他的人都还被蒙在鼓里,他们自己却知道本身已经偏离了正 轨。因为他们正在破坏个人最高的价值观——工作应能带来个人的回馈和意义;他们企图使自己重返正路。如果他们不这么做,谁会、且谁又能在一切 还不致太迟之前推他们一把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人们怕被电脑取代的程度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远 在他们偏离正轨太远,终至不可避免的产生事业危机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将有严重的问题在前面不远的地方等着他们。
走在时代的前列
即使在“魔鬼”这个观念最盛行的时代,人们也未必一定会假“魔鬼” 之名来警惕自己,更多的时候是“魔鬼”会化身为一种“诱惑”的抽象形式出现,“诱惑者”也就成了撒旦的另一个代名词。
同样的,当今的工作者也不能完全假电脑之名来驱策自己,因为他们心中仍怕电脑会取代他们的地位,另外,也有许多人知道,不论多么先进的电 脑,总无法像人一样把工作做得非常完美。许多人因此采取一种较抽象的形式来驱策自己——“落伍恐惧症”。人们会因为自己无法跟上时代的事实而 痛苦不堪。
有些批评者会错误的以为,这是较为外在取向的美国人,一心想成为重 要人物的缘故。就某个程度来说,这种批评是正确的,不过它的角度过于偏重群体导向的事实,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焦虑是来自活跃、勤勉、有野 心的人士寻求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
能够成功控制自身行为的人,通常不需要、也厌恶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 而大多数人也都具备有自制的能力。当 19 世纪时,在各地旅行的牧师不断以魔鬼和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来告诫人们小心行事,不要偏离正轨太远。在 20 世纪,IBM 电脑取代了魔鬼的地位,“落伍的恐惧”则取代了“诱惑”。
这也就是说,用来提醒自己远离正途的工具,对人们而言是很重要的。 只不过它们并非一定以某一特定的形式出现,许多时候,恐惧只是模糊、啮心、怕自己会落伍或被时代淘汰的感觉。这种恐惧虽然较为抽象,但仍能提 供早期的警告讯号。
由于盖瑞和爱丽丝忽视了这些讯号,随后而来的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他们不愿面对自我迷失的真相。但却无法避免这种迷失所带来的并发症——怕被别人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不中用了。更糟的是,他们四周还有一 些脚步快速、不断往前冲的年轻人使他们相形见绌。就算他们换到规模较小的公司也于事无补,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不论到哪里,他们都同样会受到 这种内外夹攻的压力。企业界的竞争已经愈演愈烈,如同盖瑞所说的:“现在已无处可躲了。”他们必须用一层烟幕掩饰另一层。除了短暂的效果外, 一切诡计似乎都没有多大用处。
他们甚至忘了自己曾有过方向感这个事实;也惊讶于自己居然会有今日 的成就。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欺世盗名,他们根本不配拥有目前的工作;可是他们又不知往何处发展。他们失掉了原有的,但又尚未找到新的方向感。 因此,尽管他们觉得陈腐、落伍,却仍决定紧抓着目前的职位不放。由于没有什么能够支持他们往远处看,他们只好斤斤计较于每日琐碎的争执和冲 突,对他们来说,事业的旅途上不再是繁花绿树,而是数不尽的陷阱和埋伏。
寻求“认可”
一开始他们是怎样陷入这个困境的呢?其他的人又是在什么状况下陷入 类似的情况中呢?答案与赞美有关。我们的研究显示,37 至 53 岁,是人生中极少获得赞美的阶段。
当人们年轻时,上司多半会慷慨的给予赞美,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年轻 人也可能经常得到别人的“认可”(Recognition),虽然有时并非是完全的“认可”。
当人们进入 50 至 60 岁的阶段,通常也会获得相当的“认可”。年轻的 工作者会基于若干不同的理由,对他们表现出尊敬,甚至奉承。和年轻人一样,年长的工作者也老是觉得所得的赞美不够。
处于 40 岁阶段的人,却宛如置身在一片荒地上。根据统计的数字显示,40 岁的人在与工作有关的赞美上所获最少,有时甚至一无所获。内在的满足感因此成了关键因素。他们必须自工作本身及技术不断纯熟的工作技巧中获 得满足。在稍早的阶段中,他们获得了若干的赞美;在稍后的阶段中,假如他们能功成身退的话,也可以获得不少尊敬。
这些与我们讨论的主题显然有关,不过其间的关系并非必然。基于某些 理由,这个阶段的人被认为可以不需要赞美。这不仅是个错误的想法,且极具破坏性。因为这个阶层的人职位层级高,他们任何的异动都足以对公司造 成损害。一旦他们不再以公司的目标为念,转而以直接且个人的方式提高自我,必然会导致士气涣散的危机。在我们所调查的个案中,许多正常运作的 公司因此阵脚大乱,甚至导致覆亡。总之,当这些人无法得到想获取的东西时,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他们会发展出一套策略,那就是个人的赞美比公司 的发展更重要。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人们 20 多岁时,个人和公司之间还可以有 很明显的区分,然而如果人们真的关心自己的工作,到了 40 岁时,公司和个人的福祉势必难以分割。失去方向感并不会改变数十年来指引他们生活的基 本价值观:工作本身富有——至少曾一度有过——对个人的意义。个人事业进展的暂时停顿,固然会使他们和这个价值观产生冲突,但却无法将它一笔 勾销。希望它自动消失只会徒然无功,尤其在尚未找到同样分量的事情来取 代它时。
简单地说,当人们到达 40 岁这个阶段时,他们已经花了数十年的时间, 固守着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原则。为了减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