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恩情不关别人的事,不能把责任推到其他佛菩萨的身上,而要自己独自肩负起来。
所以,我不指望他人使有情具足安乐和远离痛苦,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安乐,也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痛苦,由我一人将她们安置于上师佛位。在这种想法中猛力地修习,便是修'增上意乐'。
我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不要说是一切有情,我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意谁有这种能力呢?这种能力唯有佛才具足,其他的谁都没有。如果我也能获得佛位,那么就能究竟自他二利,每一种身语意事业光明皆能利益无数有情。
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所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
修菩提心时,如果想:“我如能成佛,也能自动地兼带成就自利。”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说这对不堕小乘极有益处。
'七重因果'教授的头三个是修'大悲心'的基础。'悦意慈'(注83)是这三者之果,所以不必另说修法,但在该阶段应修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的慈心。
'慈心','悲心','增上意乐'三者,都是希求利他之心,真正的菩提心是此三者的结果。'道次第'的下、中士道是发心的加行,修菩提心法是正行,诸结行类是其学处。
在修菩提心时,你还应该知道'二十二种发心'(注84),'愿行二心'(注85)等的本质与特征而修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论》说:“搅动正法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也说:“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融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注86)”。至尊一切智除此大宝菩提心外,从未说其它的修法是修持的中心。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大乘人,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修持的中心。
在当代,当你询问旁人他的修持心要是什么时,他多半会说是修某某本尊。遑论修菩提心者,就连知道应以此菩提心为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无几。有些人以熏烟、金饮、能息黑净讼陀罗尼、普灭过患、羊陀罗尼、马陀罗尼、财陀罗尼、消除中断、汉地消灾法、转变诅咒法等为修持的心要。与这些相比,还不如以一些标准的本尊作为修持心要要来得好些。
还有一些地方盛行着这样的风气:似乎人们心里想的都不外乎是盟约宝鬘、忏罪金刀、狗经、狼经、狐经、熊经、蛇经等,但这些根本见不到有清净依据。
假如你真的需要一种忏罪的法,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伪经和无意义的劳累上。佛说有许多显密经典,如《三蕴经》、《药师经》、《大解脱经》、《贤劫经》等,应该念涌像这样有清净根据,标准的经典。
还有一些人心中在想:“我当然有菩提心的。因为我在仪轨的开头,一边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皈依发心颂),一边想着为利一切有情我愿成佛。”但这只不过是对菩提心的希求,发发愿而已,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是的话,那么发菩提心恐怕是一切自以为是的善行中最为容易的事了。所以,我们要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3)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第三,生起菩提心的标准。这方面在许多典籍中有详尽的说明,包括《道次第》广略论转述《修次初篇》(注87)的说法。简言之,假设一位母亲见其极为珍爱的孩子堕入火坑,身受苦逼,便会感到连一刹那倾也无法忍受孩子受苦,而急切地将孩子拉出火坑。
同样,见到一切老母有情为轮回与恶趣的难忍大苦所逼迫,我们对此连一刹那也无法忍受,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们要从速获得圆满佛位,当这种心无造作地生起时,便达到了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3。释正见
(l)必须修正见的原因第三,释正见分五小节,第一为必须修正见的原因,如本
文所说:
(九)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你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实之见或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地修习出离心,菩提心等方便分,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不能斩断三有的根本我执。
不仅如此,若无甚深正见,仅有出离心与菩提心,也只能获得大乘资粮道以下,无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注88)。
如果在出离心与菩提心二者摄持之上,又具有通达甚深见者,则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获得,尤其能成为解脱与一切智之因。
我们发愿要救度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仅有善心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看法:“我要找到一种决定能断轮回根本的甚深正见。”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有通达无我之见。
一些外道修三摩地能得四禅八定,但他们没有通达无我之见,所以不要说断烦恼,就连减轻烦恼也无法办到。《三摩地王经》说:“诸世人修三摩地,彼者不能坏我想,助长烦恼且鼓动,犹如胜行(注89)所修定。”
我执是轮回的根本,要断此根本,无我见是绝对必要的。如前经所说:“倘若于法观无我,各各观察而修者,此乃能获涅槃因,别余诸因难成寂。”为获得解脱就必须根绝我执。为根绝我执就必须修与感觉与我执完全相反之道一一无我。如果不修无我,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获得解脱。《四百论》中说:“寂门无第二。”所以,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
但是光有这个还是不行,方便的大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所谓 '方便与智慧不分离' 是绝对必要的。正如《维摩诘经》所说:“方便未摄慧系缚,方便所摄慧解脱;智慧未摄方便缚,慧摄方便即解脱。”
为获得法、色二身之果,就必须由方便智慧不离之门,双集二种资粮,吉祥怙主龙猛说:“此善愿众生,福智资粮圆,福智所出生,二胜愿获得。”(注90)吉祥月称也说:“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注91)世俗指方便菩提心,真实指智慧正见。譬如具足双翅之鸟能于空中无碍飞翔。为抵达诸佛功德全圆彼岸,菩提心与正见,即方便、智慧二者也不能分离。方便与智慧分离,就像鸟断了一只翅膀,而无法前进。
你或许会问:“那么如何获得此见呢?”这事不能随随便便,你必须遵循某一开示胜义圣言量之经。总的来说,了不了义的区分是:其本身能安住于究竟义的是了义,不能安住究竟义的是不了义;而了不了义经的区分也就是以胜义谛为主要所诠的经是了义经;除此之外的经是不了义经。
不是每一位班智达都有能力解释了不了义经密意的。能解释了义经密意的,如佛亲自授记的那样是怙主龙猛。他依据《无尽慧经》造《根本慧论》等,由'中观正理聚'(注92)之门建立了义甚深见之轨,一如佛的密意。
其后有阿阇黎佛护造《佛护释》,圣者提婆造《四百论》等。尤其是阿阇黎月称,按照龙猛的密意,造解释《根本慧论》文句的《明句释》和解释义理的《入中论》等。
于此雪域西藏,能没有丝毫错乱之垢,无倒阐明此等大论密意的,除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之外,没有别人。因此你我应该遵循最上龙猛父子的妙规,依据至尊一切智宗喀巴大师的伟大希有善说论著。《入中论》中说:“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无与伦比的大觉窝也说:“龙猛弟子是月称,由彼传来之教授,能令通达法性谛。”(注93)所以,此甚深见是显密二者都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在圣地印度的佛教四宗之中,犊子部婆沙师(注94)许 '常一自在之我'是所破;其他婆沙师与经部师(注95)许'独立的实物有'为所破;唯识师(注96)许'能取所取异物有'是所破,自续师(注97)许 '不是由无损心(注98)显现的力量安立,彼境系由不共自体本来成就者' 为所破;应成师(注99)许'非唯分别这边安立,而由彼境那边自体有'为所破。
妙音怙主大宗喀巴在此《三主要道》中,鼓励我们要勤求通达缘起的方便,如颂文所说:“应勤通达缘起法,”而不说“应勤通达空性法,”当知这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
各宗安立缘起法各有不同。'实事师'(注100)说'依靠因缘而生'是缘起义,除此之外不安立'常'是缘起。
自续师的安立法比实事师来得好,他们说'依靠各自的支分而有'是缘起义,所以在'常'与'无常'二者之上都可安立为缘起。
中观应成师的安立法要比上述一切来得微细,说 '依靠合格的安立所依和合格的能安立分别二者出生安立法'为缘起义。
微细缘起虽然不是通达空性的方便,但如果首先开示各宗共许的因果缘起,却是防护断见和通达空性的方便。所以,最初从缘起引导作为通达空性的方便,这是有极大意义的。
(2) 什么是正见
第二,正见抉择法,如本文所说:
(十)
“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此颂中'能见轮涅'等一句是说空性所依的'有法';'从因生果'等一句是说缘起的'因';'所执之境'等一句是说'所立'。
此颂意思是说:“一切法”是指从色到一切智之间的一切法,它们都是依自己的支分而有,所以在名言中'因果不虚';及破所破自性有所执境,通达实有或自性有的事物一丝一毫都没有,这便是'佛陀所喜之道'。
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本归究为我执无明,为了断此无明,就须生起通达无我之慧。要想详细抉择无我,若能与《道次第》中所说'四扼要观察'(注101)等配合起来讲当为最好。但在这里,我们当依'缘起因'略谈一些正见要点。
一切法都是依靠安立所依与能安立而有的,除此之外,不观待这些条件,而是从自己这方面自然而有的,连微尘许都没有。'我'也是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有,除此之外,不观待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从自己这方面有的'我'完全没有。同样,身心二者也不是各自从自己这方面而有。
我们可以立量来说明这一切:“轮回涅槃一切法一一有法,完全没有实执所执的自性有,因为他们是缘起的。”所谓'缘起'是指依他而起或依他而生,故绝无从自己这边自然而有之理。
以任命寺中维那(即举腔师)与地方长官等为例,首先要有一个堪任维那之职的人作为担任维那的条件一一维那合格的安立所依,然后要由寺中住持等宣布:“此人为维那”。在未立名之前,此人不能成为维那,就算他具备所有担任维那的条件一一维那的安立所依也不行。如果从一开始他自己就是个维那,而不须任何人立名,那么从他住胎开始,此人就已经是个维那了;从胎中降生时,人们也可以说:“生了一个维那!”但人们并不这么说,因为成为维那要依靠许多其他条件。某位堪任维那的僧人维那的安立所依,在有资格的任命者未宣布此人为维那以前,我们不能称其为维那。他本人也不会想:“我是个维那。”而一旦被分别安立为“您是维那。”人们就会称他是维那,他本人也自思:“我是个维那。”
其它东西如马等都一样,马只不过是我们在马的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即因缘凑合之上,安立其为'马'。房屋也只不过是依靠安立所依安立而有的。
一切法都是如此,只不过是依靠各自的安立所依而立名为'这个''那个',除此之外,不观待安立所依而由境这方面自然而有的,连微尘许都没有。
你也许会想:“那么好吧,如果一切法都只不过是安立而有,那末在金上安立为铜,及在柱上安立为瓶等是否可以呢?”这是不可以的,虽然只是安立而有,但安立必须要有一个合格的安立所依。
此安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1)是名言识所共许;(2)不为其它名言量所妨难!(3)也不为观察胜义的正理所妨难。这三种必须具足。
所谓'为其它名言量所妨难'者,比如我们站在远处看一个稻草人,旁人告知'那是个人',我们都相信了,后来有人去实地察看,确定是个稻草人后,回来对我们说'那只是个稻草人',这样我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