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向+解+脱_zjp >

第18部分

走+向+解+脱_zjp-第18部分

小说: 走+向+解+脱_zjp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舍戒可成。又智慧妙在《戒律根本论》注疏中,引述了《俱舍论》中的观点说,若他人不明白你所表示的意义,虽身体以手势、写信等示意舍戒,但舍戒不成功。
  如果没有所缘的人,则舍戒不成,相续中的戒体仍存在,故仍要继续守持,否则每天都在毁犯戒律的学处。真正要舍戒,不应偷偷地作(如一人在佛像前悄悄地说)而不让他人知道,必须有所缘的他人在场,使他人听清自己舍戒的语句和意义。
  28、 4、舍戒的究竟
  舍戒的究竟是他人已知解自己所说之义。

  二十二、 二、命终
  因为别解脱戒受持的时间为尽形寿,故当人的寿命终结的时候,此人受持的别解脱戒也就随之失去,如墙壁倒塌后,原来绘在墙上的文字、图画也就不复存在。
  二十三、 三、生起二形,或性别反复变换三次
  一个守持净戒的男居士,身上长出了女根(或比丘尼身上长出男根),或女居士,身上长出男根成为身上同时具有男根女根的黄门时,先前所受持的别解脱戒会失去。或者其性别反复转变了三次,在第三次变化时戒体自然失去。
  二十四、 四、谤无因果的邪见
  由于相续中产生了谤无因果的严重邪见,断除了善根,戒体所依的基础已坏,这时所有别解脱的戒体与大乘的戒体都会被破掉。
  以上讲的命终这一共同因,只会舍掉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的受持时间是乃至成就菩提果之间,故所受的菩萨戒也不会因为命终而舍弃。所以,在共同四因中,谤无因果的邪见最为严重,大小乘的《俱舍论》对此都作了强调。
  第二节、失去戒体的不共同因
  二十五、 一、失戒
  八关斋戒有受持一日一夜的,也有受持一生的。对于一般一日一夜受持的八关斋戒,到第二天的明相现时,八关斋戒的戒体自然消失,有人误认为当天的晚上十二点戒体消失,这是不正确的,此时如有非法行则破了八关斋戒。乁
  二十六、 二、破戒
  小乘中,各派对破戒的因有不同的讲说,《俱舍论》第四品中云:
  有说由犯重,余说由法灭,
  迦湿弥罗说,犯二如负财,
  这颂词归纳了小乘各派的观点,下面分别作介绍:
  有说由犯重:这是小乘经部的观点,认为造了根本重罪后,如果有覆藏心,就已破根本戒,因为犯者心相续中有无惭无愧的恶心。
  对于有覆藏心,造严重的根本罪这一情况,经部和有部有不同的抉择。我们应该随经部以覆藏心造根本罪,会破失戒体的观点,因为经部比有部更为了义。
  因此我们万一造了重罪后,不能有覆藏心。因为造下的罪业都是刹那的有为法,不是常有不变,若如理忏悔,可以凭借不可思议的对治力,完全净除业障,但若有覆藏心,就很难清净。尤其佛陀在小乘经部中规定,造了最严重的根本罪后,如果有覆藏心,在今生不可能再有受别解脱戒的机会。
  唯识宗弘扬戒律的论师们也认为,以覆藏心造根本罪,会破根本戒,破了根本戒后,破戒者的相续中还有一个死戒体,犹如一个活人命终后,还留下一具死尸。这个死戒体还会产生作用。佛在《律上分》、德光在《戒律根本论》中也都作了同样的论述。
  如犯了根本罪后,无覆藏心忏悔并把死戒体舍掉后,可重新受别解脱戒,重新得清净的戒体,此种人这叫授学者。
  余说由法灭: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七派当中的红衣部(一般又称赤牒部)的观点,认为佛法分教法与证法,当教法灭时戒体自然消失。无著菩萨指出教法坏时相续中的戒体不会被损坏,因为戒体是证法而不是教法,相续中属于证法的戒体,在没有破戒因的情况下,不会由于教法坏而自然消失。并说,教法毁灭时,若求新的戒体,则相续中得不到所求的戒体,因为传戒的仪轨属于教法,已随教法一起毁坏。
  迦湿弥罗说,犯二如负财:失坏了一个根本戒的戒体,相续中其余的三个根本戒未曾破坏,就象一个人,他欠了别人的财物,需要去偿还,同时他自己又拥有一些财物,有吃的穿的等。在印度,不同的地方所弘扬的有部的观点有所不同,这里讲的是印度迦湿弥罗地方所弘扬的有部的观点。
  第三节、正式忏悔的方法
  居士犯了别解脱戒后,应在比丘(尼)及沙弥(尼)处作诚心的发露忏悔。另外,也可以通过守持八关斋戒来清净支分罪,以及以四对治力忏悔。然要忏净根本罪,需发起大乘的菩提心,或修习密乘中金刚萨埵等胜法。
  八关斋戒前面已经讲述,下面结合比喻来讲四种对治的含义:
  一、依止力:如人误服毒后,需依靠医生治疗,造堕罪的人,应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然后依金刚萨埵、三十五佛等来忏悔罪业。
  二、破恶力:就象误服毒物的人,极想将毒物吐出,造了堕罪的人,从内心深处发露忏悔,没有覆藏心。
  三、恢复力:就象误服毒物的人,发誓再也不吃毒物,造了堕罪的人,发誓今后纵遇命难也不造任何罪业。
  四、对治力:就象误服毒物的人,为了医治要服用药物,造了堕罪的人,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精勤行持善法,念诵金刚萨埵心咒、《三十五佛忏悔文》等,以清净堕罪。
  忏悔时需要具足四对治力,不但小乘强调了,大乘显宗和密宗也同样强调。在《宣说四法经》中讲,菩萨等造的罪,需要以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并讲了四种对治力忏悔方法的殊胜功德。以金刚萨埵等的殊胜方法,可以清净全部罪业,不会堕入恶趣,否则若不具足四对治力,仅是表面忏悔,则很难清净堕罪。
  虽然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很深重,所积之业障大如须弥山,但只要我们一边恳切祈祷金刚上师,一边励力念金刚萨埵百字明来忏悔业障,则受持清净戒律时,不会遭遇很大的违缘。
  阿底峡尊者讲过:“在显宗没提到的,密宗中不共同最殊胜方便修法就是修金刚萨埵。”无始轮回至今生所造的罪业,如今生如理如法发露忏悔,也就是积累资粮,则今生就会清净,并能显现本来清净的如来藏的本体。故对于现在的众生而言,最殊胜了义和最迅速的方便就是上师金刚萨埵的修法,应把根本上师和本尊金刚萨埵观为一体,精进修行、诵咒,才能算做上师法王的合格弟子。
  同时,我们应以一切持戒、修行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娑婆世界障缘多,顺缘少,持戒极为不易,而极乐世界纯是顺缘,相比之下更快捷地成就功德。这也是道宣律师等祖师一再倡导的。
  虽然小乘声闻有十八部或说二十部,但各部讲的戒律没有大的差别。佛在经中曾讲过:“佛告文殊,未来我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上、下、中,譬如海水,味无有异”。所以说,小乘声闻各部所传讲的戒律,都是佛法,都是解脱法,无论依哪部,均可得清净的戒体,得小乘四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心分别、舍弃,否则有可能犯舍弃正法的过失,甚至毁掉自己的皈依戒。

  第四章、希望
  三乘佛法总括起来,也就是三乘戒律,一切修法无不包含在戒律之内。佛曾告诫弟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是要求弟子着重于清净戒律。
  一、 应以正知正念谨慎护戒
  学佛的目的在于调伏自他的烦恼,当然前提是首先得调伏自己的烦恼,否则度化他人便只是一句漂亮的空话。调伏烦恼需通过修行,修行若不具备闻思的基础,便只会在自己的烦恼、情见上转绕,因此首先须通过闻思教法把自己种种短浅谬误的观念转换成佛陀所教给的深邃广大、正确无误的思想。同时无论在作闻思修等何种事业,都应明确掌握自己学法的目的,即为断除自他的烦恼,而不能夹杂有名利之心。《毗奈耶经》中说:
  芭蕉若结子,竹苇生其实,
  如骡怀妊时,斯皆还自害。
  利养及名闻,愚人所爱乐,
  能坏众善法,如剑斫人头。
  初学者不应离开善知识。当一个初学者对上师三宝刚生起信心时,烦恼还是比较炽盛,终日杂念纷飞,尤其是年轻人,没有经受过多少磨难,也未详细观察轮回的过患,对佛法的闻思修还未上路,调伏烦恼之能力非常弱,此时若在城市等复杂的环境中住下,虽发心度众生,但非常容易和恶知识及恶友相遇,由于自己的业力和违缘现前,就会被外境所转,此时怙主上师又不在身边,纵然自己不想破戒,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破了戒,到那时后悔已晚。
  现在我们遇到了具德的金刚上师和戒律清净、团结和合的僧团,因此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时时不忘失正知、正念。同时对自己心中的贪、嗔、痴、傲慢、嫉妒要作一个清晰的观察,这样就能真正找到自己与诸佛菩萨、金刚上师的差距,就会发自内心去虔诚祈祷,就不会追求于外在的做给他人看的形象佛法,而会真正在内心中下功夫,也知道不这么做就会上有负于上师三宝,下有负于六道众生。
  学了戒律后,如果常以戒律去衡量别人,如此正好说明自己尚未真正开始修行,尚未开始调伏自心,与学戒律的目的恰好背道而驰。这一点必须时刻警觉。
  我们不应去主动观察,寻找并发现他人的过失,但在确切知道他人的过失后,在不致产生烦恼的前提下,可以和颜悦色地进行规劝,如果他人不愿接受,除非我们有显现在慈悲与智慧双运摄持下的愤怒本尊的功德,否则我们不应继续强劝,而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上师三宝,愿他早日改过。做执事、法师的有责任进行观察,但也不能为烦恼心所驱使而去指责他人,在处理问题时应如理如法,不能以粗暴方式而草率行事。
  佛制定戒律的目的是让每位弟子规范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学了戒律后,每个人都应把眼光转向自己,审视自己,居士应问自己居士戒是否守持清净?在了知持戒功德后,为什么还不出家?对戒律学处是否清净,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我们应以戒律来监督自己,而不能以之去衡量他人,观察他人的过失。尤其作为居士无权去评论出家僧人的过失,不说闻思修的功德,仅仅是出家僧人能发心出家,穿上僧衣这件事,就应受到居士们的恭敬。出家僧人受持一天的出家戒律比居士受持一百年居士戒律的功德还要殊胜,因此佛规定居士们应对出家僧人供养、承事,以积累福报。但反过来说,出家僧人也无权以傲慢心去指责、命令居士,因为出家僧众是一切四众弟子的主要的道友,而并非他们的导师,只有佛宝与自己的上师方能作为导师。
  皈依僧宝是把僧宝作为修道过程中的道友,大乘弟子因为发了殊胜菩提心,追求究竟的佛果,因此对道友的要求也比较高,需登地以上的菩萨,一个登地以上的菩萨即已是僧宝,小乘弟子因为追求罗汉果位,因此只要是具足清净戒体的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比丘(尼)即可成为僧宝。此僧宝并不一定需具备禅定、证悟等的功德。小乘弟子在皈依僧宝后,以僧宝为道友,即可较顺利地证得罗汉果。
  密乘中也有破了小乘别解脱戒,或犯了五无间罪的人,进入密乘坛城后马上清净罪业,获得证悟的方便;净土宗也有犯五无间罪的人仍能往生的方便。应知这是就最恶劣的情况而言,而且他们已经比未破戒、未犯罪的人大大增加了证悟与往生的难度,因此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去破戒。
  真正持戒、有闻思修行功德的人,临终时会很欣慰,自忖正念一世始终没有空耗,现在总算可以以此功德脱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但现在的年轻人甚至连无常都意识不到,更不用说获得修行的功德,并且从小就从各种传媒中耳濡目染了许多复杂的、与佛法尤其与持戒相违的东西,就象白纸上已经被涂上了墨汁,因此年轻人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应该痛下苦功,精进闻思,这样二、三年以后,就可以着手比较顺利、快捷地修行了。否则,放逸度日,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走,等意识到自己已经迈入老年时,蓦然惊醒,却发觉已老眼昏花,学法修行已力不从心了。
  如果大家不如理学法,每天仅仅积累很少的福德资粮,反而积累很多的业障,在临终与上师分别后,如堕悬崖一样直下地狱,这时即使呼天抢地也已回天乏术了,作为一个佛陀的弟子,作为一个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的弟子,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很让人害羞呢?!
  大乘法要求我们应发起菩提心,小乘法要求我们发起出离心,皈依三宝后至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