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唐德刚)-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注】“恰和”这个行号,本是鸦片战前,广州十三行某商中,最雄厚的浩官伍崇曜的行名,声闻中外,信誉卓著。不幸战后五口通商,贸易中心北移,伍家衰落破产,这一响当当的招牌乃被英国渣甸家族所袭用,至今盛势不衰。
至于经常的进出口贸易,英商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包括鸦片贸易);航运量更逾百分之九十。因此这时的英租界之内也真如当年广州一样,金钱堆满十三行,熙熙攘攘,一片兴隆气象,不像那些眼大于腹的法国人,仍然只靠天主教会和上海徐家汇,中国原有的耶稣会士,来撑持门面。美国则自始至终,还没个租界,它“依亲为生”,寄居于英租界内,受尽英人鸟气——美国领事馆最初在英租界赁屋开张时,英国人竟不许它“升旗”,把老美气得胡子乱飘!可是,英国领事馆这时在上海,却有大衙门一座,气势显赫。其中办公人数可能不在当时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之下。
——读者们千万别为今日老美的气势所慑,以为它当年也是如此煊赫。那时美国还是个小国。远东对他们来说,还是“远”在天边呢!
英国人在上海既有如此群众、如此衙门,因此上述那支“上海义勇队”(后改称“上海万国商团”),基本上是一支由英国海军陆战队支援,由英国领事领导的英国武装。他们既一战赶走了清军;小刀会又望洋却步,这个真空状态下的“租界”,就被他们鹊巢鸠占了。这支乌合的“义勇队”自觉管理城市经验不足,身兼香港总督的文翰乃从香港调来一批印度警察,维持治安。这便是后来我们所亲眼看到的“红头阿三”的一世祖了。上海租界既然被这支英国武装实际的占领了,它总得还有个文官衙门,来负起政务管理的责任。为此,他们又组织一个执行委员会(executivemittee)。这个委员会逐渐扩大和改组,就变成后来上海的“工部局”(MunicipalCouncil)了。如此这般的文武双管齐下,很快的,上海的英法“租借地”就变成国中之国的英法殖民地了。
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它没个法律基础。其唯一的借口只可说是小刀会作乱,租界成了无政府状态,洋人“替天行道”,在紧急状态下,不得已组织个临时组织来应急。但是一旦紧急状态不复存在,这个“临时组织”也就应该适时结束。这样则刘丽川大元帅暂时的存在,也就有其法理性的必要了。相反的,等到一切临时设施,都变成既成事实,中国当局无法改变时,刘大元帅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当刘丽川已不复存在,这项应付紧急状态的临时措施,其后却一共存在了八十八年之久;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变”后才正式结束。
英入代管中国海关的奥秘
至于英国人如何取得中国海关的管理权,其发展就更为巧妙了。
根据上引《上海史》,编者所说的故事是这样的: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的第二天(一八五三年九月八日),位于租界内的上海海关被起义群众捣毁。租界当局马上派兵占领海关。……
(九月九日英美领事乃协议搞出个“领事代征制”,由英美领事替中国政府代征关税。见唐振常主编《上海吏》页一七二。)
我的宗家唐主编写了这段故事,就上了英国人瞒天过海的大当了。他的史料是根据英国官书(英国外交档)和英商《北华捷报》的报导,以及后来英美史家摩尔斯(HoseaBallouMorse)和费正清(JohnK。Fairbank)师徒的说法。其后的中国官书和中国史家,文献不足,只好根据英国史料,亦作如是说,真令人浩叹。
其实当时租界内,根本没有什么“起义群众”——根据,租界之内是不许华洋杂居的。刘丽川在起义当天,就对英美领事作了保证,哪还有“第二天”的“群众捣毁”呢?
至于“租界当局”派兵占领海关一事,那就更为荒唐了。“租界当局”原是中国道台吴健彰。吴氏在城区被小刀会所俘之后,“租界当局”便是英国海军陆战队,和临时组成的“上海义勇队”。
这儿问题来了:
第一,刘丽川分明保证了租界的安全。中国海关设在租界之内,何处忽然冒出了“起义群众”到租界之内来“捣毁海关”呢?
第二,租界当局事后派兵(义勇队)去“占领海关”,为何不事前“派兵保卫”呢?
余早年读书至此,不疑处大疑。知英国官书不可信,英商报纸更不可信,力倡“帝国主义下存在论”的费正清学派尤不可信。根据他们众口一辞所说,而写出的中国官私著作,被英国人蒙蔽而有疑处不疑,也就不可相信了。
笔者后来细翻美文件,发现其中记载极为明确,而美国外交档,则是“摩费学派”的盲点所在。不禁掩卷长叹:原来如此!
美国公使的见证
原来就在小刀会占领上海城这一天(九月七日),美国公使马歇尔也在上海。马氏是西点军校毕业的职业军人,曾参加过美墨战争,胆子很大。这天小刀会突然暴动,马氏不顾危险,却偏要出街去巡行,一探究竟。当他便道踏入外滩江边“中国海关大厦”时,眼见一个英国商人正率领一批搬运工人,冲入大厦,强行搬走室内寄存的商品。接着另批英人也进入抢劫,借口说是海关欠其船租未付,特来搬运存货,以为抵押。直至中国海关被这批“英国绅士”(Englishgentlemen)洗劫一空之后,海关公署四门大开,街头中外游民才潜入行窃。
此一英人洗劫过程,行之于光天化日之下,中国关员伫立在一边,无力遏阻;四邻华洋商人均所目睹。最可笑的是这位美国公使,竟然也是目击者之一。
马君在一旁看得气愤不过,乃向华府上司据实报告之。马歇尔说:
我曾向您报告过,第一次向租界之内的中国海关施暴,其非法行为而导致街头人民入内(行窃)者,并非始自中国之叛逆也。
(末句特别加重。见马歇尔致美国务卿麦塞报告书第三十六号。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发自澳门。笔者曾另有较详尽分析。见拙著英文《中美外交吏》页一三八。)
读者或许感觉奇怪,中国海关为何变成货栈,存有大批商品呢?原来是由于太平军进入长江之后,内陆洋货滞销,进口商因货无买主,不愿纳进口税,乃将百货寄存海关栈房,待有买主,再行报关纳税。此次趁小刀会之乱,兼海关监督的吴道台被俘,他们就乘机一哄而入,把存货搬走,就变成免税入口了。
摩尔斯的《大清帝国国际关系史》巨著,对这些英商把货物存栈,待有买主时再行报关的措施,记载未缺;但是英商窃货毁关这一段,他就支吾其辞了。——这可能因为摩尔斯也不知事实真相;但是更可能的则是这些英商都是当时沪港伦敦商政两界的头面人物,与摩氏直接及间接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摩氏在其划时代的巨著中,为亲者讳可能也就势所难免了。
【附注】康尔斯之书原名叫TheInternationalRelationoftheChineseEmpire,应译为《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但是这时的“中华帝国”实为大清帝国。译为《大清帝国国际关系史》,反而更为明暸。
朋友,写书的人往往也各为其主嘛!我们中文著作中把帝国主义骂得血口淋淋的动机还不是一样的?只是许多中英文外交史的作者们,没有摩氏的功力和技巧罢了。费正清先生当年评拙著,曾说我把个莫名其妙的马歇尔也要辩护一通,但他并没有指出我所辩证的哪一点是错的。那时我想反驳费公,我有这个地盘吗?费公仙逝,笔者至感悼念。因为打麻将要有好搭子;下棋要有好棋友。自郐以下,不足论也。
上海变成自由港
所以,“捣毁海关”者,非中国“起义群众”也;大英帝国之“上等侨民”也。在他们捣毁海关之后,翌日再派英国水兵站岗,加以封锁。声称海关为中国暴民捣毁,不能运作。说成外国领事们不得已,只好挺身而出,替中国政府帮忙,“代收关税”。官书如此,报纸报导亦然。事为当时在江西打长毛的卫道大师曾国藩听到了,他不禁叹息说:“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儒道。”(见上引唐编《上海史》,页一七七,引。载《曾文正公文集》,世界书局出版,书牍,页七五)。是亦“君子可欺之以方”也欤?英国这一记做贼喊捉贼的行为,竟然流传一百多年,无人拆穿。连现时的年轻的中国史家如唐振常先生等一伙,都还被他蒙在鼓里。也足见英国人搞外交技巧之高明,和手段之稳健了。
不特此也。后来吴道台脱险归来,要重开海关办公。但是此时中国海关已为英国人条封。户外有英国水兵站岗,吴氏不得其门而入,乃想在同街另行租屋设关,亦为英人所阻,无法实行。吴不得已乃租得洋商铁皮船二艘,在黄浦江边,海关门前,设关江上,亦为英舰所驱逐。吴又移关至黄浦江口,英人亦借口“违反条约”,不许在内地设关。吴被逼走投无路,终于接受英领阿利国建议,由各国领事代征关税。
但代收关税时,英商亦在英领特许之下,只打“白条”(Promissorynotes),不付现款。此种“白条”斯时人所共知废纸一张而已。果不其然,未几阿利国便奉到伦敦外交部训令,将“白条”原封退还商人了事;自此,上海便与香港无异,成为事实上免税之自由港矣。
然此时在一旁明眼观察,深知内情的美使马歇尔,对英国这种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作风,却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美国有义务维持此一“条约体制”(treatysystem),并在中国内战中,严守中立。乃训令美国副领事克宁汉(EdwardCunningham),凡美商报关纳税,一律需缴现金。
马歇尔这条军令,不得了立刻引起在华美商及在美商眷亲友的轩然大波。一时抗议函电雪片般飞来。华府纽约各地报刊因而也充满了反马的报导。甚至克宁汉也不直马氏之所为,转而同情美商。那位恨马恨得牙痒痒的,马之秘书兼翻译,拿钱不做事的伯驾(PeterParker)牧师,这时更是小报告横飞。伯驾是位力主美国占领台湾,与英国携手侵华的唯一的美国外交官,他这一记窝里反,就使那不知底蕴的国务卿和总统,认为马歇尔在华失职了。
在众意难违之下,马歇尔一气,乃又训令克宁汉副领事停收美商关税;在他看来,与其打白条作伪君子,倒不如干脆不报关,作真小人之更为可取也。可是上校有所不知,搞政治要学司马懿,人家贻尔巾帼,也不能动气。他这一气,出尔反尔;上海这个“自由港”之形成,英国绅士虽然早巳把它变成事实,而背此破坏中国主权之黑锅者,翻为美国上校也。公使的纱帽也就保不住了。
朋友,搞政治要凭手腕。是非从何说起呢?语云弱国无外交,但是纵使是强国的外交,也只是苏秦、张仪的天下啊!言忠信、行笃敬者,是子之迂也。
“外人帮办税务”
经过马歇尔公使这一来,秘密的上海自由港就公开化了。从当时清政府内乱方殷,粮饷无着的紧急情况之下着想,年入百万的上海关的关税,对满清政府是太重要了。分明知道大清帝国是饥不择食了;中国关税已由英美领事代征。——领事既已代征白条;将来要催收白条,当更非领事莫办,这样经英领阿利国发起,法美两领事一致同意,阿利国便向吴道台建议了。吴道台如能使海关复活,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则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怡良和皇上,也没有不同意之理。因此招请“外人帮办税务”就是顺理成章的后果了。其后他们一连串的中外协商,毋烦多议。一八五四年夏,英国副领事威妥玛(ThomasFrancisWade)便临时受任为上海关监督,携同两位美法助手,代收关税。迨一八五八年夏,中国为英法联军所迫。接连签订(六月二十六日),及(十一月八日签订于上海)时,“外人帮办税务”一条,乃订入善后条约之第十款,而通行于全国。翌年英人李泰国(HoratioNelsonLay)乃受清政府委派为第一任“税务司”,从此中国海关,便正式落入英国人掌握中矣。直至民国初年军阀时代,英国税务司就变成中华民国的太上财政总长了。
小刀会在上海一闹,经英人翻云覆雨,几记小手脚,中国便丧失了海关自主权至七十余年之久,能不令人浩叹!
【附注】英国人担任的中国海关税务司,在民国以后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