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经过君的面前,儿子 经过父亲的面前,都应快走以示尊敬,⑤远其于:与自己的儿子保持距 离,以免偏私、溺爱。
【译文】
陈亢问孔鲤说:“您从老师那里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吧?”孔鲤回答:“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 ‘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 说话?’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又有一天,他还是一个人站在 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又叫住我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 他便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要说有 什么特别的教育,就这样两次罢。”
陈亢下来后很高兴他说:“我问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 《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读解】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求 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 么家传秘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卫灵公》) 的教育方针。 回到《诗》和礼本身的重要意义上来看,《诗》就是《诗经》, 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 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至 于说礼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古代的礼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所 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 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
阳货第十七
本篇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礼乐、诗教、道德、人性 等各个方面,还有几章涉及到当时“家臣执国政”和叛乱的情况, 具有史料价值。全篇原文共26章,本书选23章。
圣人的虚与委蛇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 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 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这时已把持季氏的大权, 成为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季氏》)“见”,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是阳 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去拜见他的意思。②归孔子豚:归同“ ”,赠送;豚:乳猪。 ③时其亡:等到阳货不在家。时:伺;其,代指阳货;亡,无,不在。 ④涂:同“途”。⑤曰:以下几个“曰”字后面的话均为阳货自问自答。 (6)亟(qi):屡次。
【译文】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于是他便送给孔 子一只乳猪。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不巧在路上遇见 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跟你讲话。”于是说:“怀藏本 却任 凭自己的国家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然后又自己回答说:”不 可以。想为国家做一点事却屡次失去时机,这可以叫做智吗?”接 下去又说:“不可以。日月流逝,年岁不等人啊。” 孔子于是说:“好吧,我要做官了。”
【读解】
虚与委蛇是一种表面顺随,实№上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 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著与他针锋相 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所以,虚与委蛇实№上 也是一种知人处事的技巧。
我们看到,圣人有时也是要用这些技巧的,这里就是一个例证。
阳货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 天,不可一世。不过,他对孔子还比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 再希望拉孔子出来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来,他是连季氏都不知 的,“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当他 想让孔子拜见他时,孔子不去拜见他。阳货不愧是一个政客,他 有他的办法,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只乳猪到孔子家里去。 因为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 受,就得回拜还札。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处,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不过,人算总归不如 天算,他们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这下阳货可高兴了。抓住孔子 的自问自答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阳货说话还是很有一套的,抓 住了孔子经常谈论的仁和智两个话题,句句都打在点子上,使你 不得不承认他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说完后便答道:“好吧 我要做官了。”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 的答辞不过是虚与委蛇,敷衍应付他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 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就走。
那么,孔子是不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呢?
应该说不是,而只是一种通权达变的待人处世技巧,就像他 在“直”和“信”这两个问题上的通权达变态度一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 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嫉恶如仇, 不仅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说起来还是“缴 缴者易污,浇浇者易缺”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委蛇, ,应付应付也不是什么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 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委蛇,那当然就 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性的问题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 远了。”
【读解】
《三字经》一打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里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的语录了。
《莱根谭》说:“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只 是欲情封,当面错过,便飓尺千里矣。”这虽然是用禅宗的语气 在说话,但其表达的意思却仍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
其实,真正关于人性的话题,孔子谈得并不多,要到孟子的 时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恶探讨,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 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 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就是这里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仍然是强调后天教养的重 要意义。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放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上也,,一类的人,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原文】
子之①武城②,闻弦歌之声③。夫子莞尔④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⑤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 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之:到。 ②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县城,《雍也》篇曾说子游到武城 去做县官。③弦歌之声:弦,指琴瑟;弦歌之声是象征用礼乐治理百姓。 ④莞尔:微笑的样子。⑤ :子游姓言,名但,字子游。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唱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 “杀鸡怎么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都是您说 过:‘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 容易使唤。’”孔子说:“同学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 是跟他的开玩笑罢了。”
【读解】
“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县城,怎么用得用著礼 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给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 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 的风貌却是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 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性质是一 样的,总之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 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达到,用鸡刀用牛刀有什么关 系呢?
圣人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 布自己的错误。的确,圣人也是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 的。这没有什么可怪。
可敬的倒是子游,“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这样的县官, 是武城县百姓的福气。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原文】
子张间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 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 能得到群众,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工作成效, 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读解】
仁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据有人统计,“仁”仅在《论语》中就 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由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学生问他同 一个问题他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又增加了“仁”的复义性。 现在,当子张问他什么是仁时,他作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五方 面回答,这当然还是仁德的修养和运用问题,而不是仁的本质问 题。
具体到这五个方面的回答来看,并没有什么深奥难解的地方 倒是实行起来,一是非常困难,二是非常有用,不说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也是用于各界都有益的。尤其是做政治 导人的,做 到了这几条,起码得人心是没有问题。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原文】
佛胖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卖 劣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胖以中牟②畔民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④;不曰白乎,涅⑤而 不缁(6)。吾岂匏瓜(7)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①佛胖: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