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57部分

四书五经合集-第57部分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 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 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 事,就像亲密爱人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 颜回,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 受不了那种贫困,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雍也》)又比如孔 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 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 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现在“投入”学习,“投入”修养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将桌上,坐在那里居心叵测得很,那可真是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 啊!
  乐之者,不亦乐乎?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原文】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读解】
  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谈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就应该据此向你的公关对象挑开适当的话题。
  总而言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关键是要有共同的语言。
  

  有耕耘才有收获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①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 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民:通“人”。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 获。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读解】
  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性的精神。一 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 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篇里,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 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先难而后 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 子照样回答说:“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 思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耕耘,哪 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不问收获。或者再说行优 美一点,那就是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 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女。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 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告 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子?”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逝:通“折”,摧折。② 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 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译文】
  宰我问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仁德在井里面。’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读解】
  “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不仅爱打瞌睡,而且还爱提出刁钻古 怪的问题,看来真是孔门的一个调皮学生,难怪得老师要对他发脾气了。
  他这一次的问题也够刁钻的了,意思是说:“老师,你整天唠唠叨叨地要我们追求仁德,而社会现实之中哪有什么仁德呢?难 道那仁德在井眼里面,你也要我们跟着跳下去吗?”
  这一次老师没有发脾气,也没有理会他刁钻,他的钻牛角尖, 而是反话正听,并从正面回答了他的问题:“那怎么会呢?作为一个君子,他又不是傻瓜蛋,他可以被摧折,可以杀身成仁,为真 理而牺牲,但绝不会被陷害,不会被你这样荒唐的说法而引诱去 跳井。另一方面,你可以欺骗他,但你必须有合乎情理的说法,而 不可能用你这种不合情理的荒唐话去愚弄他。”
  如此说来,要欺骗一个君子,你一定得准备一套合乎情理的 说法。
  反过来说,既然你已经知道要欺骗一个君子就一定会有一套 合乎情理的说法,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君子,你不也就会对那些 看起来合乎情理的说法多一个心眼了吗?
  但愿你在圣人这里学到的不是骗术,而是防骗术!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注释】
  ①衅:同“叛”,指离 经叛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读解】
  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
  说明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德育、智育一起上, 这不是“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吗?
  真能做外’又红又专”,品学兼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 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 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 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 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 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 仁道的方法了。”
  【读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 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 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 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 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 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 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 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述而第七
  本篇主要记述孔子本人的思想、志趣与行为,其中有不少名 言警句,如“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用人则行,舍之则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等。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7章。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 彭相比。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
  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 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 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 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 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 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 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 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 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 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