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修行-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触欲法皆如前说,但用功却须加倍,兼修禅定,才能奏效。
小止观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耽著五欲的人,
形同畜生,名叫「五欲奴仆」,修行要去五欲,除了上说观法,并须观察此身「
九孔流不净」,死后身臭虫'口+敢',一无可取。又于生活当中常能「少欲知足」,
心中不行谄曲求取,不为眼等诸根所牵,安隐淡泊,即可除破五欲的过患。
弃五盖─前说五欲是指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境生起爱欲染著。若前尘落谢的
影子转入意根,追缘过去,逆虑未来,虽然无境可对,而内心中妄念丛生,盖覆
了修行人的真心,使得道业不进,善法不生,所以应当立予弃舍。
1。弃贪欲盖─引取顺情的尘境而无厌足,不知本来所愿,不辨善恶好丑,一
切依自己的情意所趋,狂醉于渴爱的漩涡里,不知惭愧忏悔,不能摄受正法,
这样的人永远处身污秽,远离涅盘圣域,永远不得禅定的境界。因此贪欲是
「贤圣所不亲,愚□所爱近」,应当修「不净观」加以除灭。
2。弃嗔恚盖─对于一切的苦境,违理境等生起憎恚,「思惟此人恼我,及恼
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复如是」,由嗔而生恨,常思仇报,于
是身心热恼,造出了无边恶业。对治当修「慈忍观」加以除灭。
3。弃睡眠盖─心智昏沈而失去觉知叫「睡」,缘境不动,五识暗冥叫「眠」。
睡眠的时候无觉无知,犹如死人,因此是最下的恶法。对治当如遗教经说,
于二六时中勤修善法,思惟人生无常迅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必须
用持戒的方法加以摒除。
4。弃掉悔盖─坐立不安,心口不能专一,六根不能收摄,终日随情放荡,纵
意嬉戏,叫做「掉」。为了修行,知有掉举诸事,于是产生懊悔,使心中不
得安静,叫做「悔」。「掉」是凡夫的通病,为定心不够,戒行不足及缺乏
智慧的现象;掉后生悔为修行人本有的,这个「悔」如能配合忏法,于事理
两忏后,即能万缘放下,安心修道,未免不是美事一桩,但凡夫终归凡夫,
不但缺乏真正的勇猛心和恒常心,甚至怀疑忏悔的功效,或不信任自己的能
力,所以就菩萨心难发,因此佛法难行,而产生了「悔箭入心」的情况。此
时应当正观两件事:◆众生本来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有无量功
德,能消无边业障。今日我为众生,是此心遭受污染的缘故,若能去染还净,
即为成佛,而这个去染还净的过程叫修行,是依著正确的佛法去修,使业障
逐渐消除,既能诚信佛法功德,再大的重罪自然都可忏悔了。其次,平时应
都摄六根,身口意三业端正谨严,才能去除掉悔盖。
5。弃疑盖─若疑情盖覆了心识,就不能生出正信,不生正信,就不会如法行
持,不如法行持,就不得真实受用;不得受用,就更不能深获如来无上正知
见。「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由此可知这个「疑」,实为众恶的根本。疑
有三种:
·疑自─怀疑自己的根机、能力。
·疑师─怀疑所依的善知识有无正法,其所传授的修持法门,是否确切。
·疑法─怀疑所学是否正法,怀疑佛法能否真正解脱因疑生惑。因惑成迷、
歧路亡羊,就不知走那一条路才好了。
欲破除疑盖应从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好比一个充满力量及信心的人,如果他走对
了路,可以走得比别人快;如走错了,他会发现得比别人更早,而且更容易回头,
回头后,又会很快的赶过别人。
第二:不可预设立场来学法,意即不可坚持己见,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
论断佛经或善知识的教法。换句话说:不应拿装满水的杯子去盛水,应当「空心」
以求,否则不但一无所获,甚至愈学愈糊涂。
第三:要常亲近善知识,多听多闻、多研究、多正思惟。
第四:要勤读佛经,深究文字般若,作为将来印证的参考。
五盖过患及弃舍的方法,已如前说,但观种种不善法有八万四千,为何独明
弃五盖呢?原来五盖中具备了贪嗔痴三毒和等分四法,贪欲盖是贪毒,嗔恚盖是
嗔毒,睡眠和疑盖是痴毒,另一掉悔盖称做等分,偏摄三毒,意即起一掉悔时,
便生出了三毒,有的三毒齐发,有的次第而发,所以叫等分烦恼。这四法为一切
恶法的总集,只要弃舍五盖,即弃舍一切的不善法,口说心行,十八界清净无染,
即为能持净戒。这便是严持戒律的意义,修行人欲得禅定,欲生般若的基础,更
是拣择修行法门之前,最当先行的妙方便。
(3)。坚固信心
修行有「信解行证」四种过程,首先必须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
体力行,最后证悟佛果。什么叫信?当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产生欢喜、恭敬、赞叹、
爱乐、随顺、决定、护持、无厌的时后,即称为「信」。依爱欲杂染而生的信,
通常会变成固执的迷信;依清净心而生的信,才是真正的信。意即对一切有实、
有德、有能的起了深刻理解认可,希望透过实践而达成与其同等的境界,这叫「
净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修行人若不能于三宝生「净信」,就不得佛
法的真实利益。因为「净信」能乐集善法,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心,不为求取私
利而信。譬如佛经的经首安立「如是我闻」,经尾安立「信受奉行」,均为启导
一切众生的信心。佛陀曾自念:假若修行人有「信」,必能进入佛所开示的大法
海中,获得修行的究竟果位;假若无信,即不能进入大法海,纵使剃头染衣,诵
读千经万论,于佛法义理能加问难,或淘淘不绝地回答他人,也将是空无所得。
所以大智度论说:「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
信的层次随修学的次第浅深而不同,对佛法一无所知,不去修行的人叫「不
信」;初学佛法,疑惑不定,一面想学,一面又不想学的,叫「疑信」;后来逐
渐熏习,稍稍认识了一些佛法,但发心不真,信心尚少,叫「浅信」;修持既久,
已得受用,深知佛法确是真理,但根基虽立,此心还不坚固,今日学禅,明日学
净,到后日又要学密,见异思迁,不懂得如何一门深入,叫「深信」;已知即心
是佛,勇猛精进,不生厌怠,叫「定信」;契合真如,证得了涅盘,此时「信心
清净」,等同虚空,纤尘不立,到这个境界叫做「真信」。不到「真」的地步的,
都还是虚妄相,离妄证真以后,知佛法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于是闻法
踊跃,心善直信。但一般修行人大都「初学是法,其心怯弱」。所以在修学的法
门上,不得不有所偏重,首先应当从信仰入手,念佛信佛,依佛力的加被而修。
然后能乐集佛功德,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即在「仰信」的基础上,圆满修证
六波罗蜜,如此熏修,信心成就,便得坚固而不退转。
(4)。拣择行门
依上所说,明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为修行的外方便,必要的助缘,
也只有确切了解这些助缘,才能根据自己的机缘和需要,彻底掌握修行的本意,
乃至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但不论趣向何宗何派,修行的理念─知苦断集,
慕灭修道,应为不易的原则。而在修道方面,即是由身口意三业积极实践的「八
正道」。假若修菩萨行的,依此慈悲为本,以戒忍为行为的准则,就转摄八正道
成六波罗蜜,同时用四无量心为经,四摄法为律,编织万行的大愿。
伍、结语
真正的修是利他的菩萨精神,所以修行不但自己得解脱,同时自大愿大智大
悲中,广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广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藉此引发众生来修学
佛法,终能获得解脱。这是选择行门时应当谨记于心,不可或忘的事。
**********************************************************************
【录自:中华佛教法性宝林文化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