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金刚经讲义 >

第4部分

金刚经讲义-第4部分

小说: 金刚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处是讲阿罗汉有四级:第一级须陀洹,好像大学里第一班Freshman
差不多。第二个斯陀含,这个等於Sophomore。第三个阿那含等於
Junior。第四个阿罗汉等於Senior。这是阿罗汉四个阶级。这四个
阶级呢,都要离开「相」。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
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
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非色生心;不应
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非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
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
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处讲「心净则国土净」,这段就是这一句解。所以须菩提,不应住色生心,
所以大众不好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住个有相而生心。大众发菩提心,不好住有
边而生心。另一边呢,不应住非色而生心,不好住空边而生心。鸠摩罗什译了「
有」的边,他没有译「空」的边,所以译经常常最重要的也会译错、译漏的。所
以不应在「有」的方面生心,不应在「空」的方面生心,应在中道而生其心,这
是空假中一心三观的教理,即是法华宗一心三观的教理,完全是「心净而土净」。
这段这样解就得了,解两句话就得了。这个心好像明镜一样,物来即现,物去不
留,如镜中花、水中月,心清净,来无影,去无踪。现在第二品完了。

  现在第三品,般若本义品。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
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
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开示汝。]」】

  又漏了「开示汝」这几个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处讲,大众从性分做工夫呢,比从相分做工夫,是没得比较。如大众从相
分做工夫,以种种金银珍宝供养佛,不如从性分做工夫。性相两样。从心性入手,
功德无量;从相分入手,功德有限。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
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
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凡是一切经典所在之处,等於一切佛之真身舍利,所以一切天龙八部都供养
的。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
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
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
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
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
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
人说,其福甚多。』」】

  此处重覆说,大众修佛、修法,要你修心养性,从性分来修,则功德无量,
不好从相分来做工夫,不好从形式来做工夫。以前佛出世都是从性分来做工夫的,
现在一代一代变成从相分来做工夫,从仪式去做工夫,不过同佛结结缘而已。最
重要从性分,不好从相分。原始佛教从性分做工夫,现在佛教一代不如一代,从
相分做去了。如华严经所讲:「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
觉离一切相,内觉空一切相。於相离相,於空离空,这个得符「真空无相」之旨
呢,这样就是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
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
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
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
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
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
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
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

  第一波罗蜜呢,即布施。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
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嗔恨。』」】

  此处讲忍辱度,因为释迦牟尼佛前生是常不轻菩萨,如法华经里讲他前生行
忍辱波罗蜜,见任何一切众生都顶礼,促他成无上正等正觉,修这个忍辱度的。
当时前生,被歌利王节节割截身体,非但不生憎恨心,他还以发菩提心报怨。俗
人讲「以德报怨」已是好的,不过佛经还要将个心扩大,以大菩提心报怨,所以
他成佛後,先将歌利王度了。所以佛就是行这个不颠倒心,实行这个波罗蜜,还
要一切怨亲平等普度,尤其是发菩提心报怨。这个发菩提心报怨,大众应该要修
学。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
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

  此处不好在有相方面来生心。

【「『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不好住於无相,不好住於空处来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应离开二边际而生其心,就在中庸,即在中道处。心无所住,一个空、一个
有、一个中,一心三观,这是法华经所讲。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
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
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
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
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
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现在讲第四品,般若广义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
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
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
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
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
散其处。』」】

  这个呢,第一要通达无我,要离一切相做功德。不好从相分做,一定要从心
性做;即不好从仪式做工夫,要从心性上做工夫。以通达无我,以无所得,真实
修心,即可荷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这完全讲离一切相,不好从形式、仪轨做工
夫,完全撇开相,由相入性。因为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
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所以讲法应从归纳讲,若从归纳讲,
讲一、两句话,将要点讲讲,大众一明白,就可以成就了。所以是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不立文字,不需经典的,只需师父提出要点,大众一悟就得了。现在本
宗是代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来讲,所以从简讲,是从归纳讲,不是从演绎讲。
怎样是归纳讲?怎样是演绎讲呢?归纳只是将精华点点睛就得了,一套经讲几句
话,就可以讲完了。如果是从演绎来讲,将能演得讲一年都讲不完,这是演绎讲。
若从归纳讲,大众听一、两句,一悟就可以成就了;但是演绎的讲法,你听一百
年,你都没法子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
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段很要紧。凡是修行人遇到逆境,遇到为人轻贱,或者遇到病,或者遇到
种种不如意的事,其实就是这些事,消灭宿世罪业,使你快快成佛。从前我们有
一位师兄问师父(诺那祖师)说:「念经『顺』是怎样?『逆』是怎样呢?」「
如果念经遇到顺境,愈念经愈发达。这个是大众前世因果熟,善因熟了,所以今
世念佛修行,样样如意。但是成佛在顺境中修行,成佛成得慢一点。如果大众念
佛遇到顺境,不好欢喜;遇到逆境,也不要悲哀。」那麽再次问师父:「愈念愈
衰,怎麽样呢?」师父说:「你不要悲哀。愈念愈衰的人呢,愈念,他的业障愈
消得快,成佛也快。凡是即身成佛的人,都是尽此一报身来成就的。凡是愈念愈
遇逆境,这个人是一生成功;愈念愈遇顺境的人,这个人多生成功。所以遇到顺
境,也不好欢喜;遇到逆境,也不要悲哀。」所以念佛遇到逆境反而便宜,大众
要知道。所以大众遇到顺境,不要喜欢;遇到逆境,也不要悲哀。实在遇到逆境,
成佛反而便宜一点。大众要醒觉,不要遇到逆境退转。从前有个和尚修行得好,
也好诚心。修行一下,就瞎了;再修行一下,跛了一只脚;再修行一下,跌入井
死了。这个和尚为什麽受这麽多难呢?以为佛不灵,实在佛不知有多灵。因为这
个和尚应该这一世人要瞎了眼,第二世跛足,第三世落入井死,他一世受完三世
报应,变成这世成功,实在反而便宜了。所以以俗眼看,与佛眼看,是两个样的。
大众最要紧要明了。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
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未来(原文为後末)世,能受持
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
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未来(原文为後末)世,有受持
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段要大众离一切相,不要以种种供养功德为大,来来去去要大众修心。由
修心养性,则有无量无边功德。一切形相供养,好像:拜拜、念诵、拜忏、念佛,
那些从相分做工夫,都是同佛结缘,不能够明心见性。如果从性分来讲呢,就可
以一弹指间成佛的,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果,是入西方……是阿弥陀佛开个化城,
即是变化个幼稚园,使大众进去念书,但这是起点,不是终点。带业往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