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83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83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道树,心为之本。故须依止。问。然则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观耶。答。即是第六识心,当文谓之无尘智,他书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即与六识相应之慧心所也。用此依止自性清净心以修止观者何故。当文云。由意识能知名义,能灭境界,能熏本识,令惑灭解成故。
  (己)二各释。即为三。(庚)初明何所依止。至三明以何依止。初中二。(辛)初标列。二释成。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谓依止一心以修止观也。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出众名。二释名义。三辨体状。
  一心者,大乘自性清净心也。即是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此之心性体即真如。汝问何所依止以修止观,即依止此一念之心是已。一心既为万法之本,故其名不一。吾人必须知其种种之名,方能会通。故先出众名。一名必有一义,闻名而不知义可乎。故次释名义。有名有义,必辨名义之体状。若不详辨,恐致邪正不分。故三辨体状。此与立科文中之体状不同。彼乃止观之体状,此是众名之体状也。
  (辛)二释成。即为三。(壬)初出众名。至三辨体状。今初。
初出众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故言众名。
  此七种名。皆一念心之异名也。心既为万法之本,即有无量之名。故曰无量无边。今之七种,但略举耳。
  (壬)二释名义。分三。(癸)初标章。二广释。三结成。今初。
次辨释名义。
  以此一句。标举章段。下文乃逐名辨释其义。
  (癸)二广释。即为七。(子)初释自性清净心。至七释法性。今初。
问曰。云何名为自性清净心耶。答曰。此心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无改。故名为净。何以故。无明染法,本来与心相离故。云何为离。谓以无明,体是无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故言离也。既无无明染法与之相应,故名性净。中实本觉,故名为心。故言自性清净心也。
  问者,自问也。亦名为征。答者,自答也。亦名为释。此心本来清净。即亘古至今,常为染浊之法所覆,其清净之自性,依然不改。何以故。随缘不变故。无始者,不知其所自始。无始以来,即从古至今之意。无明者,迷闇之义。谓不明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也。楞严经云。此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净明心中所现物。盖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唯心所起。既皆心起,见法便当见心。不可心外取法。所以禅宗祖师直指本心,而曰。尽大地是老僧一只眼。即是此意。不明此理,便是无明。无明何以谓之染法。无明者,不觉也。不觉者,昏昧之义。乃染浊相,非清净相也。起信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覆者,障也。何故此清净心,无始以来为无明染法所覆。从来未悟故。不变随缘故。言体虽不变,而随染缘也。所谓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念起便成动相,违于本寂。无明便成昧相,违于本照。遂举心性之全体,而为阿黎耶识。名为业相。由是而全真成妄,妄分能所。能名转相。亦名见分。所名现相。亦名相分。三细既呈,六粗随具。而惑业苦三。连环不息矣。盖因其不变随缘,从来弗悟。所以无始以来,常为无明染法所覆,而净性不显。然因其随缘不变,万劫常新。所以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不改。必不改者,乃谓之性。改变则非性矣。问曰。不改名性之理,吾知之矣。敢问所以能不改者何故耶。答曰。以无明染法,本来与自性清净之心相离。故不改也。此如捏目成眚,见彼虚空,花起花灭。而彼虚空,并无起灭也。然仍不解相离之故,复问曰。云何为离耶。嗟乎。众生背觉合尘,认他为自,久矣。此中自性清净心之自性二字,最宜体认。夫清净心性,为自己本来面目,本有自体,所以名为自性。岂可迷彼无明昏动之染法,以为自体乎。譬如眼见青黄等色。彼青黄色,乃是他物。眼能见者,乃是自性。可知眼见之性,与彼青黄,一自一他。本来相离。故虽彼青黄,遮障我眼。我之清净见性,依然无改也。况乎无明如空中花,本来无体。而此心性为万法本,具有妙体。一有体。一无体,无可相应也。一染一净,无可相应也。应者,合也,既不相合,云何非离。体是无法者,犹言无体之法。本无而幻有,所以有即非有。盖无明全依净心为体,为心识变现之幻相,无有自体。如捏目而见狂花,狂花岂有自体耶。是故以无明无体有即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以不相应故,说与心离。以相离故,说自性清净也。中实本觉故名为心者,此自性清净中,实具灵明本觉。有体有用,即寂即照,故名为心。言非顽空可比也。性非有无,名之为中。不可误认作对待之中。理非虚谬,谓之为实。不可误认作有质之实。末句乃总括上义,以明立名为自性清净心之所以。学人闻此名,亟当顾名思义,向自己心性上荐取。法众会得么。心性是有体。无明是无体。无可相应。本来相离。若能向这里透得消息,便为知宗达体的英豪。便得返本还源的大路。着眼着眼。
  (子)二释真如。
问曰。云何名为真如。答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望于诸法,法悉虚妄。有即非有。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又复诸法虽实非有,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亦不如是。即为伪异相也。是故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义故,自性清净心复名真如也。
  真者,不妄。如者,不异。有分释。有合释。分释者,先释真。后释如。释真字又分两层。初以不妄为释。有两行文。此借妄以显真也。次以不生灭为释。有三行文。此就相以显性也。此中有正显。有反显。正显者,直显自性之心体。然真实心体,本离名字之相。无可言说。直显甚难。为开示学人计,莫妙于从反面诠显之。是为反显。凡说深微之理,用反显法,其理易明。此说法讲经之善巧也。盖能了得由心而生之一切诸法,莫非虚妄生灭。则能生之心体,其为非虚妄,非生灭可知矣。此南岳大师苦心,后人所以名此书为曲示心要也。○一切诸法下五行文,释真。虚妄之法,差别非一。故曰诸法。一切者,括彼世出世间种种诸法而言之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非因缘和合而有。如世间凡夫,以迷心为因。染境为缘。以迷染因缘和合故,遂有六凡诸法。出世圣人,以悟心为因。净法为缘。以悟净因缘和合故,遂有四圣诸法。此凡圣缘生之诸法,既皆以心之迷悟为因,故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即楞严所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是也。以此有体之自心,望于无体之诸法,则知诸法皆悉幻有。故曰法悉虚妄。既是虚妄幻有,故曰有即非有。有者,言其幻有。非有者,言非真实有。而此心性自体,实无言说名字之相。为破妄故,显其是真耳。故曰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也。此以不妄显真义竟。又此一切诸法,虽为有即非有。但以因缘和合,不无非有而有。然而缘合即生。缘散即灭。旋有旋无,皆生灭相。以其生灭,名曰虚妄。故曰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此即幻妄称相之义也。然既诸法无体,以心为体,故此心不随诸法而为生灭。正如翳眼见空花,花起花灭,与空何预焉。夫有生即有增。有灭即有减。真心既不生灭。故不增减。然则诸法生灭,名为虚妄。此心既不生灭不增减,非真而何。故曰名之为真也。此以不生灭显真义竟。吾人闻此二义。即当认明万法皆妄,唯心是真。然不可误认起心动念之心为真也。一切诸法,正是从念而起。此乃生死根本,楞严名为妄心者是也。起信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岂可认此,谓为真心耶。何以故。真心无念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然而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今欲证入无念谈何容易。然有方便法门。法门为何。一念起时,亟为观照。正观照时。前念既灭。后念未起。现在无念。则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悉皆无有。明如皎月净如精镜。然月镜尚是色法,不过强以作喻。而无念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直不可以言语形容。即此便是真心。初用功人,未有定力。一刹那间,第二念又起。即又如是观照。如此久久不懈,定力具足,则步步入胜矣。此法便是观于无念。迨至功力深纯,则不观而观。观即无观。既无所观之相。亦无能观之念。即寂即照。即照即寂。湛寂常恒。是名佛智。即起信论所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即是□照法界义故。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乃至心有所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是也。欲向于此佛智者,其下手功夫,惟有观于无念。在会法众,不可不知。不可不勉。或问。此能起观照之一念,是妄耶。是真耶。答曰。亦妄也。须知真心无念。起念即妄。但以真心体不可见。又以妄本全真而起。吾人能不迷真逐妄,正不妨因妄证真。譬如欲寻水源,须溯其流而寻之。妄念者,流也。真心者,源也。又如全水成波。但能不起无明之风,则全波是水。岂可离波,别觅其水乎。此理亟当体认。勿忽。至如体不生灭,诸法生灭之理。亦可从生灭上,体认其不生灭。所谓反显也。譬如今日法会,有讲经人。有功德主。有办事人。复有许多听众。以及一几一榻一瓶一炉等等。聚无数之缘,而后有此法会生起。所谓缘聚即有也。生也。法会既毕,人物尽散,仍存空屋。所谓缘散即无也。灭也。以其有生有灭,故名虚妄。然此道场一切诸法,虽复生灭。而我等心体,则未有道场时。此心已在。道场离散后,此心常存。是并无生灭也。以其不生不灭,故名之为真。明乎此,则生灭真妄之理,当可了然矣。○三世下两行文,释如。三世诸佛至净心为体,即华严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也。众生二字,十法界中,除佛法界。其余九界,皆名众生。盖菩萨为大道心众生。缘觉为孤调众生。声闻为自了众生。天为执乐众生。阿修罗为嗔恚众生。人为苦恼众生。三涂为恶道众生。夫此凡圣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故有如是差别异相。若此真心之体,则无差别之异。亦无差别之相。是故名之为如也。释如义竟。由此义故,所以诸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而十方三世如来,兴同体大悲。运无缘大慈。度尽众生,无众生相也。所以大悲心为菩提种子。吾辈行人,必须发四宏誓愿也。由此义故,所以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念佛求生极乐,随愿得生也。所以无论雕塑绘画佛菩萨像,必应香灯花果,恭敬供养。即是庄严自己法身也。何以故。同以此一净心为体故。心体一如故。法会大众知此妙义,亟当向自己本心中,体念修行。放下一切念头,露出真如本体来。努力努力。上来分释已竟。又真如者以下,合释也。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须作一句读之,其义自明。所谓法法皆是心。心外本无法。此理真实不虚。如是如是。故曰真实如是也。此正显心外无法之义。下复反显云。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亦不如是。须知法从心起,悉皆幻相,故非真实。故有差别。而能生诸法之体,则不伪不异。故名真如也。是故下引论为证。心缘缘字,乃攀缘之义。起心攀缘故曰心缘。意谓离去言说名字攀缘之相。则一切法,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好无丑。无长无短。毕竟平等。毕竟平等,故无有变异。无有变异,故不可破坏。而一心之真体显现矣。故曰唯是一心。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即此义也。行人闻得真如之名,须了不妄不异之义。即以销归自己,自悟本心。方得受用。又应知义从名显。名相因文字而着。吾人今从文字般若,荐取实相般若。则文字实世间之至宝也。近年各地不敬字纸,何怪事变日多。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