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79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79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纠次抟晃铩1阆嫖唬雌淙艘病T步涛椒⑿木烤苟槐稹H绫揪ɑ岽笾冢参蛉缋床匦灾蟆5被闯虏焕o获法身,疑惑消除心悟实相之类,即其人也。岂、是反显之辞。局、是划地自限。哉、是自得之意。谓顿教人,顿悟顿得。圆教人圆修圆证。岂可与方便教人,务必见而修,修而证,划地自限者,同日而语哉。此等悟证,若不以六即论之,圆义如何消释。阿难□示藏教,证同初果,以当教论之,岂非登初发心住位耶。判正宗科节竟。
  ○甲四 示藉教明心
  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
  首句,极赞之辞。全经妙旨,一言赞尽。今将经题,?示梗概。谓大、是大法身。佛、是大般若。顶、是大解脱。如来,是大果。密因,是大因。修证,是大庄严。了、是大智。义、是大境。菩萨,是大人。万行,是大业。首楞严,是大定。经、是大教。题为一经之总,既了总义,别义匪遥,故曰大哉教乎。夫欲下,甚劝之辞。夫、发端之辞。欲、希须之义。发真,谓开发一真法界。归元,谓复归寂灭元明。明心、谓洞明圆心固有。见性、谓彻见妙性天然。于此,谓向此圆诠大教。宜,应当也。尽心,谓赤体荷担。焉,歇语辞也。意谓、斯经高妙极致,非文言句义而能尽述。唯有退藏密机,虚怀仰赞而已。凡后之志学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难。或即生欲发真归元者,欲明心见性者。宜应于此一经,尽其心力,赤体荷担。坐卧经行,澄心体究。语默动静,反照提撕。其或宿种忽芽,大开圆解。如初春霹雳,蛰户顿开。穷子擝擞,遇到父舍。是名发真归元。如密云被拂,心月圆明。迷雾初销,性天皎洁。是名明心见性。从兹而圆起止观妙修,犹风帆扬于顺水。圆破法界无明,似轻尘扬于顺风。任运中中流入,直至萨婆若海,有何艰险纡屈之相。果能如是,未始非顿悟顿得。又何必历三僧祇,方能获证法身哉。然而一切众生,谁无佛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菩提子,个个不无。阿罗诃,人人有分。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而能之。人能精诚下功,苦切深究,安患不得真实受用者。其不自信自肯,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完)
  (据二十二年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本)



  跋
  世无不知此序之美也。而近代弘教诸师,各擅所长,姑为临筵了事而已。既缺注疏,故学者失所准常,罔求一是。盖其文虽明显,而出显为难。意实幽玄,而通玄不易。自非深诣圆极,熟默经文者,无由措手。我卓三法师,承佛陇真传,为台痈冢嫡。久居讲席,素淹斯经。观此序关节诚多,虑初学阶梯未便。于是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编科目以分列句章、训字义以贯穿文脉。其次也,提宏纲以标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虽简矣,而处处指归。辞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热语,血笔肝文耳。时师弘经海上。斯稿初成。慎厚为怀、秘而不出。近侍者潜取钞录,顿使洛阳纸贵。尔后时异人殊,相沿成误。几或将乌作马,贮粕遗珍矣。乃者能明、定庆、二大德,发心就梓、颇欲公诸同志。商余校正,用识一言。余惟斯序得斯注,能使全经大旨,披卷了然。凡我同人,自宜履恩戴德,心融而神领之,当有悟如藏性者在。余固不赘云。
  光绪壬寅春王月雁南受业比丘华山拜跋
  (附注):本篇系注释一经前序文者,本不应列入经释之内。然以篇首系标一经题,文中曾总叙全经大意,而疏文又对大佛顶首楞严经之题目解释颇详,兼为便于装订起见,故将之列于经释之内。想不以为谬欤。    ││□虚││

 谛闲大师遗集第二编:观释

 大乘止观述记 目录
大乘止观述记重印序 ○九
大乘止观述记序 一一
总释名题 法题 一释名 一三
        二显体 一八
        三明宗 一九
        四论用 二○
        五判教相 二○
总释名题 人题 二一
别解文义 初略标大纲即序分 初泛标正法 二四
              次标宗大乘 二六
              三标示止观 二九
别解文义 二广作分别即正宗分 三三
  初明止观依止 初明何所依止 三四
         初出众名 三五
         二释名义 初释自性清净心 三六
              二释真如 三八
              三释佛性 四三
               初约不觉辨 初直明心非不觉 四三
                     二双显二佛性义 四四
               二约觉辨  初辨智慧佛性 四八
                     二辨报应佛性 七○
                     三辨出障佛性 七一
                     四辨平等佛性 七二
               三释余疑 七三
              四释法身 八○
              五释如来藏 八三
              六释法界 八五
              七释法性 八六
         三辨体状 八七
          初举离相以明净心 八八
          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 九八
          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 初明空义 九九
                      二明不空义 一○七
 初明止观依止 二明何故依止 初正明 初明修必依本义 一八四
                   二明全性起修义 一八四
               二释疑 一八五
 初明止观依止 三明以何依止 初明以何依止体状 一八七
                 初明止行体状 一八八
                 二明观行体状 一九四
               二破小乘人执 初正破 一九七
                      二释疑 一九八
               三破大乘人执 初破名言 一九九
                      二破暗证 二○二
 二明止观境界 二一八
       初总明三性 二一九
       二别明三性 初别明 初别辨真实性 二二○
                 二别辨依他性 二二二
                 三别辨分别性 二二八
             二合辨 初约一心辨 二三五
                 二约依他辨 二三六
                 三释六识疑 二三七
 三明止观体状 初约染浊三性 初分科 二三九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二四○
                   二约依他性 二四五
                   三约真实性 二四七
               三通简 初正简示 二五五
                   二约幻喻 二五九
                   三约梦喻 二六四
        二约清净三性 初分科 二六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二六六
                   二约依他性 二七○
                   三约真实性 二七一
               三通简 初简寂用之相 二七二
                   二简生佛之名 二七五
                   三简同异之义 二七六
                   四简自他修益 二七七
                   五简佛德实虚 二八○
                   六简常住生灭 二八四
 四明止观断得 初标科 二八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五
                  二明止行断得 二八八
            二约依他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九
                  二明止行断得 二九一
            三约真实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九三
                  二明止行断得 二九四
        三总辨 初辨除障之义 二九五
            二辨熏心之由 二九七
            三辨地位之相 二九八
            四结略总明 二九九
 五明止观作用 初正明 初备显作用 三○○
            二重明所依 三○八
            三再示方便 三○九
        二偈颂 初颂理谛 三一二
            二颂观法 三一三
            三颂劝修 三一六
别解文义 三历事指点 初明礼佛时止观 初观门 初实事观 三一八
                       二假想观 初佛身观 三二一
                            二供具观 三二九
                   二止门 三三一
           二明食时止观 三三三
           三明便利时止观 初正明 三三五
                   二释疑 三三六
附录:大乘止观述记科判 三四二
  
  
  大乘止观述记重印序
  盖闻不二法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谓实智,八万四法,善巧方便,乐说无碍,是谓权智。实者为其体,精一不变,利自者也。权者为其用,万殊随缘,利他者也。夫利他,冀同其显乎实也,他之显,依自之开乎权也。佛不有八四之权,众可证不二之实哉?如是则经教尚矣。然道不自行,待人而弘,故迦叶阿难之结集,法显玄奘之远征,甚则楞严一卷,剖臂裹□,雪山半偈,骨笔血墨,何莫非为经教之宣流,普利乎众生者也。惟末法之士,根器钝下,临夫三藏妪海,恇骇不前,终致无所措手,徒唤奈何而已。古德知其如斯,遂有择修专宗之创。故禅也、净也、密也、律也、华严也、法华也、三论也、唯识也等,分枝吐芳,各耀其华。本以诸法圆融,通其一则贯其群,初机昧焉,复起彷徨之惑。归之矣,更生门户之执,斗诤而贤,智益隐矣。厥有南岳宿尊,起于陈末,受普贤摩顶之瑞,悟慧文观心之密,遂有大乘止观之作,衍成天台教义,各宗因之,各有所阐也。实则无论禅净之行,经论之解,总归精一,开则万殊,明乎一殊非异,止观不二,悟群经一如,专宗一如,推而知群专一如,诸法无二如矣。是诸解不离止观,诸行不离止观,习乎止观,深乎止观,则禅也、净也、密律也、华严也、天台也、三论唯识也、无不可通,无不可入矣。第教义玄微,非说莫解,唐宋诸疏,奥衍闳深,习今文者,尝感读无所会。谛闲长老出道承台统,慈悯末世,以时言重演之,得江味农开士,常随述记,草讨修润,八年成书。读其记,思所演,契于心,畅乎义,每当据案咿唔,兴会淋漓,几疑法音洋溢左右,狮子座如在其上者矣。惜书仅刊一版,藏之者寡,岁月迁流,正惧其湮也。吾友赵忍庵居士,侨吉隆坡,精修大悲陀罗尼,多应,好布施,尤喜印送经像,不能记其万千,南洲化之。兹复重印此书,万二千部以施,其夫人慧如,及女公子琪瑛,均施净财随喜,欲其庄严也,则采线背之古装,必使光洁也,专制桑楮之新纸,可谓诚于意,敬于事,能弘其道,能利其众者矣。於戏,长老舌相,幻化若龙,语纤则游蚁珠穿九曲;语闳则奔雷天撼八表。开士藻绘,卷舒如云,行则波蹙而涛涌,止则岳峙而山蹲。文情并茂,义理双契,云龙际会,信乎美且善矣。或曰龙嘘成云,龙尊也,曰固矣,然龙无云不灵也。一缘不具,权智不行,众不获利矣,故予咸善之。不宁维是,其重印事流通者,得无善乎?流通云何,状水运之德也。夫龙无水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