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62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62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
  ○辛四 相似即
  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得相似相应。相似者,二物相类。如□似金,若瓜比瓠。犹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举其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
  初约三身明即佛。前观行位,常用三观,念三身佛。观觉虽成,似觉未发。加功不已。今本觉三身相似而发,与始觉三观相似相应,应是合义。合而不忘,非妙观也。相似下,约四喻明相似。□比金,瓜比瓠,喻始觉似本觉。火与海喻,喻相似近分真。前二约法论似,后二约位论似。水性下,是劝证。初约事劝,次引文证。
  ○辛五 分证即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尚属缘修。今则亲证,属于直修。惑分分破,性分分显。从所证说,名为分真。从能显言,名分证也。分二。
  ○壬一 约发心明即佛
  分证佛者: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
  初文约三法明发,就初住位,示即佛相。发心者,发本觉心也。常寂常照,寂照双融,是本圆觉。即一而三,不发而发,故成三发。皆言一切者,法界无外,摄法不遗。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全体为缘,为了,为正。是故一发,则一切俱发也。缘发名功德,能资成故。了发名智慧,能观照故。正发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显故。三智下,约三身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对一性,明圆发相。今约报智证法起应,报应二修,对法一性,论分证佛。从智证法,从法起应。即非一时,三身顿得,故非前后,不纵不横,复见于此。从始圆修一心三观,今圆三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证得法身。智性即色,三一体融,名妙色身。此身湛寂,如镜无情。形对像生,山毫靡间,名应一切。三身三德,体离纵横。今始发明,名开秘藏。入理般若名为住。此住无住,住秘藏中。
  ○壬二 约被物明佛用
  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一音随类,报答诸声。不动真际,□情等悦。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
  初文总示三轮。应以下,别示十界。先明佛三,况出九界。佛应三土,且说同居。化有始终,须彰八相。大机所见,八相难思。若应小乘,八种皆劣。大示出没,如水之波。全法界身,八皆胜妙。小乘生灭,体是无常。如火烧薪,终归灰断。此等皆是果人法则,名佛威仪。初住能为,名之曰具。威仪属身;音声属口;方便属意;应以佛度,即现佛三。佛尚能示,九界不难。初住尚尔,后位不待言矣。破惑转深,德用转广。宁以身口,可思议耶!良由位位始觉本觉,一合俱忘,致使体用高广若此。
  ○辛六 究竟即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
  等觉已,名满足方便地。菩萨究竟地。始觉道穷,本觉理极。本始既泯,无以名焉,强名妙觉。大品般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诸字功德,南岳用对圆顿教中四十二位。初住阿字,中四十字,对至等觉。最后茶字,当于妙觉。断德究竟,名大涅槃。智德究竟,名大菩提。如十下,约喻称叹。用彼大经月爱之喻。
  ○己二 兼显佛德明无尽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举一蔽诸。华严有万号。又经有万号。三世诸佛,通有十号。净名三号,以劫寿说,不能令尽。何□诸号耶?
  佛有下,以例诸号,明不易说。净名经云:正□知,如来,及佛。此三句义,大千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以劫之寿,说不尽也。
  ○戊二 释说字
  说者,悦所怀也。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六度,四等,一切法门。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戒进念,而得开发。贪恚愚痴,豁尔冰消。革凡成圣,入法流水。或三二一益,若都无益,则示默然。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
  初句牒释。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本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扣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也。即十下,示法。先明所说法相。十二部,是总明说相。八万法藏,乃具示所说种种法门。须知有多八万,且约四谛示:言八万法藏,即苦谛;八万尘劳,即集谛;八万对治门,八万三昧门,八万陀罗尼,皆道谛;八万波罗密,即灭谛;今虽示一,义兼三也。又于下,次明能说善巧。上之所列八万等法,既通四教。即是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各有八万,趣举一法,须开四门。机生熟故,四悉被之。为未种者;作世界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为已种者;用中二悉。善根未发者;作为人说,令起宿善信戒进念。恶未破者;必对治说,令其三毒忽豁尔冰消。为已熟者;作第一义说。令得契真,革凡成圣。佛智鉴机,说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知不破恶,令得二益。无善可发,作世界说但生欢喜。若全无益,佛则不说,故云默然。此是一法一门明四益也。若一下,例诸法诸门示四悉。谓一门被机,四悉既尔,余三门亦然。如是类推,一一八万,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十二部、六度、四等,莫不皆然。以此?明佛说之相。
  ○戊三 释观字
  即所说也。上十二部八万等法,岂非所说。然是泛举,显于能说。下无量寿,及今观字,的是此经所说义也。分二:
  ○己一 牒释双标
  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上观平声,下观去声。所以须用去声观字,以释平声观字者;乃用观法,观于胜境。若非观法,将何观之。撮经所诠,立兹题目。经明十六,以为能观。今释题名,唯论三观。经文是别,题是总名。总总于别,别别于总。今立三观释观,乃是经文十六观体。若就十六,各各示于三观相者;其文繁广,故于释题总而示之。令其修者;以兹观法,入十六门。则境境皆三,心心绝妙。四依被物,言简意周。双标两种三观者;乃以次显于不次,不用别观,无以明圆。如止观中,皆用思议,显不思议,亦此意也。
  ○ 己二 据教双释
  ○ 庚一 次第三观
  ○辛一 出名指经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
  ○ 辛二 释相结果
  ○壬一 释空观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今欲去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壬二 释假观
  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
  前观二名,此观亦二。先斥住空堕小,修假能成佛法,能益众生。观空能作入中方便,故于空智,证而不住。三界惑着,须荡令空。诸法因缘,须究本末。见思重数,如尘若沙。以大悲心,□观□学,名为知病。诸法诸门,破性破相。一一对治,无不谙练,是名识药。随惑浅深,知机生熟。神通骇动,智辨宣扬。四悉当宜,各令获益。如是授药,方肯服行。皆由证空,能入此假,故名从空入假观。前位别十住,今是别十行。
  ○壬三 释中观
  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初文双空生死涅槃者。空生死,见思亡。空涅槃,尘沙尽。二惑既空,心无偏着;是故得为双遮方便。复因次第用于二观,观于二谛;是故得为双照方便。方便立已,圆观可修。于十向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得自然入萨婆若。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初地。
  ○庚二 一心三观
  斯乃称性而观,绝待而照。盖一切法,无非三德。如□字三点。三不孤立,一一圆具。举一即三,乃以三德而为三谛。德既不纵不横,谛乃绝思绝议。今以此谛而为所观。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依妙谛,而立观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此之观法,能所双绝。况无量寿佛。本修此观,而成三身。法报既泯,真应融即。非兹妙观,宁显妙身。化主若斯,徒众亦尔。正报既妙,依报岂粗。故十六境,皆须妙观。此文分三:
  ○辛一 依智论释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祗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前之次第三智,令易解故,分属三人。克性圆论,三智一心。指果名智,指因名观。果在一心,因岂前后。因果不二,方曰圆修。故举智后,即明三观。趣举一观,即具三观。如空观,假中亦空。三观悉能荡相着故,举假观,中空亦假。三观皆有立法义故,言中观,空假亦中。三观当处皆绝待故,故云祗一观而三观。谛亦如是,谛观名别,其体不殊。全谛发观,观还照谛。既无别体,以何义故,立谛立观?若欲分别,就三因说:性三为谛,修三为观。性了是真,性缘是俗,正是中谛。不是了因,非大真谛,俗中亦然。顽空为真,与观体别,俗中亦然。今三观互具者;盖性三本融,全性成修,于此可见。类如下,引类释。以有为法,类无为性。一刹那心,初生即灭,两间名住。不无三相,而在一心。三相无常,尚居促念。三观称性,无作无生。具于一心,其义何爽。此观下,结成果。如文可知。
  ○辛二 引中论证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引论。论意通衍三,今证于圆。须知妙谛妙观,悉是能观,因缘所生等法,随拈一法为境,即属所观。前且直云,观于一谛而三谛。即指于阴等境观,一谛即具三谛也。故知因缘所生诸法,一一皆不思议矣。
  ○辛三 约妙结示
  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初句总叹,次别叹。一不定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即是一。释论以不决定,解不思议。一观下,对十六叹。上明一三融即,总一妙观也。即此一观,□入诸门,名一切观,虽入诸门,只一妙观,故名一观。观若定一,莫入多门。观若定多,不可为一。实不可以一多思议,是故双非。后二句,结示。虽非一多,能摄一多。是故十六,无非妙观。
  ○戊四 释无量寿
  正示三观所观境也。前明三观,且以三德三因,而为谛境,盖是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须知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字。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此意不明,非今观佛。
  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强指法寿,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耳。
  首二句牒名从梵。次下从真出俗。先明佛本无三,次明随世假立。乃有三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