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73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273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界义。而后始能讲得过去。否则。如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海。自他未隔毫端等句。如何会通。况法华纯圆独妙之经。前十四品。智者判为□门。后十四品。乃本门也。□门中文。先悟诸法实相。本门当悟非实非虚。既云诸法实相。便是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佛云。说听经十二劫。与夫五十小劫。或云六十小劫。众生谓半日。或谓食顷。此等妙法。我辈以生灭心。起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所以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云。讲法华须以四番解释。方能尽意。四释者何。一因缘、二约教、三本□、四观心。随文释义。因缘释也。谓佛令众生了达妙法不可思议。在众生之情见。不过半日耳。或食顷也。不知诸佛说法华。已经五十。或六十劫耳。约教释者。法华既是纯圆独妙之经。圆理融通。性相莫二。五十六十。长无长相。半日食顷。短无短相。存妄之论。直是凡情推测。尚非藏教正因缘义。况圆教即空即假即中义耶。本□释者。若达诸法实相。便知时劫性空。断不以长短而起诤也。能悟非实非虚。更无此等疑问。观心释者。十二劫即指内根外尘之十二入也。五十六十。即指五蕴通于十界。六根(亦复)如是。若能观心。此等根尘蕴入。须知即心所具。不知理具三千。那识事造三千。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而成诸法。即所谓根尘蕴入是也。随缘不变。诸法当体即是真如。彼于因缘一释。尚未全知。况观心乎。故古德云。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非虚语也。法华二十八品。始终均须以四释。方能尽意。否则何称妙法。何取莲华以作总喻。法妙华妙。乃称妙法莲华耳。岂独泛泛凡流不知。即三乘圣人。尚在门外。经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岂欺我哉。
  老人闲复
覆谕显荫函
  显荫知照。迭接来函。以□庸并无要事。故未作答。昨者适值端阳令节。邮到五百罗汉图。阅之喜甚。遂修谢函寄东京市芝公园增上寺座主收。以清手续。初五前二日。由沪之居士林寄来第五期林刊一册。并手书一纸。阅止观辅行精义。始终详读一过。指不出讹谬处。足证子于本宗之受益处。复读密宗十八道秘记。可证子留学东瀛之成绩。但密宗慎重于实行。方为有效。万不可徒落于口头。以及纸墨。子宜深期实德。宝而珍之。若内无心得。而外扬虚声。非子之福也。不可不慎。梅晓君于三十年前。早已认识。苟来甬时当招待之。在本月半后。有天津之行。以应北方诸居士之请。演讲起信裂网疏。以两月为期。至中秋前后。可以旋沪。届时当函知。是覆。并嘱珍摄。
闲老人亲笔(初六日)
覆觉缘居士书
  觉缘大居士慧鉴。昔者天亲祖师。初习小乘。即以小乘为是。毁诋诸大乘经。非佛所说。后为乃兄无著化度。心悟大乘。叵可思议。自觉昔非。欲割舌忏罪。乃兄云。汝昔以舌谤。今宜以舌赞。断之奚补。君亦尔。即须认真赞叹佛法。令人闻之生信。即能忏其愆也。老僧于正月出来。至今尚未回寺。昨晚由宁转来手教。展读之下。始悉忏悔之殷。须知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君。只要尔有心持戒。为重病故。食肉无妨。病后依然禁止。今既向我陈露。即为忏罪已竟。但当一心念佛。至诚发愿生极乐国。奉事弥陀。则一生可以千了百当。际此浊世。非带业往生之法门。无别出生死路。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附上日课一纸。依之修行。幸勿错诸。此复。并祝
精修净业。自度度人。
 谛闲手复(四月五日)
复刘圣德居士书
  圣德居士鉴。接奉手书。欣悉种切。吾侪生居末法。又在恶世界。概是业重者多。然而能于佛法起大信心。亦是多劫善根成熟。智种灵苗。涣然发现。具见众生界中。有此不思议者在焉。日课仪中注重持名。言习观者。为持名之前方便耳。以吾侪自朝至暮。散心时多。至做日课时。先须息心片刻。然后持诵。息心之法。宜与持诵之法相应。乃立习观一则。吾人未习观前。将一切散心乱想。一齐放下。掩目凝神。举一念头。想自身趺坐莲华座上。再想身前不远。有三座莲台。中坐弥陀。左右二大士陪座。各皆身紫金色。观想片时。其心方定。心定之后。正好诵持。所以谓持诵之前方便。云习观。原非正修观想念佛之法门耳。夫念佛法门有四。一曰观想。如十六观经之前十二观。二曰观像。如第十三观。三曰持名。如弥陀经执持名号。四曰实相。如普贤观经。须知观想法门。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借他作境。唯心观照。是上根业微障轻人所修之法门也。观像一法。虽被中下。亦要细心闲暇人始能修习。否则仍不易成就也。实相一种。独被上根。唯有持名一法。三根普被。上下兼收。至简至易。亦圆亦顿。不必开圆顿解。而圆顿自在其中。亦不须细心闲暇。而O心人亦可忙里偷闲。不择地。不择时。随处随时。俱可行道。念到不念自念。不持自持。即持名。即实相。愚则冥通圣智。闇合道妙。智则显通明合。当体即圣智。即道妙也。由持名而入实相。是为易入之方法也。读伯麟先生忏悔书。具悉其人。大有来由。自当赠一法名。命名圣觉。不怕迷久。只怕觉迟。今能觉悟前非。从此以后。毕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不难忏也。老朽明晨。对三宝前代伸忏悔。创立功德林缘起甚好。老朽自去夏至今。未跨山门一步。自知年老体颓。终日竟夜。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此外更无他种妄想。不必随众签名也。张君敬仪。如数收到。附上法名。即希转递。是荷。缘起璧还。即希察收。并祝
  净安百益
  老朽谛闲谨复
覆卢镜泉居士书
  圣洁居士慧照。今日由观宗转来手教。欣悉。深会净土宗旨。加之律行肯綮。何善如之。夫经论之言。解第一义者。即华严所谓心造诸如来。及种种五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指此三无差别之旨。即所谓第一义也。现前一念心性。本具理事三千实相。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云。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此即三无差别之旨。于理想中能解此者。亦可云解第一义也。所言理具。指性德也。言事造者。指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解性德。始能全性起修。念念入体。步步归真。可云全修在性。性修不二。理事一如。与宗门之悟。大不相侔。苟能行如所说。的确如是修。当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即此可谓上品行径。加之信真愿切。十万亿刹外之极乐。即唯心净土。八万四千相好之佛果。即自性之弥陀也。如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现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子当认真念佛。真信切愿。蓦直做去。幸勿回头转脑。落二落三。若云。依观经第十二作普观。第十三总观。此两重观。本我凡夫用心之法。是人业重心粗。恐难成观。反不若老实念佛之为愈也。来函中。陈述修观之法。是则是矣。恐难做到。虽未敢说非。亦不敢说是。何以故。依观经观法。一观未成。不得即观别观。故夫三观本自一心。三谛原是一境。谛理境也。观事智也。以本自一心之三智。观原是一境之三谛。境既如。智亦如。一如无二如。故曰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须如是悟。依如是修。观时不必念。念时不必观。观少念多。方有实益。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光阴迅速时不待人。宁许做过。勿可错过。至嘱至嘱。本寺戒期在明年旧历十月半开堂。弥陀诞圆满。肃此奉复。谛闲肃复。二十年十一月
复茂'师书
  茂'法师鉴。客腊接读华函。并照片。均已照收。今又递到对一联。来函云。欲以文字引入实相。固无不可。但恐习久成性。忘却本来面目。良可惧也。须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冥路茫茫。别离未久。三途恶报。转瞬将临。痛苦难当。谁堪代受。且吾人之最可珍重者。莫过其心。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因成。故动一念。即落十界。其心可不珍重乎。倘置佛名而不念。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其心。如千钧之弩。为黄雀而发机。况六凡生死业乎。况取人天有漏果乎。宜速断生死根。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兹一举。幸勿错过时机也。凡未信心者。固令生信。已生信心者。固令增长。每当谈经时。宜以净土为指归。同愿大众。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轮再转。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化被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也。此复。并颂合刹均安百益。
与显微居士函
  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容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之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多众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地涌大士之功也。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段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童蒙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某某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某某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此复。
复松江郑公硕居士函
  公硕居士慧鉴。接奉手书。并疑问六则。欣悉英年学道。最为难得。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唯净土一门是为捷径。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且喜君所疑问者。皆净土一门事也。具见与弥陀缘深。欢喜无量。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证果。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当此浊恶世界。去圣时远。众生业重。若不依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带业往生。求生极乐者无有出生死路。光阴易过。大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居士既与净土有缘。当以此而自度。即以此而度人。自他兼利。福慧双臻。他日稳坐莲台。始信佛恩难报。幸勿为他技所惑。唯此一门深入。入一无妄。是厚望焉。答问另列。即希鉴诸。
复西定居士函
  西定老居士慧照。接奉手书。圆觉经列位无差。欣甚。苏令烦受老泰山法水资神。道芽勃发。以致信心向往。孳孳有皈依之念。自当从命寄上法名。并日课仪规。请为转交。并请教以自揻佛像前。称名皈依。亦是一样。所谓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君。只要心诚。理全成事。全事即理。理事从来不二故也。以住持三宝从一体三宝而建立故。所言水陆仪轨。旧本系天台山敏曦老法师经刻。新本是天童寺净心老和尚翻刻。依藏本校对。谓旧刻讹□为揼也。其实揼与□皆梵音。奢促少殊耳。如此土南北两地。方音少不同也。今详本寺堂内老修行人。持此咒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