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69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269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要知道当时在母胎中。十月怀娠。母亲受了多少艰难劳苦。及至出了母胎之后。三年乳哺。担了多少忧愁心事。只如推干就湿。吞苦吐甘。出入携提。昼夜怀抱。费了多少精神。真所谓儿笑母心欢。儿哭母心恼。自己未曾吃饭。只怕儿女肚饥。自己尚未穿衣。但愁儿女身冷。时时防儿有病。念念想儿心安。希望长大成人。荣宗耀祖。儿至五六七岁。父母就要聘请明师。谆谆教训。到得十五六岁。预为择配婚姻。期望你立志成人。齐家治国。你们想想看。父母如此大恩大德。真所谓天虽高。地虽厚。犹不及也。本寺创办学校。就是代你们分忧。你们须知。本寺创办教育。分文皆是檀信脂膏。校中诸位教员先生。纯粹均为公益起见。体我佛慈悲之心。建菩萨利他之行。望你们诸子。认真习学。将来于社会作个第一等的好人。护持三宝。荫被六亲。饮水思源。务本教育。是老僧之所深望也。
七塔寺佛学院开幕讲演词
  人心险诈。风俗浇漓。挽救之方。佛法是尚。然佛理幽深。非兴学不能标其旨。经书浩瀚。非设院曷易奏其功。此报恩佛学院。所以不能不办也。今者本寺退居长老。并诸纲领要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孳孳以佛法为忧。当此千钧一毫之秋。唯望诸君。认真研习。以佛学为体。以文学为用。共秉坚卓之精神。同求甚深之智慧。将来分灯□照。为法为人。是厚望焉。凡一院中人。第一要知明分。谓明其职分之所在。上下各为当为者。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思且不出其位。况行为乎。慨自风教陵夷。小而倾轧。大而战争。举世骚然。迄无宁日。推究其源。皆由分之不明也。分何以不明。凡人因其地位。而各有本分。即如佛学院中。教师有教师之职。学员有学员之职分。各尽其职。各守其分。即安分。即明分也。院中团体生活。所有规则。当共同遵守。不得任意。是所望于诸君。宜注意于明分者也。第二要具威仪。学院为讲礼之地。举凡上课下课。以及内外出入必须整肃威仪。令人见之。生恭敬心。所谓有其外。必知其内也。第三要不浮动。凡求学之道。首重沉静。苟欲定其心。必先静其身。至于静身之道。随时随地。谨守规则。以去其浮动。身不浮动。心自能静。静则明。明即智。一切学问。俱易进步矣。不静。则气浮而心粗。心之粗者。必无以入乎理之精也。譬夫缝针。其孔甚小。今以粗□贯之。宁能入乎。此理最易明了。第四要不自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过固人所不能免。苟能不自是。而时时知悔知改。虽有小过。亦何害焉。故曰。有过不自知。则必自反。诸君能将反省之事项。一一记之简册。此诚最大修养方法也。至于师长有所训诫。尤须激切猛省。不可自是。夫如是。庶几能寡过矣。此诚为师为匠。成圣成贤之道也。第五要识言行。切不可但重其言。而不察其行。大凡读圣贤书。便要如亲对古人受其教训。而心体力行之。久久默化潜移。气象自别。如此方为真正求学也。其实学问之道。不在言而在行。言论不过发表意思。而成就之效果。尤赖实行亲证。如吾人高瞻远眺。步步前趣。积土成山。不弃一篑。若徒有言。而无实行。终成画饼。而实行之要。尤在于人所不见。故曰有形之恶小。无形之恶大。善亦如之。古之大学问人。其要贵慎独。所谓独者。即在吾人一念之间。须知一念之动。即十方法界。三世时劫。一切生佛。一切祸福之所关系。譬如无线电。此发彼应。一念之独。固不可不慎也。今于贵学院开幕之日。兴聚一堂。最为难得。以鄙见略贡一二而已。惟君勉之。
观宗义务学校行暑假礼演辞
  今天为你们诸子放假。若于学道上说来。是不能放假。况且你们诸子。现在正值青年。居此学地。应宜蒸蒸日上。何得间隔时日。因为天气炎热。上头校长慈悲。及诸教员爱惜你们。为卫生起见。由是故放暑假。命你们休息两个月。然则这两个月中间。学校虽云放假学问还是不能放假。必须将这一学期所读的书。回到家中。温习一番。方不空过。所谓温故而知新。既然放假。又要你们在家里温习功课。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吾人处世。这一点精神。最为可尊可贵。这一点光阴。最为可惜可爱。倘若放假后。回到自己家里。祗管游戏放逸。做其不正当事。把自己学问荒□。浪费精神。虚度光阴。此乃自暴自弃。自卑自贱。若能温习用功。则学问天天进步。将来由小学而入于高等。自高等而入于中学大学。处处皆可出人头地。将来中学大学毕业后。或入于政治。则为国为民。自利利他。作在俗菩萨。或仍在学界。为人师范。自益益人。所以把这点精神。能在学问上用一番功夫。则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你们诸子。更须晓得。傍的东西。只要有金钱都办得到。惟独精神与光阴。这两种东西。纵使有金钱也是办不到。何以道理办不到呢。因为我们一个人的寿命有限。一百岁九十岁。终算是长命了。讵不知九十岁一百岁的光阴。一霎时就过去了。莫道汝们青年。尚在幼少。可以放逸。慢慢来求学问。不知不觉。过了几年。悉皆长大成人。再过几年。而又渐渐从壮至老。你看这光阴是很快的。一下子就过了也。所以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由是看来。这点光阴。岂可唐丧。这点精神。宁非宝贵乎。然则你们诸子。既然发心来到敝寺学校读书。更须明白这佛法僧三宝的道理。老僧今天对你们说之。令你们种一点佛法的善根。所谓三宝者。一是佛宝。即大殿上泥塑木雕的形像。二是法宝。即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代时教。三僧宝。即我们一切和尚。此乃住持三宝。更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亦须明白。所谓佛。是两足尊。福足慧足。福足故。则有相好庄严。能令一切众生见者。悉生欢喜。慧足故。则有四辩八音。能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开导。毫无错谬。法是离欲尊。一切众生能依佛法修行。即可远离五尘六欲之境。脱离三界生死之苦。僧是众中尊。即一切菩萨罗汉大德高僧。能为一切众生之所尊敬。堪作人天福田。此乃别相三宝也。所谓一体三宝者。即是你们一念心中具足佛法僧的道理。你们这一念心。能够向上求学问。明白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的道理。就是佛宝。所谓佛者觉也。即是你们一念之灵心。能于世间诸法。觉了不迷。此即你们自心中之佛宝也。这一念心。恒与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相应。不越常规。就是出言吐气。一举一动。无非有益于人。此即你们自心中之法宝也。能发之善心。与所发之善事相应。能所不二。此即你们自心中之僧宝也。此一体三宝。即是将来成佛之正因。非一体三宝。不能建立住持三宝。非住持三宝。不能发扬一体三宝。一体是理。住持是事。理与事由来不二。故知住持与一体。两种三宝。不可偏废。尔等诸子。今日一闻此两种三宝之话。无论懂与不懂。只要你们将我言语。从耳根中听进去。种在八识田中。永远不坏。所谓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今天老僧说这些话。因为你们来到敝寺学校读书。倘若在别处求学。莫到放假。就是开学。也用不着老僧说话。你们今既在敝寺求学。所以老僧与你们说一点佛法。令你们种一点善根。本来今天放假。要奖赏你们。老僧并没有什么东西奖赏。就是这几句话奖赏你们。况且敝寺所设义务学校。样样现成。不要你们拿出一个钱。终是成就你们。应当知恩报恩。方不辜负敝寺校长。及诸教员一片苦心。教育你们。而敝寺并不要你们报恩。祗要你们把老僧所说的话牢牢紧记。切莫置之度外。所谓精神不可浪用。光阴不可虚弃。勉之勉之。
丙寅僧自恣日乐清虹桥居士林兰盆会之讲演
  今日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本林中诸大居士。发心修建兰盆胜会。广设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图报父母劬劳之德养育之恩。须知此会最初。由于大孝目□连尊者发起。当时佛在祇园说法。有大弟子。名目□连。为报父母深恩。出家修道。既成道果。以求父母生处。欲报其恩。乃以天眼遍察人间天上。见其老父已在天宫。受五欲乐。并未见有慈母生处。展转观察。但见其母堕在饿鬼道中。受大苦恼。何以故。其父生天。其母堕鬼。此必有因缘在也。以其父在生时。虽不见有作大功德。以其儿子出家得道故。令其父往生天上。何以其母乃生饿鬼道中。以其母在生。悭贪不施。因目连出家。不信三宝。反生毁谤。由此造业。堕恶道中。于是目连观见其母。腹大咽小。皮骨连立。心生悲哀。即以〇和罗饭。往飨其母。其母即以左手执〇。右手遮饭此是悭贪习现。恐他鬼争夺其饭由此悭贪习深。饥火顿焰。饭到口边。即成火炭。仍不得食。足见饿鬼之苦。不胜道也。若当时其母以布施心。将此〇和罗饭。遍散道中诸鬼。转悭贪为布施。即可离苦得乐矣。时目连观其母之苦况。自知道力不足。由是大叫悲哀。仰白于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可以得度。亦非我一人度得。须待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汝当广修供养。以供大德僧伽。仗彼大众之力。方能令汝母出苦。目连依教遵修。其母即于是日。得离一切饿鬼之难。此是兰盆胜会最初之启教也。而后佛至六十二岁。舍卫国王为其父王讳日。请佛宫掖。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并复请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佛来飨。佛ぇ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亦在是日。目连为报母恩。国王为报父恩。其旨同也。以及城中长者居士。亦于是日设供。同报父母之恩。是可谓上行而下效也。自兰盆经。至中国后。唐宋以来。历朝国王。无不请师讲经。建设胜会。今日本林诸大居士。有鉴于此。遵古真修。亦建此会。普令现前大众。同报父母之恩。须知父母之恩。固然昊天罔极。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推干就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躬承祭祀。为人子者。对于现生父母。应当敬视如佛。昏定晨省。此在世间之小孝也。并请父母。戒杀放生。持斋念佛。教令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出世之大孝也。对于过去父母。在生时不能养其口体。既死后。亦当导其神灵。每日之间。自己念佛。作诸功德。理须对佛发愿。将此功德。回向过去父母。令彼仗三宝力。早生莲界。古德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此亦出世之大孝也。现前大众。须知过去父母。乃过去之过去。过去之过去。无量无边。何止一生之父母耶。我等自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在畜生道中。有一身。即有一生之父母。百生千生。无量无边生。即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之父母。若曰报恩。将何报得。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此一种道理。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外道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故菩萨视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思度脱。念报其恩。而父母之恩虽大。殊不知六道众生之恩。为尤大也。故今欲报其恩。先须识得恩有多种。一者念佛恩重故。二者念父母恩大故。三者念众生恩深故。父母之恩。人人皆知。须知诸佛之恩。犹胜于父母之恩也。何以见得。且如我本师释迦文如来。最初为我等故。行菩萨道。见我等造罪时。彼则心生哀怜。欲救度我。而我等愚痴。不信不受。见我等堕地狱时。彼则心生悲痛。欲代我苦。而我等业重。不能救拔。见我等生人道时。佛则方便教化。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佛出世时。我正沉沦。我得人生。佛已灭度。何罪而不见金身。何福而得逢大教。此是佛恩广大。令我夙种善根故也。若使夙世不种善根。何以今日得闻佛法。设使今日不闻佛法。安知夙世常受佛恩。故知佛之恩大。邱山难喻。须知世间父母。生我色身。诸佛如来。能生长我法身。色身之恩。近止一世。法身之恩。无尽无尽。可见佛恩。胜于父母之恩也。故曰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佛恩。更须知众生之恩亦胜于父母之恩。何以故。以我等无量劫来与诸众生。互为父母今虽隔世昏迷。以理推之。宁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软动[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彼则呻吟于地狱之内。展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如是思惟。
唯有百劫千生。行菩萨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故地藏菩萨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阿难尊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