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若谓了生脱死。是戒淫为第一义。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故知欲成办道业。必以戒淫为第一义。若为宗嗣起见。欲罢不能。见子后宜节欲。见孙已宜绝欲。此皆弗获已之言也。不可不知。
答温光熹居士五问
一问。诸经论但言凡夫得生同居。见化佛迎。何观经谓可往生报土。见报身弥陀。若以理论。则当体与佛无别。谓见法身佛亦可。何必言见报身哉。若依事论。则二凡未能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报土如何得生。观经疏钞亦言纯系菩萨居。岂有凡夫。此实报庄严土也。生实报者。岂凡夫哉。吾阇黎所撰演义亦云。不证中道。万不能入。然则四帖疏言生报土。见报身者。何以故。
答。诸经论言凡夫生同居见化佛者。以此人虽有信愿。力行不猛。未到一心不乱。伏惑往生。所以生同居。见化佛也。观经谓生报土者。一往而论。与他经论不同。再往言之。观经之九品。即无量寿经之三辈。上辈人往生。即观经之报土也。观经中品人入方便土。下品人入同居土。报土见报身佛。方便见胜应佛。同居见劣应佛。劣应即化身也。故知实报土。不破无明。未证中道。决不能入。
二问。畴日杨仁老等。言念佛以无后心念为上。至今未了无后心义。
答。念佛当念念是佛。若前念是佛念。后念是五欲念。是名有后心念。杨老谓无后心念者。即要念佛人净念相继之苦心耳。
三问。观经疏钞判教相称为大乘方等所摄(弥陀略解五重玄义、首云。准孤山法师。以两土果人为名。方等实相为体。正相同)未指明何时。光熹记忆力弱。一时已懵然。阿遮利夜演义卷上四十页云。是第三方等时。第三方等时下无释文。何故。愿安承教。
答。言第三时者。第一华严是乳味。第二阿含是酪味。第三方等是生酥味。憨山判方等实相。生酥味也。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故判观经。以五时论。属第三。以五味论。属生酥。
四问。师教观纲宗。如智光显露。照耀人天。台家后学。苦未得其要领。究其大致如何。
答。智光显露。照耀人天者。谓观行成就。破惑证真者言之也。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一切智光显露。即能照耀人天矣。能破无明惑证中谛理。一切种智光明显露。便能法界朗照矣。
五问。初学多请问应看何经何注。蕲开示。
答。初学佛请先看地藏菩萨本愿经。或梁皇忏。然后看起信论。阅裂网疏。为发端。此论此疏。能该括各宗教理。
答圆觉经金刚藏章问三则
一问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答曰。欲解决金刚藏菩萨问题。须先了知。诸佛众生。皆具性修二德。并具有性修善恶。始能了解。言性德本具者。清净法身佛也。修德圆成者。妙极法身佛也。问者云众生本来是佛。指清净法身佛也。此佛众生性德本具。故称本来是佛。夫性德具有善恶二性。众生但有性德。而无修德。性德随缘。为受恶法所熏。起于性恶。故有无明。无明者。即性恶也。亦名理毒。此众生但有清净法身佛。而无妙极法身佛也。知此。始知修德不可少。
二问曰。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答曰。若直就心体而言。绝待无外。离过绝非。本无觉与不觉。故曰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了无所得。是故若论性德。众生本无无明。何以故。无明无性故。既称无性。即是体空。安得说众生本有耶。众生虽具性恶。若无修恶熏起。性恶融通。法尔摄在性善之中。故佛说众生本来是佛也。
三问曰。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答曰。众生但有性德。未起修德。故性德中之性恶。受修恶之所熏。随修恶之缘。起于无明。一切如来。有性德。亦有修德。以修德有功。性德圆显。而清净法身佛。已成为妙极法身佛。又名智慧佛也。既有智慧之明。即无无明之暗。故不复生一切烦恼也。故说销金一喻云。譬如销金"。金非销故有。意显金是本来有之。喻性德本有佛也。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意喻清净法身佛。性德虽具。妙极法身佛。须假修德圆成。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喻既成妙极法身佛。断无复生烦恼之理。具见性修二德。决定不可偏废者也。
答德威居士十六问
读来书。足见留心佛学。可谓劫外优昙也。惜乎太杂。不免分心。为人在世。须知以有限光阴。作无边佛事。此可称为智者也。然则研究佛学。贵在唯专唯勤。更不可攻诸异端。须向内典中精处求精。方为有真实受用。而佛学中尤不可徒贵理想。其必解行兼资。方为有效。古德云。有一寸时光。即有一寸命光。叨承不弃。敬呈直言。幸勿见怪。
答十六问列下
一问。莲修起信录。载程兆鸾之妻。在世功课微末。亦生西方中品。何也。
答。净土往生。全凭信愿。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鸾妻之功课虽微。其愿必切也。
二问。平日读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二语。殊不可解。一日游旷野。步危桥。桥下有闸。水声澎湃。忽悟刹那不停。即佛言世间无常也。声若雷霆。即佛言狮子吼也。唯山色无非清净身一句。终不能解。乞师示之。
答。此二语乃东坡发悟之偈言。皆明法身边事。若依居士所觉刹那不停。与溪声句全不相应。如是则不特山色句未解。即溪声句犹未解也。更须疑着。久久自有发悟之时。
三问。威诵观经时。诵至日观。水观。地观。即作日。水。地。等想。诵至七宝。即作七宝想。未知合法否。
答。诵经习观。直须如此做去。
四问。威当用功恳切时。齿间觉有甜水流出。何也。
答。齿间甜味。固是善境。幸勿生欢喜。
五问。读诵经典。一人谓要口读其文。心思其义。一人谓只须一直诵去。不必研究其理。二说未知孰是。乞师详细开示。
答。此二人、皆有理在。试问读经人宗旨若何。若为修慧而读经。第一人是。为植福而读经。第二人是。
六问。何谓阐提。
答。梵语阐提。此云信不具。谓此邪见人。不信三尊。无成佛种也。
七问。何谓佛七。
答。修行人定期念佛。或一七。二七。三七。为限彡期取证也。
八问。何谓自报身他报身。
答。佛之烦恼恶尽。菩提善圆。得自受用身。名自报。为度众生。现他受用身。名他报。
九问。何谓有余涅槃。
答。阿罗汉见思惑尽。名有余涅槃。以色身犹在。名有余也。
十问。威自诵经念佛以来。上半身颇觉清凉。头部尤甚。下半身依然如故。未知何故。
答。用功办道。为了生死大事。万勿在色身上分别。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实语也。
十一问。高王经是否佛经。
答。藏中无此经。足见非佛所说。系古人梦授之经。持之得灵应者不少。奇哉。
十二问。敝县某君。念佛遇魔。遂生疾。自此不敢复念佛。敢问遇魔之因。及预防之法。
答。念佛虽从有门而入。亦不得着相。一着相。魔得其便矣。
十三问。一僧云。佛前多烧锡箔。能消业障。其说然否。
答。无稽之谈。不足信也。
十四问。睡去无梦时。此心在何处。
答。睡有二。一、轻睡无梦。是人心定志一。而心王作主。心所无事。此时善恶不思。任运归于当处。寂湛恒如。无别有处也。二、重睡无梦。是人愚迷不觉。第六心王。为眠心所迷困。堕入无记处去也。
十五问。近日体弱。只得默念。第默念殊难得力。乞示方便。
答。唯默念持名。须加定心体究。能念佛者。毕竟是谁。就此回光。自然得力。
十六问。法师施食时。作鬼神想。究是何意。
答。施食主者。名为金刚上师。梵语瑜伽。华言相应。所以身作手印。口诵真言。意运观想。须三业相应。施食方为有□。先观己身。便是一尊大悲王。到台请六道诸灵时。随类观想。所以作鬼神想者。直是现同类身。度同类众意也。
答朱开甲居士六问
来书。深悉。精研内典。钦佩奚如。兹将答话另纸陈阅。以资研究。是否。请高明证之。
一问。楞严修持。以耳根一门最为圆通。经旨义丰词约。非末学所能领会。不审与起信论所说止观法。亦相同否。
答。楞严耳根法门。与起信止观修法。一而二。二而一也。其能观之智是同。所谓一也。所观之境是异。所谓二也。楞严以闻性为所观。止观以知性为所观。一从耳根入。一从意根入。同以第六识心为能观之智。入门虽异。到家是同。故谓二而一也。
二问。持楞严咒。设读音有讹。亦灵验否。
答。夫持咒。贵在能持之一心。不关所持之咒语。以密咒翻字不翻音。只贵蓦直持去。不起分别。设梵音不正。持久即能灵验也。
三问。楞严经谓一切山河大地。尽系妙明心中所现物。然则三界六道。亦系妙心所现物也。兹绘第一图以说明之。不知当否。
答。楞严所谓妙明真心。含裹十方。所以山河大地。皆心中所现物。是故三界六道。亦唯心所现也。第一图。可以混融得过。
四问。净土系佛愿力所成。不离本心。与三界六道。同一妙心所现。再绘第二图以说明之。不审亦当否。
答。净土谓佛愿力所成。须知愿力、是增上缘。众生、是所缘缘。以佛生不二之妙明心。为亲因缘。以唯心心所。为等无间缘。四缘具足。成此净土。佛慈摄受众生。故众生有愿。即能往生净土。受胜妙乐。以众生心内。原有净土故也。第二图。乃依稀耳。
五问。楞严经谓一人发真归元。十方国土皆悉销殒。然则无始以来。成佛者多。何以至今。世界相续如故。
答。虚空国土。系众生同共业现。楞严谓一人发真归元。虚空皆悉销殒。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止沉碎彼一人别业之空地。与大众何干。譬如一室。燃千盏灯。息一灯。少一光。室中之光。依然如故。过去诸佛归元。至今空界如故之理。例可知也。
六问。净土暨天堂地狱。或有疑为寓言。不知究竟实有否。
答。十方诸佛。皆有净土。弥陀净土。的指西方。造善得乐报。上品善业。报生天堂。安得云无。恶业招苦报。上品恶业。报沉地狱。的确是有。佛所说言。俱现量境。非庄生之比非二量境也。安得将佛经与南华同年而语哉。
答镇江某居士三问
一问。疑先儒何以辟佛。
答。佛法之见。先须忘我。我执不忘。无有不起我见者也。如韩欧程朱诸辈。以文墨论。可谓哲人。以佛法论。不过一隙之明。大都涉世诸君子。以门户知见用抑扬耳。虽云辟佛。大似以唾沫点太虚。与佛法何损哉。
二问。疑佛法何以无边。
答。佛说上中下法。唯是一心作。佛所说法。皆是称性之谈。以心性无边。故佛法无边耳。试观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有边耶。无边耶。亦有亦无边耶。非有非无边耶。若向这里觑透。始知佛不欺人。
三问。疑净土何在。
答。请读佛说阿弥陀经。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此二有字。如大明灯。请高着眼看。
答温光熹居士七问
读法言。欣悉。颇感法味纯深。俟得圆解后。从事著作。言之有理。以免以盲引盲也。我宗系性具妙宗。特点在不二门指要钞。请细心玩索。精神体究。切切不得未会先会。聪明人往往得少为足。不肯心领力行。仍蹈文字窠臼也。古农前致阁下函。谓净土为带质境。并没有错。彼意指吾人依经修观。而所观之境为带质境。并非直指彼净土实境为带质境也。切莫错会。行人修观先由带质境入手。至于三昧成时。心境相应。转带质为性境。从比量而深达现量。始能证得净土不思议之妙境也。不可不知。看尔是聪明人。殊不知反为聪明所误。须知疑为信障。反不若愚夫妇之实信。由信发愿。由愿导行之为愈也。解答列次。
一问。既言修西有净土。则应将其处所定出。古德谓为唯心者。并非唯心便无净土。如现前娑婆亦唯心。并非唯心便无现前娑婆也。修西定课。谓说唯心净土者。未必能神游佛刹。说自性弥陀者。未必能量同佛身。经但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然究在何处。华藏世界。一世界有二十重。重重无尽。娑娑明指在第十三。熹健忘。未记极乐在第几重。
答。极乐之净土。殊胜在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