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净意佛。南无知次第佛。南无猛威德佛。南无大光明佛。南无日光曜佛。南无净藏佛。南无分别威佛。南无无损佛。南无密日佛。南无月光佛。南无持明佛。南无善寂行佛。南无不动佛。南无大请佛。南无德法佛。南无庄严王佛。南无高出佛。南无焰炽佛。南无华德佛。南无宝严佛。南无上善佛。南无宝上佛。南无利慧佛。南无严土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仰愿当今皇帝,圣体康御,天威振远,帝基永固,慧命无穷。慈沾无际,有识归心。菩萨盛化,天人赞仰。四等六度,日夜增明。四无碍辩,乐说无尽。得八自在,具六神通。三昧总持,应念现前。慈悲即世,恩□六道。万行早圆,速登正觉。
此为愿词。愿自古以来,历朝国王,及当今皇帝等。然作忏者,在于梁朝,岂知千百年后,而有革除帝主专制,建立共和之事耶?目今虽无国王,而有总统执政,为我民之全权代表。故今讲筵上,呼钟声偈,改为功勋酬民主深恩。吾等亦当愿其政躬康泰。忏中所指者,愿武帝圣体康御,天子之威德,远振于万邦。帝业国基,永固不替。复愿其智慧之命,如无量寿,无有穷尽。慈云普沾于九州,无有边际。凡有识神,莫不生归仰之心。如众星之拱北,万派之朝东。菩萨大士,应现盛化于全域。天尊神明,同声赞仰于德风。四等六度,逐渐增明。神通智慧,应念现前。慈悲与拔于当世,恩德周□于六道。行圆果满,极证妙觉。
○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
上为国王帝主,此为王族国戚之诸王,及东宫储君之王子等,代礼诸佛。若约本忏,当今梁武之王子,结果未见其佳,乃作忏者,意想不到之事,不过不可不有此心耳。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奉为皇太子殿下,诸王百官,各及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皇太子以金瓶取四大海水,以之灌顶,必绍王位,?臣尊称为殿下。今为殿下,以及六部九卿,诸王百官,一切官吏僚属,一一为之归依世尊。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海德佛。南无梵相佛。南无月盖佛。南无多焰佛。南无违蓝王佛。南无智称佛。南无觉想佛。南无功德光佛。南无声流布佛。南无满月佛。南无华光佛。南无善戒佛。南无灯王佛。南无电光佛。南无光王佛。南无光明佛。南无具足赞佛。南无华藏佛。南无弗沙佛。南无身端严佛。南无净义佛。南无威猛军佛。南无福威德佛。南无力行佛。南无罗□天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皇太子殿下,诸王百官,各及眷属;身心安乐,妙算无穷。行大乘道,入佛智慧。被四弘誓,不舍一切。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六通三达,善识根性。具二庄严,神力自在。行如来慈,摄化六道。
此为诸王王子愿词。与国王之愿,自有高下。愿仗三宝慈力,覆护加被。令彼等身安心乐,寿命无央。俗称太子为千岁,君王为万岁,此皆有敬祝妙算之意也。若以佛法而论,三身一体,即应即法,岂有央量。惟愿从此行菩萨大乘之正道,入诸佛种智之妙慧。被弘誓之铠,不舍一切众生。善识众生根性,广知一切法药。具福慧二足庄严,得神智无碍自在。行无缘慈,摄化众生。
○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
大凡经题有经题之义,品题有品题之义,故须先释其总义,知别文之大意也。独此父母一科,一切众生,若男若女,若僧若俗,所有色身,莫不由父母而生,无不各知劬劳厚恩,故不言亦可知也。如云:父母,为子之天地欤?无天何以生?无地何以形?又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古之王裒三复流涕;孙悟,送父持舆等;是皆天性至情,尽孝图报者也。然此乃资形顺情之孝,虽言尽孝,亦不过报恩于万一耳。若能资神顺性,度父母逾生死海者,则孝道方尽。所谓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今念父母之恩,至诚代为礼佛。令亲灭罪脱苦,是亦孝道之适宜法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次复应须思念父母养育之恩。怀抱乳哺,爱重情深。宁自危身,安立其子。至年长大,训以仁礼。洗掌求师,愿通经义。时刻不忘,企及人流,所当供给,不□家宝。念深虑结,有亦成病,卧不安席,常忆其子。天下恩重,世实无二。所以佛言:天下之恩,莫过父母。
此详述父母之恩。夫人生于世,父母恩重,言非能尽。其或忤逆不顺,乃枭氇之类,非复得列于人伦者矣。若言养育之恩,如最初投母胎中,十月怀孕,苦楚万分。最后数月,步步艰辛。时恐胎儿受伤,是谓之怀。幼时行、住、坐、卧,自力薄弱,全赖父母扶育,卫护备至,甚至推干去湿,是谓之抱。幼时牙齿未出,不能饭食,唯饮母乳,乳乃血所变也。而计其前后所食母乳,有八斛四斗之多,是谓之乳。故经言:吾人历劫以来,经生无量,食母之乳,犹如四大海水也。至二三岁时,牙力微弱,全恃慈母喂哺,咽苦吐甘。凡得上味,皆哺其子,是谓之哺。总之十月三年,怀胎乳哺,乃至抚念唯唯,学步学语,升头戴发,教方教数,是知慈爱心重,泰山不足比。感情深切,江海不足喻。子若不适,则求神问卜。宁自患病,不使子有小疾。宁自丧亡,期望子以长年,愿自处危境,安立其子,此尚幼小时也。及至长年七八岁时,知识渐开,又训之以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如言好生爱人,以慈育物,为之仁。履道成人,进退合宜,为之礼等。复教之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字。洗涤其手掌,求访于明师。备诸礼物,送塾求学。授以四书五经,望其深通义理。或子在外,则时刻记忆。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企望子列君子之流,出人头地,为父母扬眉吐气,光耀门庭。或上京考试,或出洋留学,所当供给者,则不□家中之财宝,尽力资助。念子之心,深而且远。甚至思虑过度,结而不散,因是而成病者有之。倘子有病,则卧不安席,食不知味。寸步不移,常忆常念。总之父母全副精神,专注子身。是则上天下地,恩至重,德至深者;除父母之外,岂有其二哉!故我佛如来,亦作是说:天下之恩,莫过父母也。如鄞县刘孝子,在今时亦可谓千万人中难得一二焉。
夫舍家人,未能得道,唯勤学业,为善莫废,积德不止,必能感报劬劳之恩。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各自奉为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经生父母,历劫亲缘,一切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夫,转语词。上文普通讲,下为出家人说。若舍俗出家之人,能发明心地,得道成功。则一子成佛,九祖超升。父母之恩,不报而自报矣。若未能得道证果,而冬参夏学,精勤道业。或念佛诵经,持咒礼拜。二六时中,不致虚耗。凡有善事,无不兴崇。积功累德,无暂停息,则日后必能感报劬劳之厚恩。其有不勤学问,虚消信施,则报恩无期矣。能报与否,全在当人自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耳。如其身虽出家,心不向道,徒滥释子之称,全无沙门之实。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体,死不能导其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皆失,重罪难逃,岂不哀哉!今唯生大惭愧,至心礼佛。奉为有识神以来,经生父母,历劫亲缘,一切眷属,归依世尊。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智聚佛。南无调御佛。南无如王佛。南无华相佛。南无罗□罗佛。南无大药佛。南无宿王佛。南无药王佛。南无德手佛。南无得叉迦佛。南无流布王佛。南无日光佛。南无法藏佛。南无妙意佛。南无德主佛。南无金刚众佛。南无慧顶佛。南无善住佛。南无意行佛。南无梵音佛。南无师子佛。南无雷音佛。南无通相佛。南无安隐佛。南无慧隆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愿父母亲缘,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皆得除灭。一切众苦,毕竟解脱。结习烦恼,永得清净。长辞四趣,自在往生。亲侍诸佛,现前受记。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不离行。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得佛十力,相好严身。同坐道场,成等正觉。
此为愿词。愿仗三宝慈悲之力,摄受我之父母眷属,从今日以至成佛,除灭惑、业、报、三障,解脱生、老、病、诸苦,永断见思结习,无明烦恼。长辞四趣恶道,往生诸佛净土。面见圣容,亲侍诸佛。耳闻妙法,现前受记。得佛十力,微妙相好庄严,同坐菩提道场,得成无上正觉。
○奉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
此言过去,乃现在之过去,指现生已亡者而言,而前节文中。有过去父母,乃指过去之过去,乃至过去之未来,而为过去三世父母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其中若有父母,少便孤背,难可再遇,空想悠然。既未得神通天眼,不知父母舍报神识,更生何道?唯当竞设福力,追而报恩,为善不止,功成必致。
此为现生之过去父母,礼佛报恩。或于幼小三四岁时,父母双亡,弃我背养。及至成人,念及亲恩,而欲尽孝图报,难可再遇。实有风木之悲,徒然空想,欲报无从。而道眼未开,不知亡亲,受生何所?如昔目连,与舍利弗,始投外道梵志。但深知未尽道妙,于是商议,别访明师。后目连途遇马胜比丘,方袍圆顶,堂堂大相,一望即知为非常弟子。乃问其师为谁?法何所修?答曰:我师释迦,在王舍城。我是初出家,无法可说。尝闻师云:万法从缘生,万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目连闻言大悟,即求马胜比丘引见。还复告知舍利弗,亦心开意解。乃各与一百弟子云:我现欲投沙门出家,汝等可自便他去。而诸弟子不欲相舍,愿随二师,同至佛所,投佛出家。时目连于七日内,即得四果。非但天眼开朗,亦且慧眼洞达,六通具足。目连初心为报亲恩出家,今既具神智。即以道眼,遍观上天下地,寻觅父母生处。知父生善道,而母则在饿鬼道中。皮骨连立,苦恼非常。目连即大悲哀,痛哭流涕,遂托〇饭往饷其母。母得〇饭,左手障〇,恐人夺食,右手食。此即悭贪宿习,因业报所感,满〇变成火炭。目连知母罪重,求救于佛。佛言:汝母罪根固结,一人之力难拯,必仗十方大德僧伽,方克济度云云。然吾等既非目连,未开道眼,不知父母舍报神识,转生何道之中?为在三善道?抑在三恶道耶?唯当勇猛增进,竞修福力,追而报之。众善奉行,力修不懈。言善之一字,一言难尽。如世间一切善事,我辈淡泊禅和子。力不从心,无可为也。唯有勤求礼拜,诵经念佛;身礼敬三宝,口颂赞三宝,意观想三宝。二六时中,念兹在兹。三十年,四十载,以斯三业精勤之功德因缘,必能报父母劬劳之恩。功成必致,非唐捐也。其实将所有念佛持经功德,当即一一回向父母,父母即于此时而超脱,何待功成而方致耶?
经言:为亡人作福,如饷远人。若生人天,增益功德。若处三涂,或在八难,永离众苦。生若值佛,受正法教,即得超悟。七世父母,历劫亲缘,忧畏悉除,同得解脱。是为智者至慈至孝,最上报恩。相与今日,应当悲泣,追怀懊恼,呜呼哽恸,五体投地,奉为过去父母,历劫亲缘,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此引经,以示作福报恩非虚也。如契经所云:为过亡人作福资荐,如送财物与远人,必蒙接济得益。功有攸归,非徒劳也。或建水陆,或礼梁皇,或供佛斋僧,或赈灾布施,此皆可为亡人作福也。所作功德,有功德司官转递,虽一丝一毫,不致遗漏,皆资于亡人也。如有亲缘,远在湘、蜀、粤、滇、等处,寄送衣物与彼,有邮政信局转运,远人未有不收到者。今亡人作福,亦复如是。不过非直接收取,须间接投递耳。如先人已转生人天善道,则福上加福,增益功德。如已堕三途恶道,则可灭罪生福,离苦得乐,免三途八难之苦。上来经语佛说,佛言不信,谁言可信?须知平常之父母,一生无大善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