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42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42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圆建立众生事也。言四悉等者,谓圆教大士,应现于世,普结净缘。为未种令种,为世界悉檀,令人喜。为已种令熟,是为人对治两种悉檀,令人生善灭恶。为已熟者令解脱,是入理悉檀,令证真。故云普益也。
○壬三 所诠法
○癸一 诠称性谛缘度
○子一 谛
此教诠无作四谛(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圆教四谛皆称无作,何也?盖依实相之理而作,作亦不可思议也。作即无作,故一一皆曰无。实相无相无不相,故无作无不作,故称无作也。四谛皆一心具,一心具苦集灭道。言阴入皆如者,谓圆人根利,了得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全无自性。虽云此苦从因缘生,缘生无性,无性之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舍个什么!故曰无苦可舍。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了知尘劳性,即菩提性。无明之明,譬如大海之波,全波即水,断个什么!故云无集可断。凡夫有,二乘空,菩萨边,外道邪。今圆人言边即中,指邪即正,头头法法,当体即是。绝待妙心,本无余欠,修个什么!故云无道可修。藏诠生灭。通诠无生,别诠次第。皆了生死趋证涅槃。所谓降佛而还,皆是着相凡夫。今圆教则不然,了知生死如昨梦,涅槃等空花,同归实相实谛,证个什么!故云无灭可证。
○子二 缘
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偈曰:法身□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子三 度
亦诠称性六度十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等。)
  此文须作五番释。先标名,次释义,三取譬,四明五心,五判六即。标名者,施戒忍进禅慧方便愿力智。释义者,施则尽命倾财。戒则防遮护性。忍则就刀割水。进则如救头然。定则四仪湛寂。慧则一心圆明。方便则权巧施化。愿则大愿摄持。力则力用成就。智则普被一切。取譬者,圆人如取如意珠,散诸贫穷,无有竭乏。行一度,而余九咸该。舍一物,而功德平等。五心者,中道实相心,大悲心,愿心,回向心,方便具足心。六即可知。全法界体,故云称性六度十度也。
○癸二 诠谛理
○子一 诠不思议二谛
亦诠不思议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二谛者,真谛俗谛也。四教共论,乃有七种:谓实有二谛,幻有二谛,别入通二谛,圆入通二谛,圆入别二谛,显中思议二谛,显中不思议二谛。今是最后,故云不思议二谛。兹但言最后,余则避繁不讲。言显中者,束通教之二谛以为俗谛,则十界皆为俗也。以不有不空为真,则中道为十界迷悟所依,乃为真也。明言中道为真,故称显中。言不思议者,前通教之俗为幻有,真为即空。彼之二谛,合为今之一俗。以界内之事,固然称俗。界内之理,非为真真,至今界外收在一俗中也。彼别以不有不空为真,然真虽真,不具一切法。只可称但真,不得称圆真。今则不然,所以云一切法趋空,空具一切法。趋有,有具一切法。趋不有不空,不有不空具一切法。故曰真即俗,俗即真。以理难明,故譬如意珠,如文可知。
○子二 诠圆妙三谛
亦诠圆妙三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如止观说。)
  圆妙之旨,如前可知。即前之三谛圆融,不可思议是也。
○癸三 诠因果
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
  界外利根,即指圆教名字位中人也。虽烦恼炽然,诸根猛利。所以一闻千解,获大总持。以其悟得性具三千实相,依此实相性德,全性起修,故云照性成修。成于事造三千,故事事无非全性。故云称性圆妙。一性二修,如摩醯之三目。故云不纵不横。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故云不前不后。因果不二,因果宛然。故曰亦不一时。令修一心三观,解在下文十法成乘。生死有二种,所谓分段,变易也。以圆人了达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则生死不可得。不超而言超,故云圆超。言三德涅槃者,法身德,为性净涅槃。般若德,为圆净涅槃。解脱德,为方便净涅槃。不证而言证,故云圆证。
○癸四 诠六即
○子一 总标
正约此教方论六即(前三虽约当教各论六即,咸未究竟。以藏通极果,仅同此教相似即佛。别教妙觉,仅同此教分证即佛。又就彼当教,但有六义,未有即义。以未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也。是故夺而言之,藏通极果,别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圆中故,登地同圆,方成分证。)
  六种即佛义,正约于此教。读前普润大师偈,思过半矣。原注文意甚明,如文可见,不必繁渎也。
○子二 别释
○丑一 理即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不思议理性者,谓若四圣,若六凡,若国土之依,若众生之正。彼彼殊形异状,名世间相。以即理故,相皆常住。是则鸟鸣花笑,风动尘飞。法法亘古亘今,头头无迁无变。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然佛眼观之乃尔。若仍以情见分别生灭,则国土成住坏空,众生生老病死,皆妄惑而有迁流。如云驶而言月运;舟行而谓岸移。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也。若能即解即行,返闻自性。一旦廓尔情消,诸相常住也。言如来之藏等者,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弥纶万有,囊括十虚。三世悉在,十方普闻。非色非心,离性离相。无生灭,绝去来。以真如妙理为体。然此法身,圣凡平等,无有增减。诸佛悟之向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早登彼岸。众生迷之背之,凡夫随缘,二乘不变。所以沉沦生死也。
○丑二 名字即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
  言闻解者,谓圆人根利,闻一知十,闻百知千。所以了一色一香,皆具三谛,故云无非中道。以其能解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一念,指心法也。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法既具两重三千,众生法佛法无不皆具两重三千也。
○丑三 观行即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
  前之理即,指一境三谛也。次名字即,能领解谛理,具足三千实相。即指一心三智也。今之观行即,就以一心三智,观一境三谛。只此一行,名为圆行。故称观行即佛。所以能圆伏五住烦恼。随喜等,是五品之名耳。四教颂曰: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品位,见思初伏在凡居。别信不能及,故云大胜。
○丑四 相似即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与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藏四果齐,而复大胜。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也。八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十向齐。
  此人修十乘观法,入十信位,内凡位也。十乘观中,第一观不思议境,即一心三观也。利根一观到底,任运四住粗垢先脱,获六根清净,故称相似位。同除四住等,出永嘉集。钱宗懿王读至此,不甚了解。问于德韶国师,师令问义寂法师。缘出四教仪正文。颂曰:果位须陀预圣流。与通三四地齐俦。并连别住圆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圆别信住二之七,藏通极果皆同级。同除四住证偏真,内外尘沙分断伏。八至十信二惑空,假成俗备理方通。齐前别住后三位,并连行向位相同。
○丑五 分证即
分证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圣位也。(名亦同别。而义大异,)初住,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宝所,初居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净土,证念不退,无功用道。现身百界,八相作佛。与别初地齐。二住至十住,与别十地齐。初行,与别等觉齐。二行,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所有智断,别教之人,不知名字。
  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十番增进无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义谛之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三德秘密之藏,即是一切佛法,名十住也。此教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同名分证者,谓无明分分破,三德分分证。不比别教前三十位为三贤,是内凡位。至登地方入圣位。所以云名虽同,而义大异也。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而三因顿发。三因在初住发者,即前境智行三妙开发也。住者,住三德涅槃也。缘因善心发,即住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了因慧心发,即住摩诃般若毕竟空。正因理心发,即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举要言之,即是住三德秘藏一切佛法也。一心三观者,偈曰: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此等妙义,不假思惟,故云任运现前。五眼者,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五眼圆具,唯佛始能究竟,今初住大士,分证佛位,故云具佛五眼。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成一心,故曰成也。行五百由旬等者,见法华化城喻品。初住功德,具足四十一地,故偏明之。余文可知。偈曰:别地全齐圆住平,无明分断证真因。等妙二觉初二行,进问三行不知名。故云不知名字。
○丑六 究竟即
究竟即佛者,妙觉极果,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究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一一相好等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亦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边际智满,三觉圆极,故称究竟即也。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者,真如之体,本来不变。因无明故,一念妄动。为迷悟依,转智为识。今已转识成智,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惑不断而言断,理不显而言显。故惑断时,即理显时。约位四十有二。无明,随其断而分品,亦四十有二。今概以分别言之。且夫惑之名目,有根本枝末之不同。界内见惑,末无明,分别我执也。界内思惑,枝无明,俱生我执也。界外尘沙,本无明,分别法执也。界外住地,根无明,俱生法执也。今四十二品无明,合而分之为三大品,谓上品,中品,下品也。复将每品,又分三品。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加根本一大品,共成十品。又以生住异灭四相而分断,每相各有十品共成四十品。今不说别教,但讲圆教。问、圆人于名字时,先须了达无明即明。无明是烦恼,明是菩提。既达烦恼即菩提,焉有无明可断?若云断无明,即是断菩提,有是理乎?答曰:不不!佛言:理虽顿悟,乘悟冰消。事必渐除,应次第尽。其所除者,乃除最初一念不觉之积习。所以先德有言: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恬浪未静,犹见水微痕。须知初住至十住,除灭相习气。行之十位,断异相习气。回向十位,侵住相习气。已除三十品也。复将生相习气分难易,前九品为易断,后一品为难断。何以故?即最初一念不觉故。唯此为最后生相习气,微细难断。初地至九地,断前九品,复将最后一品,细裂三品。谓下品、中品、上品。至第九地后心,断下品,登第十地。进断中品,入等觉,为补处大士。住金刚后心,入重玄门,以金刚妙慧,断最后上品之生相习气,入妙觉位。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故最后称究竟登涅槃山顶也。
○辛二 明观法
○壬一 明初门接通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