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_2008年合订本-第2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获得假释的凯沃尔基安,每个月靠980美元的退休金和社会保险金生活。他说自己还会参加一些支持协助自杀的社会活动。只是,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肝病正困扰着79岁的他。死亡对他来说,也许不再仅仅是别人的事情了。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P44
开始
马德
婴儿在产房中的第一声啼哭,是生命的开始;冰雪在山坡上的消融成河,是春天的开始;人与人彼此在凝视中用笑脸相迎,是沟通的开始;双方在心中用尊重握手,是平等的开始;看到口渴难受的陌生人,懂得递上一瓢水,是爱心的开始;送人玫瑰后,发现手有余香,是快乐的开始。
退是进的开始,输是赢的开始;舍弃是得到的开始,赠与是共享的开始;号角是冲锋的开始,掌声是荣誉的开始;多愁是诗人的开始,沉思是哲人的开始;偏心是浑聩的开始,独裁是强权的开始;自足是平庸的开始,贪婪是罪恶的开始;追逐是迷乱的开始,骄奢是腐朽的开始。
每一次开始都昭示着最终的结束,而每一次结束又意味着新的开始。草青了会枯,草枯了还会再青;花开了会谢,花谢了还会再开;云聚了会散,云散了还会再聚。不要在开始中期待太久,不要在结束中留恋太多。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事,该开始的时候,要义无反顾地开始;该结束的,就干净利落的结束。
生命在哭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所不同的事,因为你的奉献、你的付出、你的爱、你去世后,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你恸哭。这样的结束,是对开始最完美的回报。家庭在甜蜜中开始,又在幸福中永恒,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双方的欢笑、体量、扶持、恩爱,这样的局面,是对开始最温暖的馈赠。
《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石说,一件事开始容易,但坚持做到最后却很难。成就事业的人,不一定占据了最好的开始,却一定能用心做到最后,就因为这样的专注和认真,最终走向了成功。可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苦心孤诣,为人生设计了一次又一次开始,然而常常因为虎头蛇尾,最终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废。
这个世界,有悄无声息的开始,有轰轰烈烈的开始,有谨小慎微的开始,有大刀阔斧的开始,有遮遮掩掩的开始,有半推半就的开始,有心怀鬼胎的开始,又光明磊落的开始。人生的每一段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赋予自己不同的开始方式。这些方式,折射着一个人经营生活的心性、眼界、胆魄、气度和襟怀。
一粒尘埃,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的云雨;一粒沙石,在蚌体内打磨,最后结成昂贵的珍珠。有时候,渺小的开始,可以成就雄壮而宏大的事业;有时候,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P01
今夜有暴风雨
卫宣利
男人拉上第38个客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他的出租车轻快地穿过霓虹灯闪烁的大街,向着客人要求的郊区驶去。男人的心情不错,一边开车,一边跟着广播里的音乐哼着歌,不时侧脸看着方向盘右边的那束玫瑰花。玫瑰只有3朵,下面还有一盒蛋糕,他打算再拉两趟就收工回家,因为今天是他妻子的生日。
9点30分,男人送完客人往回赶,车里空气异常沉闷,他摇下车窗,黑沉沉的夜空像锅盖一样压下来,没有一丝风。男人加快了车速,天气预报说今夜有暴风雨,女人一个人在家,他不放心。女人胆小,每次一打雷,就像受惊的兔子似的,拼命往他怀里钻。想到这里,男人的嘴角不禁浮出一丝微笑。
妻子是位教师,人漂亮,家庭条件也好。当初她父母曾强烈反对她嫁给他,出租车司机的工作苦和累且不说,单是那分危险,就够她提心吊胆的。可她还是坚持嫁了他。她说,他爱我,为了我,他会更小心地开车。他后来果然就将车开得很小心,不喝酒、不抢道,实在太累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每天夜里,不管多晚,只要他的脚步声在楼道里响起,她立刻像只欢快的兔子,蹦跳着跑下来,扑进他的怀里。两个人相拥着,一起上楼。都说时间久了夫妻的感情会变淡,可他们结婚3年了,依然恩爱如初。
男人一边开车一边想,这时候女人一定做好了丰盛的晚餐在等他,也许有他喜欢的红烧牛肉或者一瓶红酒、两支红蜡烛,女人一向喜欢浪漫,很会营造气氛……
明亮的闪电像银蛇一样划过,一个雷,紧接着又一个,霹雳一样不断在他的头顶炸开,顷刻间暴雨如注。街上的行人慌乱起来,一辆辆出租车像离弦的箭,从他的眼前一闪而过。他收起车前的空车标志,调了头准备回家。
他拿出手机,准备给妻子打个电话,却发现手机没电了。这时候,一个女人拦在车前,蓬乱的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车窗玻璃上,急切地说:“师傅,麻烦送我去医院。”他本想拒绝,可是他看到女人痛苦扭曲的脸和高高隆起的腹部,马上打开了车门。
从医院回来,雨越下越大。街上的积水已经淹没了车的底盘,终于,在过铁道涵洞时,他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车陷在桥下的积水里,熄了火。
他看看四周,这个涵洞有些偏僻,很少有车辆通过,他也是因为着急回家,才抄了这条平日不走的近道。已经10点半了,男人心急如焚。他知道女人一定等急了,他想象得出,女人怎样坐立不安地一遍遍打他的电话,电话不通,更会加深她的恐惧,她也一定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望眼欲穿。她一定会以为他出了意外……
不能再等下去了,男人决定拿上那3朵玫瑰和蛋糕,步行回家。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主持人你好,我想对我先生说几句话……
他一动也不敢动,仔细听着那个从车上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我先生是位出租车司机……今晚下了暴雨,他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我联系不到他,只好借助这个节目告诉他:在驾驶座下面,有一个小木盒子,里面有手机的备用电池,还有一个备用手机,第二个格子里有他的胃药,药盒下面有一个记事本,上面记着汽车修理厂的电话、急救电话、报警电话、火警电话等。其实这些电话他都知道,我就怕他一时着急忘了……我想告诉他:亲爱的,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我永远爱你。”
男人静默了很久,突然手忙脚乱地去翻车座下面的盒子。他的手有点抖,装了三次才将备用电池装好。他正要拨出那一串熟悉的号码,手机却欢快地响了起来,她几乎是一连串地问,你在哪儿?好好的吗?怎么不说话?让我听听你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有些嘶哑,他说,这鬼天气……
将玫瑰和蛋糕包起来,男人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往回走。暴雨仍然下着,狂风狠狠地把商店的招牌揭下来摔得粉碎。走过第三条街,借着路灯的亮光,他看到对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么清瘦、那么惹人怜爱。雨水让他的视线有些模糊,他对着手机喊道,是你吗?听不到回话,却看到对面的人急急地向他奔来,由于跑得太猛,那个人被马路上的道牙绊倒在地上。
他迈开大步跑过去,扶她起来。他说:“宝贝,生日快乐!”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P30
结交朋友的权利
张丽 译
在结交朋友一事上,我们都享有各种权利和特权。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我们的朋友。友情是我们个人的事。我们不必因为人人都喜欢某人而喜欢他。也不必因为某些人不属于我们的小“团体”就不喜欢他们。
我们都有权利要求我们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人。如果我们和朋友分享某事并要求他们保密,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尊重。我们的朋友们也有权要求我们做同样的事。
我们有权对朋友坦诚以待,也有权利要求他们诚实地对待我们。
如果朋友的言行伤害或影响到了我们,那么我们有权利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就此和他们聊聊。
我们有权利意见相左。我们不必因意见不一致互不友善。
我们有权利让别人尊重我们的决定。一些朋友可能不理解,但这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请尊重这一点,接受真实的我们。
我们有权利为我们所做的决定负责。这意味着会因明智的决定受到赞扬,要对糟糕的决定负责。
与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相处时的权利
我们有权利让成年人尊重而不是贬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情感很强烈,有时还有些困惑。如果你能认真对待我们的感情,并倾听我们的心声而不是不屑一顾或小看我们,那么将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们认为我们有权利做出一些自己的决定(只是一些,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犯了错,我们将从中吸取教训。到了我们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了。
我们同意尊重你们,也要求得到你们相应的尊重,其中包括尊重我们的隐私权。
对于所有人的权利
我们有权利要求无条件被爱,我们的目标是同样地去爱你们。
我们有权说出想法,善待自己,感受内心情感并为梦想而奋斗。请以信任的方式来支持我们,而并非为我们担心。成长的路上,我们有时会遭受失败,但那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有权利并有需求获得指导和支持。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13
黄文弼:中国西北考古第一人
张 伟
黄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汉川人,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曾任教北京大学。
“新月东升,水光交映,岸上苇穗如白烟,湖中小船灯光闪耀若明星……”关于贝加尔湖的这段美丽文字,并不是出自某一篇游记,而是出自黄文弼的科学考察日记。
这些“用蓝黑墨水书写的小五号字”,写在各种式样的小本子上,装满大半个木箱。因为行色匆促,它们有的在零下10多摄氏度迎着风沙骑在骆驼背上写成,有的“在荒原的月光下”完成,以至字迹潦草,不易辨认。
1927年,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奔赴甘肃、新疆进行考察,黄文弼是中方唯一的考古学家。日记记录,出发时,“同人皆鼓掌相送”。
这场被近代科学史认为“无论怎么评价其作用都不为过”的考察,过程坎坷,条件恶劣。南方人黄文弼因为身子弱,入秋就早早披上了皮衣。而3年后,当刚过30岁的黄文弼带着满满八大箱珍贵文物回到北京时,一口牙齿几乎全部掉光。尽管如此,翻阅他的考察日记,除了“备历艰辛”这样一些简单概括,很难看到稍许详细的描写。这与同事、晚辈口中倔强好胜的评价,十分吻合。
这股好胜和倔劲儿在科学考察中留下不少记录。在科学考察途中,这个年轻人“将古代中国的文献装成6个木箱随身携带”,而瑞典团长斯文·赫定则干脆叮嘱他的同事们,不要把悬赏奖励的机制告诉他,否则他“一定会在新疆发现一座古城”。
他虽然从不关心政治,但是一遇到有关中国主权的问题,立即严正地对外国人表达意见,甚至不惜面红耳赤。因此,他的外国队友既佩服他的博学,又对他的脾气有些忌惮,对他的看法“总是敌人的味道多了一点”。
不过日记也保留了这个倔强得有些顽固的人内心的情趣。他花大量笔墨记录途中的趣事。队友丁仲良在拜城时,每到无聊,就去店家看鸽子,他不但记下来,还特意写诗印证。而他对沙漠夜色的描写,也往往用“如婴儿坠地”这样的生动语言。
在后人印象里,黄文弼是个干瘦老头儿,揣着手,驼着背,气喘吁吁,总是踯躅独行。他和家人关系并不密切,而只热衷工作。但是只要有年轻人向他请教学问,他便从不吝惜时间,不知疲倦地长谈。
他被称为“中国西北考古的第一人”,甚至有人认为,在黄文弼之后,中国的考古学才“逐渐发展形成为一门学科”。作为自学考古学的传统知识分子,黄文弼的考察日记对专业之外的事,无论“岩石土壤、山川气候”,还是宗教民俗等,都不惜笔墨。后人高度评价了这些关于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史料,认为它们是“通过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手笔”才得以留存下来。
时至今日,有研究者慨叹,当西方考古学在中国建立流水线、“批量生产”科班人才时,他的这条将考古、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