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5年第10期 >

第4部分

长江文艺 2005年第10期-第4部分

小说: 长江文艺 2005年第10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电视的闪烁不定,直白浮浅的品质,正好为语言文字艺术所克制。我们或许也有这样的经验:一本厚厚的好书看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不安,会想那一半看完了怎么办?有时真的有一种惧怕,所以看得很慢很慢。这种阅读的经历是难忘的,一连多少天都在巨大的幸福和陶醉里面,只要这本书没有看完,那么这种美妙就不会完。追求一种特异的美妙感,就是追求好书。这样的日子,是活在书的世界里。当然,这样的书并非是常常可以遇到的。
  这样的陶醉感幸福感,何曾是电视所能给予的。这就说明生命对于语言艺术,对于它的痴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求,这种要求可能是最终也难以被取代的,就是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种要求就会存在一天。当然,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这种要求也会短时间内沉睡过去,不过一旦被惊醒,就会重新获得,就会无数次地去重温那种奇异的感受。有一些好书会被人十次二十次地阅读,当一个人觉得生命最脆弱、最痛苦、最无聊的时候,看电视也难以解脱。对人最大的安慰还是存在他心中的那本书。他把那本书找出来,然后打开,于是就有了会心的微笑。一种内心深处敏感的撩拨拯救了他。书籍包容了巨大的智慧,而不是一般的智慧。书籍对于人性最偏僻的角落的挖掘,简直无以言表。所以说真正的纯文学作品永远存在于人的生命当中,存在于生命的旅程当中,它是人类永远的需要。
  曾看过一个报道,它让人深思和感动:在一个发达国家的某所小学里,正在搞毕业典礼,许多家长都被请去了。有个孩子的父母在远方不能参加,老祖母就代他们去了。当校长忘情地赞叹电视时代孩子过得怎样幸福时,老祖母就忍不住说话了,她说:不,不是这样,我们今天如果没有电视,孩子们会生活得更幸福。会场上的人愣了一下,接着是一片热烈掌声。这是心底的共鸣。
  五、网络
  现在正普及网络。如同电视的出现改造了世界一样,网络正使这场改造走得更远更快。它也像电视那样,兼具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人们发明了它,却无力降服它的魔性。从此它与电视小报电台等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威力和效率。它使一切都传播得更迅速更便捷,而且可以让人更方便地参与。比起电视,它不仅更具有速度性和传播广度,而且传播方式特异。比起报纸和电台电视,网络可以容纳无数的匿名者,他们将完全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随心所欲地制造各种文字和图片。这种超级的信息场和垃圾场会使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秩序世界彻底崩溃。人类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人类才走到了今天,并且也将拥有明天;人类如果进入了匿名时代,各种可怕的败坏也就开始了。
  信息对人的欺骗和包围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个人失去了跟真实的世界打交道的机会和欲望,只满足于一个又小又冷的屏幕。孩子失去的太多,如跟动物打交道、跟天气跟树木跟自然界无限复杂的活生生的物质和生命打交道的机会,他们变得没有了能力,也没有了兴趣和时间。看起来他们懂得很多,实际上更加无知。人的整个心灵世界变得非常狭窄和单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见识和见解,更没有个性,因为大家的信息都来自一些同样的地方,来自虚拟的网络世界。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得了,什么都懂,说他们由于网络的出现,智力已经被大大提前地开发了。这是多大的误解。这种认识的误区,在于没有兼顾一些最基本的事实。从小在网络上生存的人会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吗?会拥有真正而坚实的知识?他们只能是芜杂的集合体,是思想的畸型儿,是无法与现实经验对接的一代。网络使他们失去了童年,他们的童年被网络淹没了,提前消失了。真实的思维材料他不懂,草和树,动物,一概都来自网络和其他传媒。一个人面对真实所必要给出的概念和定义、还有必然做出的表述、产生的感慨,在他来说全都消失了,因为不存在这些机会。
  网络人仿佛懂的很多,实际上懂得极少。所以有人开始苦恼,问写作怎么才能没有报纸腔学生腔,怎么才能写出自己?有个办法虽然简单可也很难做到:即尽可能地把电视和网络之类回避掉,要让自己亲自出门观察,到农村到大自然到人群当中,去看一看真实。你要使自己看到生活中的一棵树,遇到一棵新的树,你要想法怎样准确真实地表达这棵树,因为这次你看到的是一棵具体的树,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离开网络之类,你遇到的一切,土地、人、建筑,所有的这些都变得非常具体,也非常坚实,从此你的思索和表述也就有了强大的根据。
  网络跟电视不一样,因为它有更大的虚拟性,它还是匿名者的空间,是信息娱乐视听等等各个方面综合而成的超级武器。
  六、文化问题
  每个民族都需要捍卫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因为这是生存的必需。我们是一个儒家社会,我们有自己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我们力图综合其他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丢弃自己的文化。任何丢掉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使自己的文化崩溃的民族,都没有好的下场。文化是民族的基因。
  可是我们不能说现在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儒学社会。我们不太自信这一点了。因为儒学在社会生活里缺乏过去那种深入的影响,仁义理智信不再被提倡,也不再致力于营造一个知书达理的社会。报纸上讲东南亚儒家文化圈之类,其实非常笼统,聊以自慰而已。现在,老一代的还好一点,年轻一代哪有什么儒学的影响。他们接受的是 “五四”以后慢慢的形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孔家店”打倒了,半通不通的西方文化进来了,从此文化的怪胎在中国生殖繁衍。这种影响多么可怕。儒家文化最美好的部分被歪曲被利用,最后又是连根拔掉。既然如此,一个民族又将怎样生存?
  更年轻的一代中,有的嚼汉保包,喝可口可乐,听摇滚,跳迪斯科,看无厘头电影,翻文字垃圾,成为最浅薄最庸俗的一拨。这些人没有是非,只有利益,是一种文化崩溃之后的溅渣和泡沫。美好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如我们的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的成长,只能是秩序的组成部分。现在有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有改革开放之后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那种商业主义消费主义文化,还有一部分残存的儒学、道家和佛教;还有苏俄社会主义的公社文化。但这几种文化在今天已经无法综合,因为最强势的是美国的消费文化对人的影响,它已经覆盖了一切。
  
  到今天为止,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文明,即儒家文化已经在崩溃。任何一个民族,当她的文化崩溃时,总是要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伦理问题、各种目不暇接的社会问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零乱无序,精神上没有指标没有向度,处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没有立场的极困难极尴尬的时期。任何时期的文学既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最大的综合与表征,所以文学要在一种文化的母体上生长,文化既然如此,文学又将如何? 
  
  对未来的展望
  
  展望一下未来,我们的纯文学将走向一个什么方向?呈现什么态势?也许不是多余的。从更广大的意义上看,纯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而可视为生命的延进状态,是生命如何发展和表达的问题。文学问题从来关涉到人类的生存现状,体现着人类能否对美和善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恒久决心,以及这个决心能否持续下去。世界从诞生的那时起就出现了两种力量,一种是生存的力量,一种是垂死的力量。后一种力量不顾后果,只讲当世,那是一种疯狂攫取和消耗的欲望。生存的力量是不断创造的信心和恒念,目光长远,试图使生命得到延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这两种力量是基本的。还有另外一些力量,它们复杂地综合,决定着人类的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两种力量。我们现在讲的人类追求善和美,追求完美的那种永不悔疚的固执,就源于生存下去的力量。纯文学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命力。只要人类存在,纯文学就会存在,只要人类发展,纯文学就会发展。它的前景如果是乐观的话,那么起码会有四个理由:
  一、少数茁壮成长者
  代表一个民族的丰碑式的作家,只会是少数。有时候我们讲到一个作家团体的令人绝望,或近距离地考察当代文学所引起的不快和沮丧,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对一个团体寄予过高的期望,〃作家〃两个字也不是职业意义,它虽然是崇高伟岸的,但不能保证跟具体的作家打交道会引起类似的感觉。品质、仪表,直到言谈举止,整个的素养也许非常令人失望。再看具体的协会或类似的艺术团体,你甚至会觉得平庸肮脏到不堪入目。这也正常,实际上非常自然。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和艺术家是很少的。他们是人类当中很特殊的一部分人、一种能力、一种灵魂。但是既然要成立一个团体,就要有一定的量,你就不得不把那些相对有一些爱好和要求的、具有一定表达能力的人全都收罗起来。剩下的问题就只能留给时间了。因为都在路上,眼前取代不了未来,尽管眼前也有慧眼。一个民族一个时期只能产生极少数独特的人,而我们当代人的尴尬是要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这样一划分必然要混进一些骗子、懒汉,甚至是流氓。
  所以考察一个时期的文学,完全不必失望。每个时期肯定能够产生出自己的作家,时下也是一样。因为整个精神背景的混乱,整个物质环境的干扰,整个的无序,这一切都会作为一种背景意义,去支持真正的作家。他们正在目击体验,让时代化为养料,加以消化,使其成长为精神之树。一个混乱的时期,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如果还是处在文革或建国初期那种精神一律舆论一律,处在非常刻板的环境中,作家就完全失去了真实的自由的创造,更不能把个体生命的巨大创造力焕发出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一直指责西方的混乱,指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可是他们却产生了自己的顶尖作家,在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学家科学家非常多。就因为整个社会腐殖土很厚,烂掉的东西很多,有腐殖土才能长出旺盛的植物。现在中国的这种社会现状,其实很利于精神的生长。
  二、仍然左右精神趣味
  虽然目前的通俗娱乐制品、电视网络等对人的吸引力十分强大,牵引着大众兴趣,但最终发展下去,它将因为无力自我更新和发展,不会走向自身的深刻,没有更强大的力量潜在母体里,而只会是一味的重复,是量的增加,呈现一种蜕化式繁殖过程。随着遗留下的垃圾越来越多,人们的感观刺激将走入深度厌烦期。当然另一些娱乐方式还在花样翻新地产生,但总体上看仍然是在同一种浮浅层次上的延续。
  真正有魔力的仍然是精确深刻的文字,是它居高临下的照射。而文字最不可思议的结晶就是纯文学作品。由此看,左右一个时期的精神趣味的,成为艺术和风尚内核的,依然是那些占领了精神和艺术制高点的纯文学写作。因为只有这些写作才始终具有思想的严谨性和艺术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复制不可重复的意义。真正的诗人和小说家会像哲学家思想家一样,存在并居于民族精神的中心位置。
  三 、汉语是大语种
  纯文学作家的生存除了精神的基础,还要有物质的基础。比如说在一个小语种里,做一个纯文学作家可能更其困难,因为生存困难。作家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而小语种包容纯文学的能力就差一些,可以说十分吃力。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度,纯文学的辉煌不能轻言,但生存并不困难。一个纯文学作家应该找到自己的读者。
  一种语言的支持力会让一个作家在坚持中感受到。这种感受是重要的吗?当然。这种支持力是以一定范围内的不间断的阅读来表现的。所以语种的大小在这里也就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有人也许会对这个条件表示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在具体的写作者那里是非常之重要的。他的文字如果失去了阅读,仅靠所谓的极度的超然和高阔,靠这些一直走下来,恐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我们所说的物质决定意义,不仅是现实生存层面上的,也还有一个思想的生存问题。
  寻找读者和寻找作家是一回事。有多少语言的密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