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轻易地得了〃宫廷第一画师〃的便宜。这似乎也难自圆其说。
然而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大困难在于;我们对戈雅与查理四世的私交知之甚少。此外;我们更不知道画这幅画时戈雅本人对查理四世一家到底持何看法。在这方面一点可信的材料都没有。诚然有许多材料表明戈雅在宫廷供职时内心十分矛盾和苦闷;但不能就此得出戈雅必定会讽刺、抨击查理四世的结论。还有的资料表明;戈雅为创作《查理四世一家》;曾经作了很长时间的充分准备;他多次进出王宫;为画幅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物都画了写生习作。经过充分酝酿和深恩熟虑的构思;与精心的绘制;这幅画才得以问世。
但这对我们探究画中寓意交无多少帮助;因为这样做纯属增强艺术效果;它既可用来加重崇敬的份量;也可以用来加强讽刺的力量。因此;面对围绕《查理四世一家》这幅名画寓意何在的问题;我们得到的答案迄今还是依稀难辨的。
(姚央媚)
名画《玛哈》以谁为模特儿?
戈雅是西班牙历史上继魏拉斯贵支之后又一位伟大画家;他的艺术不仅是西班牙珊实主义艺术的新高峰;而且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他是人们公认的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
在戈雅的留世作品中;当推两幅玛哈的油画——《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最为著名;当年发表时曾使画家名噪一时;声名大振。前苏联美术评论家柯尔宾斯基说:〃在90年代末;戈雅画了《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这个青年妇女两次被描绘成同样躺着的姿势。两幅画都以绘画的光彩和人体美的精确为特点。〃
历史上有许多名画在真伪、作者和模特儿等问题上引起过后世学者们不断的争论;但象戈雅的两幅玛哈画发表后即引起人们的议论;这一现象却不多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幅玛哈画究竟是以准为模特儿?画中玛哈是谁?
第一种说法认为玛哈是以与戈雅有过恋爱关系的阿尔巴公爵夫人为模特
儿;画中的女人是她无疑;因为在天主教严格统治下的西班牙;是不准画裸体画的;画中人物面貌有些近似阿尔巴公爵夫人;她与画家的特殊亲昵关系;使她有可能充当模特儿。很多年来不少美术史的著作部如是说;并以此推演出有关戈雅的恋爱纠纷的某些插曲。现代作家孚希特万格在长篇小说《戈雅》中;继续对上述情节加以渲染。有人甚至由此推断:《着衣的玛哈》是戈雅事后画出;用以掩人耳目的。
然而;经美术史学的严密考证;大多数学者已否定了这种说法;其理由有三点:(1)画中人物的面貌与阿尔巴公爵夫人其他的肖像不太相合。(2)
据称阿尔巴公爵夫人的后人找到了这位公爵夫人的〃体格登记表〃;证明画上的玛哈与阿尔巴公爵夫人的身材是不相同的。(3)更为有力的证据是:这两幅画最初登记在宰相戈多伊的藏画目录上;而这个与皇后鲁薏莎姘居多年的戈多伊与阿尔巴政见不和;关系不好;公爵夫人是不会允许把自己的画像送给他的。当然;肯定和否定的两派并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第二种说法认为玛哈是以一位商人之妻为模特儿的。据传1800年左右;有位商人约请戈雅为他夫人作画;戈雅为妇人的肉体所感动;说服了她让画裸体。此事泄露后;商人寻戈雅决斗;可当气势汹汹的商人冲进画家的工作室后;发现并非是裸像;而是一位衣着华丽的横躺着的贵夫人肖像;商人抱歉地退出。这就是后来有两幅构图与姿式完全相同的画传世的原因;区别只是一幅着衣一幅裸体;原来是画家为应付意外而画了两幅画。
第三种说法认为玛哈是以戈多伊宰相的一位宠姬或女友为模特儿的;证据即在于此画最初被戈多伊所收藏。有一次;戈多伊请戈雅给这个宠姬画一幅全身像。戈雅为她的娇姿美态所动;于是画了一幅裸体画。戈多伊听到此事;认为画裸体画是一种亵渎;私自闯入戈雅的画室;但没有看到这幅《裸体的玛哈》;只在画室里见到一幅衣着完备的《着衣的玛哈》;原来戈雅事先已听到风声;用出奇的快速度画了此画;以应付宰相戈多伊的查询。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玛哈是以一位马德里姑娘为模特儿的。苏联传记作家叶列娜在《戈雅评传》一书中记载道:1868年;圣斐南多学院院长路易士。德。马德拉索与戈雅的孙子马里亚诺谈话时;马里亚诺曾谈到一个家庭流传下来的故事。在马德里;有一个名叫修士巴维的神甫;他的绰号叫厄尔阿尔桑泰;意即送终者;因为他的职务是给将死的人授临终圣餐。据马里亚诺说;修士巴维看厌了疾病和死亡;便在自己家中雇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马德里姑娘;让她常在自己眼前走动;以象征着自己与青春和生命作伴。后来;这位美丽的姑娘就成为戈雅两幅画中的模特儿。但有人指出;这一说法不完全可靠。马里亚诺之所以要谈这个故事;是为了否定圣斐尔南多学院院长马德拉索提出的玛哈是以阿尔巴公爵夫人为模特儿的说法。但马里亚诺的说法也有可疑之处。因为戈雅画玛哈之时;马里亚诺还没有出生。这个家庭传说是否可靠;目前还缺乏有力的旁证。
究竟玛哈是以谁为模特儿的;目前还难下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画中的玛哈;在当时西班牙的现实生活中;是实有其人的。依笔者之见;戈雅在创作两幅玛哈画时;是以多个漂亮女性为模特儿的。不可能仅取一人为准。因为:(1)戈雅是一位放荡不羁的画家;多情而浪漫;使他必然会接触众多漂亮、迷人的女性;而在创作玛哈时就不能不受到这些女性的影响;这种性格同时也决定了他在艺术中对裸体的敏感。(2)在当时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西班牙;是禁止裸体绘画的。戈雅画玛哈尤其是裸体的玛哈;其意就是
要向当时的宗教裁判所的禁令发出大胆的挑战。但戈雅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十八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在西班牙还是很有力量的;人们对裸体绘画一时还难以接受。这就会使戈雅以众多女性作为玛哈的模特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而事实上;当玛哈发表后;戈雅因此遭受过法庭的审问;即是一个明证。(3)当时在西班牙;人们把城市下层社会中风流的年轻女人统称为〃玛哈〃;含〃俏女郎〃之意;从分析两幅画来看;人物的衣着是玛哈们爱穿的〃时装〃;而人物的体态打破了传统上希腊罗马的标准类型;富于西班牙人的形象特征。画家没有过份渲染人体的肉感和神情的妖媚;却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一类女性所固有的性格。同时;两画虽然缺少崇高的典雅气质;但更有世俗性;从精神到肉体都隐含一种挑逗与欲望。这和当时戈雅作画时的背景、生活、性格都是相一致的。可见;戈雅是以众多性作为玛哈的模特儿的。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俞姡а�
《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
1936年初西班牙左翼力量组成人民阵线政府;在国内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这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大仇恨;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挑起内战;试图在西班牙建立独裁统治;遭到西班牙人民和国际正义力量的迎头痛击。在些情况下;希特勒政府决定助佛朗哥一臂之力。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对抵抗运动中心——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小城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将全镇夷为一片平地;并造成2500多名无辜居民伤亡的惨剧。
消息传出;世界舆论哗然。1904年后定居法国巴黎的西班牙绘画巨匠巴普洛。路易兹。毕加索(1881——1973年)更是义愤填膺;发表声明强调:〃西班牙的战乱是反动势力对抗人民;对抗自由的争斗。身为艺术家;我的一生只不过是一场抗拒反动势力、抗拒艺术的死亡争战。我如何能想像;即使只是片刻;我会同意反动势力和邪恶?〃他决定用自己的特殊武器——绘画向世界揭露和控诉法西斯的暴行。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艰苦劳动;毕加索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了巨型壁画《格尔尼卡》。画家在这里着力渲染了悲剧性的气氛;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画面上端;一盏闪亮的电灯发出锯齿状的强光;照射着整个血腥的场面。灯下蹒跚地站着一匹瘦马;由于腹背已被长矛洞穿正发出嘶烈的哀鸣。马蹄下仰卧着一位死去的战士;左手伸向画面左端;右手尚握着一柄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马首左边站着一头举首顾盼的野牛;脸上露出古怪的笑容。牛头与马首之间隐隐约约有一只举头张喙的鸟。牛头下是位仰天嚎哭的母亲;怀抱着垂死的婴儿。马首右边;一个披发妇女惊恐地从窗口中探出头来;手里还掌着一盏煤油灯。再右边;一个女人高举双手绝望地叫喊着;仿佛已被熊熊烈火围困。在她俩的下面;另一个妇女正赤裸着上身痛苦地向着画面中心奔去。全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立体主义的变形、错位和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性手法;给人以一种骚扰动乱、暴力恐怖和天崩地裂的强烈印象。
由于《格尔尼卡》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所以自这件煌煌巨作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具体象征意义;尤其是占据画面主要部位的马与牛的含义总是似懂非懂。有人指出;画中那匹受伤的马象征正在经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而那头牛则代表着野蛮残酷的法西斯;电灯则标志着光明与希望;这
自然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在此之前毕加索曾画过一系列以马、牛为主题的画;最具代表性的是1937年初画的连续性插图版画《佛朗哥的梦与谎言》。其中一幅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人身牛头怪物带着阴森可怖的神色;伸出右手作恐吓、扑击状;他的前边站着一位无所畏惧的姑娘;一手捧着鲜花;一手高举蜡烛。地下躺着一个显然刚从受伤的马背上栽下来的女斗牛士;尽管她还手握利剑;但已精力耗尽;只能束手待毙。上方窗口处有两个妇人和几只鸽子正注视着这令人不安的场景。再远处一个全身赤裸裸的男子正在奋力攀登扶梯;试图逃脱劫难;显然;这儿的牛头怪物代表着以佛朗哥为首的反动势力;而负伤的马则象征着善良的西班牙人民;手拿鲜花、蜡烛的女孩是和平的化身。可以说;《格尔尼卡》完全是这幅铜版插图在内容及艺术形式上的进一步丰富深化而已。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武断。诚然;在毕加索的画作中曾多次出现过马与牛的形象;但它们在每幅画中的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牛代表粗暴践踏美好事物的可恶力量;有时它又表现为虽力大无比但并非罪不可赦的动物;有时牛甚至还是以犄角为武器狠斗敌人的勇士呢!可见牛在毕加索的画中并不一定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因此;《格尔尼卡》中的那头牛也很难说就是佛朗哥等法西斯主义者的化身。还有人指出;对《格尔尼卡》的理解应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是对所有战争、所有压迫的一种呐喊;所以说画中的野牛是代表了一切野蛮、非人道的东西;而马则象征着全体人民。毕加索在创作该画时曾试图在野牛的脸上再贴上一滴带血的泪;好象它也应受到怜悯。意在告诫人们:争战的双方最后都将失败;只剩下一片荒芜的战场。英国画家、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罗兰特。潘多斯甚至认为;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公牛非但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反面角色;相反它是尚未倒下的斗士;正在搜寻前方可能出现的敌人。因为引发战争的真正恶魔是人类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弱点与缺陷;所以想要用某个具体形象来体现这种普遍的敌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只在画面上着力表现燃烧的房屋、死去的战士、受伤的战马、绝望地呼号等等;使观者对战争及导演战争的恶魔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厌恶之情。
的确;《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令人颇为费解;世人力求弄个水落石出;也有情可原。但笔者以为;在明确此画总体意义的前提下;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世上的事物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又何必去强求千人一说;千面一词呢?
(李建中)
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画的是谁?
凡是看过俄国著名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名画《无名女郎》的人;都会被该画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慑。在一个冬日的早晨;远处建筑物上覆盖着白雪;天气蒙胧湿润;颇有几分寒意;明亮的天空衬托出一个女郎庄重的倩影。
她容貌美丽;穿着大方;坐在轻便马车上;身体轻盈地靠在椅背上;仿佛要准备外出。她的头微微斜侧;两只手优雅地袖在手笼里;用一种矜持的目光看着画外;流露出一副满怀思绪的神情;青春的面庞似乎经受不了寒风的侵袭;露出微微驼红。这是一个满怀思想和深含青春魅力、成熟的俄国知识女性的形象。人们在为艺术大师作品发出惊叹之后;都禁不住要问;画面上的这个〃无名女郎〃画的是谁呢?她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呢?
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年);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领袖。巡回展览画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个富有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