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94部分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94部分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种性的特性。第一性征是男女外生殖器的不同形状;是由动物继承而来。
第二性征是男女体型和体表的不同;主要有乳、臀、阴毛、肤质和身体结构的差异;是从猿到人进化中由供养制度造成。第三性征是两性的心理、气质、风度和行为的不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这三种性征相应构成性吸引与性审美的三个层次:生理的、心理的和习俗的。三者并非一个高于一个;而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按不同结构共同组合成不同形式。古代希腊罗马奠定了西方文化中裸体美的基本模式;并为我国当代艺术界接受。它既非源于裸体风俗;也非来自赤身体育活动;而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它在保留第一性征的基础上;强调第二和第三性征。其主要表现原则有三:1、不隐讳男女外生殖器。2、身体结构的理想化;如女乳由肥大下垂变为圆椎型高耸;臀部由左右宽大变为前后突出等。3、以动态和神态来表现第三性征;同时强化第一和第二性征。这种裸体美的典型和极品;并非我国熟知的'断臂维纳斯';而是现存于罗马的阿芙洛狄特无头立橡和跪像;以及爱神群像。〃
最近;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北海经严密考证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中国裸体艺术起源于新疆;而非古希腊;新疆的裸体艺术甚至影响了古希腊的裸体艺术。苏北海在长期考察、论证了公元前10世纪以前的新疆裕民县巴尔达库尔、米泉县独山子村、呼图壁县康家百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后认为: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天山南北就出现了裸体艺术;而古希腊的裸体艺术则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确切地说;中国古代天山南北的裸体艺术早于并影响了古希腊的裸体艺术。这一观察是否科学;目前有关专家正在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之中。
(俞姡а�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原貌如何?
罗德岛位于爱琴海东端;接近小亚细亚西南部沿岸;古希腊人曾在岛上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公元前4世纪;罗德岛成为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岛上的道路、园亭、公共场所耸立着百余座太阳神像。传说罗得岛是众天神应太阳神赫利阿斯的请求;把它从海底抬上水面的;所以太阳神也就成了罗德岛的保护神;受到人们隆重的尊奉。
公元前4世纪末;罗德岛成了托勒密埃及和马其顿两个强国争夺的对象。罗德岛上的居民倾向埃及。公元前305年春;东部地中海战云密布;马其顿将领率领强大的军队对罗德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动用战舰200艘、运输船170艘;此外还有大批进攻武器。但是在罗德岛人民坚决抵抗和埃及的大力支援下;终于在公元前304年;打退了强大的马其顿的进攻。罗德岛人民为了庆贺战争的胜利;由著名雕刻家卡勒斯为总工程师;历时12年;在罗德港口建造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像;相传造像所需的青铜取自缴获敌人的武器(一说是用缴获敌人的武器卖得的钱购置的)。后来这尊巨像被公元前2世纪中叶拜占廷的科学家菲伦定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尊巨大的神像;只屹立了50多年;公元前222年(另说公元前227年或224年)岛上发生强烈地震;城墙、船坞、房舍皆遭严重破坏;巨像也倒塌了。它从基座上被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巨像的残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直到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侵入罗得岛;把铜像碎片拍卖给一名商人;用900头骆驼运至叙利亚;重新溶化为铜。
这尊巨像的建造在当时颇负盛名;以至古代作家只要谈到雕像;无不以称赞的笔触加以描述。但是这些描述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凭借有限资料来推想这一奇观的本来面貌。
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志普林尼曾到罗德岛参观游览;据他记述;这尊巨像的高度是70肘(约合32米)。它的手指比人还高;倒塌下来的大腿;可以作为住人的窑洞;巨像即使倒在地上;也令人赞叹不已;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用双手搂住它的大姆指。志普林尼关于巨像高度的记述不够准确。在志普林尼之后;人们在巨像脚下的基石上发现的铭文记录是80肘(约合36米);显然这一记录是可靠的;而志普林尼看到的是倒塌的卧像;因此关于像的高度不够准确。志普林尼的记述没有涉及巨像的姿势和修建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后代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推想。
11世纪的一幅画上;罗德太阳神的形象被画成一个裸体男子;左手持矛;右手握剑;矗立在高高的圆柱上;四周是翻滚的海浪。在另一幅画上;太阳神叉着粗壮的双腿;站在港湾的入口处;据说在巨像修造时;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决定把铜像竖立在港湾旁;这样远涉重洋驶向罗德港的海员;从很远就可以看见太阳神向他们表示欢迎。这幅画可能出自上述传说。旅行家马尔通尼于14世纪90年代曾到过罗德岛;他说太阳神像两只脚踏在防波堤上;两脚相距有1000步之远;比利时人科尔森在1480年编写的《罗得斯史》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太阳神叉开双脚;无论大小船只都从他的两腿中间通过。后来这种描述颇为流行;被多种书籍所采纳。1572年荷兰人马丁又对上述形象作了补充;让太阳神手举火炬;而且火在熊熊燃烧。于是神像又起了灯塔作用;近代的一些学者对这一描述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30多米高的立像两足间的间隔最大限度也只能有10米;在这种情况下;大船通过巨像胯下既不方便;也失去了布局整体的平衡。1919年法国历史学家普罗萨根据公元前200年到过罗德岛的古代作家阿姆佩利的记述;说太阳神站在四驾马车上;但是地震后巨像的残骸并未留下马车的痕迹。看来阿姆佩利是把罗德岛上其他太阳神像当成这尊巨大的太阳神像了。1932年;法国历史学家加布里试图修改神像的构图;他描绘的太阳神两腿并拢;左手握矛紧贴身体;右手高举火炬。有人认为这样的改动;设计过于单调乏味;而且有些俗气。
1956年英国历史学家马利恩所作的尝试比较有所根据。他认为保存在罗德博物馆一块少年图像的碎片;就是太阳神的画像。他根据这一图像提出;太阳神是个身体高大;肌肉发达的青年;头戴光芒四射的环冠;两足右前左后;挺身自立;右手搭着前额的环冠;头向右偏;两眼凝视着远方;左胳膊搭着披衣;披衣拖到地上。但是有人不同意这一推想;认为这是牧童的形象;而非太阳神的形象。
关于巨像制造方法;也无历史文献可查;拜占廷的科学家菲伦只提到过制造巨像的材料;他说:〃用青铜达500他连特(约12。5吨);铁300他连特(约7。5吨)〃。有人认为巨像并非全部用青铜浇铸的;因为如果全部用青铜;巨像至少重100吨;很难竖立起来;况且当时的青铜材料只有12。5吨;这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巨像的躯体表面是用捶打出来的青铜薄板覆盖着。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金属;而且还可以大大减轻神像的重量;然而巨像毕竟还很重;为了稳定巨像采用了骨架支撑。其中两根是27米的长铁柱;从脚通到头部;另外还有一根铁柱;长3米多;从左胳膊通到直拖地面的披衣。这些关于修造方法的推想虽然合理;但尚无充分的资料依据。究竟罗德
岛太阳神像的原貌及其修造方法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李长林)
古希腊雕塑《阿甲克斯》怎么会沉睡在意大利海底?
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古希腊艺术品是很有限的;古代的绝大部分珍品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损失殆尽。因而要比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古希腊的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罗马时代留下来的大量复制品。从文艺复兴起;欧洲的近现代有大批艺术家得益于古代文明的启示;在其中汲取了养份;但热爱并追索古代文化瑰宝的人们绝不会满足于形形色色的仿制品;而执着地寻找真实。这些人渴望能有新的发现补写艺术发展史上的缺憾;但很少能如愿。然而在1972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幸运之神意外地降临到一个游泳者身上。
和往日一样;他在意大利的莱奇。马林纳海滨游泳;但在他潜入水后不久;竟在海底摸到了一尊铜像。铜像被打捞上来并经过8年的修复;当它在人们面前展露其真实面目的时候;在西方艺术界引起了一场很大的轰动。据一些专家测定;这座青铜塑像属于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所塑造的是希腊英雄阿甲克斯;是希腊文化〃黄金时代〃的作品真迹。这件艺术珍品的〃出世〃;无疑引起了许多研究、爱好者的兴趣:这件希腊雕塑怎么会沉睡在意大利的海底?哪位雕塑名家创造了它?
一些学者认为〃阿甲克斯〃是古罗马人从希腊抢来的;而在逾海运输途中船只遇难才沉入海底的。是罗马人的战利品或和平时的掠夺?还是希腊人的供奉或是……?
古罗马拥有自己业绩辉煌的文化艺术;而其文明之源头则在希腊。因而罗马人对灿烂夺目的希腊文明十分羡慕;简直快到顶礼膜拜的程度。真正的艺术家努力地向希腊人学习;而社会的上层〃爱好者〃则追求对艺术品的占有;于是希腊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就大量地复制那些艺术精品和杰作。然而随着罗马势力的日臻强大;希腊终于在前146年以后成为罗马的掌中之物。在这有利条件下;罗马的那些〃爱好者〃就不能满足于只拥有复制品了;他们把眼光直接投向那些珍品;以罗马帝国皇帝尼禄为例;据说仅在德尔菲城;他就搬走了500座雕像。那么整个希腊在罗马统治时期;有多少艺术品流失了呢?那一定是数以万计;而阿甲克斯也就在其列。这些被劫掠的希腊艺术珍品被装船运往罗马。但在罗马周围的海上经常有强大的风暴;这些风暴常使海上行船遭受灭顶之灾;罗马的许多战船曾因此倾覆;而阿甲克斯的遭遇可能就是如此。这种解释是否是唯一的答案;还未有定论;因为灾难也可能来自其他方面;比如地中海上的强盗(该地区海盗猖獗)。可以肯定的是:〃阿甲克斯〃肯定是在船运过程中沉入海底的;但何去何从;又因为什么;这些问题则尚无从查证。
青铜像阿甲克斯是直立人体;塑像头部与身高比为1:8;头侧向左;面部表情庄严;头发与须髯卷曲;右臂微曲下垂;左臂曲时;双手成握;左手似执武器;上身肌肉紧张;尤其是双臂;肌肉鼓起;使作品形象显得非常健壮;而双腿则相对放松;略分开;左腿微曲;右腿支撑全身。作品给欣赏者的感观效果是:比例谐调;透着内在的力的美;的确是一个威武强健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件艺术珍品是前5世纪哪位大师的杰作呢?是米隆?菲狄亚斯?波吕克利特;还是一位尚不知名姓的大家?人们希望〃阿甲克斯〃能填补一个艺术史上的空白。
前5世纪是希腊雕塑走向成熟的阶段;产生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有学者经分析推断:〃阿甲克斯〃是菲狄亚斯的作品。菲狄亚斯(约前490—前432/431年);是前5世纪希腊权威的雕塑家和建筑家;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有人称之为〃菲狄亚斯时代〃。在雕塑中;他创造了〃克里舍列凡丁〃
技巧;即在木像和石像胎上包、镶黄金和象牙的手法;极尽富丽堂皇;他的代表作宙斯巨像和帕提依(或译巴特农)的雅典娜就是以此法制作的。奥林匹亚的宙斯被称为世界奇观;列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然而菲狄亚斯的真迹却没有一件完整地保留下来;人们只能从仿制品领略他的雕塑的魅力。从仿制品看;〃阿甲克斯〃的技法特点与菲狄亚斯的有许多相同点。比如菲狄亚斯喜欢用的人体比例也是头:身上为1:8;手臂与腿的比例及形体设计等。
同时代的其他人比如米隆;他擅长表现运动状态的形象;而波吕克利特认为头与身长比应是1:7(见其作品《持矛者》)……所以;相对而言有些学者认为〃阿甲克斯〃出自菲狄亚斯之手;那么这就是他的第一件真迹面世。然而有不少人提出疑问;即如何解释那些作品风格上的不同。比如菲狄亚斯的知名作很明显地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即他在追求华丽的外形美;而〃阿甲克斯〃则显得古朴无华。如何解答这样的问题呢?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阿甲克斯〃这件来自古希腊的意外礼物仍包在层层迷雾中。
大批被劫掠至罗马的艺术珍品;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因战火等浩劫已不复存在;而如〃阿甲克斯〃一样沉入海底的艺术品;其中有不少可能现在仍静静地躺在某个迷人的海湾里。也许有一天又会在地中海的某个角落发现〃阿甲克斯〃的〃落难伙伴〃;那样人们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线索;或可揭开〃阿甲克斯〃之谜。
(陈凌云)
名画《马拉之死》为何如此构图?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的传世之作《马拉之死》;以真实的细节成功地再现了人民之友——马拉遇刺身亡的情景。画面上:赤裸着上半身的马拉倒在浴缸中;脸上显出濒于死亡的表情;包着浅黄色头巾的脑袋斜靠在身后的家俱上;鲜血正从胸肋部流下;染红了身下洁白的浴巾。右手握着鹅毛管笔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旁边即是致他于死地的匕首。左手拿着凶手所写的便条搁在浴缸边的桌子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